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超三十六人定西域的秘密武器,中国传统弹弓为何在元代管禁?" />
作者|冷研作者团队-寄生蟹子
字数:3393,阅读时间:约7分钟
编者按:提到单兵使用的远射程武器,大家一般会想到的是弓和弩,但是在中国古代还有一种类似的兵器,叫做弹弓。我们这里提到的弹弓,跟大家印象中的既相同又不同,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弹弓的形制有多种,今天我们就来简单了解一下这种武器。
弹弓这种武器是什么时候出现的,这个有很多种说法,不过目前学界普遍认为最早的记载见于《吴越春秋》:“音曰:‘臣闻弩生于弓,弓生于弹。弹起古之孝子。’越王曰:‘孝子弹者奈何?’音曰:‘古者,人民朴质,饥食鸟兽,渴饮雾露,死则裹以白茅,投于中野。孝子不忍见父母为禽兽所食,故作弹以守之,绝鸟兽之害’”。可见弹弓乃是孝子为了守护父母而制作,主要是防御性武器。当然这条记录并不能明确弹弓具体的产生年代,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弹弓的出现至少不会和弓箭的诞生相差太远。
班超三十六人定西域的秘密武器,中国传统弹弓为何在元代管禁?" />
▲弓箭形的弹弓
班超三十六人定西域的秘密武器,中国传统弹弓为何在元代管禁?" />
▲这是一个现代树杈弹弓,古代结构也类似,只是不用皮筋作为弹性元件
另一个问题是,弹弓到底是什么样子呢。这个问题比较有意思,因为目前体育界常见的有两种形制的弹弓,一种是市面上常见的树杈形,另一种则是跟弓箭类似的。两种形制在古籍中都有记载,很有可能古代两种形制的弹弓都有,不过目前有研究认为古人对弹弓最初的认识来自用竹片与竹条夹住石子,并把它扳往自己身体方向,随后释放,弹出石子。然而射法有两种,若把竹片和石子置于竹条顶端,则可以视为树杈形弹弓弹射的雏形;而若把竹片和石子置于竹条中部后弯弓弹射,则显然是弓箭形弹弓弹射方式的起源了。
和弓箭相比,弹弓有不少优点,例如树杈形弹弓便于携带和制作,瞄准也比较容易,弹弓发射弹丸时的噪音也比弓箭更小。但是弹弓最大的问题在于球形弹丸的侵彻力太低,不能和带尖的箭簇相比。所以常规的部队是不会装备这种武器的。但是执行秘密任务或者突袭、侦察任务的部队倒是有可能装备此类武器。东汉《汉记》中记载,“班超使于外,愿将三十六人,为蒿矢弹丸之用”。弹弓携带方便,发射隐蔽,班超“三十六人定西域”的惊人传奇,不乏奇袭和短兵相接,弹弓或许功不可没。
班超三十六人定西域的秘密武器,中国传统弹弓为何在元代管禁?" />
▲宋代李公麟的《西岳降灵图》,这些人物都使用弹弓
到了唐代和宋代,弹弓的制作变得精美,也有了标准化的东西。弹弓不外乎弓、弦和弹丸,但是由于形制不同,做法不一样。对于树杈形弹弓来说,弹性元件是弦,弓架本身没有弹性。但是对于弓箭形弹弓来说,就不同了。中国古代非常善于使用竹子作为单性元件,弓弩均是如此,弹弓也不例外。东汉李尤在《弹铭》中就有写道“昔之造弹,起意弦木。以丸为矢,合竹为朴”;唐代诗人王建《宫词》中说“手把牙弰竹弹弓”;《竹谱》中言“木䉡竹,温州诸县俱有之,亦丛生,极髙大,有径三寸一尺围者,肉厚;土人取为弹弓材最妙”。
除了竹子以外,人们也用木材作弓。《太平御览》载“柘材为弓,弹而放快”,《白氏六帖事类集》引《西京记》曰“长安五陵人,柘木为弹”,可见柘木是非常适合用于制作弹弓的材料,由于该木材弹性较好,所以弹速很快,使用感较好,加之分布范围较广,故为人们所常用。
