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温桓玄父子乱晋: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遗臭万年" />
本篇系精读中国史连载170,《两晋南北朝史话》连载13(点击蓝字可查看上篇),欢迎收看。
晋明帝司马绍有一代明主的资质,可惜运气不佳,在位三年就去世了,年仅27岁。
司马绍早死,五岁的皇太子司马衍即位,是为晋成帝。权力是每个人都不能拒绝的。不久,太后庾文君命其兄长庾亮,与王导、卞壸共同辅佐朝政,但因太后缘故,庾亮得以把持朝政。
王导不与其一般见识,主动退让后,庾亮又把对手扩大到在外的将军。
01、逼反苏峻
苏峻,东晋末年聚集流民自保,本来人没想造反,由于不是大族出身,在乱世中突围而出,聚众归顺朝廷之后,一心想着立功,后在王敦之乱时,立下战功,得授冠军将军、历阳内史,封邵陵公,驻守历阳,威望逐渐日隆。麾下有精兵万余,不久便心高气傲,招纳亡命之徒,窝藏有罪之人。
庾亮经过一番合计,决定先对苏峻出手。他下令征调苏峻回朝当大司农(农林部长)。
苏峻本就是靠军队起家,如今要他离开军营,傻子都干不出来,何况是他。最后终被逼反,打进建康城,庾亮逃跑,他的妹妹庾太后自杀。
苏峻成功控制建康城后,封自己为骠骑将军、录尚书事;然后发布诏书除庾亮外天下大赦。
最后,是陶侃传檄天下,攻陷石头城,苏峻战死,东晋的内战才告一段落。
苏峻之乱被平定以后,东晋朝廷暂时转危为安。这时,王导再度执政,庾氏势力转移到了上游荆州。咸和九年(334),庾亮以帝舅身份镇守武昌,领江、荆、豫三州刺史。
咸康六年(340),庾亮死,弟庾翼继续镇守荆州,庾翼从武昌移驻襄阳准备大举进攻后赵,他征发长江中游各州地主的奴隶当兵,征调车牛驴马,引起了各地地主的猛烈反对。
在内外矛盾的牵制下,庾翼只好停止北伐。
桓温桓玄父子乱晋: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遗臭万年" />
02、桓温北伐
永和元年(345),庾翼死,晋以桓温为荆州刺史。桓温(312-373),字元子,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西)人,出身于世家地主家庭。其父桓彝为宣城内史,与王导、庾亮等深受明帝亲待。灭王敦有功,后死于苏峻之难。
桓温娶晋明帝女儿南康长公主,拜驸马都尉。他是东晋中期一个有作为又有野心的将领。他一生经历了穆帝、哀帝、海西公、简文帝、孝武帝五帝,对东晋中期近三十年的历史有较大的影响。
桓温一生最主要的活动,是发动了三次颇具规模和成效的北伐。
桓温到荆州后,围绕北伐进行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他在荆州劝课农桑,发展生产,为北伐准备军粮;永和三年(347),攻蜀,灭成汉国,解除了后顾之忧,又得到了蜀地人力、物力。
桓温见到当时北方动乱,多次上疏请求北伐,但东晋朝廷怕他势力强大,让徒有虚名的殷浩北伐。永和十年(354),殷浩北伐失败后被废,东晋朝廷再也无法阻止桓温的北伐要求了。
桓温共进行了三次北伐。
第一次伐前秦开国君主苻健。永和十年(354),桓温率水陆两军进攻前秦。水军从江陵出发,经襄阳入均口(今湖北均县东南),至南乡(今河南南阳西南);步兵自浙川(今属河南)入武关;又令梁州刺史司马勋由汉中出子午道攻前秦。
在北方人民的支援下,桓温军在蓝田大败秦兵,转战至灞上,离长安已很近。苻健与老弱六千固守长安小城,发三万精兵拒温。桓温缺乏坚决收复失地的决心,又想等到麦熟,就地取粮,迟迟不渡潮水进攻长安;后来前秦割了所有的麦子,坚壁清野,桓温军粮食不继,只好徙关中三千余户退兵。
