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因为医疗技术和科学技术的匮乏,人们的寿命普遍很短,年龄超过一百岁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下面渊源历史小课堂小编给大家带来了历史上十四位百岁老人,和大家一起分享。
长寿几乎是每个人的追求。中国历史上,秦始皇、汉武帝等强大的帝王,也不能免俗地求仙、服用灵丹妙药,以求长生。1996年第5期《生命与灾祸》中林万孝的《我国历代人平均寿命和预期寿命》一文中说夏、商时期18岁;周、秦大约为20岁;汉代22岁;唐代27岁;宋代30岁;清代33岁;民国时期约为35岁;新中国成立后,据调查1957年我国人民平均寿命已提高到57岁,到1981年为68岁,1985年为68.97岁,其中,男性为66.96,女性为70.98岁。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时期陈国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被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奉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李耳出生于大约公元前571年,约公元前471年去世。享年101岁。
沈子木,字汝南,号玉阳,沈应登长子。嘉靖三十八年(1559)己未进士,历南京太常寺卿、都察院右都御史。卒赠兵部尚书,谥‘恭靖’。湖州府明代中晚期第二家“三世进士”之家。沈子木,子沈儆焞、沈儆炌,孙沈允培三世四进士。沈子木生于公元1508年,卒于公元1609年,享年102岁。
吴大成,少年聪明好学,喜欢寻师问道,曾师从陈景肃于仙人峰。绍兴中期,时年19的大成以文行与薛京、郑柔、杨耿等被选入太学。在学期间,大成曾被朝廷差遣任事。他不投时好,不阿权贵,又敢于抨击当权者投降卖国行径,因而得罪于奸臣秦桧。后陈景肃在湖州知事任上被秦桧罢黜还乡,大成与杨耿、薛京诸友也乞归省回籍,随陈景肃讲学于渐山石屏书院,潜心研读理学,辨订经籍。每有闲暇,大成与师友“兴来拍案共吟,煮醪同酌;闲去江潭垂钓,林树挥斤,悦桑麻之逸兴,乐泉石之幽情”。大成身处江湖,心存社稷,关心国家民族之命运,冀望有朝一日能被朝廷起用,以施展其才略。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秦桧病亡。翌年,景肃回朝任知制诰,大成、郑柔也重回太学。乾道年间,大成以太学生授秀州司理参军,后历任江浙,且曾奉檄湖湘。他虽廉洁奉公,但因始终坚持民族气节,力主抗战,抨击秦奸余党、继任丞相汤思退的卖国投降政策,而受到“言侵时相”之咎而“落第归乡”。自此隐居梅洲,教子读书,率僮耕钓,怡然自乐。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丁亥某夜,沐浴更衣,端坐而逝,寿逾期颐。享年102岁。后人敬慕陈景肃、吴大成、杨耿、薛京等七人的高风亮节,尊称为“渐山七贤”。
詹星斗,品行端方,居家孝友,屡试皆屈,而志不挫。年八十七始补弟子员,寿届百龄,请旌。恩加国子监学正衔,兼赉宫锦,以彰人瑞。生于1653年,卒于1754年,享年102岁。
黄增庆,字邦纬,号寿亭。生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逝于咸丰四年(1854年)。咸丰二年(1852年)被皇帝钦授国子监司业(正六品)。黄增庆享寿103岁,后来朝廷为了嘉励他,敕建“百岁京堂”牌坊。
谢启祚,一生读书追求功名,直到94岁方考上举人。但他仍不满足,还继续上京考试.碰巧当时乾隆皇帝准备做80岁大寿,要在翰林院中挑选一个九十岁以上的老臣,在寿诞中点燃寿烛。因翰林院任职的一般要进士出身,九十岁还在翰林院是非常少有的。于是只好在举人中找寻,然后再授予翰林院官职。结果谢启祚被选中,获赐封翰林院检讨一职。生于1693,卒于1797,享年105岁。
胡东渐字向若,号怀南,胡氏第九世祖,胡来贡之孙,明末著名清官。官至提督操江巡抚、南京督察院右佥都御史,人称胡都堂。胡东渐自幼聪颖,沉默寡言,下笔为文则出语惊人。17岁时赴童、岁、科考均列前茅,获县、府、院三试第一。明万历十八年中举人,万历二十二年取为进士。初授广平府司理,掌刑狱诉讼。他秉公执法,使境内弊绝风清,秩序井然,不久升任户部浙江司主事,主理赋徭财税,一丝不染,清廉有声。曾主典四川武科考试,恪守法规,尽收三川奇异之士;又调至吏部,从事文选主持、选调官员事务,因杜绝私情,刚正不阿,故常与上官发生抵触。崇祯四年五月十九日去世。享年106岁。
