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 上古人物 / 夏朝人物 / 商朝人物 / 周朝人物 / 秦朝人物 / 汉朝人物 / 三国人物 / 晋朝人物 / 隋朝人物 / 唐朝人物 / 宋朝人物 / 元朝人物 / 明朝人物 / 清朝人物 / 民国人物
历史知识网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汉武帝功过评说——秦汉历史人物评析之五十二

汉武帝功过评说——秦汉历史人物评析之五十二

来源:历史知识网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唐?李贺">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公元前156年,汉武帝">汉武帝刘彻">刘彻出生,父亲汉景帝">汉景帝">,母亲王娡">王娡刘彻">刘彻4岁封胶东王;7岁时,母亲先封皇后,12天后被封太子;16岁继位;公元前87年去世,在位54年,享年70岁,谥号孝武皇帝,庙号世宗,葬于茂陵。

太子刘据">刘据自杀后的第二年,公元前90年,刘彻">刘彻组织了最后一次北伐,13万大军兵分三路出发,结果主帅李广">李广利">李广">李广利兵败投降,另外两路没有收获。这是近10年来,汉军劳师远征的第三次失利。汉军内部将帅不和、士兵厌战,国内经济萧条、财政亏空,百姓苦不堪言、揭竿四起,朝廷已快达到崩溃边缘。

其实从公元前119年的漠北之战后,匈奴主力已被歼灭,剩余军队远遁漠北,要将匈奴彻底消灭,本就是不可能的目标。连续三次的失败,终于使穷兵黩武的刘彻">刘彻思想转变。

公元前89年,汉武帝">汉武帝刘彻">刘彻颁布《轮台诏》,他主动向百姓承认自己的失误,否决迁民戍边的建议,并把国内的严刑峻法转向宽松温和,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份公开的帝王“罪己诏”。

《轮台诏》发布两年后,公元前87年,70岁的刘彻">刘彻去世。

后人多喜欢把“秦皇汉武”并称使用。李白">李白在《登高丘而望远》中“银台金阙如梦中,秦皇汉武空相待”,《大猎赋》中“虽秦皇与汉武兮,复何足以争雄”。毛泽东">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更是把“秦皇汉武”推崇为古代英雄帝王的典范。

秦始皇">秦始皇汉武帝">汉武帝两人在中国历史发展中都是功勋卓著、影响深远。

秦始皇">秦始皇建立了第一个多民族统一国家,创立中央集权制度。汉武帝">汉武帝尊崇儒家,推进民族融合,真正实现了政治体制、疆域民族、文化思想的大一统局面。他们的一生都是年轻时强干、中年时残暴、晚年时昏庸,但他们的历史贡献是主要方面,在行为志趣上也有很多相似之处。

刘彻">刘彻迷信方术、渴望长生。

公元前133年,24岁的刘彻">刘彻就被方士李少君的把戏迷惑欺骗。

李少君本是深泽侯赵修从民间网罗的医生,专门负责配制长生不老药。他善于故弄玄虚,虚构年龄籍贯骗过了很多人。有一次,李少君到武安侯田蚡">田蚡家赴宴,座中有位九十多岁的老人,李少君就说自己和老人的祖父一起到某个地方去游玩射猎。这位老人依稀记得儿童时曾跟随祖父去过那个地方,便旁证了李少君的话,一时满座皆惊,大家都认为李少君是神人。

刘彻">刘彻由此把李少君召入宫中,亲自拿出一件铜器请李少君鉴赏。李说见过此物,在500多年前,大约是齐桓公">齐桓公10年时,这个铜器曾陈放于齐国柏寝台。刘彻">刘彻请人检验铭文,果然为齐桓公">齐桓公时器物。精明的刘彻">刘彻也上当了,认为李少君已经有500多岁,于是相信李少君及其他方士之言,安排他们用丹砂炼金,入海寻找仙人。李少君病死了,刘彻">刘彻也认为他并没有死,只是化身成仙而去。

随着刘彻">刘彻年龄增长,求仙长生之心更加热烈,于是燕、齐方士,纷纷前来给武帝谈论有关神仙的事情。

有一个叫少翁的齐地方士,采用皮影戏的方式,再现了刘彻">刘彻宠爱的王夫人">王夫人身影,刘彻">刘彻深信这是法术,拜其为文成将军。最后,少翁黔驴技穷,一次作弊穿帮被刘彻">刘彻发现,刘彻">刘彻因被人愚弄而恼羞成怒,又杀了少翁。