还有更名贵的檀木被用作弹弓的材料,“刺花弹箧紫檀弓”是出自宋徽宗之手,宫中取材讲究也不足为奇。在南方,还有荔枝木可用于制作弹弓,《太平御览》引《广州记》云:“每岁进荔支,邮傅者疲毙于道,汉朝下诏止之。今犹修事荔支煎进焉,其树自径尺至于合抱叶蜜如冬青木,性坚重。其根,工人多取为阮咸槽、弹弓、碁局”。当然荔枝木本身也很贵重,所以数量不会太多。另外据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载还有一种名为贝多枝的木材,是用于制作弹弓的上好材料,“交趾近出贝多枝,弹材中第一”。
班超三十六人定西域的秘密武器,中国传统弹弓为何在元代管禁?" />
▲弓箭形的弹弓现在成为一项传统体育运动
考虑到弓箭形弹弓的不同用处,如果军用,很可能其制作工艺与弓箭类似,都是筋角木(竹)复合,采用反曲结构。如果是民间杂耍使用,可能就直接挂弦使用了。其次弓弦的材质也有所不同,弓箭形弹弓的弓弦不能有弹性,和弓箭一致。树杈形的弹弓弦就必须要有很好的弹性,有关具体材质方面的史料记载很少,但是唐代白居易曾写到“命子削弹弓,弦续会稽竹”,宋代时亦有《笋谱》记载“䈥竹笋……五县皆有见,其竹韧也;日南九真炙生可作弹弓弦也”,这至少说明处理过的竹纤维是制作弓弦的一种材料,而且更神奇的是,如果在弹射过程中弦断了,则用胶接续起来,《太平广记》有载一种续弦神胶,“神胶出郁夷国,接弓弩之断弦者,百断百续”,这可比502好用。
至于弹丸材料,主要有石丸、陶丸、泥丸、金属丸、珠丸等,但是陶丸和泥丸比较常见。金属弹丸本身价格昂贵,一般只有军队才会装备;泥丸和陶丸制作简单,原料也很常见,所以应用广泛;石丸不常见的原因主要是将石头磨成球形费时费力,效果也不一定好到哪里去;至于宝石制成的珠丸,乃是皇亲国戚、达官显贵才用得起的。
那么这样一种特殊的武器都用于何种战斗场景呢?这里只说军事或准军事行动,游戏和狩猎不在讨论范围。其实弹弓最常见的使用场景是城市巡防。《唐六典》中记载道,“捉捕持更者,晨夜有行人必问,不应,则弹弓而向之;复不应,则旁射;又不应,则射之”。唐代实行宵禁,巡防者在夜间看到行人一定会问询,若不答应,则举弹弓相向,若再问仍不答应,则用弹弓往其旁边弹射;若三问还不答应,则向其本身弹射。使用弹弓成为当时巡防者的一种必备技能,弹弓在巡夜时起到防御、警告的作用。
班超三十六人定西域的秘密武器,中国传统弹弓为何在元代管禁?" />
▲《五陵挟弹图》
除此之外,弹弓还会用于传递信息。弹弓设备中的弹丸从唐代的战争开始被人们挖掘出了一种军事保密、传递情报的功能,即在弹丸中塞入密信以传递信息。弹丸最早作为军事情报的载体被记载是在颜真卿时:“肃宗之在灵武也,公前后遣判官李铣及马步军张云子,以蜡为弹丸。以帛书表实于弹丸之内,潜至灵武奏事。有诏以公为工部尙书兼御史大夫,依前河北招讨采访处置,使又于丸内奉敕书。及即位改年,赦书至平原散下”。这种方法把书信揉成小团缝在蜡制弹丸内,以隐秘的方式传递至灵武。
弹弓作为远射武器亦可以攻击他人或者防身。史载史思明辛皇后的长子十分暴戾,“每与其党饮宴,酒酣,爇燎其须发,或以铜弹丸击之……血流至地”。另据史料记载唐代建中初年,士人韦生举家迁往汝州,“中路逢一僧,因与连镳,言论颇洽。日将衔山,僧指路谓曰:‘此数里是贫道兰若,郎君岂不能左顾乎?’士人许之,因令家口先行,僧即处分步者先排比行。十余里不至,韦生问之,即指一处林烟曰:‘此是矣’,又前进。日已没,韦生疑之,素善弹,乃密于靴中取弓卸弹,怀铜丸十余,方责僧曰:‘弟子有程期,适偶贪上人清论,勉副相邀;今已行二十里不至,何也?’僧但言且行。至是,僧前行百余步,韦知其盗也,乃弹之。僧正中其脑,僧初不觉,凡五发中之,僧始扪中处,……适来贫道所中,郎君弹悉在;乃举手搦脑后,五丸坠地焉。盖脑衔弹丸而无伤”。僧人以带路为由企图行盗,当发现这个僧人可能是个强盗的时候,韦生取出了藏在靴子中的弹弓对僧人进行了攻击以自卫,尽管能够射中,但僧人功力甚高,没有被击倒。