叶法善,字道元,号太素、罗浮真人,浙江省松阳县古市镇人。唐朝道教符箓派茅山宗天师,歙州刺史叶慧明之子。好古学文,诗书礼乐,精研周易,耽味老庄。师从天台茅君、青城赵元阳与嵩山韦善俊,传习符箓,厌劾鬼神。一生经历唐高宗、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五朝,发扬道教音乐,传承道家法脉,抑制佛家传播深得尊宠,累授金紫光禄大夫、员外鸿胪卿,册封越国公、景龙观主,加号“元真护国天师”,建设“淳和仙府”。开元十年(722年)去世,时年107岁
林文俊字汝英,号方斋,“忠义林家”后裔。明正德六年登进士第,改庶吉士,授编修,擢春坊善赞。他曾两次主持会试,一度主持武试,精心阅卷,选拔贤才,所得人才称最盛。嘉靖九年南京国子监祭酒出缺,三次人选皆不合皇帝意。后以文俊荐之,帝准。命校《二十史》,数月即告竣。嘉靖十一年改北京国子监祭酒,兼经筵讲官;十三年升南京礼部侍郎;次年改吏部侍郎,代行尚书职。嘉靖十五年病疽不治,卒后明皇帝特谥“文修”赐葬、赐祭。其文章醇雅隽永,诗亦从容恬适,文如其人。著有《方斋存稿》十卷,收入《四库全书》。林文俊生于1427年卒于1536年,享年110岁
陈抟,字图南,亳州真源县(今河南省鹿邑县)或普州崇龛(今安徽省涡阳县义门镇)人。唐懿宗咸通十二年即871年十月十日生,四五岁时,在涡水岸边游戏玩耍,有青衣老妇给他哺乳,从这以后陈抟日益聪明颖悟。长大后,他读经史百家,一见成诵,一点都不会忘记,以诗著名。后唐清泰二年,陈抟就前往栖居在那里。在那儿陈抟服气辟谷修道二十多年,只是每天饮几杯酒而已。后陈抟移居华山云台观,又再次移居少华山石洞中。每当他睡觉时,多是一百多天不醒。端拱二年秋七月,石室凿成,陈抟亲自写几百言作为奏表,奏表大略说:“我气数将尽,圣朝难以依恋,随后将在这个月二十二日化形于莲花峰下张超谷中。”后果然如期仙世,经过七天四肢身体还有余温。当时有五种颜色的彩云掩盖堵塞洞口,经月不散。陈抟生于871卒于989年,享年119岁。
慧安,隋末唐初僧人。俗姓卫,隋大业中因开通济渠,强征民丁,饥者甚众,慧安广施财物,救济贫穷受苦之人。隋炀帝听说此事便要召见他,他避而不见,潜入太和山,到衡岳寺去做头陀。其后,慧安游蕲州(今湖北蕲春),止于终南山。永淳二年,唐高宗为其造招提寺。后来,慧安返回湖北,入玉泉寺。当时神秀禅师逝世,众僧请慧安主持玉泉寺,慧安不从。后归嵩山嵩岳寺。弟子都非常尊敬他。唐神龙二年,他被诏入宫廷,武则天派人把他迎到长安讲经说法。武则天问他:“大师多少岁了?”慧安说:“不知道”武则天又问:“怎么会不知道?”他回答说:“死生之身,若循环无端,焉用记?何况此心流注,中间无闻无见。若有起灭,乃妄想耳。从初时至相灭时,亦只如此,何年月之可记严?”三年后辞归,不久圆寂。慧安在世128个春秋。当时人尊他为“老安国师。”
石泰号翠玄子(源于《龙虎经》:雄阳翠玄水,雌阴者黄金。)。北宋末南宋初常州(今属江苏)人。以缝纫为业,自称“素慕真宗,遍游胜境,参传正法,愿以济世为心”。师从张伯端学习金丹大道,后救济贫弱,传道于薛道光。宋高宗绍兴二十八年(公元1158)仙逝,世寿137岁。后至元朝,北派传人赵友钦于芝山村肆遇石泰得受南派正传。南宗第二代传人,世称“南五祖”之二。
孙思邈,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西魏大统七年即541年,孙思邈出生于一个贫穷农民的家庭。他从小就聪明过人,长大后开始爱好道家老庄学说,隋开皇元年(581年),见国事多端,孙思邈隐居陕西终南山中,并渐渐获得了很高的声名。孙思邈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后,孙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请,与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唐高宗显庆四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唐高宗上元元年,孙思邈年高有病,恳请返回故里。永淳元年即682年,与世长辞。享年142岁
