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掉军装,他就是一位质朴的老农民;穿上军装,他就是让敌人闻风丧胆的“旋风司令”。
只要敌人被他盯上,没有一个能跑得了。
他有勇,有谋,敢将生死荣辱置之度外,善打违抗命令、没有命令的胜仗——
十八岁之前,韩先楚只是湖北黄安(红安)一个质朴本分的农家孩子,没读过书,更没见过乡间以外的世界,整天在山坡上给地主家放牛,要么就跟着乡间老篾匠学手艺。
日子虽然穷苦,但韩先楚的眼神里不仅有乐观、有倔强,而且还有头脑灵光的后生才有的“鬼主意”。
这是天生的素质,一旦得到塑造,注定不得了。
那年月,人世间有太多的不公平,乡间有太多的人被愤怒与仇恨鼓荡着,老实但骨头硬的抗争者,扔掉手中的犁锄,拿起刀枪,那是迟早的事。
1927年11月,黄麻起义爆发了,十四岁的韩先楚因为眼里有光,打小就有主张,很快就带着一帮同龄孩子加入了家乡的农民协会,又过了两三年,虽然韩先楚还是个半大的孩子,身上还穿着破衣烂衫,但实质上他已经是黄安孝感地方游击大队的一名战士。
1931年,十八岁的韩先楚第一次参加了真刀真枪的战斗,那份勇气预示着他将走向一条壮阔的大道。
当时,韩先楚所在的游击队到鄂东北农村发动群众,建立苏维埃政权,同时也为主力部队筹集粮款。当地的民团、红枪会之类的地主武装一向视红军游击队为仇敌,一天上午,他们聚集数百人,喝符水,画符咒,凶神恶煞地红军游击队发起了攻击。
这支游击队不是老队伍,官兵都是初经战阵的农民,见到这样的邪恶阵仗,有人喊了一声:他们喝了符,刀枪不入啊!部队瞬间就垮了,躲得躲,逃得逃。
就在这兵败如山倒的关键时刻,十八岁的游击队班长韩先楚从人群中冲出来,一把抓住大队长,大声喊:不能怕!不能跑!
大道理,韩先楚不会说,也来不及说,只见他两眼通红,嘴唇发紫,太阳穴上的青筋迸凸着,使劲地挥动着手里那杆老旧的汉阳造:都给我趴下!趴下!给我打!打他个娘卖X的!
因为韩先楚的勇气,游击队大队长镇定了下来,游击队队员统统拉开了枪栓,队伍活了,人敢拼不怕死了,转眼工夫,对面的乌合之众就被打散、溃逃了。
血与火的洗礼是残酷的,往往需要漫长的过程,但在韩先楚这里,自从第一次上战场,他就绕过了腿软,绕过了胆怯,直接迸发出了军人最重要的品质——勇气。
勇气这东西像铁,像钢,只要有,一定越锤炼,越刚硬。
作为一名鄂豫皖的红军战士,就这样,韩先楚开始了革命征程。
1933年4月,为加强留守鄂豫皖的红25军斗争力量,韩先楚所在的独立团接受整编,在红25军224团,韩先楚从副连长干起,在随后的征战中一直充当着先锋勇将。
1934年11月16日,红25军从信阳罗山县的何家冲开始长征,通过桐柏县歇马岭战斗,在鄂豫边工委书记张星江带领下进入泌阳县,从11月23日开始,部队经过三天的晓行夜宿,巧妙迂回,顺利穿越了泌阳盘古山、凤凰山、铜山、白云山,大寨子山等山麓地带,于25日傍晚进入方城县的秦房村,26日,红25军前卫224团进抵方城县独树镇附近,准备由七里岗通过公路,为大部队开辟前路。
就在这时,国民党40军115旅和骑兵团抢先杀到,一场狭路相逢的遭遇战随即打响。
独树镇战斗是在恶劣天气下进行的,韩先楚率领部队在险境中奋勇出击,肉搏、恶战,再肉搏、再恶战,最后韩先楚满身血污地拿下战斗,将敌击溃,一战成名。
此战虽然规模不大,却是红25军长征初期的关键一仗,关系全军生死。战后,军政委吴焕先对韩先楚竖起大拇指,倍加赞赏地说:“唯楚有材,先楚为例!”
1935年7月,红25军为配合中央红军北上,离开新建立的鄂豫陕苏区继续长征。当部队到达合水县板桥镇时,担任后卫团的一个营突然遭到敌骑兵部队的袭击,副军长徐海东从前卫赶到后卫,指挥战斗,因敌众我寡,被敌军团团围住。
危急时刻,又是韩先楚不顾生死,率领部队奋勇占领阵地,组织火力击退敌人骑兵的冲击,拼命杀出一条血路,掩护徐海东冲出了包围圈。
建国后,韩先楚与徐海东会面时,有人依旧记着当年这一幕,拍着韩先楚的肩膀说:“你为鄂豫皖老区保住了一个大将名额啊!”