班超三十六人定西域的秘密武器,中国传统弹弓为何在元代管禁?" />
▲明宣宗(朱瞻基)行乐图里面的弹弓
不过元朝后,中央政府对兵器的管制非常严厉,除了对常规的制式武器严加管控之外,便于突然袭击的弹弓自然也在管禁之列。《元史·顺帝纪二》记载,“禁弹弓、弩箭、袖箭”,这些装备只有官府刑捕人员才可以配备。文献野史中有关这一时期弹弓的记录极少,但是估计弓形弹弓仍在严格禁止之列,而树杈形弹弓或因便于制作、隐藏,而难以禁绝。
班超三十六人定西域的秘密武器,中国传统弹弓为何在元代管禁?" />
▲清代《弹弓谱》
而到了明清,弹弓又有了起色。此时,其作用不仅限于休闲娱乐,作为防身自卫武器的色彩突然之间浓厚了很多。并且,作为一种世所公认的秘传武艺和强力暗器,弹弓在清代开始有了专人系统整理的“秘籍”,图文并茂,附有大量练习口诀,例如清代张鹤鼎编制的《弹弓谱》,内文除大量文字口诀之外,还有张鹤鼎手绘彩图18幅,为发射弹弓的各种身法。当然,由于明清时期火器已比较流行,威力不大的弹弓基本上就成了专用武器,其中用得最多的是镖局。随着时代的进步,到了清末,弹弓就彻底退化成了体育器械,这一地位到今天也没有改变。
公元220年,孙权命吕蒙为主帅偷袭荆州,荆州重镇江陵守将因与关羽有嫌隙而不战而降。关羽退至麦城,率十余骑出逃,一路突围至距益州不过一二十里的临沮,遇潘璋部将马忠的埋伏被擒,和长子关平于临沮被害。看到这里大家不禁会有疑问,为什么关羽可以投降曹操,宁死不降东吴呢?老金翻遍史书文献,从以下八个角度详细分析...
虽然当时的蜀汉已经颓败,后主刘禅宠幸宦官,可是此时的蜀汉还有姜维等一干能臣,虽然丢了汉中,可凭借剑阁天险也差点让伐蜀计划泡汤,幸得邓艾的“偷渡阴平”让司马昭能够成功灭蜀。蜀汉灭亡之后,魏国已经占据天下三分之二,按照邓艾当时的计划设想,灭亡蜀汉之后就可趁机沿着巫县沿江东下,凭借当时西晋的国力绝对可以灭...
《三国演义》对国人来说并不陌生,即使没读过小说,没看过相关的影视戏剧作品,但在民间不知道三国人物的,恐怕也是少之又少,而且由于关羽和诸葛亮这些正面主角的影响,以及始终以对抗反面主角曹操为己任的品行,使得刘备也成为了大多数人心中的仁义之主,但有一点不能否认的是,刘备建立的基业,是靠取西川为基础建立起来...
太和六年,封为燕王。魏明帝病危,欲以大将军辅政,不果。其子常道乡公曹奂,是魏国末代皇帝,史称魏元帝。晋朝建立后,降封燕公。咸宁四年(278年),曹宇去世。人物生平封爵变迁曹宇,曹操与环夫人所生,曹冲、曹据之同胞兄弟,魏元帝曹奂之父,娶张鲁之女。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封都乡侯。二十二年(公元21...
在世间有很多都是因苟富贵这个誓言而一起努力,勿相忘为誓言的最终目标。但是,当有一天真的富贵的时候,真正能够记得起最初誓言的又有几人?真正能够履行最初誓言的又有几人?刘备曾经刘邦草根出身,虚心地接纳贤才,最终才能够建立这个大汉江山。他也曾经立下誓言,说过如若没有韩信,就没有他们大汉的江山。对韩信发誓说...
刘巴(?-222年),字子初,荆州零陵郡烝阳县(今湖南省衡阳县、邵东县一带)人,汉末至三国蜀汉时期官员、名士。刘巴少知名,荆州牧刘表多次征用推举,刘巴均不应就。曹操征伐荆州,荆州士人多归刘备,刘巴却北上投靠曹操。后受曹操命令招降荆南三郡,不料先为刘备所得,刘巴不能复命曹操,遂远至交趾,又辗转进入益州...
