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1368年―1644年),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迁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明朝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多民族国家也进一步统一和巩固。明初废丞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同时也为中后期宦官专政埋下伏笔。明朝时期农民反封建斗争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那么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杨荣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杨荣(1372年1月4日-1440年7月30日),原名道应、子荣,字勉仁,福建建宁府建安(今福建建瓯)人。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内阁首辅,与杨士奇、杨溥并称“三杨”,因居地所处,时人称为“东杨”。
建文二年(1400年),杨荣进士及第,授翰林编修。明成祖朱棣即位后,杨荣受其赏识,得以入阁,累迁至文渊阁大学士、翰林侍读,任首辅。在朱棣去世后,帮助明仁宗朱高炽顺利即位,拜太子少傅、谨身殿大学士兼工部尚书。此后随从明宣宗朱瞻基平朱高煦叛乱。宣德十年(1435年),进升少傅。明英宗即位后,与杨士奇等同心辅佐。正统三年(1438年),杨荣升任少师。正统五年(1440年),杨荣病逝,年七十,赠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谥号文敏。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从祀历代帝王庙。
杨荣性警敏通达,善于察言观色,尤其是在明成祖时最为突出。在文渊阁治事三十八年,谋而能断,老成持重,尤其擅长谋划边防事务。史称其“挥斤游刃,遇事立断”,被比作唐代的姚崇。杨荣既以武略见重,又好诗文,他和杨士奇、杨溥等多有唱和,为“台阁体”文学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后北征记》、《杨文敏集》等。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杨荣生于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出生时名道应,当时杨荣的祖父杨达卿听到他的啼声,说:“雄壮啊!这个孩子一定会让我家荣华显贵。”便改其名为子荣。杨荣十七岁被选入郡庠。
建文元年(1399年),杨荣为诸生,讲解《孟子》中的养气章,得到了当时视学福建的侍郎夏元吉的赏识。同年,杨荣参与福建乡试,中第一。
建文二年(1400年),杨荣于礼部会试中第三,殿试中二甲第二,赐进士出身,授翰林编修。
入直文渊
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即明成祖)取得“靖难之役”胜利,他进入南京时,杨荣迎谒在朱棣马前说:“殿下是先拜谒太祖(朱元璋)陵呢,还是先即位?”朱棣便马上驱驾拜谒太祖陵。杨荣从此受到朱棣任用。
同年,朱棣即位,把杨荣选入文渊阁,为他改名为荣。一同当值的七人中,杨荣年龄最小,也非常警敏。有天晚上,宁夏来报告说被围,当时内阁正是杨荣当值,朱棣将奏报给他看。杨荣说:“宁夏城很坚固,人民又都习战,从发出奏报到现在已过了十几天了,宁夏之围应该已经解了。”到夜半时,果然有奏报来说围已解。朱棣对杨荣说:“你怎么预测得这么准?”江西有盗贼起事,朱棣派使者去招抚,而令韩观率兵随后出发。贼人接受招抚的奏报传到,朱棣想赐敕慰劳韩观。杨荣说:“推算奏报发出时,韩观还没到达,不应给他论功。”朱棣更加敬重他,再升他为侍讲。
