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算是古今最大的一个皇帝级的诗歌“发烧友”,以他写的四万多首诗而言,几乎没一天不在惦着做诗这回事。他身边也多“大腕级”诗人。
诗歌、书法、收藏,凡此种种嗜好,都像玩女人一样,皇帝想藉此作为快乐的来源,———既成全了你,也陶冶了我。
作为朝廷老大———乾隆却长得一脸书生相,文文气气的,若架上副金丝小眼镜,脱下黄袍马褂换西装,似乎还真像那么回事。
乾隆自命风流俊雅,是玉皇大帝下凡兼文曲星转世,一生公务繁忙,却不忘拨冗吟诗著文,附庸风雅。
他的诗作竟达四万二千多首,比一生一万多首的中国古代第一高产诗人陆游老师多出数倍,几乎抵得上《全唐诗》的数量。不过,这位爷的水平却实在不敢恭维,他写了那么多诗,人若搔着头皮想想,还真没有一两句能让人记住的。可见充其量其诗艺也只有业余水平,算是个热爱诗歌的“门外汉”。乾隆的诗在他的吹牛拍马的大臣那里,自是“金声玉振,函盖古今”,乾隆听着受用,但他对自己的诗还是稍有认识,评价为二字———“拙速”,多少反映了他写诗的特点。来得快,不拘格律,不事雕饰,信口拈来。有的诗还算自然,但总的来说不免矫揉、自诩,说教意味浓厚,格调不高,佳作不多,难以传诵。
乾隆是“急才”,写诗很快,有时一日来事十几首。
乾隆三十六年,他乘船去昆明湖,一个小时不到就“喷”了八首诗,“舟行十里诗八首,却未曾消四刻时”。乾隆四十九年,他去香山游览,“自十一日驻跸香山,五日得诗凡六十七首”,他为此而得意。他自述写诗迅捷的体会,“放舟览景,俄顷之间,得诗数首,非欲与文士争长,正以理精辞熟,自觉有水到渠成乐趣”。事实上,乾隆的好胜心很强,常常因自己“诗才敏捷”而流露出沾沾自喜。和糰就很会投其所好,大拍乾隆的马屁:“皇上几余吟咏,分章叠韵,精义纷纶,立成顷刻……夸为神速,何曾有日咏十余,韵至十叠者。”这一夸,乾隆立马满面带笑,十分受用。
乾隆也有憋着难受“便秘”似的写不出的时候,或写得少的时候。前一种情况,多是眼前有景道不出,心里佳章妙句装得少,抓耳挠腮不得劲,任怎么挤,也挤不出一行字来,此事乾隆常有。第二种情况,一是出现在即位之初,孜孜求治,致力于政务,怕写诗会分散自己的精力,故诗作极少。从乾隆元年到乾隆四年,每年只有几十首诗,以后逐渐增多,乾隆十年以后,每年写诗均达数百篇。二是他的诗兴,也有季节性,春季诗兴最浓,诗作最多,夏秋次之,到了冬天,好像文学灵感也要冬眠似的,很少写诗。冬至以后,几乎搁笔。三是在忧伤烦闷的时候,写诗的雅兴随之衰退。乾隆四十三年,他的母亲孝圣皇太后逝世,他万分悲痛,这年的诗作锐减。
为稳固对汉人的统治,乾隆在汉文化上煞费心血,不仅身体力行热爱和钻研诗歌书法,而且下力气对清朝的文化事业“一手抓整顿”,“一手抓繁荣”。
在“抓繁荣”方面,乾隆率先忙于诗歌创作,经常和纪晓岚、沈德潜等诗歌方面的专家交流切磋。还亲自抓大型文化工程《四库全书》的编纂工作,举全国的文化力量,对各地图书典籍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清理,将有价值的刻本、抄本,缮录入《四库全书》中,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44类,66目,共36000卷,含完整作品3450部。