诸葛亮在世人眼中总是代表着智慧,似乎只要有他就百事不难。实际上刘备也确实因为得到他的帮助,才成就了大业。三国当中有一个关于他的经典桥段:含泪斩马谡。在原著中,诸葛亮是出于无奈才杀了他的。但是如果仔细分析历史,就会发现其实诸葛亮杀他是有其他原因的。看过三国的人知道马谡当初守街亭是立下过军令状的,军中无...
东汉末年,时局动荡。各路英雄豪杰各显身手,在乱世中,为自己争取一番天下。当时天下三个政权并立,分别是以曹操为首的曹魏政权,以孙权为首的东吴政权,以及以刘备为首的蜀汉政权。当时因为刘备是汉代皇室出身,所以被人们认为是正统的政权。刘备一开始只是一个没落的皇室,但是他却是一个很有志气的人。在乱世中,他决定...
诸葛亮在三国时期是一位全能型人才,外交、军事、理政、治国,他样样拿手。诸葛亮在刘备死后,更是独挑蜀汉大梁,多次北伐魏国,立志收复中原,光复汉室。作为文臣的诸葛亮最终还是累倒了,54岁的他病逝在五丈原。
诸葛亮一生最大的失误就是没有及时的、大规模地向汉中遗民。关于诸葛亮的失误,历来争论不休,众说纷纭,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有人说他用人不当,马谡丢失了街亭;也有人说他事无巨细,大权独揽,不注重人才的招纳和培养,以至蜀中无大将;还有说他,行事矛盾,既要联吴抗魏,又坚持占据荆州,拒不归还;更有甚者说他为...
在当时诸葛亮并没有顾及自己的性命,他只身一人前往东吴。凭着自己的口才,令东吴决定与他家主公合作,一同联手对抗曹操。
历史留给后人的是智慧的结晶。这种种事件,带给了我们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让我们记忆犹新,深感回味!今天小编要为大家讲述的是刘备人设崩塌的土地——益州,让我们一同来感受一下历史带给我们的震撼和感动!
套用一句现在网络上非常流行的话,就是——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只怕猪一样的队友。这里并不是说关羽是猪一样的队友,只是说在任何的环境之下,一个集团内部的中坚力量是会比敌方集团中的中坚力量更为可怕的,我想这个道理大多数人应该都是懂的,具体是什么样的意思就不做详细的说明了,因为理解起来...
对于刘备的死法,一般来说都是没有什么疑问的,一般都是认为他是在夷陵之战大败以后郁郁寡欢,因为长久的抑郁感染了疾病而去世的,那么真是如此吗,其实刘备一生几乎大半辈子都是在忍辱负重,早年卖草鞋,后来东奔西走仰人鼻息的生活也是过了很久,甚至还有过老婆孩子兄弟都走丢了,孤身一人逃亡的时候,但是这样他都没有放...
其实这有点冤枉刘备了,刘琦病死对刘备来说也是一个较大的损失。刘琦作为荆州牧刘表的长子,刘表去世之后,其最有资格做荆州之主,以他的名义占领全荆州,可以说名正言顺。而刘琦手下只有一万水军,赤壁之战时也被征用了,刘备实力和威望都超越刘琦,刘琦对刘备来说毫无威胁可言,所以刘备可以让刘琦作为傀儡加以利用,如同...
周泰(三国时期吴国武将)周泰,字幼平,九江下蔡(今安徽凤台)人。三国时期吴国武将。孙策平定江东时与同郡蒋钦一起加入孙策军,随孙策左右,后孙权爱其为人,向孙策请求让周泰跟随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假托皇帝诏书,召集天下英雄围攻董卓。兵临城下,却被对方手下大将华雄连斩三员大将。正当大家愁眉不展之时,一名马弓手主动请缨。上阵之前,曹操特为他热了一杯“壮胆酒”,此人却说:“酒且斟下,某去便来。”不一会儿,这人就提了
孙权登基称帝后,对哥哥孙策的儿子并不好。但是,我们不能用普通人的视角去解读一个帝王的行为。在常人看来,孙权是忘恩负义、薄情冷漠,但是如果我们站在政治家的视角去解读呢?一、孙权上位公元前200年,即建安五年,已经在江东站稳脚跟的孙策,踌躇满志,正准备大展手脚的时候,却被仇家许贡的门客暗算,重伤不治。年...
董昭(156年-236年),字公仁,济阴定陶(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人。东汉末年曹魏谋士、重臣、开国元勋。董昭年轻时被举为孝廉,后担任袁绍帐下参军。多有战功,但是袁绍听信谗言,董昭不得已离开袁绍投奔张杨。张杨率军迎接汉献帝时,董昭随行,并拜为议郎。后与曹操在洛阳相见,又建议曹操将汉献帝迎接到许昌。董...