1935年9月,红25军到达陕北和陕甘红军会师,编成红15军团。
1936年春天,红军东征山西,时任红75师团长的韩先楚,率部随中路军作战,他以两个营配合山西游击队包围石楼,控制黄河渡口,以一个营牵制了敌五个团的兵力,成功掩护了毛泽东、彭德怀的指挥部。
之后,韩先楚又率部在双池镇附近打了一个没有上级命令的胜仗,歼敌一个营和民团百余人,战后升任红78师副师长。
1936年5月,为巩固、发展陕甘根据地,策应红2、红6军团和红4方面军北上,中革军委决定红1方面军的红1军团和红15军团组成西方野战军,出师西征。
6月,在北路活动的78师到达定边城下。
此时,二十三岁的韩先楚已是78师师长。在定边城下,韩先楚带领团以上干部策马绕城一周,查看地形、城防情况。
看完,韩先楚掏枪了,他想一口气拿下定边城。
可就在他进行全师攻城动员时,西方野战军司令兼政委彭德怀的电报到了:“袭击定边,恐难奏效,仍照原计划前进。”
一向勇猛的彭大将军都觉得定边难攻,可见这块肥肉弄不好就是面上涂着猪油的硬石头。
但韩先楚相信自己的判断,他对全师上下说,不看定边城,可能觉得它难攻,看了,它就是块肥肉,不一口吃下来,就是懦夫,就没有肩膀。我说打,有几个理由:一,定边城墙不高,守军只有一个营和一个保安团,是个软柿子,而且周围也没有援敌;二,之前我先头73师、75师曾打过它,虽然没打下来,但城里的守敌已经吓尿了,我派人去城下试探,敌人瞎放两枪就当缩头乌龟了,这就是明证;三,打下定边、盐池是整个西征战役范围内的任务,属于一盘棋上的两个子,拿下来,不但可以扩大我陕甘根据地,而且对西征部队的后方交通联系具有重要意义。78师打仗,不能只盯着自己一亩三分地,该站高的时候就应该站高,能看远的时候就应该看远。
说完,韩先楚立即下决心给西方野战军和红15军团发电报:“敌惧我歼,攻城可克,我师决计克城歼敌,望速核复。”
军团首长担心冒然攻城,一旦失利将对全局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回电:命令78师迅速西进。
这意味着要想打这一仗,韩先楚得有抗命的胆子。
师政委、师特派员都奉劝韩先楚,彭总的电报就是命令,抗命的后果很严重,你得慎重考虑。
韩先楚火了,他斩钉截铁地说,一切有我,出问题我承担!现在我只有一个字,打!
知己知彼,像狼一样地死咬对手,果然,枪一响,仗打得不仅有血性,而且极其利索,当天晚上就拿下了定边城。
彭德怀得知定边城被攻克,欣慰之余发来嘉奖电报:“你们勇于负责的机动灵活,攻克定边,庆祝胜利!”
此一战,打出了韩先楚“好战分子”的名声。
纵观韩司令一生,这一点尤为让人钦佩,一名具有真正勇气、具有真正担任精神的将军,在他的字典里,胜利永远高于服从。
一味说“是”,从不说“不”的将军,成不了韩司令。
对一名将军而言,伤疤是曾经生与死的考验,也是赫赫战功的光荣记录。
韩先楚身上大的伤疤有九处,左手近乎残疾,这些伤疤大多是红军时期、抗战时期留下的。
那是1938年4月,面对三万鬼子的九路围攻,为帮助兄弟部队突围,韩先楚率领八路军689团先后与鬼子展开五次白刃战,刘伯承在望远镜中看见了韩先楚不要命的劲头,问身边人,哪个冲在前头的小个子是谁?
