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系精读中国史连载193,《隋唐史话》连载03(点击蓝字可查看上篇),欢迎收看。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是李商隐讽刺隋炀帝的诗句。
杨广是隋文帝次子。杨广兄弟五人,除了杨俊以外,都先后被他谋害,他才当上了太子。
01、隋炀帝上位
仁寿四年(604),杨坚卧病不久,太子杨广就迫不及待地给杨素写信,谋划继位。
隋文帝决定废掉太子杨广,密令兵部尚书柳述等起草诏书,召回废太子杨勇,准备让他继承皇位。
杨广的爪牙很多,这项决定很快泄露出去。杨广立即伪造圣旨,逮捕了柳述和元岩,把自己的心腹派到宫里,宫门由他亲信宇文述等控制。等一切布置妥当,杨广派张衡进宫,杀了他父亲杨坚和哥哥杨勇。
这年(604)七月,杨广登上皇帝宝座。
02、营建东都,畅游江南
隋炀帝深恐江山不稳,即位的当年十一月,便决定迁都洛阳。
隋炀帝于大业元年二月,命宰相杨素和将作大将宇文恺开始营建东都,每月役使民工200万人。
三月,隋炀帝又下令建筑显仁宫。这个宫殿规模极其庞大,南接皇涧,北邻洛水,周围十余里。五月,又筑西苑,周围200里。
隋炀帝为了利用运河游玩,他诏令江南各地大量造船。在通济渠通航以后,炀帝出游江都(今江苏扬州市)。这次出游,兵卫仪仗之盛可谓空前。
炀帝乘的龙舟,高45尺,宽50尺,长200尺。船分四层,上层有正殿内殿和东西朝堂。中间两层共160间,都是以金玉为饰,雕刻奇丽。下层是宦官内侍所居。
隋炀帝的龙舟由1080个民夫用青丝大缘绳牵引而行,纤夫穿锦彩衣袍。
皇后的船叫做龙螭舟,每艘用纤夫900人。妃嫔乘的是浮景舟,共9艘,每艘用纤夫200人。贵人、美人乘的是漾彩舟,共36艘,每艘纤夫100人。另有朱鸟舫、苍螭舫、白虎舫、玄武舫各24艘。
隋炀帝三次畅游江都,耗费无数财物。
03、劳民伤财
隋文帝时,对威胁隋朝统治的西北少数民族,从实力出发,采取了一些办法,取得了各民族间的统一。
开皇十九年(599),隋朝对突厥采取和亲政策,以宗女安义公主嫁与都兰可汗之弟突利可汗,当时都兰可汗向隋朝求婚,反遭拒绝。于是都兰率兵进攻突利可汗。第二年,突利可汗战败降隋,隋朝封他为启民可汗。
不久,都兰可汗被其部下所杀,启民可汗尽占都兰故地,从此东突厥彻底归服隋朝。
西域方面的吐谷浑,由羌族和鲜卑族组成,据有今青海及新疆南部,北周及隋初,曾侵犯边区。开皇元年,隋文帝派元楷为行军元帅,击败吐谷浑,其王吕夸逃走,部众多数投降。
大业五年(609),为了打通西方的商路,隋朝派观王杨雄和宇文述等,大败吐谷浑,降者十万余人。从此隋朝统一了西域,在西域设立了河源(今青海湖南境)、西海(今青海湖西岸)、都善(今新疆罗布泊西南)、且末(今新疆且末)四郡,调罪人为戍卒,开屯田,并运粮供应,以保卫西域的安全,维护国家的统一。
隋炀帝继位后,肆意向少数民族和外国炫耀自己的富强,企图使他们畏服。大业三年(607),突厥启明可汗入朝,看见洛阳的都城建设和各种精美文物,非常羡慕,请求改变服装实行汉化。
同年,隋炀帝到达榆林,令宇文恺作大帐,帐下能坐数千人。当时启民可汗率其所属奚、霫、契丹等部落酋长到帐下朝见隋炀帝。隋炀帝为他们大摆宴席,并欣赏散乐。他们看了又惊又喜,争着献牛羊表示敬礼。
除了招待他们以外,炀帝又给启明可汗2000匹锦缎,其他酋长也按等级送礼。
隋炀帝又率大军出榆林塞,令宇文恺作行城和观风行殿,也就是制造临时的城市和宫殿。边区的少数民族看了非常奇怪,每逢看见御营,十里外就跪伏叩头,走路不敢骑马。
当时西域商人和酋长认为有利可图,便纷纷来到洛阳。炀帝令沿途州县招待他们,人民耗费甚大。