张三丰字君宝,号三丰。先世为江西龙虎山人,故尝自称为天师后裔。祖父裕贤公,学精星算,南宋末,知天下王气将从北起,遂携本支眷属,徙辽阳懿州。道号三丰,宋末元初真人,武当山道人,武当派始祖,民族英雄、内家拳始祖、太极拳始祖、武学泰山北斗、龙行书法始祖。张三丰集各派绝学于一身,对抗元朝、打击贼寇,在武林声名显赫。丹道上,完成炼虚合道修持,形神俱妙。正史记载宋理宗淳佑七年(1247年)福建省邵武市和平镇坎下村张氏族人后迁至辽东,14岁考取文武状元,18岁担任博陵县令,(1280年)辞官出家修道,拜火龙真人为师。永乐十四年即1416年,朱棣怒斥胡广寻三丰不力,胡广再访武当,于武当祈祷,望三丰先生能念其诚苦应诏回京,终见三丰。清雍正初年(1723年),有汪梦九先生曾遇张三丰真人多示其教,此时三丰应有几百岁了(野史)。张三丰为武当派开山祖师,也是道家内丹祖师和道家拳术祖师,是丹道修炼的集大成者,主张“福自我求,命自我造”。历代统治者对张三丰尊崇有加。元惠宗(1320年5月25日出生)敕封“忠孝神仙”;明成祖敕封“犹龙六祖隐仙寓化虚微普度天尊”;明英宗赐号“通微显化真人”;明宪宗特封号为“韬光尚志真仙”;明世宗赠封他为“清虚元妙真君”;明熹宗封号“飞龙显化宏仁济世真君”。张三丰到底活了多少年,没人知道,比较统一的看法是生于1247年,卒于1464年。享年218岁
公元前632年(左传僖公28年),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大会诸侯于践土(当时衡雍附近,今河南省境内),参加会盟的有晋、鲁、齐、宋、蔡、郑、卫等国,晋被推为盟主。周天子也派出代表参加。该会盟是晋国同年在城濮之战打败楚国之后,与各国约定要求尊重周王室,是晋文公霸业的代表事件。过程公元前632年夏,晋文公在践...
小伙伴们纷纷脑洞大开,讨论后世哪位名将加入定会扭转乾坤?有,例如韩信。但是,纵观韩信指挥的战役,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独当一面,刘邦不干预。所以既然韩信出战,就必须设定相关的大前提。1充分授权其实,长平之战之所以输得这么惨,赵孝成王功不可没,所以必须先除掉因为他的干预而导致的不利因素。虞卿曰:“王听臣...
公元前636年,晋文公回到晋国,在秦穆公的支持下消灭反对势力,然后奖励有功之臣,宽容有过失的旧臣,安抚百姓。经过一系列的措施,晋国局势逐渐安定,与此同时,晋文公也坐稳了君王之位。随后,为了强国,晋文公进行了一番制度改革,使得晋国国力大幅度增强。但是,要想称霸中原,需要通过一系列的事件向天下人证明自己...
秦昭襄王是先秦时期有名的王者,他为秦国一统六国奠定了基础,在他手上秦国国力强盛,打的楚国节节败退,被迫割让土地给秦国求和,打的赵国俯首称臣,让东方六国心惊胆战,秦昭襄王更是动了周天子的领地,灭掉了周王朝,取回了象征天下的九鼎,即使这样的功绩,为何秦昭襄王没有完成天下一统的大业。秦国经历秦孝公商鞅变法...
秦朝的社会组织相当严密,商鞅变法建立了“连坐制”内容包括:禁止父子兄弟同室而居,凡民有二男劳力以上的都必须分居,独立编户,同时按军事组织把全国吏民编制起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不准擅自迁居,相互监督,相互检举,若不揭发,十家连坐。这种严苛的法律把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国家直接控制了全国的劳动力,保证...
孔子出生与公元前551年,姓孔,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时期的鲁国陬邑人,也就是今天的山东曲阜。他是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同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之最大的开创是私人讲学,但颇值得一提的是:孔子和原配妻子的矛盾,也是从他开始开办私人讲学开始的。孔子的妻子名叫亓官氏,她是春秋时期的宋国人,也就是今天...
在魏国称霸失败之后,魏国国力日衰,在其他国家眼中,魏国也早已不是什么威胁了,而是可以拉拢的伙伴,而留地理位置而言,魏国是多国合纵的一个连接点,同时也是承担着遏制秦国东出的关键地带。就国力而言,韩国自己申不害变法失败后,就注定只能是战国诸国中实力较弱的国家了,因此韩国根本无法承担起遏制秦国东出的重任,...