在冀鲁豫很打了几年猛仗后,1941年3月,韩先楚被调回延安,先后在军政学院、军事学院学习深造,这几年对韩先楚影响很大,虽然没仗打,手痒,但几年沉淀下来,他已有了面对更大战场的格局与底蕴。
抗战胜利后,随着解放战争拉开大幕,韩先楚走出延安,奔向白山黑水之间,如同炸裂在黑暗夜空中的一颗夺目将星,韩先楚终于迎来了大放异彩的高光时刻。
1946年5月的一天,位于沈安铁路中段的小镇通远堡,一户有着高墙大院、四角立着炮楼的有钱人家,辽东军区首长正在主持一次意义重大的军事会议。
此时的东北,可谓是黑云压顶,林彪指挥我军在东北的初期战事中接连受挫,被迫一路向北退却,局面十分险恶。尤让人忧虑的是,不久前的沙岭战斗,我4纵和3纵三个旅外加一个炮团,围打新6军的一个团,结果打了三天三夜,伤亡了两千多人,硬是没能打下来。
越是危难局面,越需要伟人的战略指引。
这天清晨,毛泽东从延安发来急电,要求南满部队集中兵力,在中长路南端选择有战略意义的一两个大中城市展开进攻,将进攻北满的敌人拉回南满。
但因为局面的被动、沙岭战斗的失利,会场里的大多数人都丧失了军人应有的斗志和信心,有的说,连几个窝棚都打不下来,还能打大城市?有的说,派一两个团,去沈阳或者什么地方,随便放几枪回来就算了吧。
韩先楚是沙岭战斗当天到4纵当副司令的,4纵是山东部队,他是延安来的,属于地头还没踩熟的外来户,这时候要是直接提出不同意见,他就是少数派,大家一句“你刚来,还不了解情况”,接下来就难办了。
但韩先楚不是好好先生,他胸中的使命感、肩上的责任感,不允许他去做一个沉默的庸将,所以这个时候,他一定要站出来,大声说出不同意见。
韩先楚说,我认为一些仗能不能打,首先考虑的不应该是输赢,而应该是战略意义。眼下的形势,是东北的战略全局要求我们必须打这一仗,无论有多大的困难,付出多大的代价,都必须打。敌人倾其全力进攻北满,东北我党和部队的首脑机关都在那里,我们只有打一下,把敌人拉回来,这样才能起到策应、保护的作用。不打,只是眼下好过,等敌人把北满收拾完了再回过头来,我们一样要完。所以,现在不是研究打不打的问题,而是要研究打哪里,怎么打。
说到这里,韩先楚用手指在军用地图上锁定了两个地方——鞍山、海城。
有人问,你要打这两个地方,哪来的把握?
对这个问题,韩先楚早已琢磨透了。他说,客观上,敌人正集中兵力进攻北满,南满空虚,正是我们用兵时机。更为有利的是,守鞍山、海城的是敌60军184师,大家都知道,这是云南龙云的部队,不是老蒋嫡系,装备、战力都不如新6军,现在,老蒋又将龙云抓了起来,184师必定军心不稳,这一点对我们很有价值。所以我说,这一仗不仅必须打,而且一定能打好。
韩先楚的分析,站得高,看得远,而且知己知彼,有理有据,首长想了想,最后对韩先楚说,我给你四个团,这一仗就由你来指挥。
听到只有四个团,韩先楚不干了,他说,这仗必须打,而且必须不惜代价地真打!大打!只有这样,才能打痛敌人,才能将北满的敌人拉回来。由我来指挥,我有准备,但至少给我两个师,再加上炮团。
这一军将的首长无法打折扣,最终只好下决心:10师、11师、炮团,再加上辽南军分区两个独立团,都给你,由你指挥,大打!
敌184师师长潘朔端获悉我4纵正向中长路运动,一番研判后认定我4纵的攻击方向在大石桥,于是立即将注意力投向了那里。韩先楚得知这个情报,将计就计,一边做出要主攻大石桥的样子,一边率主力直扑鞍山。
神出鬼没,疾如旋风。
这就是韩先楚。
主力出其不意地扑到鞍山城下,一顿猛揍,守敌被打得缩在市内据点里苦苦挣扎。可就在这个时候,韩先楚却下令暂缓进攻,然后就坐在那里,很客气地跟俘虏唠起了家常。
一开始,所有人都看不懂,不知道韩副司令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这正是韩先楚非同寻常的地方,在战场上,他不仅善抓对方的死穴,而且敢做“异想天开”事。
这一次韩先楚究竟想干什么呢?
眼看鞍山就要拿下来了,韩先楚就想了,这样打下去,固然没问题,但伤亡也不小,既然这184师军心不稳,能不能来一招攻心为上,迫使184师放下武器,投诚或者起义呢?如果能打出这个效果,那就不是一个简单的胜利了,不仅能在敌人内部造成更大的冲击,而且可以大力提振我军低迷的士气。
韩先楚的战场感觉太好了。
想法确定后,他一方面命令炮兵朝184师的脑袋上猛砸炮弹,但特别讲究分寸,猛打狠打,但不打死,而是留一条活路出来;另一方面他又命令加强政治攻势,展开战场喊话,同时从俘虏中选了个四十多岁的司务长,叫他回去用大实话把队伍拉过来。
一切果然如韩先楚盘算的那样,不到一个小时,司务长就拉来了一个连,这时候韩先楚趁热打铁,立即给184师师长潘朔端投去了一封劝降信。大意有两条:一条,我这炮是怎么打的,你该好好体会体会;二条,识时务者为俊杰,放下武器不丢人,一味顽抗给老蒋当炮灰,怎么对得起云南的父老乡亲、自己爹娘。
看到这样的信,潘朔端的心理垮了,跟着也就想明白了。
就这样,不可思议的一幕出现了,当杜聿明从北满调来的援军急匆匆地赶到南满时,潘朔端已率184师师部和552团两千七百余人起义,并且早随着4纵转移了。
后来4纵的老人都说,在那种不利的大背景下,让184师起义,真有点像叫花子对大户人家说,我要收了你的全部家当,不用钱,用道理。猛一听,简直太离谱,但韩司令竟然就成功了。
鞍海战役,不仅开创了东北敌军一个师战场起义的先例,而且直接影响了东北战局的走势。
简单说,韩先楚一仗把冰点打融了。
鞍海战役打出了一个满堂彩!