调集有一定书法工底的誊写人员15000人,耗时20年完工。此举保存了一大批珍贵的文化遗产。他同时重视文物典籍的收藏、整理工作,指示内府珍藏编成《石渠宝笈》《西清古鉴》等。出于他个人对于陶瓷艺术的嗜好,在乾隆的皇帝任期,中国的陶瓷文化有了长足发展,他的个人瓷品收藏至今仍使故宫博物院大得其益。他和其祖父康熙一样,对集绘画、书法、诗歌、雕刻等诸多艺术于一体的玻璃、珐琅、瓷鼻烟壶情有独钟,他甚至亲自关心这种小玩意的工艺制作,并对上面的花式绘画作出小到细微处的“最高指示”———据有关档案记载,乾隆元年(1736)五月二十日,太监毛团传旨:“鼻烟壶上的花卉画得甚稀,再画时稠密些,俱各落款,钦此。”若不是爱到极深的人,说不出这等话来。由于乾隆的嗜好,鼻烟壶的生产一时繁盛,品种、造型、花式层出不穷,无奇不有,收藏玩赏蔚然成风。
玩物,玩物,一个伟大的皇帝,别看他胸怀四海,威慑九州,当他把眼睛眯缝起一条线时,吸引他目光的很可能是一件小得不能再小的器物:鼻烟壶。他的浩荡雄心会在小巧玲珑的壶烟壶的花卉枝叶上逗留、舒展、纠缠,获得比他在管理国家时还大的快乐。
诗歌、书法、收藏,凡此种种嗜好,都像玩女人一样,皇帝想藉此作为快乐的来源———既成全了你,也陶冶了我。
乾隆一手抓文化繁荣的同时,另一手也在抓文化的“整顿”,而且是一手比一手硬。
他搞《四库全书》时,一方面收集整理了不少书,另一方面趁机删掉了不少书,改掉了不少书,更是禁了不少书,也毁掉了不少书。你可以说这是一项文化策略,也可以认为是一个文化阴谋,政治家一插手文化,文化也就干净不起来。有人据《四库全书档案》《禁书总目》等资料归纳,得出毁书3000余种、达六七万部之多。可见乾隆搞《四库全书》背后是以葬送一部分文化作为代价的。
不仅如此,乾隆本身好以文化人自居,好以诗人雅士面目示人,他咬文嚼字,搜肚刮肠地拼凑诗句,也镂空心思地琢磨别人的诗文,以自己的好恶和“误读”来对待从事文字工作的人,并以此毫不留情地狠抓文化整顿,兴起“文字狱”目的在于震慑“地下”反清力量。
清朝文字狱的搞法和明朝如出一辙。
罪状由领导对文字歪解而起,证据也就由领导想当然怎么歪解怎么成。一字—句读着让领导皱眉撇嘴,认为有含沙射影、指桑骂槐、借古讽今之意,便可构成罪行。你说乾隆是个热爱文化的人嘛,他恰恰又是个在清朝对文化人打击迫害最厉害的家伙!
就拿写诗一项来说,乾隆算是古今最大的一个皇帝级的诗歌“发烧友”。
以他写的四万多首诗而言,几乎没一天不在惦着诗这回事。他身边也有“大腕级”的诗人。他极赏识的就有大学士纪晓岚和沈德潜等。尤其沈德潜老师,乾隆写了诗,还常谦虚地请他“斧正”。有心想做诗又脑子很不争气地做不出,便干脆请沈老师背后捉刀代笔。沈老师死了,乾隆为失去这位“良师益友”而难过。他想起和沈老师在一起吟诗作对的文学生活,很是怀念,便叫沈老师的亲属进呈沈老师自编诗集来读。
可这沈老师不知是脑子进水了,还是不地道,他将自己为乾隆代笔的诗也收入在《沈德潜自选集》里,而那些诗也同时收在乾隆诗选中哩!老沈呀老沈,你要皇帝我怎么做人?你难道要人以为皇帝我是个文抄公么?
乾隆忍着肚子痛翻阅着老沈的诗,嘿!有了。“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你这是咏黑牡丹吗?这分明是影射我清朝夺取朱家江山,是“异种”入主中国。嘿嘿,我还瞧不出你沈老师活着时笑嘻嘻一脸忠诚谦逊,却是个口蜜腹剑的坏蛋!