永乐二年(1404年),朱高炽被立为太子后,杨荣升任太子右谕德,仍兼前职,与在内阁当值的诸臣同被赐给二品官服。杨荣评议各部门事宜,都能符合朱棣的意旨,又受朱棣赏赐衣服及钱币。朱棣非常威严,与大臣们议事无法决断时,常常发怒,大臣们战战兢兢,无所适从。但杨荣一到,朱棣脸色便转好,而事情也就决定。
永乐五年(1407年),杨荣受命前往甘肃经营筹划军务,杨荣观察了所过之处的山川形势,了解军民情况,检查城堡。回来后他在武英殿向朱棣汇报,朱棣非常高兴。当时正值盛暑,朱棣亲自切瓜给他吃。不久,杨荣升任右庶子,仍兼前职。
扈从出塞
永乐六年(1408年),杨荣的父亲去世,朱棣让他乘驿车回乡安葬。父亲下葬后,杨荣即被召回任事。
永乐七年(1409年),杨荣的母亲去世,杨荣请求回乡办理丧事,朱棣因北征日期临近,没有批准,命他同胡广、金幼孜扈从北征。甘肃总兵官何福上奏说蒙古脱脱不花等人请求投降,要求在亦集乃受命。朱棣命杨荣前往甘肃,与何福一起主持受降,并持节在军中封何福为宁远侯。杨荣顺便到宁夏,与宁阳侯陈懋规划边防事务。回京后他上奏十项建议,朱棣予以赞许,并采纳他的建议。
永乐八年(1410年)二月初十日,朱棣率军开始即位后的第一次北征,杨荣随行。不久,明军进抵胪朐河,朱棣赐名为饮马河。由于侦知了鞑靼军队的行踪,朱棣亲选精锐进行长途奔袭,轻装前进,每人只带二十日粮,命杨荣率勇士三百人作为亲兵跟随。明军追至斡难河,与本雅失里率领的鞑靼主力相遇,经过激战,明军大获全胜,本雅失里只率少数轻骑逃走,朱棣下令班师回朝。由于轻装前进,在回师途中,明军的粮草供应紧张起来,士兵几乎断粮。杨荣建议朱棣将御用的储粮散发给将士,并且让军队中粮多与粮少者借贷互济,还京后加倍偿还。朱棣采纳了他的建议,使明军顺利地度过粮荒,胜利班师回朝。
永乐九年(1411年),杨荣请求回乡奔丧,朱棣命宦官为他护行。回来后,朱棣询问他福建民情以及当年收成情况,杨荣都一一做了回答。不久命他侍候诸皇孙在文华殿读书。
永乐十二年(1414年),朱棣带着皇太孙朱瞻基,率领五十万大军开始了第二次北征,杨荣再次随行。杨荣承担了两项基本任务,其一,向朱瞻基讲说经史。其二,掌管皇帝的玉玺,充当朱棣的机要秘书。行军期间,有一天晚上,朱棣在自己的大帐中召见杨荣,同他讨论军队粮饷的问题,杨荣认为:“择将屯田,训练有方,耕耨有时,即兵食足矣。”提出一套实行军屯以解决粮草问题的计划,得到朱棣的首肯。
永乐十四年(1416年),杨荣和金幼孜一同进升为翰林学士,仍兼庶子,随从朱棣回到京师。
永乐十六年(1418年),胡广去世,命杨荣掌管翰林院事务,杨荣因而更见亲任。大臣们多嫉妒杨荣,想让朱棣疏远他,便共同推举杨荣为祭酒。朱棣说:“朕当然知道他可以胜任,现在要找可以代替他的人。”大臣们才不敢再说话。
永乐十八年(1420年),杨荣进升文渊阁大学士,仍兼学士。
赞议迁都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北部的边患,朱棣决定迁都北京。明朝官吏大多生在江南,要他们远离故土,远赴塞下,困难重重。一些官吏便利用这种情绪,反对迁都。杨荣看到迁都北京对于解除蒙古部的威胁有不可低估的战略作用,与户部尚书夏原吉、吏部尚书蹇义等坚决支持迁都,并且在《题北京八景卷后》指出:“迨我皇上继承大统,又以蓟燕左环苍海,右拥太行,内跨中原,外控朔漠,宜为天下都会,乃诏建北京焉。”永乐十九年(1421年)朱棣正式迁都北京。同年四月初八日,北京新宫中的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因雷击起火,杨荣指挥卫士进行抢救,只抢出一些重要图籍,三大殿均未保住,由此又引发了一场反对迁都的政治风波。杨荣等人极力支持朱棣,使风波很快平息下去。迁都北京,对北部边防的巩固起了重要作用。
永乐末年,浙江、福建山贼起事,朝廷计划发兵。朱棣当时在塞外,奏书送到后,朱棣拿给杨荣看。杨荣说:“愚民苦于有关官员的压迫,不得已相聚自保。现在大兵一出,他们将聚集得更多,从而难以调解。如果遣使者去招抚,当不用烦劳师旅。”朱棣听从他的意见,盗贼果然平息。
永乐二十年(1422年),朱棣进行第三次北征,杨荣与金幼孜再次随行,明军无功而返。为了鼓舞士气,朱棣大开庆功宴会,有功无过者坐前列,食上肴,杨荣与金幼孜被特命坐在前列。次年,朱棣进行第四次亲征。有关军务皆让杨荣参与,无论白天还是晚上,朱棣经常召见杨荣,并且亲昵地称之为“杨学士”而不直呼其名。