其次,在春秋中期左右,人口大约为2000万人。而在战国末期,人口则增长到4000多万人。由此,在春秋时期,因为人口较少,显得土地相对较为富余。那么,如果对小国发动灭国战争的话,还可以勉强派出人口去接收土地。但是,如果对大国发动灭国战争的话,占领的土地怎么办呢,自己国家的人口有限,一下子难以消化这么多...
范蠡的二儿子杀了人,被囚禁在楚国。范蠡自信地对人说:“老子有的是钱,钱可以买命。”于是,他便打算长子去楚国营救次子。这时,老大站出来对老爸说:“你要是不派我去,我就死给你看。”为何长子坚持要去救自己的二弟呢,原来他觉得老爸派三弟去,分明是看不起他这个大哥,激动得想要自杀。《智囊》中说,【“是吾不肖”...
义渠王与深宫中的寡妇宣太后在寂寞空虚状态下互需互慰生得二子,自然会引起轩然大波,宣太后虽依“自家四贵”把持朝政,但此事不光明磊落,很难控制舆论,宣太后心知肚明;宣太后杀义渠王是公元前272年,这两个儿子已经成人了,如果留下二子于义渠,他们迟早会得知父亲被杀详情,也必定会奋起复仇,所以宣太后出于政治上...
战国四大名将是指战国时代四位著名的将领。《千字文》中以“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来形容这四位将领的功绩。这四位将领分别为:秦国的白起、王翦,赵国的廉颇、李牧。其中,就李牧来说,无疑是长平之战后赵国的长城。李牧生平事迹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先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以抵御秦国为...
宋文公为人贤明,礼待国人,好施舍。因其容貌俊美,他祖父宋襄公的夫人想与他私通,宋文公不肯,襄公夫人便帮助他在国人中广施恩惠,因此得到国人拥护。人物生平国人拥护宋文公,子姓,宋氏,名鲍(一作鲍革),亦称公子鲍或公子鲍革,宋成公之子,宋昭公的弟弟。公子鲍为人贤明,对国人以礼相待,当时宋国发生饥荒,公子鲍...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论语》、《孟子》、《荀子》...
无助于教学相长思想只有通过碰撞才能迸发出火花。孔子很希望通过和学生交流,甚至是辩驳、置疑,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在学生增长知识的同时,老师也能够受到启发,丰富自己的学问。子贡、宰我、子路等都经常在课上、课下与老师交流。有时候提的问题简直就是故意难为人,师生为此还会争得脸红脖子粗。宰我就曾与孔子,就为父...
1、撤掉廉颇,启用赵括廉颇在赵国还算是一个名将,后期换成了没有大战经验的赵括。临阵换将,尤其是这种大兵团作战,在冷兵器时代影响非常大,往往会导致军心不稳,但是从赵括任职赵军统帅后的结果来看,并没有起什么乱子,也算是平稳过渡。有人说如果赵军不换将,以廉颇的“坚守”策略,足以耗死秦军。这里先不讨论这个策...
魏王从之,欣欣然似霸业从此开始,即拨五百战车以庞涓为将,直奔赵国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相赠。齐威王应允,令田忌为将,并起用从魏国救得的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这孙膑曾与庞涓同学,对用兵之法谙熟精通。魏王用重金将他聘得,当时庞涓也正事奉魏国。庞涓自觉能力不及孙膑,恐...
战国时代是一个吞并时代。西周后期,周王室衰弱,各诸侯实力日益强盛称霸一方,不再听从周王室号召。相继跑马圈地、分割天下,成立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形成战国时期诸侯割据、七国争霸的格局,书写下一段战火纷飞、六国统一的历史。那是个群雄逐鹿、交织着血与火的年代,尤其是战国末年七国争霸兼并不断,涌现...
自古以来,君臣之间的关系总是很微妙的,倘若两者之间存在猜忌,存在质疑,那么就容易引发朝政的动荡。倘若二者关系很好,甚至到达了无条件信任的地步的话,就可以通过共同合作,将国家带上更好的未来。显然的,秦孝公和商鞅便是第二种关系。因此在那段岁月中,商鞅变法得以顺利实施,并给秦朝的强盛奠定了基础。商鞅早年学...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代表着春秋时代的结束战国时代的来临,春秋时代的一个特点在于乱,战国时代的一个明显特点在于变。战国四大名将有两位在秦国,特别是名将之首白起更是打的六国毫无还手之力。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另外两位名将在赵国,特别是后起之秀李牧,他的表现让人不得不称赞叹服。不管是针对匈奴还是秦国,往往能克敌制胜...