1755年,乾隆又在读诗。
当他读到内阁大学士胡中藻新出版的诗集《坚磨室诗抄》时,心里又不是滋味,他嘴里反复念叨着胡的诗句“一把心肠论浊清”,不停重复“浊清”二字,突然把诗集往地上一摔,骂道:
这个胡中藻不是好鸟!他把“浊”字强加在“清”字上,是在诋毁大清么。好在我是个懂诗之人,又从诗里挖出条大清的“蛀虫”,他在诗里耍的这点小聪明,瞒得过我么!遂下令把大学士胡中藻革职处斩。
这时,他还发现广西巡抚满族人鄂昌与胡中藻作诗唱和,在一首《塞上吟》中称蒙古人为“胡儿”。乾隆气不打一处来,对办案人员说:这个鄂昌当自己是什么人?他也不是个胡儿吗?这样丧心病狂、数典忘祖的人,还能留在领导干部队伍里吗?我赐他根裤腰带,让他把自己勒死算了。
办案人员遵旨执行了对鄂昌处死任务。乾隆以此案作为“严整”典型,专门作了重要批示在内部传阅学习,教育八旗干部。他说:近期有个别八旗干部多效汉人习气,往往稍解章句,即妄为诗歌,动以浮夸相尚……即如鄂昌,身系满洲,世受国恩,乃任广西巡抚时,见胡中藻悖逆诗词,不但不知愤恨,且与之往复唱和,实为丧心之尤!
他在“谕旨”中用很重的敲打语气指示道:……着持此通行传谕八旗,倘有托名读书,无知妄华,借口吟咏,自蹈嚣凌恶习者,朕必重治其家!
乾隆看似借写诗之由在整顿文化,实在整顿干部队伍、整顿人的思想,严打“反动分子”。
这一“严打”,就有不少人撞到刀口上来了:
———1778年,江苏东台知名诗人、曾干过翰林院庶吉土的徐骏,人死了,后人为其刻出一册遗著《一柱楼诗》。这小册子被稽查队搜罗到,便逐级上呈到了乾隆手里。“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举杯忽见明天子,且把壶儿抛半边。”当这些文字在乾隆眼里跳来跳去时,哪一句不成了反动的言辞,不是在讽刺清朝,咒骂“胡儿”。乾隆咬牙切齿,用经常在名胜古迹、丽山秀水处题诗的笔,对“一柱楼诗案”亲自作出批示:着徐骏剖棺戮尸,儿孙和地方官员一律处斩。
此前,秦州的一位叫赖宏典的知州,向京城官员写信请求谋以升迁,他在信里有这样的句子:“点将交兵,不失军机。”乾隆认为这个地方官在明目张胆搞谋反活动。
一个可怜的、胆小慎微的、做梦都想往上爬的地方干部,没料到自己一封信替自己爬到了这个世界的最高处———皇帝的办公桌上。然而皇帝在上面批了两个字:砍了。他的头就从肩上掉了下来,掉到了粪水坑里。
1781年,早就“离休”在家的原大理寺卿尹嘉铨老有所乐,闲着没事养花弄草之余,著书玩,文中自称“古稀老人”。乾隆看了,直摇头,嘴里说:咱们的干部,都是些什么人?我自称古稀老人,早已布告天下,怎么又来一个古稀老人,他是想跟我争名号吗?
尹嘉铨就稀里糊涂用自己“老有所乐”的著述,换过来一根绳子,被赐绞死。
这些死在乾隆文字狱里的冤魂,在阴曹地府都会捶胸顿足,痛哭哀啕,———想不通啊,就是想不通!
想不通怎么办?阎王说:
到时派你们出趟差,拿绳子化厉鬼把乾隆也套来不就得了!
戚夫人在我们中国古代的历史上,是刘邦甚是宠爱的妃子,戚夫人出生在贫家,但是虽然戚夫人出身低微,可是她的祖辈却是周王室的后裔,说得上是皇族,众所周知,皇族的基因都是十分好的,因为皇族之中挑选的女子都是那个时代最美丽的女人。所以戚夫人也随了她母亲那十分貌美的长相,容貌十分艳丽,同时,气质也十分的出众,在...
