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 上古人物 / 夏朝人物 / 商朝人物 / 周朝人物 / 秦朝人物 / 汉朝人物 / 三国人物 / 晋朝人物 / 隋朝人物 / 唐朝人物 / 宋朝人物 / 元朝人物 / 明朝人物 / 清朝人物 / 民国人物
历史知识网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和蔡伦一起造纸(二)

和蔡伦一起造纸(二)

来源:历史知识网

传播丝路文化,讲好中国故事。这是一部走进东汉,造访蔡伦,用纸打开故事的书,是关于蔡伦研究,集史学、文学、学术于一体的综合性读本。

纸药纸簾纸器

在抄纸工序中,有一画龙点睛的工艺,就是使用抄纸助剂,即所说的“纸药”,也称“胶料”。使用纸药抄纸,也叫“流漉法”抄纸。

纸药,多是从杨桃藤、黄蜀葵、野葡萄、油杉根、仙人掌、山苍子叶、铁冬青叶、楠叶等新鲜植物中提取的一种汁液,具有滑性、悬浮分散性、助滤性和热分解性。这些植物看似不起眼,不曾有名气,却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着特殊作用。

相传,一次,蔡伦和工匠们在龙亭蔡记纸坊的工地吃饭,折了石桌旁的杨桃枝做筷子用。大家明白,抄纸用的材料多是树皮嘛,就顺手把撕下来的枝条皮扔进捣浆池里。不料想,当一池纸浆捞出,经压榨去水,湿纸在揭分时,彼此不再结团、黏连。一回味:“哦,原来是杨桃枝,是石桌旁杨桃枝这小鬼啊!”

于是,蔡伦带领工匠们采集杨桃枝反复试验,提取了一种粘滑液汁,大家叫它“纸药”“滑子”或“滑水”。

纸浆之中只有加进这种纸药,才能够使纤维均匀分散,不聚积沉淀。就像皮腿肉搭配白萝卜熬汤,先大火,再文火细炖,浓而且鲜。又像在豆浆中加入了自制的卤(lǔ)水顿时浮起的一锅豆花,会使人产生无限遐想。更像中药的药引和膳食的调味,尽管用量不大,加入纸槽后无影无踪,成纸后也看不出留痕,但只有细细品味咀嚼,方可领悟它恕不能奉告的美妙。

纸浆只有加进纸药,也才能够便于抄纸簾在搅荡中,随着纸浆的流动推出浪花,使纸浆得到更好地过滤,纤维纵横交织,增加纸页的匀和度,旋即则可捞出一张张有棱有角的纸来。又可将浮在浆浪上的杂质滑走,湿纸页在重叠榨水时不易压花,脱水变成大饼后,能一页页揭分,不破张、不起毛,光滑、匀称。纸药的加入还能够使手工纸越做越薄,直至薄如蝉翼,飘如飞絮。

在传统抄纸的所有工具当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纸簾。

手工纸的纸簾,指的是在“抄纸法”中使用的以竹丝等材料编制而成的簾状过滤工具。抄纸时,纸浆经过纸簾滤去水分,使分散的纤维在纸簾表面形成均匀连续的湿纸页。

唐以前部分纸簾是用草秆或麻布编制,不像使用竹丝制成的纸簾那么匀直。

若用草簾,纸则有草簾纹;若用布簾,纸则有布簾纹。

后来,纸簾多是使用近似于圆柱形的竹丝编制而成,表面凹凸不平,呈起伏不平的波浪状,使得抄成的纸张形成跟纸簾相吻合的竹簾纹。横向为竹丝纹,竖向为簾线纹。

从各个时期的古纸簾纹得知,由魏晋到唐宋、再到明清,竹丝纹越做越细密。早期4~6丝/厘米,唐宋6~10丝/厘米,元明增至10~15丝/厘米。清代,尤为夸张,高达18丝/厘米。

真不知道,恁细的簾子是怎么做出来的!