公元前515年阖闾派专诸刺杀吴王僚后继位。他重用伍子胥、孙武等人,充实兵库,积聚粮食,实行强兵兴国之路。后持续派军攻楚,迫使楚国从郢迁都于鄀,从此威震华夏。公元前496年阖闾在伐越时被重伤,后死于陉。主要成就政治阖闾一直注意对人才的笼络和使用,能做到使贤任能。在得知伍子胥是一位智勇兼备的人才时,阖闾...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最为跌宕的时期,也是思想最为璀璨的时代。而这也更是“士”的黄金年代,不但智囊谋国之士辈出,如公孙衍、张仪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也是侠士以热血书写春秋的时代,如专诸、聂政等,若血溅五步,则天下缟素。提起刺客,很多人都血脉偾张。人们对专诸、要离、豫让、荆轲等人的故事也...
近日,一处厚度约0.6米、长度超过20米的带状尸骨层在高平市被当地农民发现。经当地研究长平之战的学者与文物部门人士现场勘查,这处呈带状的尸骨层可能与发生在2200年前的长平之战有关。玉米地里发现尸骨层新发现的尸骨层遗址位于高平市北城街街道办事处南王庄村的一处茂密的玉米地中。高平市长期研究长平之战的学...
李牧生平事迹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先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以抵御秦国为主,因在宜安之战重创秦军,得到武安君的封号。战国末期,李牧是赵国赖以支撑危局的唯一良将,素有“李牧死,赵国亡”之称。公元前229年,赵王迁中了秦国的离间计,听信谗言夺取了李牧的兵权,不久后将李牧杀害。李牧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
齐桓公死后,齐国发生内乱,宋襄公率领卫国、曹国和邾国等四国人马打到齐国,齐人里应外合,拥立齐孝公,宋襄公因此声名鹊起。宋襄公雄心勃勃,想继承齐桓公的霸业,与楚国争霸,一度为楚国所拘。公元前638年,宋襄公讨伐郑国,与救郑的楚兵展开泓水之战。楚兵强大,宋襄公讲究“仁义”,要待楚兵渡河列阵后再战,结果大...
当历史车轮驶入春秋后,周王室势弱,诸侯们的斗争逐渐升级,君位不再只是父子相承。有一种是兄终弟及,比如吴王诸樊传给兄弟,也有一种是禅让臣子,比如燕王哙传给子之。还有一种是逃亡在外的公子回国继位,这类人也不少见,比如鼎鼎大名的齐桓公和晋文公。齐襄公时期,齐国发生内乱,公子小白为了避难,逃亡到莒国。齐襄公...
2、庄子(前369-前286):姓庄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文哲大家,宋国蒙人,是老子之后道家理论重要开创者,与老子并称老庄。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主张尊重天性,逍遥处世、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睥睨于万物,代表作品为《庄子》。...
大家都了解春秋战国时期是多国战乱、分封制逐渐瓦解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内的时局较为动荡,有国家崛起,亦有国家衰败。但大家鲜少注意到这些乱象背后的动向,那就是各个国家在变动的社会秩序、新阶级的诞生等诸多情况下都掀起了政治改革的热潮。有楚国、魏国等这样的大国,也有秦国这样落后的小国。但是结合后面的历史来看...
齐军仍然采用了孙膑“围魏救赵”的计谋,率军从曲阜、亢父(今山东济宁),经由定陶直逼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军队抵达与魏都近在咫尺的外黄(今河南民权),诱使魏军返回救援,以解韩国之围。魏惠王嫉恨齐国干涉魏国之事,果然撤回了攻打韩国的兵力。他动用全国的力量想打败齐国的军队。魏惠王以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
在秦国的历史上,秦昭襄王可以说是一位承上启下的君主。这是因为,秦昭襄王在位时间达五十年之久,他的在位时间,则相当于他此后三代秦国君主,在位时间的一个总和。秦昭襄王在位时期,上承秦孝公时期的变法革新,秦惠文王时期的东出之势。下启秦国最终灭亡六国,完成一统的大业。由此可见,秦昭襄王可以说是秦国历史上最为...
大家都知道纸上谈兵这个词吧,它讲的就是赵括的故事。秦国赵国相战,秦国放出流言,说比起廉颇,他们更加害怕赵括。赵王信以为真,真的将廉颇换下,派赵括去往前线。赵括是战国时期赵国大臣赵奢的儿子,他从小就熟读兵书,史记上提到,赵括对自己的学识很自信,认为天下就没有能够阻挡住他的人。对这个人选最不满意的并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