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 上古人物 / 夏朝人物 / 商朝人物 / 周朝人物 / 秦朝人物 / 汉朝人物 / 三国人物 / 晋朝人物 / 隋朝人物 / 唐朝人物 / 宋朝人物 / 元朝人物 / 明朝人物 / 清朝人物 / 民国人物
历史知识网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诸葛亮刚死,此人就杀了2位蜀汉大将,彻底断送了蜀汉复兴的希望

诸葛亮刚死,此人就杀了2位蜀汉大将,彻底断送了蜀汉复兴的希望

来源:历史知识网

三国时期,英才辈出。枭雄如曹操、武将如关云长、智囊如诸葛亮。尤其是诸葛亮,才能与气节为后世所敬仰。论才能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排名布阵,用兵如神;论气节,他在刘备死后,尽心尽地辅导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忠臣与智者的典范。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堪称完美的人,也有令后世诟病的败笔。他一生最大败笔,就是培养了两个错误将领:姜维诸葛瞻,这两个人在诸葛亮死后,一系列作死的操作,直接葬送蜀汉江山。

姜维,是三国名将姜冏的儿子,也是诸葛亮军事方面的接班人。姜维曾经是一名降将,但是诸葛亮爱惜其才能并未因此刁难他,反而大加重用。诸葛亮死后,姜维继承诸葛亮遗志,继续北伐魏国。公元238年-262年,他主持了十一次北伐,三胜三败五平,战绩看似不错,却没有占到多大便宜。而常年的北伐战争也加剧了蜀汉的内耗。因为蜀汉自身的羸弱,多年的北伐让蜀汉陷入了穷兵黩武的囧困境地,从这里来看实际上北伐是失败的。

姜维作为降将还是诸葛亮指定的军事接班人,可见其确实有军事才能。在刘备死后,后主宠信宦官黄皓姜维曾上表诸葛瞻黄皓斩杀,但后主不肯,姜维从此怕惹祸上身,不敢回成都,退居沓中屯田,一直在外用兵。

诸葛瞻,是诸葛亮四十六岁时得的儿子,诸葛瞻诸葛亮死后与辅国大将军董厥共同执掌尚书台政务,统领国事,是诸葛亮为蜀汉留下的政务接班人,然诸葛瞻此人为人刚愎自用,公元253年曾经在东兴之战打败魏军,打算趁此大举用兵,张嶷劝解诸葛瞻不要大肆用兵。

诸葛瞻被胜利冲昏头脑,同年大败而归。公元263年魏国征西将军邓艾奇袭阴平,诸葛瞻率众抵抗,尚书郎黄崇多次建议他迅速抢占险要关口阻击魏军,然后诸葛瞻刚愎自用,不听建议,坐守城内防守错失先机,被邓艾长驱直入。绵竹作为都城最后的防线失守,都城内的刘禅,出城投降,蜀汉直接灭亡。

姜维诸葛瞻作为诸葛亮为蜀汉培养的军事接班人与政务接班人,在各自的领域并未有什么大的建树,一个因宦官弄权怕惹祸上身,长期在外征战,陷国家于穷兵黩武的境地;一个刚愎自用,不听他人谏言,一意孤行,导致防线失守,都城被破国亡。

如果两人在诸葛亮死后能精诚合作,共同御敌,蜀汉也不会灭亡的那么快。然而在公元262年,姜维北伐失败之时,诸葛瞻董厥等人认为姜维长期北伐导致国内空虚,姜维本人好战且没有任何功绩,于是上表后主刘禅削夺姜维的兵权,贬为益州刺史。此时正值宦官黄皓弄权,此二人不规劝后主,反而一个在外征战避祸不回,一个朝自己的盟友背后下手,真是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有这样的猪队友,团队解散也是迟早的事情,更何况两人并未结成同盟。

如果姜维诸葛瞻在对待宦官黄皓弄权的问题上能结成政治同盟,一起对抗宦官黄皓,那么就不会出现姜维为避祸退居沓中屯田,更不会孤身在外北伐,他怕的无非就是黄皓势大专权会加害于他。如果他与诸葛瞻在这个问题上结成同盟合作,又怎么会惧怕一个宦官。

一根筷子很容易轻轻就折断,如果是一把筷子想要折断就非常困难。人心齐,泰山移。一个人的力量有有限的,而一个团队的力量是无限的。说的就是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我们常见的大雁南飞,其实就是一次团队合作的优秀案例。据科学研究发现,大雁飞行呈V字型,要比单独飞行多出12%的距离。

诸葛亮死后,蜀汉的实力大大削弱。而在诸葛亮死后,后主宠信宦官黄皓姜维上表诛杀黄皓,后主不听,姜维无奈只能远走避祸;诸葛亮的军事接班人,惧怕一个宦官的报复到了如此地步,蜀汉想不灭亡都难。更何况外面还有魏军虎视眈眈,蜀汉地位岌岌可危。

而蜀汉内部却不能团结一致对外。上有无能的后主刘禅,下有弄权的宦官黄皓。朝堂之上的群臣惧怕黄皓打击报复而不敢言,领兵的大将独自在外领兵作战,不能准确知悉国内局势,蜀汉此时已如一团散沙。

这里面的所有误会,全在于杨仪费祎去试探魏延,致使魏延产生了错觉,可以改变诸葛亮的退兵计划,因为在诸葛亮死后,军事上最有发言权,最有资格统领大军的,就是魏延了。这点魏延深信不疑,恐怕其他将领也明白。所以魏延才跟费祎讨论的那么欢。

也就是说,是杨仪多此一举的让费祎去试探魏延,才导致的这结果。因为,魏延是知道诸葛亮的退兵计划,他会判断自己的人马,是否可以继续跟魏国打下去,若能,他保证就留了作战,若不能,自会乖乖的听命断后,给了魏延自行处置权,诸葛亮是全无担心魏延造反的意思,甚至可以说是,给予了魏延充分的信任。

所以魏延大怒后,抢在杨仪之前行动了,却是沿途烧毁依山而建的阁道,想阻止杨仪退回汉中,然后据守在褒谷口,派兵阻断杨仪

杨仪命令何平出战,何平叱责魏延:“诸葛丞相尸骨未寒,你们这是想干什么?”致使魏延部下一哄而散,魏延只好和儿子、亲信逃向汉中。杨仪又派马岱追上魏延,将他杀死后,并用脚踏踩魏延的头说:“废物!我看你还能不能作恶!”跟着就诛杀魏延三族……

这事也早被刘禅知道了,因为魏延杨仪,已经写了奏折,前后脚的到了刘禅手里,都是指责对方造反。刘禅只得问蒋琬等,这两人到底谁造反啊?蒋琬不相信杨仪会造反,那自然那就是魏延造反了……

就这样,魏延板上钉钉“叛逆作乱”了,杨仪也因此成为了“平叛功臣”。哪料,当杨仪完成诸葛亮的任务,带着大军回来后,非但没如愿以偿的得到重赏和重用,反而仅仅给了一个“中军师”,这样一个只有建议权,没有指挥权(军队)的职位。他一心想得到了丞相职位,也归了蒋琬

这何其蹊跷!若说蒋琬是因有诸葛亮看中并嘱托,而升为宰相,不得不给的话。那完成了诸葛亮所托任务,并立下“平叛大功”的杨仪,却仅得到这个结果,是何道理?须知这应都是大功劳的,就算给不了丞相,也不至于仅给一个“中军师”的官职。

24小时热文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