名言嘉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荣誉称号: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 影响力星级:★ [人物档案] 姓名: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 出生:1021年1月12日 逝世:1086年4月6日 祖籍:江西临川 出生地:江西临川 逝世地:江宁(今南京) 主要身份:政治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江西临川人。他曾在宋神宗时两次出任宰相,发动并领导了一次以财政经济改革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科举和教育等各个方面的变法运动,以图富国强兵,重新振兴已经衰弱了的北宋王朝。 王安石变法虽然以失败而告终,但
宋朝建立以来经过太宗、真宗、仁宗、英宗,到神宗,是第6代皇帝了。宋朝的政治已经很腐朽,封建豪绅大地主阶级是政权的支柱。北宋为了保护这些人的利 益,在政治上、经济上给予了畸形的优惠。比如,豪绅大地主占有国家半数以上的农田,但却不必向政府缴租税
王安石生活在北宋年间,不仅当了八九年宰相,还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在政坛、文坛上都是一个能呼风唤雨的人,北宋又是个讲究享受的时代,...
公元1067年,宋神宗即位。那年他仅20岁,血气方刚的神宗看到国家衰弱,想进行改革,以富国强兵。可他周围的大臣,都是仁宗时的旧臣,暮气沉沉。宋神宗认为,要想改革,一定得找年轻的得力助手。 宋神宗想起即位之前,韩维常常说起他的朋友王安石有许多令人耳
一、任职地方多办实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临川)人。生于宋真宗天禧五年,父亲王益,做过几任州县官吏,奔波于南北各地,官终都官员外郎。景祐四年(1037)王安石随父亲到江宁。二年后王安石十九岁时父亲去世了,从此王安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老人,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的诗文大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散文雄健峭拔,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流传至
提到北宋的王安石,许多读者会直接与改革家相联系,认为王安石是十一世纪锋芒毕露的政治改革家,其主持的熙宁变法延续20余年,从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现状。他的改革影响,不仅在中国名声不菲,还传播到了国外。原美国副总统华莱士盛赞王安石变法
名人语录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阳楼记》 范仲淹是北宋时期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坚持改革和忧国忧民的精神,被历代传颂。 【名人历史】 范仲淹(公元989年-公元1052年),字希文,祖籍苏州吴县,生于徐州,为唐代宰相范履冰之后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祖籍邠州(今陕西彬县),后迁居江苏吴县。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军事家,曾一度官至宰相,并实施庆历新政,是中国历史上颇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据史载,范仲淹两岁丧父,从此家境急转直下,无法维持生计。其母为将
范仲淹,字希文,原籍陕西邠(音bīn)州(今陕西彬县),后迁徙到苏州吴县。他不仅是个军事家,而且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从小失去了 父亲,因为家里贫穷,母亲不得不带着他另嫁到一个姓朱的人家。范仲淹在十分艰苦的环境中成长,他住在一个庙
宋朝名相范仲淹,年青时极穷,生活艰难,心想将来若能出人头地,定要救济贫苦者。后来他当了宰相,便把奉禄拿出来购置义田,给贫穷无田地者耕作。 有一次范仲淹在苏州买屋居住,一位风水先生盛赞此屋风水极佳,后代必出公卿。范仲淹心想,既然此屋风水能使后
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迷信道教的宋真宗率领百官到毫州(今安徽毫县)去朝拜太清宫。浩浩荡荡的车马路过南京(今河南商丘,下同),整个城市轰动了,人们争先恐后地看皇帝,惟独有一个学生闭门不出,仍然埋头读书。有个要好的同学特地跑来叫他:快去
宋代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一座高耸的峰峦。它继唐朝之后,承传开拓,形成了璀璨恢宏,独具风格的宋代文化。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昊县人,北宋文学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荡气回肠,流传千古。所作散文赋予政治内容,词传世仅
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人也。父相,晋开运中,应辟为魏王府记室参军。准少英迈,通《春秋》三传。年十九,举进士。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年少者往往 罢去。或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邪?后中第,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每期会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