此后的韩先楚一发而不可收拾,每一仗都像一股摧枯拉朽的旋风,作战效能让人惊叹。
1946年10月,我4纵在新开岭至瑗阳边门的袋形谷底,计划围歼老蒋嫡系素有“千里驹”之称的敌52军25师。然而一交手,千里驹凭借优势火力,占据有利地形,打得十分凶猛,很有一些要反咬一口的阵仗。
不能速胜,4纵有些领导心虚了,打算撤出战斗,保存实力。
就在这个时候,韩先楚率领4纵10师从两百里外火速杀到,当场力排众议、排兵布阵:“现在我们艰苦,敌人比我们更艰苦!撤不如打,我建议将纵队火炮统一组织起来,先用榴弹炮、迫击炮猛揍敌军预备队,再用野炮和山炮压制山头上的敌堡火力,最后组织强攻,三板斧下去,我就不相信打不垮这千里驹。”
鏖战有时候比的就是最后一刻的坚持。
韩先楚总是能够在最困难的时候为部队打下一颗坚持的钢钉,依据他的方案,再战,4纵只用了半天时间就全歼了不可一世的千里驹。
新开岭战役的胜利,战略意义同样重大,此战不仅开创了东北战场一仗全歼一个师的战例,而且保障了辽东党政军民的战略转移,为接下来的保卫临江赢得了宝贵的准备时间。
四保临江的战役打响之后,韩先楚的战场表现依旧如前,光芒刺眼。
那阶段属于“爬山头”最艰难、最吃力的时候,敢一打一,敢以少胜多,是需要非凡的勇气、魄力和战场智谋的。
第四次临江保卫战,来犯之敌有七个师二十个团共计十余万人,韩先楚执意要打敌三路大军中最强的一路,同样是老蒋嫡系王牌的敌89师。
当时韩先楚还是4纵副司令,此战的总指挥是3纵司令。
3纵司令认为韩先楚的方案太冒险,不同意,但韩先楚寸步不让,执意要把自己的方案上报辽东军区。
会上有人问韩先楚,你凭什么觉得能消灭这个89师?
韩先楚回答得相当霸气:他不知道我的厉害!
这一句朴素却又内涵深刻的回答,后来成了韩先楚的标签,韩司令不会讲大道理,每当有人问他制胜秘诀时,他就是这一句话。
一个方案要打弱,一个方案要打强,两个方案上报到辽东军区,陈云、萧劲光最后拍板:由韩先楚统一指挥3、4纵作战。
这一场硬仗,韩先楚打得漂亮极了,他先命令部队示弱,将骄纵的89师诱进伏击圈,跟着主攻部队就像雪野中突然卷起的猛烈旋风,顷刻间不仅把89师打懵、打垮了,就连急于了解前线战况的萧劲光都有些惊愕,在电话中一个劲地问前线作战参谋:才十个小时,战斗就结束了?这仗是怎么打的?怎么打得这么快?
这一仗,韩先楚又开创了一个先例,一仗全歼敌一个精锐师又一个团。
了不起啊。
随着四保临江战役的结束,寒冬过去了,黑土地上终于迎来了红色的春天。
1947年9月下旬,韩先楚调任东北民主联军第3纵队司令员,在随之而来的秋季攻势中,韩先楚再次以奇谋技惊四座。
当时,3纵的任务是歼灭开原县威远堡至西丰间的敌53军116师。3纵政委原是辽东军区副司令兼参谋长,打仗很有一套,在部队中的威望也高。接到任务,他的意见是求稳,集中全纵兵力,首先歼灭西丰之敌,然后再向纵深扩大战果。
但刚到3纵的韩先楚坚决不同意,他提出来,西丰之敌有两个团,而且是座县城,工事坚固,开仗就攻坚,说得不好听,这是打笨仗。
政委问,韩司令想怎么打?
韩先楚说,我看这一仗可以采用“掏心”战术,一举敲掉敌人的脑袋和心脏。你们看,威远堡是敌师部驻地,这里是个乡间小镇,野战工事都是临时建筑,守军也只有一个团。我3纵只要来个百里奔袭,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敌师还没反应过来,脑袋已经被我砍下来了。
听到这个方案,参加作战会议的所有人全都惊呆了,开玩笑,奔袭一百多公里,哪有说得那么容易,万一中途被敌军发现了,缠住了,这就不是去掏心了,而是送上门去让敌人掏心。
除了8师副师长杨树元,没有人赞同韩先楚的方案,也就是说,韩先楚又成了绝对的少数派。
怎么办?