在簾线以外,还可以再编出一些装饰性的花纹或文字,绣上纹饰。抄出的纸上就会出现相应的暗纹,留下胎记,这就是水印。如明清时期著名的白鹿宣,在纸的四边就各印有两只小鹿的印记。还有一些纸坊,会用水印标识自家的字号或纸张的品名。

制作一张纸簾极其精细,从竹丝到成品大抵需要半个月以上的时间,工价高,艺术价值更高。

纸药与纸簾相配套的抄纸技术,是造纸发明的重大飞跃。为纸坊中连续不间断的手工生产排障开路,破解了鹅项,诸多窘境涣然冰释,也为“蔡侯纸”完全实现“自是莫不用”①提供了可能。

据说,蔡伦在汉中郡龙亭发明“一簾多纸”连续抄纸法时,是受了当地一道小吃的发。这道小吃十分考究,多是用大米做的,色白筋柔,口感爽滑,软而不断,恰似皮条,又因做成的是面食,故而习惯叫“面皮”,热食时叫“热面皮”。

汉中人的一天,是从早晨的一碗热面皮开始的。

面皮是汉中人最解馋的家乡味道和固守的乡愁。

在这个面皮王国,很多汉中女子都是厨艺家。加工时,将磨碎的米浆加水搅匀,用勺子定量舀到衬了线布的竹笼子上,一格一格荡平。然后,扣盖火蒸。当水汽升腾,很快变生为熟。在这个过程中,火是不中断的。只有火不中断,人才没有余闲,一个格子揭熟、一个格子舀生的环节才会连贯。

如果你知道面皮怎么蒸,就知道纸怎么做。反之亦然。

夏天水软,冬天水硬。烹饪食物,不是要系上一根围裙吗?抄纸时,更要用隔水的东西护身。体寒、冻疮和长时间弯腰劳作导致的腰椎疼痛,这是抄纸师傅最难以避免的职业病。尤为冬天,经水浸泡的纸槽冰凉阴冷,直透心骨。假如,那时就有皮衣、皮手套、水鞋,即使有其中一样,该多好!

纸的薄厚,千万张如一,是用纸簾在一深一浅的荡涤中造就的,轻荡则薄,久荡则厚。长此以往,概由心性所定。这就像汉中人用熟巧的手指做面皮,又像景德镇的师傅用精准的火候做瓷器,全然取决纸浆的调和度。没有编程,没有严谨的数学,配方的秘诀也只有身怀绝技的师傅们熟谙此道,拿捏得恰到好处。

这又岂只是体现了“功夫”二字?很难不让人敬佩他们干一行、爱一行的情趣和终身只做一件事的静气、匠气。

想起来,纸脱胎于自然,每一束纤维、每一条纹理、每一瓢浆液都是植物,是大自然的魂,是花和草、枝和叶、皮和根的精灵。无论叫它农产品还是化工产品,均无污染、无公害,纯天然,与面皮无异,似曾还有点儿草莓、柠檬、荔枝散发的芳香,能使人悠然勾起舌尖上的味蕾。

纸与面皮维独不同的是,其成品一个是方形,一个是圆形。竟自合成了“方圆”一词,方圆表述着天地万物的通理。

抄纸师傅在揭取捞好的成纸时,同样像揭取蒸好的面皮,一次一次倒扣纸簾,小心翼翼地将湿纸页落在榨板上。很少是“一簾一干”,一般都是叠积数百,等成为“一格”时,再揭分晾晒,或用火烘焙(bèi)。熟练的纸工,日抄纸量常在40~50斤约两千张湿纸页。

湿纸页揭分又是手工造纸过程颇具观赏性的环节。

揭纸,也叫分纸,是将压榨或淋洗之后的湿纸饼一张张揭开的过程。你想,压得那么瓷实的大纸饼要一页页完整而不间断地分开,没有娴熟的动作和纸药的隔离作用能行吗?

稍有不慎,就有将纸页揭破的可能!

按照“一簾多纸”抄纸法的原理,后来,人们又发明了一种名为“抄纸器”也叫“纸器”的活动竹簾,即可弯曲、可伸卷、能拆卸的床架式抄纸工具。它是由竹簾、簾床和捏尺三部分构成,能够自由组合和分离,操作起来一旦驾轻就熟,便可得心应手。

这种抄纸器,一直沿用至1600年后欧洲人发明了造纸机。

蔡伦纸话》选编十三)

(文/沙鹭)

单字解释:

24小时热文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