榆木川之变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开始了第五次北征。明军到达开平时,朱棣做梦,梦见一位天神向他说:“上帝好生如是者,再此何祥也。”便有些犹豫,杨荣乘机加以劝谏:“此举固在除暴安民。然火炎昆冈,玉石俱毁,惟陛下留意。”朱棣领悟了杨荣的意思,便说:“卿言合朕意,岂以一人有罪,罚及无辜?”当即下令杨荣等人草敕,诏谕各部落人等,罪止阿鲁台一人,余皆不问。又命令军士们收拾死于兵火的遗骸,葬为丛冢,朱棣亲自撰写了祭文。明朝大军进至翠云屯时,仍未发现阿鲁台踪影,在杨荣等人的劝说下,朱棣决定班师回朝。
同年七月十八日,朱棣在回师途中病逝于榆木川,随从宦官马云等人不知所措,与杨荣、金幼孜密商如何处置。杨荣指挥若定,与金幼孜商议,认为离北京尚远,为防止军心涣散,应秘不发丧。为处理遗体,两人命工部官搜取军中所有锡器,销熔后打造成一只圆桶,将遗体装置桶内,再密封桶口,而将承造的工匠杀之灭口。同时也命光禄官每天三餐照常进膳。军纪号令更加严明,直到入境,竟无人察觉朱棣已驾崩。杨荣和少监海寿先回京师,向太子朱高炽报告情况,决定处理方法。结果,朱高炽顺利地即位,国家政局未发生丝毫的骚动
仁宣之治
明仁宗朱高炽即位后,杨荣因功升任太常寺卿,授职嘉议大夫,仍兼两职学士。一月后,晋升为太子少傅、资善大夫、谨身殿大学士兼工部尚书,并食三禄,杨荣请求辞去尚书俸禄,未得批准。
洪熙元年(1425年),明宣宗朱瞻基即位不久,汉王朱高煦发动叛乱。朱瞻基闻讯后,召杨荣等商讨对策,杨荣极力主张趁朱高煦尚未切实准备之际,出其不意,御驾亲征,掌握战争的主动权。朱瞻基先是迟疑,在夏元吉以李景隆之先例劝说后,朱瞻基接受了杨荣的建议,亲率军队迅速包围乐安,朱高煦被迫投降,叛乱很快被平定。回师后,杨荣因决策之功,杨荣得到上赏,被赐给五枚银章,给予很高的褒奖和赐予。
当时,朱瞻基在安南的撤军和继续平定的努力之间举棋不定。当时,武将主张采取武力,杨荣和杨士奇则力主放弃安南,朱瞻基最终接受杨荣的建议,从安南撤军。
宣德三年(1428年),杨荣随朱瞻基巡边,到达遵化。听说兀良哈将要犯边,朱瞻基将扈从的文臣都留在大营,只命杨荣跟从。杨荣自率轻骑出喜峰口,破敌而还。
宣德五年(1430年),杨荣升为少傅,又升任荣禄大夫,仍兼尚书、大学士之职,因并食三禄,杨荣遂辞去大学士的俸禄。
宣德九年(1434年),杨荣又随从朱瞻基巡边,至洗马林而返。
三杨当国
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宣宗驾崩,太子朱祁镇即位(即明英宗)。英宗即位时年方九岁,由太皇太后张氏(张皇后">诚孝张皇后)听政,张太后信任杨荣、杨士奇、杨溥三人,多咨询三人裁决朝事。
正统三年(1438年),《明宣宗实录》书成,杨荣进升为光禄大夫、柱国、少师,仍兼任尚书、大学士之职,并获赐玉带。
逝于归途
正统五年(1440年),杨荣请准回乡展扫先墓,于二月十八日起程。事毕后即择日出发,适逢杨荣病发,众人都劝他稍事休息再走,杨荣却说:“君命不能稽留。”便带着医生起程,途经杭州武林驿时,病重不起,于同年七月二日(7月30日)病逝,享年七十岁。长孙杨泰侍侧含殓,护行内侍阮江以讣闻回告英宗,英宗恸悼,为他辍朝一日,追赠杨荣为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赐谥号文敏,派礼部尚书胡濙前往吊祭,命阮江护丧回葬故土。官其子杨恭为尚宝司丞,授予其家世袭锦衣卫都指挥使的荣誉。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杨荣与历代功臣四十人从祀历代帝王庙,明代诸臣入祀的还有常遇春、李文忠、杨士奇、于谦、李贤、刘大夏。
戚夫人在我们中国古代的历史上,是刘邦甚是宠爱的妃子,戚夫人出生在贫家,但是虽然戚夫人出身低微,可是她的祖辈却是周王室的后裔,说得上是皇族,众所周知,皇族的基因都是十分好的,因为皇族之中挑选的女子都是那个时代最美丽的女人。所以戚夫人也随了她母亲那十分貌美的长相,容貌十分艳丽,同时,气质也十分的出众,在...