据《汉书》记载,后元二年(前87),汉武帝自知时日无多,便"以光为大司马大将军,日磾为车骑将军,及太仆上官桀为左将军,搜粟都尉桑弘羊为御史大夫,皆拜卧内床下,受遗诏辅少主。"霍光、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四人成为了汉武帝的托孤对象。而上文所说的匈奴王子,就是这四人中的金日磾。看到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会...
自己这个当皇帝的,还不如自己呢?万一自己的孩子被其他家族的人盯上了呢?自己的孩子“扎小人”呢?在这种情况下,刘彻做出了一个选择:废除皇位。可绕来绕去,刘彻发现自己害死了自己的亲生骨肉之后,他的报复手段也是让人啼笑皆非。《红楼梦》里记载的就是赵姨娘用这招来对付贾宝玉和凤姐,歹毒无比。在古时候,人都很迷...
其实说起刘秀的时候,我们了解历史的人应该都了解,刘秀和西汉皇室的确是有着血脉的联系的,但是这种血脉也不过是进行了好几个拐,才到了刘邦这里,而刘邦的孙子景帝与唐姬所生的儿子刘发的后代,而刘发最后被封之为长沙定王,那么在刘发这里也有很多的老婆和儿子,后来也因为汉武帝的推恩令,最后一代一代的被分家,甚至造...
在三国时期,英雄好汉众多,但是却偏偏吕布被称为三国第一猛将,“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关键还没有人质疑。但是说实在的,吕布这一生战绩平平,甚至还打过许多败仗,那么战绩一般的他,为什么被所有的史学家称为三国第一猛将呢?吕布在出生的时候,天空上彩虹出现,光芒万丈,当时他的母亲在染织坊工作,就在那一瞬间觉得...
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女人。不过在我国的,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的一生中,有两个重要的女人。其一就是—吕后,吕后不到二十岁就嫁给了刘邦,并曾在他的称王之路上多次给出关键的意见。其二就是倾国倾城的女子—戚夫人,她陪伴刘邦度过了一个美妙的晚年。不过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就连皇帝刘邦也不例外,这两个女人的...
汉高祖刘邦的后宫中,历史上最有名就是吕雉、戚姬和薄姬。命运的捉弄,让三个女人的命运也不同。三个人中最狠毒的是吕雉、死得最惨的是戚姬、最好运的是薄姬。吕后在人们的印象中,始终是一个巨大的阴影,她在人们的心目中,是一个极坏的女人。人们忘不了拥有赫赫战功的韩信和彭越是她陷害致死的,美丽的戚夫人更被她砍成了...
首先,汉武帝时期执法过于严苛。当年刘邦入关时,立下“约法三章”。很快,萧何定下《汉律》九章,轮到汉武帝执政的时候,汉律增至359章,其中死罪409条,死罪例13472条,连审判的法官都看得目不暇接。前130年实行“见知法”,即官员目睹或听说有人犯法而不报,称为“故纵”,与犯法者共罪。前128年“不举...
西汉开国皇帝刘邦一统天下,主要原因是手下有能人。刘邦能容人,擅用人,所以投奔他的能人很多,突出的代表人物就是韩信。韩信原本在项羽手下,因郁郁不得志便转投刘邦,刘邦任命他为大将军,他不负所望,率军在垓下围住了项羽,最终逼迫项羽自刎乌江。因为韩信有如此壮举,所以很多人认为他是汉朝的首功之臣,事实果真如此...
其实王莽也算是一个“官二代”,他是孝元皇后的侄子,由于父亲早早死去而没有得到爵位,因此比起他的堂兄弟们,王莽的身份还是不够看的。但不管怎么样,王莽身上流着王氏家族的血液,家族的滔天权势就是王莽日后登顶最高权利的跳板。少年时期:极尽孝廉,勤奋好学王莽小时候就已经名声显赫,他靠的就是自己几乎完美的品格。...
