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亏大了?郭嘉:输赢根本不在战场" />
编者按:曹操一生中打过许多仗,有满分答卷的官渡,也有骚操作上头的赤壁,这些战争的成败是非,从曹操本人到史家文人,基本都有定论。但有一场战役却很少被提及——白狼山之战。这场阵斩乌桓单于蹋顿,被认为是“汉以强亡”余晖的战争,后世往往将其归在“曹操平定北方”的大概念中,作为官渡之战和平定冀州的延伸。但冀州当时已是铁板一块,而曹操征柳城似乎又没有实现任何战略目标,笔者于是想挖掘一下,看看曹操打这场仗到底打了个啥。
曹操亏大了?郭嘉:输赢根本不在战场" />
让我们先回到建安十二年的战前。曹操决定用兵柳城,征讨三郡乌桓和袁绍余党。对这个决定,曹操麾下将领几乎全员反对,理由有二:1.袁尚败得透透的,而夷狄生性贪婪,肯定不能为袁尚所用;2.现在大军远征,刘备会建议刘表从荆州偷袭许都,后方危险;当时只有司空军祭酒郭嘉表示支持:“袁绍对当地的汉人和夷人有恩信,现在袁绍的两个儿子跑到那里,如果和乌桓人勾结起来,那我们刚刚征服的青州、冀州就会反水。而刘表不是什么狠角色,和刘备又各怀鬼胎,虚国远征并不要紧。”一般我们会先入为主地认为,曹操最后采纳了郭嘉的建议并拿下了胜利,那么郭嘉说的一定对。
曹操亏大了?郭嘉:输赢根本不在战场" />
事实恐怕并非如此。我们简单看一看征讨三郡乌桓的背景:曹操于建安五年赢下了官渡,七年袁绍病逝。九年八月,曹操攻破邺城,十年春平定冀州全境,杀袁绍长子袁谭,次子袁熙和继承人袁尚逃到了三郡乌桓的地盘。乍一看来,郭嘉的这番说辞还挺有道理:袁绍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官渡之后平定冀州就搞了这么久,这要是不斩草除根,可怎么了得。既然郭嘉这么说,那我们姑且认为这是一场旨在剿灭袁氏残党的战争,试着从这个视角去分析曹操这场战争的得失,看能不能说通。
曹操亏大了?郭嘉:输赢根本不在战场" />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曹操征三郡乌桓(征柳城)的战争经过。乌桓也作乌丸,是汉代一群东北少数民族武装势力,长期盘踞在幽州的上谷、渔阳、右北平三郡境内,后以辽西郡的踏顿最强。此人在袁绍和公孙瓒争夺幽州时敲过袁绍的竹杠,两家做过一些PY交易。
曹操亏大了?郭嘉:输赢根本不在战场" />
1.前期准备曹操为了发动这次战争,在建安十一年就开凿了两条运河①:沟通虖沱河和泒水的平虏渠,以及由泃河口(鲍丘河支流)凿入潞河(沽水)的泉州渠。这两条运河皆为南北走向,粮草很可能是由冀州或青州直接供给,不再经过许都。
曹操亏大了?郭嘉:输赢根本不在战场" />
2.滨海路尝试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从邺城出兵②,经易县,夏五月到达无终,即今天津市蓟州区。曹操最开始的打算是从无终向南,沿着海岸线走,然后北上攻柳城。但七月份的滨海线下雨发水,道路不通③,且敌人也预料到曹操会挑平坦地方走,因此把守要塞,使曹操无法进军。
曹操亏大了?郭嘉:输赢根本不在战场" />
3.北出卢龙塞在曹操一筹莫展的时候,无终人田畴指了一条两百年没人走的破路:北出卢龙塞(河北喜峰口),经白檀(河北滦平东北)④,至平冈(赤峰市宁城县右北平镇),再东指柳城。曹操听取了田畴的建议,还此地无银地立了个牌子调戏敌军:“方今暑夏,道路不通,且俟秋冬,乃复进军”。
曹操亏大了?郭嘉:输赢根本不在战场" />
4.决战白狼山曹操北出卢龙塞后没有路,“堑山堙谷五百馀里”。一路动静也不小,于是离柳城还有二百里的时候,敌人察觉了。袁尚、袁熙、踏顿等人率领数万骑从柳城出来迎战。八月在白狼山(辽宁省凌源市与建昌县之间)发生遭遇战。曹操命张辽为先锋袭击敌军,一战斩了踏顿,取得胜利。二袁逃亡辽东投奔公孙康,曹操没有继续追击。笔者给曹操算了笔账。仅从无终到柳城,曹操单程行军750km,这还是地图给出的就近路线。一般平路行军每天能走40km(4km*10小时/天),至少要19天才能走完。事实上曹操走了一个月,考虑到期间还要翻山越岭手动挖路,这简直是拼了老命在行军。说到这里我就想问一句——值得吗?曹操通过这场仗,究竟得到了什么?这场战争中曹操击败了二袁和乌桓联军几万人,战后获得了二十多万汉夷投降人口。《三国志》的遣词造句看起来战果颇丰。可是这场战争的真实价值到底应该如何衡量呢?