据《汉书》记载,后元二年(前87),汉武帝自知时日无多,便"以光为大司马大将军,日磾为车骑将军,及太仆上官桀为左将军,搜粟都尉桑弘羊为御史大夫,皆拜卧内床下,受遗诏辅少主。"霍光、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四人成为了汉武帝的托孤对象。而上文所说的匈奴王子,就是这四人中的金日磾。看到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会...
自己这个当皇帝的,还不如自己呢?万一自己的孩子被其他家族的人盯上了呢?自己的孩子“扎小人”呢?在这种情况下,刘彻做出了一个选择:废除皇位。可绕来绕去,刘彻发现自己害死了自己的亲生骨肉之后,他的报复手段也是让人啼笑皆非。《红楼梦》里记载的就是赵姨娘用这招来对付贾宝玉和凤姐,歹毒无比。在古时候,人都很迷...
其实说起刘秀的时候,我们了解历史的人应该都了解,刘秀和西汉皇室的确是有着血脉的联系的,但是这种血脉也不过是进行了好几个拐,才到了刘邦这里,而刘邦的孙子景帝与唐姬所生的儿子刘发的后代,而刘发最后被封之为长沙定王,那么在刘发这里也有很多的老婆和儿子,后来也因为汉武帝的推恩令,最后一代一代的被分家,甚至造...
在三国时期,英雄好汉众多,但是却偏偏吕布被称为三国第一猛将,“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关键还没有人质疑。但是说实在的,吕布这一生战绩平平,甚至还打过许多败仗,那么战绩一般的他,为什么被所有的史学家称为三国第一猛将呢?吕布在出生的时候,天空上彩虹出现,光芒万丈,当时他的母亲在染织坊工作,就在那一瞬间觉得...
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女人。不过在我国的,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的一生中,有两个重要的女人。其一就是—吕后,吕后不到二十岁就嫁给了刘邦,并曾在他的称王之路上多次给出关键的意见。其二就是倾国倾城的女子—戚夫人,她陪伴刘邦度过了一个美妙的晚年。不过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就连皇帝刘邦也不例外,这两个女人的...
汉高祖刘邦的后宫中,历史上最有名就是吕雉、戚姬和薄姬。命运的捉弄,让三个女人的命运也不同。三个人中最狠毒的是吕雉、死得最惨的是戚姬、最好运的是薄姬。吕后在人们的印象中,始终是一个巨大的阴影,她在人们的心目中,是一个极坏的女人。人们忘不了拥有赫赫战功的韩信和彭越是她陷害致死的,美丽的戚夫人更被她砍成了...
首先,汉武帝时期执法过于严苛。当年刘邦入关时,立下“约法三章”。很快,萧何定下《汉律》九章,轮到汉武帝执政的时候,汉律增至359章,其中死罪409条,死罪例13472条,连审判的法官都看得目不暇接。前130年实行“见知法”,即官员目睹或听说有人犯法而不报,称为“故纵”,与犯法者共罪。前128年“不举...
西汉开国皇帝刘邦一统天下,主要原因是手下有能人。刘邦能容人,擅用人,所以投奔他的能人很多,突出的代表人物就是韩信。韩信原本在项羽手下,因郁郁不得志便转投刘邦,刘邦任命他为大将军,他不负所望,率军在垓下围住了项羽,最终逼迫项羽自刎乌江。因为韩信有如此壮举,所以很多人认为他是汉朝的首功之臣,事实果真如此...