韩先楚坚持到最后,还是老办法,将两个方案同时上报,请“东总”裁决。
“东总”首长有魄力,有水平,第二天,复电来了,按先楚同志的方案打。
韩先楚终于松了一口气,然而顶住所有人的质疑去证明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韩先楚的压力又该有多大呀。
这就是名将的风采,敢用一意孤行的方式去缔造战场上的伟大奇迹,哪怕为此粉身碎骨。
长途奔袭威远堡,韩先楚胆大心细,滴水不漏,当部队顺利杀到时,在敌人看来,又是平地卷起了猛烈旋风,116师师长刘润川还没搞清楚情况,缴枪不杀的喊声已让他举起了双手。
战后,被俘的刘润川心服口服地说,从战术眼光看,你们可能打西丰,最厉害可能打头营子,万万没想到你们竟一刀插到底,打到威远堡来了,这招太厉害了!
国民党的其他军队也不吝褒赞,他们敬畏地称3纵为“旋风部队”,害怕得不得了。
据说,中国最高军事学府国防大学多少年来讲到奔袭的战例,只有一个,那就是旋风司令韩先楚奇袭威远堡。
1948年9月下旬,东北野战军主力南下北宁线,10月15日,我军攻克锦州,20日“林罗刘”下达全歼东北国民党军的政治动员令。
韩先楚率3纵一出手,就打碎了廖耀湘兵团的通信指挥所和71军、新3军、新6军的三个司令部。
后来有人问韩司令,为什么就盯住了那个窝棚?
韩司令还是质朴大白话,我感觉就是它。
这就是名将的战场直觉,准得让对手窒息。
廖耀湘被俘后,作战科长尹灿贞将他带进屋面见3纵韩司令。廖耀湘睁大眼睛注视了很久,然后说,啊!韩司令,那个“旋风部队”就是阁下指挥的?
韩先楚说,什么“旋风部队”,那是你们给瞎嚷嚷出来的。
廖耀湘说,韩司令,我很敬佩你的指挥和你的“旋风部队”。我曾多次告诫部下,一定要小心这个“旋风部队”,没想到辽西战场上,一下子就旋到了我的头上······
1950年解放海南岛,这是韩先楚戎马一生最辉煌同时也最让人钦佩的时刻。
对于何时渡海解放海南岛,在那个时候,这是一个很难决策的议题,主要原因是1949年10月三野攻击金门失利,11月攻击登步岛再次失利,九千中华好儿女一个没能回来。
为此,1950年1月10日,毛主席特别指示四野,打海南要特别注意,渡海登岛作战跟过去国内战争完全不同,要特别谨慎,等登陆艇到了,再确定作战计划。
1950年2月1日,叶剑英在广东军政委员会上传达毛主席指示,宣布战役发起时间推迟到六月份。
接到这个指示,担任主攻任务的第15兵团报告军委,以争取1950年完成任务为原则。15兵团的意思,六月份不一定行,1950年底能解决就不错了。
然而,15兵团下辖的两个军40军和43军,对推迟作战时间却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态度,43军军长李作鹏回去就按照上级要求向团以上军事主官传达了指示,但40军军长韩先楚却把推迟作战的指示压在了军部,没有向下传达,依旧要求部队按照原定的3月底前完成作战准备。
再次抗命,韩先楚有自己的理由和主张,在他看来,能买来登陆艇当然好,但买不来不等于仗不能打,通过向当地渔民取经,通过一个阶段的渡海训练,韩先楚认为,只要有坚定的意志,必胜的信念,利用谷雨前的季风,使用木帆船,一样可以打赢这场渡海登陆作战。
毫无疑问,这又是一个“胆大包天”的想法,可以设想一下,照韩先楚的方案来,如果错了,解放军至少一个王牌军要血染琼州海峡,那时候,韩先楚就算三头六臂,也不够军法从事的。
但韩先楚毫不惧怕。
3月20日,韩先楚致电15兵团及四野司令部:主力渡海登陆作战估计无大问题。一旦错过四月季风,只能再等九月季风,五个月时间,夜长梦多,所以能早一些一定要早一些。
然而,在毛主席、四野、叶剑英、15兵团四级领导已作出决策的背景下,韩先楚的电报没人理睬。
韩先楚没有放弃,3月31日,他又以40军党委的名义再次致电15兵团:大规模渡海作战条件已经成熟。
遗憾的是,照样没人理睬。
韩先楚急了,4月7日,他再次要求以40军党委的名义向上致电,但这一次,连40军政委都不愿意与他联署了。
这一刻,韩先楚是孤独的,也是伟大的。
之后,他不惜以个人的名义,分别致电15兵团、四野、军委,要求立即发动海南岛战役,“如43军未准备好,愿率40军主力渡海作战”。
一而再,再而三的坚持,韩先楚的方案最终获得了批准。
但是求得一战的韩先楚在此时却更加的难,更加的孤独,因为40军上下无人理解他,更直白地说,全国都解放了,没人愿意在这个时候跟着“好战分子”韩先楚去白白送死。
许多人私下都在抱怨:“这一次,我们要跟韩司令革命到海里去了!”
