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系精读中国史连载317,《清朝史话》连载24,欢迎收看。
清朝的统治在全国稳定下来的时候,中国并不比世界上先进起来的国家落后。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粉碎了俄国对于我国东北、北部和西北部的侵略和侵略野心,任用过一批西方传教士参加政府的科技工作,对干涉中国内政的罗马教皇和一些传教士的破坏活动进行过坚决的抵制和反击。
乾隆五十年(1785)、嘉庆十六年(1811),清政府还先后制定了西洋人传教治罪条例,有力地扼制了他们以传教为名进行间谍活动的企图。嘉庆末、道光初,清政府镇压了张格尔的叛乱,粉碎了英国等国殖民者侵略新疆的阴谋。
在亚洲各国间,清政府虽曾与缅甸、安南等国见过兵戎,但基本上还是保持着正常、融洽的往来。
但是,这一切,竟使清朝统治者背上了一种盲目自大的包袱,加之西方殖民者在海上非法活动等种种原因,使清朝统治者逐渐采取了闭关自守的保守政策。
01、“天朝”迷梦
康熙二十二年(1683)统一了台湾,开了海禁,二十四年(1685)却只准以粤海、闽海、浙海、江海(即澳门、漳州、宁波、云台山)四关为对外通商口岸。乾隆二十二年(1757)又下令只准英法等国在广州一口贸易了。
俄国人自雍正初以来一直只能在恰克图贸易,因此,嘉庆十年(1805),两艘俄国商船南来广州,当即被驳回。
自给自足、闭塞视听,往往又导致妄自尊大、孤陋寡闻。清初修《明史》,就认为利玛窦的《万国全图》说世界上有五大洲是“荒谬莫考”;清代中叶阮元写的《天象赋》、《畴人传》以及后来魏源写的《海国图志》、徐继畬写的《瀛寰志略》,都曾被一般官僚士子所讥笑。
在闭目塞听的清朝统治者看来:世界上似乎只有一个“天朝”,只有它才是世界的中心;这个天朝万事不求人;西方国家要求贸易,是向天朝进贡。
因此,广州一口,外国人也不能自由贸易:最初规定只五、六月进来,九、十月出去;后来,又规定买卖只能在夏、秋两季做,并只许通过“十三行”这个政府许可的牙行进行,外商只许住在“夷馆”,不配直接跟“天朝”的官员洽商,不准坐轿,不能随便进城或出游,只许在逢八(初八、十八、二十八)之日,由通事领着逛“花地”。
尤其特别的是:外国女人不许进入广州城。道光十年(1830),地方官发现三名“洋妇”潜住英商馆,便立即勒令她们回到澳门!
16世纪时,西欧殖民主义者先后来到东方。最先到中国的是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葡萄牙人用欺骗方式租借了中国的澳门。后来,荷兰人侵占了我国的台湾,康熙元年(1662)被郑成功赶走前,清朝政府虽然于顺治十二年(1655)允许荷兰来中国大陆通商,但直到后来很久仍不过认为荷兰是在向“天朝”进贡。
康熙二十五年(1686),据说荷商不会写“贡表”,请清朝命官代笔,清朝官员即在表中写道:“外邦之丸泥尺土,乃中国之飞埃;异域之勺水蹄涔,原属天家滴露。”
英国商船,明神宗万历四十八年(1620)首次抵华,崇祯十年(1637年,清崇德二年)攻陷虎门,进入过广州。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廷允许英商建立广州商馆。康熙四十年(1701),英国商人往来于浙海、舟山、定海。康熙五十九年(1720),清廷在广州建立公行,英商抗议。
乾隆皇帝关闭其他三口,只开广州一口后,英商洪任辉便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跑到天津告状,被清廷押回广州,随被投入澳门附近的监狱,三年之后才被释放。
侵略野心极大的海上霸王受到“天朝”种种的限制,自然不肯罢休,西方各国也因受到同样冷遇,并嫉妒中、俄在北方的通商联系,因而也支持英国派遣使节到北京交涉。
乾隆五十八年(1793),英王乔治二世派马戛尔尼出使中国,以给乾隆皇帝祝寿(82岁)为名,要求:派人驻京办商务,并在北京设商馆收贮货物发卖;在宁波(浙海)、舟山、广州、天津等地自由贸易;占用舟山附近小海岛一处,留住商人,设贮货站;减免货物税及额外征收;允许英人自由居住广州等地;允许西方传教士在各省“开堂”传教。
然而,满清官员将马戛尔尼乘坐的“狮子号”船,强题为“贡船”,9月8日叫他去热河行宫祝寿。9月14日,马戛尔尼穿了勋爵服装觐见乾隆皇帝,被强行三跪九叩之礼。其所提要求,更因犯干“天朝”威严,而被一一驳回。
10月下旬,马戛尔尼等一行,在半驱逐、半欢送的情况下,被敕令离京。为了显示“天威”,朝廷在来使临行前,更下了两道敕令,其一说:
咨尔国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特遣使恭斋表章,航海来廷,叩祝万寿,并进方物,……具见尔国恭顺之诚,深为嘉许。……
真是天威赫赫,不可一世。
但是,嘉庆十三年(1808),英舰攻了澳门、进了广州;嘉庆十九年(1814),英舰捕捉了来华贸易的美国商船!