第二次伐羌人姚襄。永和十二年(356),桓温自江陵北伐,进据鲁阳(今河南罗山县),溯伊水而上,击溃姚氏。姚襄西走关中,公元357年为苻坚所杀。桓温进入洛阳。
升平五年(361),又派兵破前燕军,取许昌。次年,上疏东晋朝廷,建议还都洛阳,疏中说:“现在北方人民都盼望晋军北上,如果迁都旧京,正好顺应人民的心愿,朝廷也可以名正言顺发号施令,这可使少数族统治者不诛自灭。”
但是东晋在江南统治已经近50年,地主大族们子孙繁衍,不愿离开家园回到动乱的北方。不久,桓温回到南方,洛阳被前燕慕容氏所占。
桓温桓玄父子乱晋: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遗臭万年" />
第三次伐前燕慕容氏。兴宁元年(363),桓温加都督中外诸军事,但豫州、徐州还未控制到自己手中。为解决徐、豫问题,他又进行了第三次北伐。
太和四年(369),桓温率步骑五万,自姑孰(今安徽当涂)北上进攻前燕,到达枋头(今河南濬县西),慕容暐准备弃邺而走,可是桓温未能及时进攻。后来燕军求救于前秦,许划虎牢以西,得到秦军帮助,又派慕容垂率军阻击,切断了桓温的粮道。
桓温终因几面受敌,粮尽,闻秦兵将至,被迫退兵,中途遭到燕军骑兵截击,死亡三万多人,大败而归。东晋收复的淮河以北,又重新丧失。
03、密谋篡权
桓温在第三次北伐前后,由于权力越来越大,也急切地想篡权称帝。他的同僚说:“做人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遗臭万年!”
参军郗超献计说:“要提高威信,得学西汉霍光的办法,把现在的皇帝废了,另立一个皇帝。”
桓温觉得此话有理,于是在太和六年(371)把在位的司马弈废为海西公,另立简文帝司马昱。简文帝常怕自己被废,在位二年,忧愤而死。
桓温本来希望简文帝把皇位禅让给他,但又怕王、谢等大族势力而不敢行动,最终只是依照诸葛亮、王导故事辅政。
宁康元年(373),桓温病死了。桓温最终没有篡位,说明他还是明智的。
但其子桓玄却还是忍不住,称帝了。
桓温桓玄父子乱晋: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遗臭万年" />
04、桓玄称帝
桓玄是桓温的庶子,也是最小的儿子。自幼为桓温所喜爱,晋孝武帝宁康元年(373年),桓温去世,遗命其弟桓冲统率其军队,并接任扬州刺史,以时年5岁的桓玄承袭其封爵南郡公。
晋安帝隆安元年(397年),尚书仆射王国宝、建威将军王绪倚仗当权的会稽王司马道子,因畏惧青兖二州刺史王恭,图谋削弱各方镇。
桓玄知道王恭面对王国宝乱政有忧国之言,故此劝说殷仲堪起兵讨伐王国宝,并派人联络王恭,推王恭为盟主。
397年,王恭正式起兵,指名讨伐王国宝、王绪。司马道子屈服,把两个人杀掉。从此司马道子不再相信外人,而只相信他的儿子——16岁的司马元显。
司马元显掌握权力后不久就发现权力的可爱,第一个念头就是排除老爹。一天,趁着老爹沉醉,司马元显教白痴皇帝司马德宗下令把老爹的宰相和兼任的京畿总卫戍司令(扬州刺史),全部免职。司马道子酒醒之后,才知道被儿子出卖,大发脾气,但已无法改变。
402年,司马元显21岁,正是目空一切的年纪,更加恣意妄为。驻防江陵(湖北江陵)的大将桓玄,拒绝司马元显的命令,司马元显就自己担任大元帅,统率海陆大军,讨伐桓玄。
桓玄正求之不得,立即率大军顺长江东下,司马元显军败,被桓玄捉住,绑到船头上,连同他的父亲司马道子,一齐处斩。
桓玄以征服者姿态进入建康(江苏南京),做了几个月的宰相。于403年冬,把白痴皇帝司马德宗废掉,自己登基,建立楚帝国。