李少君和少翁被后世木偶戏业奉为祖师,同时期的朝中太中大夫东方朔">东方朔则被相声业奉为祖师。

刘彻">刘彻登封泰山、祭祀天地。

在泰山上筑坛祭天为“封”,于梁父山辟场祭地为“禅”,这是古人在盛世祭祀天地的重要礼仪。(封禅详细内容请参加《皇帝的诞生-秦汉历史人物评析之十九》)秦始皇">秦始皇在公元前219年从泰山阳面登山,在岱顶行登封礼,立石颂德。随后历代皇帝便按照秦朝礼仪进行封禅。

汉高祖">汉高祖刘邦">刘邦朝仪初创,百废待兴,顾不上封禅。汉文帝">汉文帝刘恒">刘恒已有封禅意愿,但终未成行。刘彻">刘彻刚继位就有封禅计划,但窦太后反对只能暂停。

公元前110年,刘彻">刘彻遵照古训,首先率兵北巡,祭祀长安北方桥山的黄帝">黄帝陵,随后向东渡黄河,登太室,游泰山,巡海上后,精心准备封禅方案,携霍去病">霍去病之子霍嬗">霍嬗登封泰山。据说司马迁">司马迁的父亲太史公司马谈">司马谈因没有参与此次登封,而心痛身卒。

刘彻">刘彻随后按照每五年一封禅的惯例,先后6次登封泰山,公元前89年最后一次封禅。

刘彻">刘彻修改正朔、更易服色。

西汉创立后继续沿用秦代历法,即秦昭襄王">秦昭襄王始用的《颛顼">颛顼历》。百余年来,由于天象观测及日历校勘工作断档,到刘彻">刘彻时期,该历法已经错乱偏差严重,甚至出现了初一月满、十五月亏的情形。

公元前104年,太中大夫公孙卿、太史令司马迁">司马迁等人上书修改历法,按照“三统说”的黑白赤循环理论更易服色。在刘彻">刘彻亲自安排下,征召天文历法专家及朝中博士官员,制定了《太初历》,《太初历》将一日分为八十一分,故又称“八十一分律历”。它是我国古代一部比较完整的历法。定1年为365.2502日,1月为29.53086日,每19年置7个闰月。

此前秦朝以阴历10月为岁首,刘彻">刘彻选定推行新历法后,从此以阴历正月为岁首,并沿用至今天。

秦始皇">秦始皇自称为水德,色尚黑。汉初有人认为汉是代秦而兴,土克水,汉应为土德,色尚黄。

刘彻">刘彻最终确定为秦短命,没有得到水德,汉朝为水德,服色尚黑。同时还结合朝廷实际,修订官名、确定音律、梳理宗庙百官之仪等国家定制。

公元前87年2月,70岁的刘彻">刘彻在五柞宫(今陕西省周至县东南)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他在临终前立8岁的刘弗陵">刘弗陵为皇太子,霍光">霍光金日磾">金日磾田千秋">田千秋、上官">桑弘羊">桑弘羊等五人辅政少主,霍光">霍光为首辅。

第一位公开评价刘彻">刘彻的是司马迁">司马迁

司马迁">司马迁是武帝当朝历史的见证者,也是众多事件的参与者,而且刘彻">刘彻司马迁">司马迁处以腐刑,司马迁">司马迁心中必有个人怨恨。

《史记》成书时间大约为公元前96年,但是司马迁">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对于刘彻">刘彻功过基本上持肯定态度。认为其不仅平定四夷外患,而且在法令建设上颇有建树,并在分化削弱诸侯王势力、强化中央集权、尊崇儒术等重大事件上有功绩。

从唐朝时期开始,有学者对《史记》内容质疑,认为东汉时期有史官更改了《史记》,把部分“诽谤”景帝、武帝的内容删掉了,但也有各代学者从《汉书》《西京杂记》等各类书籍中相互旁证,认为“削书说”不实,《史记》在流传中内容没有大的修改。

班固">班固认为刘彻">刘彻勇于担当、主动作为、胸怀天下、谋略长远,其“外事四夷、内兴功利”。虽然在个别事件和问题处理上并不妥当,但在天下大势变化上做到了准确预测,在统揽全局上能够主动把握。