公元前91年,汉武帝刘彻派人到卫子夫居住的宫殿,没收了她的皇后玺绶,并告诉她太子刘据已兵败自尽,卫子夫泪流满面道:“陛下糊涂啊,太子怎么可能会造反呢?身为他的母亲,我也只能以死明志了!”说完,悬梁自缢而死......卫子夫是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出身寒微,随母姓,自幼被送往平阳侯府教习歌舞,...
前期...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几乎每个入仕之人以及那些武将,都想要封侯拜相,这在古代不仅是一种荣誉,还是一种实打实的利益,比发一个奖章之类的奖励行为要实在很多,同时带来的好处也要多很多。古人经常会说“千户侯”以及“万户侯”,我们今天很多人都比较疑惑,所谓的千户侯以及万户侯究竟指的是什么,是一种什么样的爵位...
不过张骞也不是一般人,他来到西域之后发现这里国家众多,有许多中原地区所没有的物产。所以他专程到处走访了西域的国家,以便于后来与他们建立联系。公元前128年左右,张骞遇到了大宛国。在这里他发现大宛有向汉朝交好的意思,于是热情的跟大宛国王交谈,最后大宛国王也非常热情的把他送到康居,以方便去大月氏。《史记...
董卓乱政,是东汉政权的一大转折点,他带兵进入朝廷,篡夺了国家的政权,随意废立皇帝,这让他能渐渐控制朝廷。董卓的生涯也是非常有意思,如果单单看着前面的事情,好像他就是一个忠臣良将,一心为了国家平定边疆的敌人。可后来董卓就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他不仅控制都城,开始篡夺国家的政权,更是在两京大开杀戒,不断搜刮...
如果说现代的“锦鲤”是杨超越的话,那么古代的“锦鲤”就非光武帝刘秀莫属了。刘秀被称为位面之子,就是天选之子的意思,他的一生从一介布衣到一国天子,从躬耕陇亩到开创中国历史上“风华最美的时代”,真可谓是开了挂一样令人羡慕。史书《后汉书·光武帝纪》中记载:世祖光武皇帝讳秀,字文叔,南阳蔡阳人,高祖九世之孙...
约天汉(前100-前97年)间,王翁须以歌舞女入太子家为家人子。太始年间(前96-93年),王翁须得宠于刘进。征和二年(前91年)王翁须生下儿子刘病已,其身份升为皇孙妃,称王夫人。征和二年(前91年)七月,巫蛊之祸爆发,卫太子兵败出奔,王翁须与丈夫刘进为安置儿子刘病已而留在长安。及卫太子亡,王翁须与...
汉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平帝病,王莽以自身祈祷上天代平帝而死。元始五年十二月(公元6年),汉平帝病死,王莽为了避免年长的新皇帝登基,使自己不能任意操纵政局,遂立只有两岁的汉宣帝玄孙刘婴(即:孺子婴)为皇太子。太皇太后秉承群臣之意,叫王莽代理天子朝政,称假皇帝,臣民则称王莽为摄皇帝,王莽自称”予”...
申屠嘉不姓申,而是姓申屠,他是睢阳人,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商丘。申屠嘉力气很大,能够拉开强弓硬弩,所以他以材官的身份跟随刘邦作战。由于在楚汉战争中立下战功,申屠嘉被提拔为队率。公元前196年,淮南王英布叛乱,汉高祖刘邦御驾亲征,申屠嘉又立下战功,因此被升为都尉,跻身中高级将领的行列。汉惠帝在位期间,申屠...
吕后是刘邦的老婆,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刘邦移情别恋了,他对戚夫人十分宠爱,尤其是在晚年的时候,对戚夫人母子身为宠爱。但同时,他也为戚夫人母子俩非常担忧。本来刘邦不喜欢嫡长子刘盈,尤其是认为他与自己性格相左,有点过于软弱了。他一直希望能够废了太子,而立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可是始终他的这个愿望达不成,每...
王政君是王禁之女,其母李氏是魏郡李家的长女。李氏本是王禁正妻,后因她妒嫉诸妾,与王禁离异,改嫁给河内郡的苟宾为妻。李氏怀着王政君时,梦见一轮月亮扑入自己的怀中。王政君长大后,性情温顺,学会了妇人之道。原先许嫁一户人家,可男方突然死了,后来东平王纳她为妾,但还没入门东平王就死了,他的父亲觉得很奇怪,便...