可是桓玄的头脑不能跟他的野心配合,他的历史任务只是引导刘裕出场。
刘裕是一个江南人,他是家庭贫寒的中级军官,起兵勤王。桓玄一败再败,最后放弃建康(江苏南京),撤退到他的根据地江陵,但仍被勤王军杀掉,他的皇帝梦只做了六个月。
本文内容编选自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中国读本《经典中国通史》之《两晋南北朝史话》。
《经典中国通史》全套共有16本,分别是:《夏商史话》《西周史话》《春秋史话》《战国史话》《秦汉史话(上)》《秦汉史话(下)》《三国史话》《两晋南北朝史话》《隋唐史话(上)》《隋唐史话(下)》《五代史话》《宋朝史话》《元朝史话》《明朝史话》《清前期史话》《晚清史话》。
这套书是由十多位出生于上世纪上半叶的老一辈历史学家,耗时数年,精心编撰而成。从夏商到晚清的历史迁徙,五千年华夏史全景描绘,专业权威,又通俗易懂,老少皆宜,传世经典,值得学习珍藏。
公元220年,孙权命吕蒙为主帅偷袭荆州,荆州重镇江陵守将因与关羽有嫌隙而不战而降。关羽退至麦城,率十余骑出逃,一路突围至距益州不过一二十里的临沮,遇潘璋部将马忠的埋伏被擒,和长子关平于临沮被害。看到这里大家不禁会有疑问,为什么关羽可以投降曹操,宁死不降东吴呢?老金翻遍史书文献,从以下八个角度详细分析...
虽然当时的蜀汉已经颓败,后主刘禅宠幸宦官,可是此时的蜀汉还有姜维等一干能臣,虽然丢了汉中,可凭借剑阁天险也差点让伐蜀计划泡汤,幸得邓艾的“偷渡阴平”让司马昭能够成功灭蜀。蜀汉灭亡之后,魏国已经占据天下三分之二,按照邓艾当时的计划设想,灭亡蜀汉之后就可趁机沿着巫县沿江东下,凭借当时西晋的国力绝对可以灭...
《三国演义》对国人来说并不陌生,即使没读过小说,没看过相关的影视戏剧作品,但在民间不知道三国人物的,恐怕也是少之又少,而且由于关羽和诸葛亮这些正面主角的影响,以及始终以对抗反面主角曹操为己任的品行,使得刘备也成为了大多数人心中的仁义之主,但有一点不能否认的是,刘备建立的基业,是靠取西川为基础建立起来...
太和六年,封为燕王。魏明帝病危,欲以大将军辅政,不果。其子常道乡公曹奂,是魏国末代皇帝,史称魏元帝。晋朝建立后,降封燕公。咸宁四年(278年),曹宇去世。人物生平封爵变迁曹宇,曹操与环夫人所生,曹冲、曹据之同胞兄弟,魏元帝曹奂之父,娶张鲁之女。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封都乡侯。二十二年(公元21...
在世间有很多都是因苟富贵这个誓言而一起努力,勿相忘为誓言的最终目标。但是,当有一天真的富贵的时候,真正能够记得起最初誓言的又有几人?真正能够履行最初誓言的又有几人?刘备曾经刘邦草根出身,虚心地接纳贤才,最终才能够建立这个大汉江山。他也曾经立下誓言,说过如若没有韩信,就没有他们大汉的江山。对韩信发誓说...
刘巴(?-222年),字子初,荆州零陵郡烝阳县(今湖南省衡阳县、邵东县一带)人,汉末至三国蜀汉时期官员、名士。刘巴少知名,荆州牧刘表多次征用推举,刘巴均不应就。曹操征伐荆州,荆州士人多归刘备,刘巴却北上投靠曹操。后受曹操命令招降荆南三郡,不料先为刘备所得,刘巴不能复命曹操,遂远至交趾,又辗转进入益州...
诸葛亮在世人眼中总是代表着智慧,似乎只要有他就百事不难。实际上刘备也确实因为得到他的帮助,才成就了大业。三国当中有一个关于他的经典桥段:含泪斩马谡。在原著中,诸葛亮是出于无奈才杀了他的。但是如果仔细分析历史,就会发现其实诸葛亮杀他是有其他原因的。看过三国的人知道马谡当初守街亭是立下过军令状的,军中无...
