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 上古人物 / 夏朝人物 / 商朝人物 / 周朝人物 / 秦朝人物 / 汉朝人物 / 三国人物 / 晋朝人物 / 隋朝人物 / 唐朝人物 / 宋朝人物 / 元朝人物 / 明朝人物 / 清朝人物 / 民国人物
历史知识网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空城计最大疑点,并非诸葛亮而是身后俩书童?难怪司马懿会撤兵

空城计最大疑点,并非诸葛亮而是身后俩书童?难怪司马懿会撤兵

来源:历史知识网

不管是从兵书史书中,还是从影视作品中,都有两军交战的描写。这在最出名的兵书,也就是《孙子兵法》中有相关的论断,说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最高级的战法。这句话被后世广泛应用,特别是三国时期,就出现了这样一个有名的事件,那就是“空城计”。大家都知道那个阶段是历史上非常混乱的一个阶段,诸侯国拥兵自重,想要通过武力登上九五之尊之位,因此他们不惜花费心思请来许多幕僚和军师,诸葛亮就是其中之一。

对于诸葛亮,不管是文人还是武将都给予他很高的评价,这是由于《三国演义》对后世造成的影响,在这本书里面,诸葛亮被塑造成了一个神仙一般的人物,他通晓古今学问,能掐会算,万事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由于《三国演义》精湛的描写技法,所以很多人都把这本书中记述的故事当做正史去看,尤其是“空城计”。

这讲述的是在敌军力量大于我军,而援军迟迟未到时,诸葛亮想出的计谋。后人用“兵行险招”来形容这件事。但有些网友在认真研读了这件事情的经过后就产生了一个疑问。为什么司马懿在整个故事里面看起来就像是傻子一样?明明在正史的记载中,两个人的智商谋略基本处于同一水平线,而且他身后就是十万大军,有什么可怕的呢?之后有人提出了一个观点,说空城计中最大的疑点并不在这里,而是诸葛亮身后的两名童子身上。

按照《三国演义》中给出的解释,司马懿是在看到诸葛亮气定神闲的弹琴的时候才怀疑城内有援军,那么如果这个推论是正确的,临危不惧的应该不只是诸葛亮,还包括城内灵性出现的士兵,以及诸葛亮身后的孩童。大家都知道孩童是不太会控制自己情绪的,但这两名孩童气定神闲,一点慌乱的样子都没有,这才引起了司马懿的怀疑,让他不得不考虑城中是否有机关和伏兵。

这两名童子只是其一,其二就是司马懿自己的算计。当时司马懿只是一名将军,还没有做到最高的位置上,因此他深知“功高震主”这句话,如果他们闯进去把诸葛亮捉了,把蜀国给灭掉,那么他自己的好日子也就到来了,因为他的存在没有了任何价值,对于君王来说,只是一种威胁。

正是因为考虑到这些原因,所以司马懿才会选择撤兵。而同样聪明的诸葛亮因为知道司马懿的心理,所以才会设下这个圈套,引诱司马懿钻进来。虽然这个故事是罗贯中杜撰出来的,正史当中并未提及,但依旧可以看出古人的谋略和智慧。

除了空城计之外,书中还有许多故事都是罗贯中杜撰出来的,看似经不起推敲,实则另有玄机。因此我们不要把《三国演义》当做史书来读,它只是一部小说,如果硬要让它担负起身为史书的责任,那这个压力未免也太大了。

24小时热文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