就连40军参谋长宁贤文,为了逃避渡海作战,都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联想到这些,当韩先楚不顾个人生死荣辱,身先士卒,率先登上渡海作战的木帆船时,那该是一幅多么壮烈的景象啊!
1950年4月16日19时30分,跨海进击海南岛的战幕拉开了。17日凌晨,在北京总参作战室的代总参谋长聂荣臻打断一名处长的战斗报告,焦急地问:先楚在什么位置?
处长回答,韩司令已经成功上岛。
听到这个消息,通宵站在作战地图前的聂荣臻重重地坐在椅子上,嘴里说了一句:“有这一句就够了!”
聂帅知道,只要韩先楚上岛就等于是胜利!
果然,国民党名将薛岳苦心经营近一年的“伯陵防线”顷刻间土崩瓦解,仅仅三天,曾经被日军誉为“长沙之虎”的薛岳就被彻底地撵出了天涯海角。
40军的老人说,打下海南后,有人发现,有一天,韩司令独自面对大海整整坐了一夜,谁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
5月1日,海南岛全境解放;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6月27日,第七舰队隔断台湾海峡。
只需要说出这三个时间点,韩司令的功劳有多大,就不用多说了。
抗美援朝,韩先楚的名将光芒依旧耀眼,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大概要算他坐镇38军,帮梁兴初打出了一支“万岁军”。
仗打完了,天下太平了,但韩司令的心中有遗憾。
1981年韩司令回到老家红安,见乡亲闵水进衣服单薄,手被冻裂,他当场脱下皮大衣给了乡亲,之后又让秘书电告兰州军区:立即往红安调拨50000件军大衣。钱没地方出,从我的工资里扣,我死了,再扣我儿子、孙子的。
1986年10月3日,戎马一生的韩司令不行了,在临终前的昏睡中,他仍在高喊:台湾!台湾!
公元前632年(左传僖公28年),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大会诸侯于践土(当时衡雍附近,今河南省境内),参加会盟的有晋、鲁、齐、宋、蔡、郑、卫等国,晋被推为盟主。周天子也派出代表参加。该会盟是晋国同年在城濮之战打败楚国之后,与各国约定要求尊重周王室,是晋文公霸业的代表事件。过程公元前632年夏,晋文公在践...
小伙伴们纷纷脑洞大开,讨论后世哪位名将加入定会扭转乾坤?有,例如韩信。但是,纵观韩信指挥的战役,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独当一面,刘邦不干预。所以既然韩信出战,就必须设定相关的大前提。1充分授权其实,长平之战之所以输得这么惨,赵孝成王功不可没,所以必须先除掉因为他的干预而导致的不利因素。虞卿曰:“王听臣...
公元前636年,晋文公回到晋国,在秦穆公的支持下消灭反对势力,然后奖励有功之臣,宽容有过失的旧臣,安抚百姓。经过一系列的措施,晋国局势逐渐安定,与此同时,晋文公也坐稳了君王之位。随后,为了强国,晋文公进行了一番制度改革,使得晋国国力大幅度增强。但是,要想称霸中原,需要通过一系列的事件向天下人证明自己...
秦昭襄王是先秦时期有名的王者,他为秦国一统六国奠定了基础,在他手上秦国国力强盛,打的楚国节节败退,被迫割让土地给秦国求和,打的赵国俯首称臣,让东方六国心惊胆战,秦昭襄王更是动了周天子的领地,灭掉了周王朝,取回了象征天下的九鼎,即使这样的功绩,为何秦昭襄王没有完成天下一统的大业。秦国经历秦孝公商鞅变法...
秦朝的社会组织相当严密,商鞅变法建立了“连坐制”内容包括:禁止父子兄弟同室而居,凡民有二男劳力以上的都必须分居,独立编户,同时按军事组织把全国吏民编制起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不准擅自迁居,相互监督,相互检举,若不揭发,十家连坐。这种严苛的法律把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国家直接控制了全国的劳动力,保证...
孔子出生与公元前551年,姓孔,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时期的鲁国陬邑人,也就是今天的山东曲阜。他是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同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之最大的开创是私人讲学,但颇值得一提的是:孔子和原配妻子的矛盾,也是从他开始开办私人讲学开始的。孔子的妻子名叫亓官氏,她是春秋时期的宋国人,也就是今天...