曹操亏大了?郭嘉:输赢根本不在战场" />
首先我们来看看乌桓人盘踞的辽西郡这个地方本身的价值:第一,人口。人口是重要的资源。有了人就有了兵员、赋税、搞农业和基建的劳动力等。根据《后汉书》的记载,辽西郡一共有人口81714。对比一下被曹操嫌弃成“鸡肋”的益州汉中郡:人口267420,是辽西的三倍还多。因此即便加上战后投降的二十几万移民,辽西充其量也就是个鸡肋水平。第二,自然条件。这是一个常识性问题——古代游牧民族聚居的地方,自然条件普遍都比较恶劣。加上东汉末三国处在一个小冰期,气候逐渐变冷,这些北方地区就更成了苦寒之地。如果曹袁不开战,谁也不会想往那跑。第三,基础设施。辽西郡差不多是隔壁右北平郡面积的四倍,右北平郡共有四城,而辽西郡也只有五城。在东汉末年一个如此地广人稀的地方,我们能指望它村村通公路吗?拿下来说不定还得投资搞基建,否则守不住。
曹操亏大了?郭嘉:输赢根本不在战场" />
由此可知,辽西这个地方本身的价值乏善可陈。曹操拼了命要去打,是看中了什么别的东西吗?第一,它是不是一个战略要地?柳城离曹操当时的大本营许都近1300公里。如果说它有什么用的话,大概就是等几百年后打高句丽用吧。其次,它是不是可以规避袁氏反攻的风险?这其实是个伪问题,因为没有风险。曹操帐下的各位将领说得没错,二袁不成气候。曹操北上走得那么难,敌人南下就很容易吗?好了现在你帮他们铺了路,反而有点容易了。另外,如果真的是忌惮乌桓和二袁,能不能看眼当年的公孙瓒?白马哥没活过五集都能横扫乌桓人,还和袁绍本尊刚了七八年,可见踏顿和袁绍那俩倒霉儿子真的不值得,曹操派个大将在右北平挂机即可。第三,为了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尊严吗?虽然客观上达成了一定成果,但公孙康一家子割据辽东已久,如果出于统一的目的,曹操应该一不做二不休,平辽东,杀二袁,手刃公孙康,禁止公孙渊出生。
曹操亏大了?郭嘉:输赢根本不在战场" />
所以说,辽西这个地方就是个彻头彻尾的不良资产。而收购这笔资产,曹操不仅出钱搞基建,还弄得自己九死一生,折了一员大将张绣,最后也没达到什么实际目的。最坑的是,曹操几乎没有实力赢下这场仗。很多人都将这场仗的胜利归功于郭嘉的计谋。但事实上郭嘉本人并没有能力去帮助曹操打赢此战,解决关键问题的是田畴。郭嘉被脑残粉吹爆的“兵贵神速”,就是在易县——还没进入幽州界内就把辎重给扔了。而这个建议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遭遇敌军时曹军将士裸奔出战⑤,如果不是张八百太猛,曹操大老远去吃个瘪都有可能。说这计策相当于“多喝热水”都是夸他,“多喝开水”差不多:不仅没有解决战争中最迫切最现实的问题——路难走,还制造了更多问题。
曹操亏大了?郭嘉:输赢根本不在战场" />
有人说郭嘉就是喜欢棋行险招,弄险是他一贯的战术风格。但不要忘了,郭嘉的本职工作是参谋军事,不是写武侠小说,如果这波骚操作弄死了曹操,剧情会变得非常难看。那么我们不禁要怀疑了。从各种事实上看,郭嘉的建议都是在往死里坑曹操。那么为什么曹操会在这场战争之后还疯狂追思郭嘉呢?他用兵柳城到底在干什么?发动这样一场投入极高而收益极低的战争,真的就是去打个寂寞观个沧海吗?从战争本身的角度看,的确如此;但郭嘉怂恿曹操去打的,根本就不是战场上的战争。
曹操亏大了?郭嘉:输赢根本不在战场" />
让我们把时间拉回建安九年,邺城刚破而冀州未定的时候。根据《三国志·荀彧传》的记载,当时有人劝曹操恢复古九州,这样冀州所控制的范围就变得很大,天下就臣服了。曹操准备同意,被荀彧否决,理由是“冀州当得河东、冯翊、扶风、西河、幽、并之地,所夺者众”,那这些地方割据势力不仅不会臣服,还会揭竿而起。我们来看一眼古九州的版图,好家伙,这直接把冀州向西扩到陕西省去了,马家肯定第一个不干。恢复古九州的建议乍一看很蠢,就好比你买了一套公寓,然后在自己家的房本上写:这层的301,302,303……都是我的。如果自己在家爽爽也就算了,要去找物业改名牌,我怕物业送你去安定医院。关中诸侯出了名的能折腾易反复,怎么可能允许曹操单方面宣布占有关中呢?