“太子拒婚陈阿娇,真傻。如果我儿子娶了她,皇帝的位子就轮到我儿子坐了。”王娡想着,马上动身去找馆陶公主,为四岁的儿子刘彻求娶她的女儿陈阿娇。馆陶公主正在生气呢,她前几天不顾脸面,去找弟弟汉景帝刘启的宠妃栗姬提亲,想把女儿陈阿娇嫁给栗姬的儿子刘荣。刘荣是太子,今后登基称帝,陈阿娇就是皇后,自己就是皇后...
有关刘备的身世之谜,书中是这样记载的:先主姓刘,涿县人,是景帝的儿子刘胜的后裔。刘胜之子刘贞在涿县封侯,因触犯了朝廷律例而被贬为庶民。刘胜这一支的血脉就在涿县安家落户了。刘备也因此自称为汉室的宗室成员。...
三国的序曲,是夕阳的离歌;三国的华章,是激昂的战鼓。在这个动乱又璀璨的大世里,女性显得很是羸弱,但这并不发表没有她们的一席之地。貂蝉,作为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算得上是一个悲情的人物。她虽然不似那些淹没在历史洪流中的平凡人,但是却没有平凡人的幸福。她的登台是以一个棋子的身份。王允用她来离间董卓和吕布...
李氏平民出身,父母兄弟均通音乐,都是以乐舞为职业的艺人。前112年前,由平阳公主推荐给汉武帝,获封夫人,深得汉武帝的宠幸,并为汉武帝生下儿子昌邑哀王刘髆。产后不久李夫人病死,因其有儿子,以王太后之礼安葬。前87年,卫子夫自杀四年后,汉武帝驾崩,李夫人配祭汉武帝宗庙,追加尊号为孝武皇后。人物评价班固《...
霍光在除掉了上官桀父子、桑弘羊等人后,登上了权力的顶峰,心态也开始慢慢发生变化,从一个被托孤的重臣,逐步变成了权臣,这不是霍光计划好的,但现实却把他推翻了那个位置,他已经无法后退别无选择。这个说法显然是假的,刘贺要完成如此壮举,需要每天至少做十件坏事才行,这就意味着他连睡觉的时间都在作恶。刘贺被废的...
“初汉三杰”指的是萧何,韩信,张良,刘邦身边这么多功臣,他们三人有如此大的称号,可见他们为开国西汉作出的贡献是他人比不了的。人们一直在说这个韩信成也萧何败萧何,萧何促使了韩信的死亡可是同为汉初三杰的张良为什么没有救韩信呢?萧何和韩信比起来对刘邦更有用,萧何对刘邦有如下功劳:一是“知遇之恩”(推荐他为...
不过似乎蜀汉政权后期出于人才凋零的状态,而为最经典的一句话便是:“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大意是指蜀中已经没有可以担当重任的优秀将领,连廖化都可以担任大将了,那么廖化真的如此不堪么?廖化得以加入蜀汉阵营还得从关羽前往寻找刘备之时说起,当时关羽护送的刘备的夫人却是被一伙山贼抢走,而廖化正是其中的二统...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封建王朝也存在了好几千年。而有封建王朝就自然有领导者。而封建王朝的领导者就是所谓的皇帝。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的皇帝,有的具有大将之风,十分的贤德善于打理政事,而也有一些皇帝荒淫无度,残暴肆虐,毁了自己先祖的百年基业。我们今天要说的是汉朝一个特别贤明骁勇英武的一个皇帝。那就是汉朝...
西汉将军霍去病,西汉时期最小、最年轻的将军,在第一次上战场之后就被汉武帝加封为“冠军侯”,虽然二十三岁便陨落,但是他在对战匈奴上的战功还是令后人唏嘘赞叹,惊艳冠世。我国古代的西汉时期,西汉经常与边境的少数部落发生战争。在霍去病少年时期,他便开始带兵打仗,奔走四方,跟着舅舅卫青四处征战,在战场上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