其实王莽也算是一个“官二代”,他是孝元皇后的侄子,由于父亲早早死去而没有得到爵位,因此比起他的堂兄弟们,王莽的身份还是不够看的。但不管怎么样,王莽身上流着王氏家族的血液,家族的滔天权势就是王莽日后登顶最高权利的跳板。少年时期:极尽孝廉,勤奋好学王莽小时候就已经名声显赫,他靠的就是自己几乎完美的品格。...
公元前91年,汉武帝刘彻派人到卫子夫居住的宫殿,没收了她的皇后玺绶,并告诉她太子刘据已兵败自尽,卫子夫泪流满面道:“陛下糊涂啊,太子怎么可能会造反呢?身为他的母亲,我也只能以死明志了!”说完,悬梁自缢而死......卫子夫是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出身寒微,随母姓,自幼被送往平阳侯府教习歌舞,...
前期...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几乎每个入仕之人以及那些武将,都想要封侯拜相,这在古代不仅是一种荣誉,还是一种实打实的利益,比发一个奖章之类的奖励行为要实在很多,同时带来的好处也要多很多。古人经常会说“千户侯”以及“万户侯”,我们今天很多人都比较疑惑,所谓的千户侯以及万户侯究竟指的是什么,是一种什么样的爵位...
不过张骞也不是一般人,他来到西域之后发现这里国家众多,有许多中原地区所没有的物产。所以他专程到处走访了西域的国家,以便于后来与他们建立联系。公元前128年左右,张骞遇到了大宛国。在这里他发现大宛有向汉朝交好的意思,于是热情的跟大宛国王交谈,最后大宛国王也非常热情的把他送到康居,以方便去大月氏。《史记...
董卓乱政,是东汉政权的一大转折点,他带兵进入朝廷,篡夺了国家的政权,随意废立皇帝,这让他能渐渐控制朝廷。董卓的生涯也是非常有意思,如果单单看着前面的事情,好像他就是一个忠臣良将,一心为了国家平定边疆的敌人。可后来董卓就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他不仅控制都城,开始篡夺国家的政权,更是在两京大开杀戒,不断搜刮...
如果说现代的“锦鲤”是杨超越的话,那么古代的“锦鲤”就非光武帝刘秀莫属了。刘秀被称为位面之子,就是天选之子的意思,他的一生从一介布衣到一国天子,从躬耕陇亩到开创中国历史上“风华最美的时代”,真可谓是开了挂一样令人羡慕。史书《后汉书·光武帝纪》中记载:世祖光武皇帝讳秀,字文叔,南阳蔡阳人,高祖九世之孙...
约天汉(前100-前97年)间,王翁须以歌舞女入太子家为家人子。太始年间(前96-93年),王翁须得宠于刘进。征和二年(前91年)王翁须生下儿子刘病已,其身份升为皇孙妃,称王夫人。征和二年(前91年)七月,巫蛊之祸爆发,卫太子兵败出奔,王翁须与丈夫刘进为安置儿子刘病已而留在长安。及卫太子亡,王翁须与...
汉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平帝病,王莽以自身祈祷上天代平帝而死。元始五年十二月(公元6年),汉平帝病死,王莽为了避免年长的新皇帝登基,使自己不能任意操纵政局,遂立只有两岁的汉宣帝玄孙刘婴(即:孺子婴)为皇太子。太皇太后秉承群臣之意,叫王莽代理天子朝政,称假皇帝,臣民则称王莽为摄皇帝,王莽自称”予”...
申屠嘉不姓申,而是姓申屠,他是睢阳人,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商丘。申屠嘉力气很大,能够拉开强弓硬弩,所以他以材官的身份跟随刘邦作战。由于在楚汉战争中立下战功,申屠嘉被提拔为队率。公元前196年,淮南王英布叛乱,汉高祖刘邦御驾亲征,申屠嘉又立下战功,因此被升为都尉,跻身中高级将领的行列。汉惠帝在位期间,申屠...
吕后是刘邦的老婆,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刘邦移情别恋了,他对戚夫人十分宠爱,尤其是在晚年的时候,对戚夫人母子身为宠爱。但同时,他也为戚夫人母子俩非常担忧。本来刘邦不喜欢嫡长子刘盈,尤其是认为他与自己性格相左,有点过于软弱了。他一直希望能够废了太子,而立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可是始终他的这个愿望达不成,每...