曹操亏大了?郭嘉:输赢根本不在战场" />
荀彧给的建议非常中肯——把河北先定了,然后修复旧京(洛阳),逼刘表称臣,等天下大定之后你爱干嘛干嘛。这是为曹操一统天下进行的优秀战略规划。这个建议有一个bug,就是修复旧京,虽然可以稳住一时的舆论,但天子若归于正位,曹操算什么?有人觉得这代表荀彧忠汉,这里我不多解读荀彧的立场。此处荀彧体现出的素质就是战略规划中的整体意识和优先意识:先解决迫在眉睫的战乱问题,其他都可以再谈。不过既然我们都能看到这个问题,曹操不会看不到。征柳城和复古九州议看起来是不相关的两件事,事实上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两个操作仿佛一计不成再生一计,实质都是在劝曹操在冀州称霸,和许都解绑。管他日后能不能统一,先给自己捞到实惠再说。
曹操亏大了?郭嘉:输赢根本不在战场" />
恢复古九州很露骨,直接在名义上扩大冀州的地盘;而征柳城同样是一场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政治决策。如果我们以许都或洛阳为圆心画圈,那么辽西穷乡僻壤对统一大局确实没什么影响,但如果圆心在冀州,效果就很不一样了。此战就是要在以冀州为中心的北方地区尽可能地扫清门户,扩大影响,为将来一屁股坐到冀州去做好准备。这才是曹操力排众议征柳城的真实战略目的。郭嘉死后,曹操到处哭诉“唯奉孝为能知孤意”。郭嘉读懂的不是别的,正是曹操苟安冀州的小九九。此战前前后后并没有表现出郭嘉作为军事参谋的职业素养,反而表现出了他揣摩上意的洞察力。其他将领的建议完全正确,但郭嘉没有说破,只是表面上进行了堪称完美的诡辩,实乃“叼盘子”的至高境界。
曹操亏大了?郭嘉:输赢根本不在战场" />
那么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呢?一些粉丝和学者认为曹操在建安十二年后战争生涯表现惨淡是因为失去了郭嘉。但事实上,正是攻打柳城的决定,及其背后舍许都、洛阳而就邺城的战略方针转变,才是曹操无力一统的祸根。
曹操亏大了?郭嘉:输赢根本不在战场" />
首先,打乱了一统天下的节奏。虽然曹操决定在冀州建设自己的小天地,但他心里还侥幸期待统一,在一统天下和蜗居冀州这两个战略目标上来回摇摆。目标不明确再碰上脸黑就只能鸡飞蛋打——参见赤壁之战。第二,失去了一统天下的进攻优势。洛阳、许都在地理位置上都是适合一统天下好地方,可对当时最为棘手的关中和荆州构成直接威胁。曹操把许都逐渐搬空后,建安十三年“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直接吓死刘表的优势,再也不会有了。第三,反应速度降低。古代大城市的辐射范围有限,如果根据地比较偏战线又长,就没办法对时局做出及时反映。曹操后期在应对刘备和孙权的时候显得调度吃力,主动出击越来越少,甚至经常出现无功而返的情况。曹操攻打濡须的时候,孙权来得及叫人到葭萌喊刘备救援;打汉中的时候,刘备在荆州都能听到消息赶成都,你一出兵人家就横跨着中国递情报,你还打个啥?建安二十年要不是孙权在逍遥津表现过于优秀,曹操辛苦打下的基业在东西两线全面崩盘都有可能。
曹操亏大了?郭嘉:输赢根本不在战场" />
综上所述,白狼山之战背后真正的矛盾是曹操战略方针的转型。从一统天下的角度看,这场战争得不偿失,但从搬家邺城的角度看,它又是一定要做的事情。随着这次试探的成功,曹操侥幸实现了他一个亿的小目标,但失去了一统天下的大格局。
曹操亏大了?郭嘉:输赢根本不在战场" />
《三国志》中记载了曹操与袁绍的一段往事:初,绍与公共起兵,绍问公曰:“若事不辑,则方面何所可据?”公曰:“足下意以为何如?”绍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公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曹操没能把他最初的理想贯彻到底,鬼使神差地做了袁绍想做的事,实在令人唏嘘。