大业六年(610),西域少数民族的使者和商人齐集洛阳。从正月十五日夜开始,在天津街开设了盛大的百戏场,给西域人演奏百戏。戏场周围5000步,有1万余人奏乐,声闻数里,灯光照耀如同白昼,一直演了15天。
04、征伐高句丽
大业四年(608),隋炀帝下令大造兵器,制造不合格者判处死刑。同时征发全国农业劳动者当兵,集中涿郡。
大业八年(612),发动第一次进攻高句丽的战争。陆军分24路,各路军最后要在平壤集中。全军1133800名,号称200万,加上转运粮饷的民夫,近三四百万人。
水路方面,大将来护儿统率的军队从东莱出发,浮海前进,战船相接数百里。水军登陆后,在距平壤60里处虽然打了胜仗,但进攻平壤时因纵兵大掠,被高句丽打得大败。登陆的4万人只剩下几千人逃回船上,未等陆军来到,水军已逃之天天。
至于陆军,最初渡鸭绿江者30余万人,但由于士兵自带口粮,每人负重3石以上,战士疲惫不堪,只好弃粮而行。到后来又饥困交迫,终于被打败,几乎全军覆没。生还的只有2700人。
这次战争虽然失败,但隋炀帝却一意孤行,又组织第二次战争。
大业九年(613),陆军刚开到前线,国内便爆发了农民起义。在阶级斗争高潮的冲击之下,统治阶级内部也开始分化,大官僚杨玄感组织起反抗隋炀帝的大军,进攻东都。隋炀帝不得不从高丽撤兵,丢弃了所有军用物资。
大业十年(614),又发动第三次对外战争。但是由于当时各地爆发农民起义,地方政府多留兵不发,路上的士兵也纷纷逃亡。高句丽也不堪连年的战争,于这年七月请降。隋炀帝就此班师。当他命令高句丽王高元到隋朝受降时,高句丽王拒绝了。隋炀帝也只好罢手。
05、身死朝灭
大业十一年(615)三月,炀帝回到东都,部署镇压全国农民起义。但北方农民起义已成燎原之势,隋炀帝只好退保江南,企图维持半壁河山。当时游江都的船只已被杨玄感烧掉,炀帝下令重新制造龙舟和各种船只数千艘。
第二年七月,隋炀帝在一群佞臣簇拥下,逃到江都。
大业十三年(617),农民起义的烽火已经燃遍全国,瓦岗军占领中原,辅公祏攻取江淮,隋军到处败北,炀帝已无力控制局势了。
另一方面,隋炀帝到江都以后,下令修丹阳宫(今南京市),准备南迁。同时,命令王世充选江淮美女进宫,继续过着荒淫的生活。他的骁果卫士多关中人,天下大乱以后,他们怀念家乡,想要逃散。
隋义宁二年(618)三月,虎贲郎将司马德戡和直阁裴虔通等,利用卫士不满情绪,推举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为首,发动兵变,用丝带勒死了隋炀帝。
隋朝的统治,就此结束了。
本文内容编选自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与“读史”联袂打造的中国读本《经典中国通史》之《隋唐史话》。
《经典中国通史》全套共有16本,分别是:《夏商史话》《西周史话》《春秋史话》《战国史话》《秦汉史话(上)》《秦汉史话(下)》《三国史话》《两晋南北朝史话》《隋唐史话(上)》《隋唐史话(下)》《五代史话》《宋朝史话》《元朝史话》《明朝史话》《清前期史话》《晚清史话》。
这套书是由十多位出生于上世纪上半叶的老一辈历史学家,耗时数年,精心编撰而成。从夏商到晚清的历史迁徙,五千年华夏史全景描绘,专业权威,又通俗易懂,老少皆宜,传世经典,值得学习珍藏。
公元前632年(左传僖公28年),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大会诸侯于践土(当时衡雍附近,今河南省境内),参加会盟的有晋、鲁、齐、宋、蔡、郑、卫等国,晋被推为盟主。周天子也派出代表参加。该会盟是晋国同年在城濮之战打败楚国之后,与各国约定要求尊重周王室,是晋文公霸业的代表事件。过程公元前632年夏,晋文公在践...