东汉末年,时局动荡。各路英雄豪杰各显身手,在乱世中,为自己争取一番天下。当时天下三个政权并立,分别是以曹操为首的曹魏政权,以孙权为首的东吴政权,以及以刘备为首的蜀汉政权。当时因为刘备是汉代皇室出身,所以被人们认为是正统的政权。刘备一开始只是一个没落的皇室,但是他却是一个很有志气的人。在乱世中,他决定...
诸葛亮在三国时期是一位全能型人才,外交、军事、理政、治国,他样样拿手。诸葛亮在刘备死后,更是独挑蜀汉大梁,多次北伐魏国,立志收复中原,光复汉室。作为文臣的诸葛亮最终还是累倒了,54岁的他病逝在五丈原。
诸葛亮一生最大的失误就是没有及时的、大规模地向汉中遗民。关于诸葛亮的失误,历来争论不休,众说纷纭,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有人说他用人不当,马谡丢失了街亭;也有人说他事无巨细,大权独揽,不注重人才的招纳和培养,以至蜀中无大将;还有说他,行事矛盾,既要联吴抗魏,又坚持占据荆州,拒不归还;更有甚者说他为...
在当时诸葛亮并没有顾及自己的性命,他只身一人前往东吴。凭着自己的口才,令东吴决定与他家主公合作,一同联手对抗曹操。
历史留给后人的是智慧的结晶。这种种事件,带给了我们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让我们记忆犹新,深感回味!今天小编要为大家讲述的是刘备人设崩塌的土地——益州,让我们一同来感受一下历史带给我们的震撼和感动!
套用一句现在网络上非常流行的话,就是——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只怕猪一样的队友。这里并不是说关羽是猪一样的队友,只是说在任何的环境之下,一个集团内部的中坚力量是会比敌方集团中的中坚力量更为可怕的,我想这个道理大多数人应该都是懂的,具体是什么样的意思就不做详细的说明了,因为理解起来...
对于刘备的死法,一般来说都是没有什么疑问的,一般都是认为他是在夷陵之战大败以后郁郁寡欢,因为长久的抑郁感染了疾病而去世的,那么真是如此吗,其实刘备一生几乎大半辈子都是在忍辱负重,早年卖草鞋,后来东奔西走仰人鼻息的生活也是过了很久,甚至还有过老婆孩子兄弟都走丢了,孤身一人逃亡的时候,但是这样他都没有放...
其实这有点冤枉刘备了,刘琦病死对刘备来说也是一个较大的损失。刘琦作为荆州牧刘表的长子,刘表去世之后,其最有资格做荆州之主,以他的名义占领全荆州,可以说名正言顺。而刘琦手下只有一万水军,赤壁之战时也被征用了,刘备实力和威望都超越刘琦,刘琦对刘备来说毫无威胁可言,所以刘备可以让刘琦作为傀儡加以利用,如同...
周泰(三国时期吴国武将)周泰,字幼平,九江下蔡(今安徽凤台)人。三国时期吴国武将。孙策平定江东时与同郡蒋钦一起加入孙策军,随孙策左右,后孙权爱其为人,向孙策请求让周泰跟随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假托皇帝诏书,召集天下英雄围攻董卓。兵临城下,却被对方手下大将华雄连斩三员大将。正当大家愁眉不展之时,一名马弓手主动请缨。上阵之前,曹操特为他热了一杯“壮胆酒”,此人却说:“酒且斟下,某去便来。”不一会儿,这人就提了
孙权登基称帝后,对哥哥孙策的儿子并不好。但是,我们不能用普通人的视角去解读一个帝王的行为。在常人看来,孙权是忘恩负义、薄情冷漠,但是如果我们站在政治家的视角去解读呢?一、孙权上位公元前200年,即建安五年,已经在江东站稳脚跟的孙策,踌躇满志,正准备大展手脚的时候,却被仇家许贡的门客暗算,重伤不治。年...
董昭(156年-236年),字公仁,济阴定陶(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人。东汉末年曹魏谋士、重臣、开国元勋。董昭年轻时被举为孝廉,后担任袁绍帐下参军。多有战功,但是袁绍听信谗言,董昭不得已离开袁绍投奔张杨。张杨率军迎接汉献帝时,董昭随行,并拜为议郎。后与曹操在洛阳相见,又建议曹操将汉献帝迎接到许昌。董...