荀攸(xúnyou157年-214年),字公达,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荀彧之侄,东汉末年谋士。荀攸在何进掌权时期任黄门侍郎,在董卓进京时曾因密谋刺杀董卓而入狱,后弃官回家。曹操迎天子入许都之后,荀攸成为曹操的军师。曹操征伐吕布时荀攸劝阻了曹操退兵,并献奇计水淹下邳城,活捉吕布。在官渡之战中,计斩...
正史上并没有关于张飞长相的记载,对张飞长相描写得比较详细,并且深入人心的,是《三国演义》:“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这样一个形象,应该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武夫形象,而且绝不能说是长得帅的。不过,现在很多人又反其道而行之,认为张飞其实长得并不丑,是一位大帅哥。为什么会这么认为呢...
时势造英雄,乱世出猛人。三国纷乱,智慧超群的谋臣与武勇超强的猛将层出不穷。在曹操、刘备、孙权三个天下枭雄的领导下,多少谋士、战将都名留青史,万古流芳。可惜的是,这残酷的战场、无情的刀剑,不知又埋没了多少良才。若换做他朝,也许这些良才早已名震天下,实在是可悲可叹。一、公孙瓒是个猛人公孙瓒应该算是贵族子...
我们所熟知的许多将领,很多都出自三国时代。都听说过人中吕布,马中赤兔,这便是指吕布,从这句话就从侧面反映出来了吕布的勇猛。还有其他的,比如关羽,张飞,赵云等等,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哪怕他们立下了丰功伟绩,他们其中有一些人的结局也不是太好,这难免也让人感到有些悲凉。关羽的性格关羽便是其中之一,尽管...
诸葛亮北伐路线中的第二条是从安定出发,安定在现今甘肃省的南部,走西平关和岐山一路直接到祁连山,这条北方路线用的时间比较短,但是中间要经过很多地形危险的地区,尤其是西平关这一带山势比较险峻,所以诸葛亮这次北伐也没有成功。诸葛亮设计的第三条路线是从街亭出发到列柳城,然后绕弯儿往东去阳平关,这条路线上发生...
司马懿除去孟达,占领了新城,命令申耽、申仪、李辅、邓贤等人留守城池,自己率领大队人马直奔长安城,与曹睿会合。司马懿在长安城外安顿下军马,自己入城来见魏主曹睿。曹睿见司马懿来到,非常高兴,对司马懿说:“我当初中了敌人的计策,将您赶回家去,心中十分后悔,这一次如果不是你及时除去了造反的孟达,我魏国的江山...
真实的历史上,刘备夷陵兵败,白帝托孤后,诸葛亮在蜀汉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实际上讲,皇帝刘禅可能还没有他权力大呢。根据《三国志》记载,“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多亏诸葛亮忠臣贤良,不然,如此大的权势和威望,诸葛亮要做蜀国的“曹操”应该易如反掌吧。...
魏延的死亡纯粹是魏延和杨仪争权导致的,魏延和杨仪这两个人一直不和。而且两人在心胸上都属于非常狭隘的那一种人,原本有诸葛亮在那里放着,魏延和杨仪都会卖诸葛亮的面子,不会闹出大乱子。可是诸葛亮死亡之后,问题就出来了,诸葛孔明去世,他留下的权力真空该由谁来继承?他带出的精锐部队由谁来继续统领?魏延作为当时...
如今世间有很多文书,对于曹操这个人物都进行了多面性的丑化,但是小编个人觉得这些丑话有大部分并不是完全真实在曹操这个历史人物身上,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后人去称赞去学习的地方。就比如说年少轻狂的曹操,虽然年纪并不大,但是他却拥有着比较远大的志向,可以说那个时候的他是一个敢作敢为的青年人物。那个时候他只是做一...
情景再现 刘备先是听到司马徽的推荐,后来又听徐庶说诸葛亮的才华比自己强百倍,才猥自枉屈,亲身前往隆中茅庐请卧龙出山的。 为了试探刘备的诚意,诸葛亮故意一再回避,连续两次不在家中。据传刘备第二次拜访时,曾碰到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想必黄老先生也
这一年的二月,张角率领原本是他的三十万忠实的太平道教众,在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下,揭竿而起,因为一个个头戴黄色头巾,因而叫做黄巾起义。不过起义军在短暂的胜利后,开始出现了进攻乏力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