小伙伴们纷纷脑洞大开,讨论后世哪位名将加入定会扭转乾坤?有,例如韩信。但是,纵观韩信指挥的战役,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独当一面,刘邦不干预。所以既然韩信出战,就必须设定相关的大前提。1充分授权其实,长平之战之所以输得这么惨,赵孝成王功不可没,所以必须先除掉因为他的干预而导致的不利因素。虞卿曰:“王听臣...
公元前636年,晋文公回到晋国,在秦穆公的支持下消灭反对势力,然后奖励有功之臣,宽容有过失的旧臣,安抚百姓。经过一系列的措施,晋国局势逐渐安定,与此同时,晋文公也坐稳了君王之位。随后,为了强国,晋文公进行了一番制度改革,使得晋国国力大幅度增强。但是,要想称霸中原,需要通过一系列的事件向天下人证明自己...
秦昭襄王是先秦时期有名的王者,他为秦国一统六国奠定了基础,在他手上秦国国力强盛,打的楚国节节败退,被迫割让土地给秦国求和,打的赵国俯首称臣,让东方六国心惊胆战,秦昭襄王更是动了周天子的领地,灭掉了周王朝,取回了象征天下的九鼎,即使这样的功绩,为何秦昭襄王没有完成天下一统的大业。秦国经历秦孝公商鞅变法...
秦朝的社会组织相当严密,商鞅变法建立了“连坐制”内容包括:禁止父子兄弟同室而居,凡民有二男劳力以上的都必须分居,独立编户,同时按军事组织把全国吏民编制起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不准擅自迁居,相互监督,相互检举,若不揭发,十家连坐。这种严苛的法律把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国家直接控制了全国的劳动力,保证...
孔子出生与公元前551年,姓孔,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时期的鲁国陬邑人,也就是今天的山东曲阜。他是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同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之最大的开创是私人讲学,但颇值得一提的是:孔子和原配妻子的矛盾,也是从他开始开办私人讲学开始的。孔子的妻子名叫亓官氏,她是春秋时期的宋国人,也就是今天...
在魏国称霸失败之后,魏国国力日衰,在其他国家眼中,魏国也早已不是什么威胁了,而是可以拉拢的伙伴,而留地理位置而言,魏国是多国合纵的一个连接点,同时也是承担着遏制秦国东出的关键地带。就国力而言,韩国自己申不害变法失败后,就注定只能是战国诸国中实力较弱的国家了,因此韩国根本无法承担起遏制秦国东出的重任,...
其次,在春秋中期左右,人口大约为2000万人。而在战国末期,人口则增长到4000多万人。由此,在春秋时期,因为人口较少,显得土地相对较为富余。那么,如果对小国发动灭国战争的话,还可以勉强派出人口去接收土地。但是,如果对大国发动灭国战争的话,占领的土地怎么办呢,自己国家的人口有限,一下子难以消化这么多...
范蠡的二儿子杀了人,被囚禁在楚国。范蠡自信地对人说:“老子有的是钱,钱可以买命。”于是,他便打算长子去楚国营救次子。这时,老大站出来对老爸说:“你要是不派我去,我就死给你看。”为何长子坚持要去救自己的二弟呢,原来他觉得老爸派三弟去,分明是看不起他这个大哥,激动得想要自杀。《智囊》中说,【“是吾不肖”...