王政君是王禁之女,其母李氏是魏郡李家的长女。李氏本是王禁正妻,后因她妒嫉诸妾,与王禁离异,改嫁给河内郡的苟宾为妻。李氏怀着王政君时,梦见一轮月亮扑入自己的怀中。王政君长大后,性情温顺,学会了妇人之道。原先许嫁一户人家,可男方突然死了,后来东平王纳她为妾,但还没入门东平王就死了,他的父亲觉得很奇怪,便...
“太子拒婚陈阿娇,真傻。如果我儿子娶了她,皇帝的位子就轮到我儿子坐了。”王娡想着,马上动身去找馆陶公主,为四岁的儿子刘彻求娶她的女儿陈阿娇。馆陶公主正在生气呢,她前几天不顾脸面,去找弟弟汉景帝刘启的宠妃栗姬提亲,想把女儿陈阿娇嫁给栗姬的儿子刘荣。刘荣是太子,今后登基称帝,陈阿娇就是皇后,自己就是皇后...
有关刘备的身世之谜,书中是这样记载的:先主姓刘,涿县人,是景帝的儿子刘胜的后裔。刘胜之子刘贞在涿县封侯,因触犯了朝廷律例而被贬为庶民。刘胜这一支的血脉就在涿县安家落户了。刘备也因此自称为汉室的宗室成员。...
三国的序曲,是夕阳的离歌;三国的华章,是激昂的战鼓。在这个动乱又璀璨的大世里,女性显得很是羸弱,但这并不发表没有她们的一席之地。貂蝉,作为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算得上是一个悲情的人物。她虽然不似那些淹没在历史洪流中的平凡人,但是却没有平凡人的幸福。她的登台是以一个棋子的身份。王允用她来离间董卓和吕布...
李氏平民出身,父母兄弟均通音乐,都是以乐舞为职业的艺人。前112年前,由平阳公主推荐给汉武帝,获封夫人,深得汉武帝的宠幸,并为汉武帝生下儿子昌邑哀王刘髆。产后不久李夫人病死,因其有儿子,以王太后之礼安葬。前87年,卫子夫自杀四年后,汉武帝驾崩,李夫人配祭汉武帝宗庙,追加尊号为孝武皇后。人物评价班固《...
霍光在除掉了上官桀父子、桑弘羊等人后,登上了权力的顶峰,心态也开始慢慢发生变化,从一个被托孤的重臣,逐步变成了权臣,这不是霍光计划好的,但现实却把他推翻了那个位置,他已经无法后退别无选择。这个说法显然是假的,刘贺要完成如此壮举,需要每天至少做十件坏事才行,这就意味着他连睡觉的时间都在作恶。刘贺被废的...
“初汉三杰”指的是萧何,韩信,张良,刘邦身边这么多功臣,他们三人有如此大的称号,可见他们为开国西汉作出的贡献是他人比不了的。人们一直在说这个韩信成也萧何败萧何,萧何促使了韩信的死亡可是同为汉初三杰的张良为什么没有救韩信呢?萧何和韩信比起来对刘邦更有用,萧何对刘邦有如下功劳:一是“知遇之恩”(推荐他为...
不过似乎蜀汉政权后期出于人才凋零的状态,而为最经典的一句话便是:“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大意是指蜀中已经没有可以担当重任的优秀将领,连廖化都可以担任大将了,那么廖化真的如此不堪么?廖化得以加入蜀汉阵营还得从关羽前往寻找刘备之时说起,当时关羽护送的刘备的夫人却是被一伙山贼抢走,而廖化正是其中的二统...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封建王朝也存在了好几千年。而有封建王朝就自然有领导者。而封建王朝的领导者就是所谓的皇帝。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的皇帝,有的具有大将之风,十分的贤德善于打理政事,而也有一些皇帝荒淫无度,残暴肆虐,毁了自己先祖的百年基业。我们今天要说的是汉朝一个特别贤明骁勇英武的一个皇帝。那就是汉朝...
西汉将军霍去病,西汉时期最小、最年轻的将军,在第一次上战场之后就被汉武帝加封为“冠军侯”,虽然二十三岁便陨落,但是他在对战匈奴上的战功还是令后人唏嘘赞叹,惊艳冠世。我国古代的西汉时期,西汉经常与边境的少数部落发生战争。在霍去病少年时期,他便开始带兵打仗,奔走四方,跟着舅舅卫青四处征战,在战场上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