在魏国称霸失败之后,魏国国力日衰,在其他国家眼中,魏国也早已不是什么威胁了,而是可以拉拢的伙伴,而留地理位置而言,魏国是多国合纵的一个连接点,同时也是承担着遏制秦国东出的关键地带。就国力而言,韩国自己申不害变法失败后,就注定只能是战国诸国中实力较弱的国家了,因此韩国根本无法承担起遏制秦国东出的重任,...
其次,在春秋中期左右,人口大约为2000万人。而在战国末期,人口则增长到4000多万人。由此,在春秋时期,因为人口较少,显得土地相对较为富余。那么,如果对小国发动灭国战争的话,还可以勉强派出人口去接收土地。但是,如果对大国发动灭国战争的话,占领的土地怎么办呢,自己国家的人口有限,一下子难以消化这么多...
范蠡的二儿子杀了人,被囚禁在楚国。范蠡自信地对人说:“老子有的是钱,钱可以买命。”于是,他便打算长子去楚国营救次子。这时,老大站出来对老爸说:“你要是不派我去,我就死给你看。”为何长子坚持要去救自己的二弟呢,原来他觉得老爸派三弟去,分明是看不起他这个大哥,激动得想要自杀。《智囊》中说,【“是吾不肖”...
义渠王与深宫中的寡妇宣太后在寂寞空虚状态下互需互慰生得二子,自然会引起轩然大波,宣太后虽依“自家四贵”把持朝政,但此事不光明磊落,很难控制舆论,宣太后心知肚明;宣太后杀义渠王是公元前272年,这两个儿子已经成人了,如果留下二子于义渠,他们迟早会得知父亲被杀详情,也必定会奋起复仇,所以宣太后出于政治上...
战国四大名将是指战国时代四位著名的将领。《千字文》中以“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来形容这四位将领的功绩。这四位将领分别为:秦国的白起、王翦,赵国的廉颇、李牧。其中,就李牧来说,无疑是长平之战后赵国的长城。李牧生平事迹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先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以抵御秦国为...
宋文公为人贤明,礼待国人,好施舍。因其容貌俊美,他祖父宋襄公的夫人想与他私通,宋文公不肯,襄公夫人便帮助他在国人中广施恩惠,因此得到国人拥护。人物生平国人拥护宋文公,子姓,宋氏,名鲍(一作鲍革),亦称公子鲍或公子鲍革,宋成公之子,宋昭公的弟弟。公子鲍为人贤明,对国人以礼相待,当时宋国发生饥荒,公子鲍...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论语》、《孟子》、《荀子》...
无助于教学相长思想只有通过碰撞才能迸发出火花。孔子很希望通过和学生交流,甚至是辩驳、置疑,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在学生增长知识的同时,老师也能够受到启发,丰富自己的学问。子贡、宰我、子路等都经常在课上、课下与老师交流。有时候提的问题简直就是故意难为人,师生为此还会争得脸红脖子粗。宰我就曾与孔子,就为父...
1、撤掉廉颇,启用赵括廉颇在赵国还算是一个名将,后期换成了没有大战经验的赵括。临阵换将,尤其是这种大兵团作战,在冷兵器时代影响非常大,往往会导致军心不稳,但是从赵括任职赵军统帅后的结果来看,并没有起什么乱子,也算是平稳过渡。有人说如果赵军不换将,以廉颇的“坚守”策略,足以耗死秦军。这里先不讨论这个策...
魏王从之,欣欣然似霸业从此开始,即拨五百战车以庞涓为将,直奔赵国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相赠。齐威王应允,令田忌为将,并起用从魏国救得的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这孙膑曾与庞涓同学,对用兵之法谙熟精通。魏王用重金将他聘得,当时庞涓也正事奉魏国。庞涓自觉能力不及孙膑,恐...
战国时代是一个吞并时代。西周后期,周王室衰弱,各诸侯实力日益强盛称霸一方,不再听从周王室号召。相继跑马圈地、分割天下,成立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形成战国时期诸侯割据、七国争霸的格局,书写下一段战火纷飞、六国统一的历史。那是个群雄逐鹿、交织着血与火的年代,尤其是战国末年七国争霸兼并不断,涌现...
自古以来,君臣之间的关系总是很微妙的,倘若两者之间存在猜忌,存在质疑,那么就容易引发朝政的动荡。倘若二者关系很好,甚至到达了无条件信任的地步的话,就可以通过共同合作,将国家带上更好的未来。显然的,秦孝公和商鞅便是第二种关系。因此在那段岁月中,商鞅变法得以顺利实施,并给秦朝的强盛奠定了基础。商鞅早年学...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代表着春秋时代的结束战国时代的来临,春秋时代的一个特点在于乱,战国时代的一个明显特点在于变。战国四大名将有两位在秦国,特别是名将之首白起更是打的六国毫无还手之力。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另外两位名将在赵国,特别是后起之秀李牧,他的表现让人不得不称赞叹服。不管是针对匈奴还是秦国,往往能克敌制胜...