义渠王与深宫中的寡妇宣太后在寂寞空虚状态下互需互慰生得二子,自然会引起轩然大波,宣太后虽依“自家四贵”把持朝政,但此事不光明磊落,很难控制舆论,宣太后心知肚明;宣太后杀义渠王是公元前272年,这两个儿子已经成人了,如果留下二子于义渠,他们迟早会得知父亲被杀详情,也必定会奋起复仇,所以宣太后出于政治上...
战国四大名将是指战国时代四位著名的将领。《千字文》中以“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来形容这四位将领的功绩。这四位将领分别为:秦国的白起、王翦,赵国的廉颇、李牧。其中,就李牧来说,无疑是长平之战后赵国的长城。李牧生平事迹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先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以抵御秦国为...
宋文公为人贤明,礼待国人,好施舍。因其容貌俊美,他祖父宋襄公的夫人想与他私通,宋文公不肯,襄公夫人便帮助他在国人中广施恩惠,因此得到国人拥护。人物生平国人拥护宋文公,子姓,宋氏,名鲍(一作鲍革),亦称公子鲍或公子鲍革,宋成公之子,宋昭公的弟弟。公子鲍为人贤明,对国人以礼相待,当时宋国发生饥荒,公子鲍...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论语》、《孟子》、《荀子》...
无助于教学相长思想只有通过碰撞才能迸发出火花。孔子很希望通过和学生交流,甚至是辩驳、置疑,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在学生增长知识的同时,老师也能够受到启发,丰富自己的学问。子贡、宰我、子路等都经常在课上、课下与老师交流。有时候提的问题简直就是故意难为人,师生为此还会争得脸红脖子粗。宰我就曾与孔子,就为父...
1、撤掉廉颇,启用赵括廉颇在赵国还算是一个名将,后期换成了没有大战经验的赵括。临阵换将,尤其是这种大兵团作战,在冷兵器时代影响非常大,往往会导致军心不稳,但是从赵括任职赵军统帅后的结果来看,并没有起什么乱子,也算是平稳过渡。有人说如果赵军不换将,以廉颇的“坚守”策略,足以耗死秦军。这里先不讨论这个策...
魏王从之,欣欣然似霸业从此开始,即拨五百战车以庞涓为将,直奔赵国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相赠。齐威王应允,令田忌为将,并起用从魏国救得的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这孙膑曾与庞涓同学,对用兵之法谙熟精通。魏王用重金将他聘得,当时庞涓也正事奉魏国。庞涓自觉能力不及孙膑,恐...
战国时代是一个吞并时代。西周后期,周王室衰弱,各诸侯实力日益强盛称霸一方,不再听从周王室号召。相继跑马圈地、分割天下,成立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形成战国时期诸侯割据、七国争霸的格局,书写下一段战火纷飞、六国统一的历史。那是个群雄逐鹿、交织着血与火的年代,尤其是战国末年七国争霸兼并不断,涌现...
自古以来,君臣之间的关系总是很微妙的,倘若两者之间存在猜忌,存在质疑,那么就容易引发朝政的动荡。倘若二者关系很好,甚至到达了无条件信任的地步的话,就可以通过共同合作,将国家带上更好的未来。显然的,秦孝公和商鞅便是第二种关系。因此在那段岁月中,商鞅变法得以顺利实施,并给秦朝的强盛奠定了基础。商鞅早年学...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代表着春秋时代的结束战国时代的来临,春秋时代的一个特点在于乱,战国时代的一个明显特点在于变。战国四大名将有两位在秦国,特别是名将之首白起更是打的六国毫无还手之力。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另外两位名将在赵国,特别是后起之秀李牧,他的表现让人不得不称赞叹服。不管是针对匈奴还是秦国,往往能克敌制胜...
公元前515年阖闾派专诸刺杀吴王僚后继位。他重用伍子胥、孙武等人,充实兵库,积聚粮食,实行强兵兴国之路。后持续派军攻楚,迫使楚国从郢迁都于鄀,从此威震华夏。公元前496年阖闾在伐越时被重伤,后死于陉。主要成就政治阖闾一直注意对人才的笼络和使用,能做到使贤任能。在得知伍子胥是一位智勇兼备的人才时,阖闾...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最为跌宕的时期,也是思想最为璀璨的时代。而这也更是“士”的黄金年代,不但智囊谋国之士辈出,如公孙衍、张仪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也是侠士以热血书写春秋的时代,如专诸、聂政等,若血溅五步,则天下缟素。提起刺客,很多人都血脉偾张。人们对专诸、要离、豫让、荆轲等人的故事也...