①患军粮难致,凿平虏、泉州二渠入海通运——《三国志·董昭传》②十二月春二月,公自淳于还鄴。——《三国志·武帝纪》。史书中没有明确记载曹操是从许都还是邺城出发的,但出征前最后一次记录地点是邺城。③时方夏水雨,而滨海洿下,泞滞不通,虏亦遮守蹊要,军不得进。《三国志·田畴传》④白檀的位置,谭其骧先生在地图中标注得要更偏西一点。但根据《辞海》的解释,应在“滦平东北兴州河南岸”,故不采纳谭先生的原图位置。⑤公车重在后,被甲者少,左右皆惧。公登高,望虏陈不整,乃纵兵击之,使张辽为先锋,虏众大崩,斩蹋顿及名王已下。——《三国志·武帝纪》
公元前632年(左传僖公28年),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大会诸侯于践土(当时衡雍附近,今河南省境内),参加会盟的有晋、鲁、齐、宋、蔡、郑、卫等国,晋被推为盟主。周天子也派出代表参加。该会盟是晋国同年在城濮之战打败楚国之后,与各国约定要求尊重周王室,是晋文公霸业的代表事件。过程公元前632年夏,晋文公在践...
小伙伴们纷纷脑洞大开,讨论后世哪位名将加入定会扭转乾坤?有,例如韩信。但是,纵观韩信指挥的战役,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独当一面,刘邦不干预。所以既然韩信出战,就必须设定相关的大前提。1充分授权其实,长平之战之所以输得这么惨,赵孝成王功不可没,所以必须先除掉因为他的干预而导致的不利因素。虞卿曰:“王听臣...
公元前636年,晋文公回到晋国,在秦穆公的支持下消灭反对势力,然后奖励有功之臣,宽容有过失的旧臣,安抚百姓。经过一系列的措施,晋国局势逐渐安定,与此同时,晋文公也坐稳了君王之位。随后,为了强国,晋文公进行了一番制度改革,使得晋国国力大幅度增强。但是,要想称霸中原,需要通过一系列的事件向天下人证明自己...
秦昭襄王是先秦时期有名的王者,他为秦国一统六国奠定了基础,在他手上秦国国力强盛,打的楚国节节败退,被迫割让土地给秦国求和,打的赵国俯首称臣,让东方六国心惊胆战,秦昭襄王更是动了周天子的领地,灭掉了周王朝,取回了象征天下的九鼎,即使这样的功绩,为何秦昭襄王没有完成天下一统的大业。秦国经历秦孝公商鞅变法...
秦朝的社会组织相当严密,商鞅变法建立了“连坐制”内容包括:禁止父子兄弟同室而居,凡民有二男劳力以上的都必须分居,独立编户,同时按军事组织把全国吏民编制起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不准擅自迁居,相互监督,相互检举,若不揭发,十家连坐。这种严苛的法律把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国家直接控制了全国的劳动力,保证...
孔子出生与公元前551年,姓孔,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时期的鲁国陬邑人,也就是今天的山东曲阜。他是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同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之最大的开创是私人讲学,但颇值得一提的是:孔子和原配妻子的矛盾,也是从他开始开办私人讲学开始的。孔子的妻子名叫亓官氏,她是春秋时期的宋国人,也就是今天...
在魏国称霸失败之后,魏国国力日衰,在其他国家眼中,魏国也早已不是什么威胁了,而是可以拉拢的伙伴,而留地理位置而言,魏国是多国合纵的一个连接点,同时也是承担着遏制秦国东出的关键地带。就国力而言,韩国自己申不害变法失败后,就注定只能是战国诸国中实力较弱的国家了,因此韩国根本无法承担起遏制秦国东出的重任,...