汉宣帝继位后,对刘彻">刘彻功业做了一次比较全面的评价。除了盛赞武帝以武力平定边患、威震四方外,专门称颂其封泰山、立明堂、改正朔等文化思想方面的贡献。

汉哀帝时期,朝臣们除了称赞武帝的文治武功外,又把武帝晚年时期主动悔过,改变朝政方向,以至“昭宣中兴”的贡献专程单列,并给予高度认可。

后人大多认为汉武帝">汉武帝刘彻">刘彻总体“居功至伟”,批评诟病则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好大喜功、四处征伐。

刘彻">刘彻北伐匈奴、占领闽越、攻占西南、征服朝鲜,以至于“废道德而任兵革”,结果使“边境之士饥寒于外,百姓劳苦于内”。

这种观点当然也需要辩证思考,战争代价巨大,加重了百姓负担,但要使边境安宁、四海统一,就必须暂时付出代价。但匈奴在漠北之战后,主力已经丧失殆尽、军民士气低落,匈奴对汉朝的威胁已经解除,这此后的汉朝北伐战争,大多是穷兵黩武,无谓消耗。

二是盐铁官营、与民争利。

刘彻">刘彻为了集聚财力,在桑弘羊">桑弘羊等人策划下,实行盐铁官营、统一铸钱、均输平准等经济政策。有人认为这些做法都是与民争利,造成民众贫困。

这种观点也有偏颇之处,盐铁官营整体上有利于国力发展,抑制豪强兼并,削弱地方割据势力,确保国家统一。当然在具体实行中,也有官办产品质量不高、运行管理不善等弊病,但总体来看,这些经济政策在服务于国家政治军事战略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还是主流。

三是任用酷吏,信任外戚。

《汉书·酷吏传》中,记载的酷吏共13名,其中刘彻">刘彻时期的就有9名。刘彻">刘彻共任用13名丞相,其中外戚就有4名,三个大司马位置则全部被外戚占据。

这些酷吏外戚,包括田蚡">田蚡卫青">卫青霍去病">霍去病霍光">霍光,他们在刘彻">刘彻推行改革政令、维持政权稳固、巩固中央集权等方面起到了极其重要作用。其中“酷吏”并不都是“恶吏”,“外戚”也并非“无才无德”,刘彻">刘彻的用人策略需要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加以判断,不能以偏概全。

当然,刘彻">刘彻在生活中奢侈浪费、醉心求仙等做法,属于道德层面问题,需要谴责批评。

刘彻">刘彻是一名政治家,创新求变,开疆拓土;也是一名普通人,急功近利,刚愎自用;他是一位明君,从谏如流,勇于改过;也是一位暴君,杀伐任性、冷酷无情。

他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是一位伟大帝王。

“凿空西域”,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开疆拓土”,加快东南及西南各少数民族和中原民族的融合;“战争”与“和亲”两种外交方法相辅相成,成为后代王朝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策略。

“官办太学、郡国学”自刘彻">刘彻时期设立,成为后世学校的创始。

“推恩令”解决诸侯藩国之患,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

“改革币值、盐铁官营、均输平准”成为后世王朝普遍使用经济调控手段。

“更改历法”,始用年号纪年及正月首月,一直延续至今。

……

我们不能用单一的道德标准来评价刘彻">刘彻,他的好坏善恶与功过是非,有的是发自本心,有的是皇位使然,有的是限于环境条件,有的是其中之苦不能与外人道也,也有的是时代和个人的局限。

让我们用毛泽东">毛泽东的点评作为结尾:汉武帝">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诏,不失为鼎盛之世。

刘彻">刘彻为代表的“不畏强权”、“勇于斗争”、“铁血强悍”的中华民族精神风貌造就了“鼎盛之世”,这种精神也是我们能够战胜苦难,走向辉煌的重要原因。

下期预告:《昭宣中兴》一代雄主汉武帝">汉武帝带着开疆扩土的丰功伟绩,和逼死太子的无尽遗憾溘然离世。随后昭帝、宣帝相继当政,汉朝社会经济进入恢复稳定及发展复兴阶段,后世一般把汉昭帝和汉宣帝的统治时代(约为公元前87年至前48年)赞誉为“昭宣中兴”。

每周二、周五更新图片来源于网络

24小时热文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