近日,一处厚度约0.6米、长度超过20米的带状尸骨层在高平市被当地农民发现。经当地研究长平之战的学者与文物部门人士现场勘查,这处呈带状的尸骨层可能与发生在2200年前的长平之战有关。玉米地里发现尸骨层新发现的尸骨层遗址位于高平市北城街街道办事处南王庄村的一处茂密的玉米地中。高平市长期研究长平之战的学...
李牧生平事迹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先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以抵御秦国为主,因在宜安之战重创秦军,得到武安君的封号。战国末期,李牧是赵国赖以支撑危局的唯一良将,素有“李牧死,赵国亡”之称。公元前229年,赵王迁中了秦国的离间计,听信谗言夺取了李牧的兵权,不久后将李牧杀害。李牧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
齐桓公死后,齐国发生内乱,宋襄公率领卫国、曹国和邾国等四国人马打到齐国,齐人里应外合,拥立齐孝公,宋襄公因此声名鹊起。宋襄公雄心勃勃,想继承齐桓公的霸业,与楚国争霸,一度为楚国所拘。公元前638年,宋襄公讨伐郑国,与救郑的楚兵展开泓水之战。楚兵强大,宋襄公讲究“仁义”,要待楚兵渡河列阵后再战,结果大...
当历史车轮驶入春秋后,周王室势弱,诸侯们的斗争逐渐升级,君位不再只是父子相承。有一种是兄终弟及,比如吴王诸樊传给兄弟,也有一种是禅让臣子,比如燕王哙传给子之。还有一种是逃亡在外的公子回国继位,这类人也不少见,比如鼎鼎大名的齐桓公和晋文公。齐襄公时期,齐国发生内乱,公子小白为了避难,逃亡到莒国。齐襄公...
2、庄子(前369-前286):姓庄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文哲大家,宋国蒙人,是老子之后道家理论重要开创者,与老子并称老庄。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主张尊重天性,逍遥处世、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睥睨于万物,代表作品为《庄子》。...
大家都了解春秋战国时期是多国战乱、分封制逐渐瓦解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内的时局较为动荡,有国家崛起,亦有国家衰败。但大家鲜少注意到这些乱象背后的动向,那就是各个国家在变动的社会秩序、新阶级的诞生等诸多情况下都掀起了政治改革的热潮。有楚国、魏国等这样的大国,也有秦国这样落后的小国。但是结合后面的历史来看...
齐军仍然采用了孙膑“围魏救赵”的计谋,率军从曲阜、亢父(今山东济宁),经由定陶直逼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军队抵达与魏都近在咫尺的外黄(今河南民权),诱使魏军返回救援,以解韩国之围。魏惠王嫉恨齐国干涉魏国之事,果然撤回了攻打韩国的兵力。他动用全国的力量想打败齐国的军队。魏惠王以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
在秦国的历史上,秦昭襄王可以说是一位承上启下的君主。这是因为,秦昭襄王在位时间达五十年之久,他的在位时间,则相当于他此后三代秦国君主,在位时间的一个总和。秦昭襄王在位时期,上承秦孝公时期的变法革新,秦惠文王时期的东出之势。下启秦国最终灭亡六国,完成一统的大业。由此可见,秦昭襄王可以说是秦国历史上最为...
大家都知道纸上谈兵这个词吧,它讲的就是赵括的故事。秦国赵国相战,秦国放出流言,说比起廉颇,他们更加害怕赵括。赵王信以为真,真的将廉颇换下,派赵括去往前线。赵括是战国时期赵国大臣赵奢的儿子,他从小就熟读兵书,史记上提到,赵括对自己的学识很自信,认为天下就没有能够阻挡住他的人。对这个人选最不满意的并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