其次,在春秋中期左右,人口大约为2000万人。而在战国末期,人口则增长到4000多万人。由此,在春秋时期,因为人口较少,显得土地相对较为富余。那么,如果对小国发动灭国战争的话,还可以勉强派出人口去接收土地。但是,如果对大国发动灭国战争的话,占领的土地怎么办呢,自己国家的人口有限,一下子难以消化这么多...
范蠡的二儿子杀了人,被囚禁在楚国。范蠡自信地对人说:“老子有的是钱,钱可以买命。”于是,他便打算长子去楚国营救次子。这时,老大站出来对老爸说:“你要是不派我去,我就死给你看。”为何长子坚持要去救自己的二弟呢,原来他觉得老爸派三弟去,分明是看不起他这个大哥,激动得想要自杀。《智囊》中说,【“是吾不肖”...
义渠王与深宫中的寡妇宣太后在寂寞空虚状态下互需互慰生得二子,自然会引起轩然大波,宣太后虽依“自家四贵”把持朝政,但此事不光明磊落,很难控制舆论,宣太后心知肚明;宣太后杀义渠王是公元前272年,这两个儿子已经成人了,如果留下二子于义渠,他们迟早会得知父亲被杀详情,也必定会奋起复仇,所以宣太后出于政治上...
战国四大名将是指战国时代四位著名的将领。《千字文》中以“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来形容这四位将领的功绩。这四位将领分别为:秦国的白起、王翦,赵国的廉颇、李牧。其中,就李牧来说,无疑是长平之战后赵国的长城。李牧生平事迹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先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以抵御秦国为...
宋文公为人贤明,礼待国人,好施舍。因其容貌俊美,他祖父宋襄公的夫人想与他私通,宋文公不肯,襄公夫人便帮助他在国人中广施恩惠,因此得到国人拥护。人物生平国人拥护宋文公,子姓,宋氏,名鲍(一作鲍革),亦称公子鲍或公子鲍革,宋成公之子,宋昭公的弟弟。公子鲍为人贤明,对国人以礼相待,当时宋国发生饥荒,公子鲍...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论语》、《孟子》、《荀子》...
无助于教学相长思想只有通过碰撞才能迸发出火花。孔子很希望通过和学生交流,甚至是辩驳、置疑,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在学生增长知识的同时,老师也能够受到启发,丰富自己的学问。子贡、宰我、子路等都经常在课上、课下与老师交流。有时候提的问题简直就是故意难为人,师生为此还会争得脸红脖子粗。宰我就曾与孔子,就为父...
1、撤掉廉颇,启用赵括廉颇在赵国还算是一个名将,后期换成了没有大战经验的赵括。临阵换将,尤其是这种大兵团作战,在冷兵器时代影响非常大,往往会导致军心不稳,但是从赵括任职赵军统帅后的结果来看,并没有起什么乱子,也算是平稳过渡。有人说如果赵军不换将,以廉颇的“坚守”策略,足以耗死秦军。这里先不讨论这个策...
魏王从之,欣欣然似霸业从此开始,即拨五百战车以庞涓为将,直奔赵国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相赠。齐威王应允,令田忌为将,并起用从魏国救得的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这孙膑曾与庞涓同学,对用兵之法谙熟精通。魏王用重金将他聘得,当时庞涓也正事奉魏国。庞涓自觉能力不及孙膑,恐...
战国时代是一个吞并时代。西周后期,周王室衰弱,各诸侯实力日益强盛称霸一方,不再听从周王室号召。相继跑马圈地、分割天下,成立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形成战国时期诸侯割据、七国争霸的格局,书写下一段战火纷飞、六国统一的历史。那是个群雄逐鹿、交织着血与火的年代,尤其是战国末年七国争霸兼并不断,涌现...
自古以来,君臣之间的关系总是很微妙的,倘若两者之间存在猜忌,存在质疑,那么就容易引发朝政的动荡。倘若二者关系很好,甚至到达了无条件信任的地步的话,就可以通过共同合作,将国家带上更好的未来。显然的,秦孝公和商鞅便是第二种关系。因此在那段岁月中,商鞅变法得以顺利实施,并给秦朝的强盛奠定了基础。商鞅早年学...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代表着春秋时代的结束战国时代的来临,春秋时代的一个特点在于乱,战国时代的一个明显特点在于变。战国四大名将有两位在秦国,特别是名将之首白起更是打的六国毫无还手之力。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另外两位名将在赵国,特别是后起之秀李牧,他的表现让人不得不称赞叹服。不管是针对匈奴还是秦国,往往能克敌制胜...