荀攸(xúnyou157年-214年),字公达,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荀彧之侄,东汉末年谋士。荀攸在何进掌权时期任黄门侍郎,在董卓进京时曾因密谋刺杀董卓而入狱,后弃官回家。曹操迎天子入许都之后,荀攸成为曹操的军师。曹操征伐吕布时荀攸劝阻了曹操退兵,并献奇计水淹下邳城,活捉吕布。在官渡之战中,计斩...
正史上并没有关于张飞长相的记载,对张飞长相描写得比较详细,并且深入人心的,是《三国演义》:“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这样一个形象,应该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武夫形象,而且绝不能说是长得帅的。不过,现在很多人又反其道而行之,认为张飞其实长得并不丑,是一位大帅哥。为什么会这么认为呢...
时势造英雄,乱世出猛人。三国纷乱,智慧超群的谋臣与武勇超强的猛将层出不穷。在曹操、刘备、孙权三个天下枭雄的领导下,多少谋士、战将都名留青史,万古流芳。可惜的是,这残酷的战场、无情的刀剑,不知又埋没了多少良才。若换做他朝,也许这些良才早已名震天下,实在是可悲可叹。一、公孙瓒是个猛人公孙瓒应该算是贵族子...
我们所熟知的许多将领,很多都出自三国时代。都听说过人中吕布,马中赤兔,这便是指吕布,从这句话就从侧面反映出来了吕布的勇猛。还有其他的,比如关羽,张飞,赵云等等,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哪怕他们立下了丰功伟绩,他们其中有一些人的结局也不是太好,这难免也让人感到有些悲凉。关羽的性格关羽便是其中之一,尽管...
诸葛亮北伐路线中的第二条是从安定出发,安定在现今甘肃省的南部,走西平关和岐山一路直接到祁连山,这条北方路线用的时间比较短,但是中间要经过很多地形危险的地区,尤其是西平关这一带山势比较险峻,所以诸葛亮这次北伐也没有成功。诸葛亮设计的第三条路线是从街亭出发到列柳城,然后绕弯儿往东去阳平关,这条路线上发生...
司马懿除去孟达,占领了新城,命令申耽、申仪、李辅、邓贤等人留守城池,自己率领大队人马直奔长安城,与曹睿会合。司马懿在长安城外安顿下军马,自己入城来见魏主曹睿。曹睿见司马懿来到,非常高兴,对司马懿说:“我当初中了敌人的计策,将您赶回家去,心中十分后悔,这一次如果不是你及时除去了造反的孟达,我魏国的江山...
真实的历史上,刘备夷陵兵败,白帝托孤后,诸葛亮在蜀汉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实际上讲,皇帝刘禅可能还没有他权力大呢。根据《三国志》记载,“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多亏诸葛亮忠臣贤良,不然,如此大的权势和威望,诸葛亮要做蜀国的“曹操”应该易如反掌吧。...
魏延的死亡纯粹是魏延和杨仪争权导致的,魏延和杨仪这两个人一直不和。而且两人在心胸上都属于非常狭隘的那一种人,原本有诸葛亮在那里放着,魏延和杨仪都会卖诸葛亮的面子,不会闹出大乱子。可是诸葛亮死亡之后,问题就出来了,诸葛孔明去世,他留下的权力真空该由谁来继承?他带出的精锐部队由谁来继续统领?魏延作为当时...
如今世间有很多文书,对于曹操这个人物都进行了多面性的丑化,但是小编个人觉得这些丑话有大部分并不是完全真实在曹操这个历史人物身上,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后人去称赞去学习的地方。就比如说年少轻狂的曹操,虽然年纪并不大,但是他却拥有着比较远大的志向,可以说那个时候的他是一个敢作敢为的青年人物。那个时候他只是做一...
情景再现 刘备先是听到司马徽的推荐,后来又听徐庶说诸葛亮的才华比自己强百倍,才猥自枉屈,亲身前往隆中茅庐请卧龙出山的。 为了试探刘备的诚意,诸葛亮故意一再回避,连续两次不在家中。据传刘备第二次拜访时,曾碰到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想必黄老先生也
这一年的二月,张角率领原本是他的三十万忠实的太平道教众,在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下,揭竿而起,因为一个个头戴黄色头巾,因而叫做黄巾起义。不过起义军在短暂的胜利后,开始出现了进攻乏力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