公元前515年阖闾派专诸刺杀吴王僚后继位。他重用伍子胥、孙武等人,充实兵库,积聚粮食,实行强兵兴国之路。后持续派军攻楚,迫使楚国从郢迁都于鄀,从此威震华夏。公元前496年阖闾在伐越时被重伤,后死于陉。主要成就政治阖闾一直注意对人才的笼络和使用,能做到使贤任能。在得知伍子胥是一位智勇兼备的人才时,阖闾...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最为跌宕的时期,也是思想最为璀璨的时代。而这也更是“士”的黄金年代,不但智囊谋国之士辈出,如公孙衍、张仪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也是侠士以热血书写春秋的时代,如专诸、聂政等,若血溅五步,则天下缟素。提起刺客,很多人都血脉偾张。人们对专诸、要离、豫让、荆轲等人的故事也...
近日,一处厚度约0.6米、长度超过20米的带状尸骨层在高平市被当地农民发现。经当地研究长平之战的学者与文物部门人士现场勘查,这处呈带状的尸骨层可能与发生在2200年前的长平之战有关。玉米地里发现尸骨层新发现的尸骨层遗址位于高平市北城街街道办事处南王庄村的一处茂密的玉米地中。高平市长期研究长平之战的学...
李牧生平事迹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先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以抵御秦国为主,因在宜安之战重创秦军,得到武安君的封号。战国末期,李牧是赵国赖以支撑危局的唯一良将,素有“李牧死,赵国亡”之称。公元前229年,赵王迁中了秦国的离间计,听信谗言夺取了李牧的兵权,不久后将李牧杀害。李牧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
齐桓公死后,齐国发生内乱,宋襄公率领卫国、曹国和邾国等四国人马打到齐国,齐人里应外合,拥立齐孝公,宋襄公因此声名鹊起。宋襄公雄心勃勃,想继承齐桓公的霸业,与楚国争霸,一度为楚国所拘。公元前638年,宋襄公讨伐郑国,与救郑的楚兵展开泓水之战。楚兵强大,宋襄公讲究“仁义”,要待楚兵渡河列阵后再战,结果大...
当历史车轮驶入春秋后,周王室势弱,诸侯们的斗争逐渐升级,君位不再只是父子相承。有一种是兄终弟及,比如吴王诸樊传给兄弟,也有一种是禅让臣子,比如燕王哙传给子之。还有一种是逃亡在外的公子回国继位,这类人也不少见,比如鼎鼎大名的齐桓公和晋文公。齐襄公时期,齐国发生内乱,公子小白为了避难,逃亡到莒国。齐襄公...
2、庄子(前369-前286):姓庄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文哲大家,宋国蒙人,是老子之后道家理论重要开创者,与老子并称老庄。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主张尊重天性,逍遥处世、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睥睨于万物,代表作品为《庄子》。...
大家都了解春秋战国时期是多国战乱、分封制逐渐瓦解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内的时局较为动荡,有国家崛起,亦有国家衰败。但大家鲜少注意到这些乱象背后的动向,那就是各个国家在变动的社会秩序、新阶级的诞生等诸多情况下都掀起了政治改革的热潮。有楚国、魏国等这样的大国,也有秦国这样落后的小国。但是结合后面的历史来看...
齐军仍然采用了孙膑“围魏救赵”的计谋,率军从曲阜、亢父(今山东济宁),经由定陶直逼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军队抵达与魏都近在咫尺的外黄(今河南民权),诱使魏军返回救援,以解韩国之围。魏惠王嫉恨齐国干涉魏国之事,果然撤回了攻打韩国的兵力。他动用全国的力量想打败齐国的军队。魏惠王以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
在秦国的历史上,秦昭襄王可以说是一位承上启下的君主。这是因为,秦昭襄王在位时间达五十年之久,他的在位时间,则相当于他此后三代秦国君主,在位时间的一个总和。秦昭襄王在位时期,上承秦孝公时期的变法革新,秦惠文王时期的东出之势。下启秦国最终灭亡六国,完成一统的大业。由此可见,秦昭襄王可以说是秦国历史上最为...
大家都知道纸上谈兵这个词吧,它讲的就是赵括的故事。秦国赵国相战,秦国放出流言,说比起廉颇,他们更加害怕赵括。赵王信以为真,真的将廉颇换下,派赵括去往前线。赵括是战国时期赵国大臣赵奢的儿子,他从小就熟读兵书,史记上提到,赵括对自己的学识很自信,认为天下就没有能够阻挡住他的人。对这个人选最不满意的并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