公元前515年阖闾派专诸刺杀吴王僚后继位。他重用伍子胥、孙武等人,充实兵库,积聚粮食,实行强兵兴国之路。后持续派军攻楚,迫使楚国从郢迁都于鄀,从此威震华夏。公元前496年阖闾在伐越时被重伤,后死于陉。主要成就政治阖闾一直注意对人才的笼络和使用,能做到使贤任能。在得知伍子胥是一位智勇兼备的人才时,阖闾...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最为跌宕的时期,也是思想最为璀璨的时代。而这也更是“士”的黄金年代,不但智囊谋国之士辈出,如公孙衍、张仪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也是侠士以热血书写春秋的时代,如专诸、聂政等,若血溅五步,则天下缟素。提起刺客,很多人都血脉偾张。人们对专诸、要离、豫让、荆轲等人的故事也...
近日,一处厚度约0.6米、长度超过20米的带状尸骨层在高平市被当地农民发现。经当地研究长平之战的学者与文物部门人士现场勘查,这处呈带状的尸骨层可能与发生在2200年前的长平之战有关。玉米地里发现尸骨层新发现的尸骨层遗址位于高平市北城街街道办事处南王庄村的一处茂密的玉米地中。高平市长期研究长平之战的学...
李牧生平事迹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先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以抵御秦国为主,因在宜安之战重创秦军,得到武安君的封号。战国末期,李牧是赵国赖以支撑危局的唯一良将,素有“李牧死,赵国亡”之称。公元前229年,赵王迁中了秦国的离间计,听信谗言夺取了李牧的兵权,不久后将李牧杀害。李牧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
齐桓公死后,齐国发生内乱,宋襄公率领卫国、曹国和邾国等四国人马打到齐国,齐人里应外合,拥立齐孝公,宋襄公因此声名鹊起。宋襄公雄心勃勃,想继承齐桓公的霸业,与楚国争霸,一度为楚国所拘。公元前638年,宋襄公讨伐郑国,与救郑的楚兵展开泓水之战。楚兵强大,宋襄公讲究“仁义”,要待楚兵渡河列阵后再战,结果大...
当历史车轮驶入春秋后,周王室势弱,诸侯们的斗争逐渐升级,君位不再只是父子相承。有一种是兄终弟及,比如吴王诸樊传给兄弟,也有一种是禅让臣子,比如燕王哙传给子之。还有一种是逃亡在外的公子回国继位,这类人也不少见,比如鼎鼎大名的齐桓公和晋文公。齐襄公时期,齐国发生内乱,公子小白为了避难,逃亡到莒国。齐襄公...
2、庄子(前369-前286):姓庄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文哲大家,宋国蒙人,是老子之后道家理论重要开创者,与老子并称老庄。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主张尊重天性,逍遥处世、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睥睨于万物,代表作品为《庄子》。...
大家都了解春秋战国时期是多国战乱、分封制逐渐瓦解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内的时局较为动荡,有国家崛起,亦有国家衰败。但大家鲜少注意到这些乱象背后的动向,那就是各个国家在变动的社会秩序、新阶级的诞生等诸多情况下都掀起了政治改革的热潮。有楚国、魏国等这样的大国,也有秦国这样落后的小国。但是结合后面的历史来看...
齐军仍然采用了孙膑“围魏救赵”的计谋,率军从曲阜、亢父(今山东济宁),经由定陶直逼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军队抵达与魏都近在咫尺的外黄(今河南民权),诱使魏军返回救援,以解韩国之围。魏惠王嫉恨齐国干涉魏国之事,果然撤回了攻打韩国的兵力。他动用全国的力量想打败齐国的军队。魏惠王以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
在秦国的历史上,秦昭襄王可以说是一位承上启下的君主。这是因为,秦昭襄王在位时间达五十年之久,他的在位时间,则相当于他此后三代秦国君主,在位时间的一个总和。秦昭襄王在位时期,上承秦孝公时期的变法革新,秦惠文王时期的东出之势。下启秦国最终灭亡六国,完成一统的大业。由此可见,秦昭襄王可以说是秦国历史上最为...
大家都知道纸上谈兵这个词吧,它讲的就是赵括的故事。秦国赵国相战,秦国放出流言,说比起廉颇,他们更加害怕赵括。赵王信以为真,真的将廉颇换下,派赵括去往前线。赵括是战国时期赵国大臣赵奢的儿子,他从小就熟读兵书,史记上提到,赵括对自己的学识很自信,认为天下就没有能够阻挡住他的人。对这个人选最不满意的并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