嘉庆二十一年(1816),英国印度总督阿美士德再次率领使团,在武装船舰的护送下,出使中国。八月初,阿美士德抵天津,八月中旬抵北京。“天朝”还以为远藩来贡,“一到殿廷齐膝地,天威能使万心降”,于是,详细安排了恩赏日程:
9月1日,嘉庆皇帝接见;2日,赐宴“正大光明”殿;3日,再赐宴,并赐游览万寿山;5日,在太和殿前颁赏,赴礼部宴;7日,遣之行。
但是,有一点是老规矩不可犯,那就是见天子必须行三跪九叩首的大礼!
然而,出乎大清君臣意料的:英国远非藩属,使来并非进贡,当然不肯屈尊。到了规定天子接见之日,阿美士德突然装起病来,天朝的天子宣见英国副使,不意副使也如此报病。
“天朝”君臣垂见“藩臣”的幻梦,终于破灭,只好又下一道敕谕:
嗣后毋庸遣使远来,徒烦跋涉;但能倾心效顺,不必岁时来朝,始称向化也!
殊不知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上半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已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时期(更疯狂地攫取海外殖民地、大搞走私活动和商品输出的时期),还在腐朽没落的封建社会盘桓的中国,即将成为一块肥肉,落在西方列强的谗吻之下了。
实际上,“天朝”的迷梦也没再做多久:道光十四年(1834)10月10日,英国军舰依莫禁号和安东罗灭古号,突然闯入虎门;14日,进抵黄埔。
而道光十六年(1836),查理·义律当了对华商务头目后,便表面和平、暗中积极鼓动英国政府对“天朝”实施武力了!
“天朝”这具木乃伊,已经被空气接触,很快就要腐烂了!
02、被遗置的改良思想
内忧外患的加深,使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注意了现实问题,寻找起挽救危机的良方。他们开始摒弃18世纪风靡一时的只重经义的汉学,重新发扬了清初学者们倡行的经世致用思想,并主张对社会各方面进行改良和揭露。
龚自珍和李汝珍就是他们的代表。
龚自珍(1792-1841),生长在浙江仁和(杭州)的一个世代书香的家庭。青年时期,就亲眼见到了东南地区的贫富不均、奢侈腐化、官冗人浮、唯唯诺诺的景象,受到过一些比较进步、注重补会实际问题研究的思想家(如包世臣、刘逢禄)的影响,因此,立志有所改革。
嘉庆二十四年(1819),他考中了举人。第二年,28岁的他,捐资做内阁中书,写出两篇改革的时文,一篇叫《西域置行省议》,一篇叫《东南罢番舶议》,主张在新疆设立行省机构,在东南扼制西方侵略者的侵略。
道光十年(1830),他考中进士,正式在京中供职。在京期间,他经常和魏源、林则徐等交往,跟他们共同组织了“宣南诗社”,讨论匡时救国的问题,很受道光皇帝大红人穆彰阿的嫉妒,抱负不得施展,后来只好辞官归里,讲学度日。
他看到朝廷政治的腐败和外患的加深,力主变法改良。他说:“一个先人所立的法,不可能没有毛病;天下之人所反对的事,没有不垮台的。与其让给别人来变法而发展,不如自己先动手改革。”
如何改法?他提出要“宗农”和“平均”。宗农,就是发展农业生产。要发展生产,就要反对坐吃山空、“不辨菽粟"。对于那些不搞农业生产的人,即使他们领有土地,也要剥夺他们的土地世袭权。他又基于当时土地兼并极端严重的情况,指出“不均”就要出大乱子,提出要按封建等级一定程度地“平均”。
龚自珍还主张禁烟(鸦片),修器械,反抗外国的侵略。
为了挽救内忧外患的时局,龚自珍主张君主不要太专权,要给下官一定的权,下面的官吏也不要毫无主见、唯唯诺诺。他还主张废除科举制度,“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他认为,只有选贤任能,才能打破“万马齐喑"的局面。
他一贯反对朝廷任用那些没有作为的、只求一己富贵、不顾国家兴亡的庸夫俗子。早在道光五年(1825),当他34岁的时候,他就在《咏史》一诗中,痛斥了朝廷吏治的腐败和抒发了自已为国尽忠的情怀。那诗写道:
金粉东南十五州,万重恩怨属名流。
牢盆狎客操全算,团扇人才踞上游。
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
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
龚自珍不仅在政治、经济上主张改革,而且,在文风上也力主讲究实际,坚决反对桐城派。
清初,顾炎武等人主张文章要经世致用,反对空谈,但是,侯方域、魏禧、汪琬等几个散文家,在反对浮华的骈体文中,却极力学仿韩愈、欧阳修的古文形式,不注重文章的内容充实,浮泛出空洞的气息。后来,安徽桐城相继出来三个大散文家,方苞(1668-1749)、刘大櫆(1698-1780)和姚鼐(1731-1815),极力加以提倡和实行,主张文章要通经明道、继承文统(从《六经》、《论语》、《孟子》、《左传》、《史记》到韩、欧的古文)、轻视诗词、小说,讲求古文义法,还要做到“雅洁”、“雅驯"。
虽然他们在反对骈体文上有功,同时,也写出过一些好文章;但是,他们主张的,形式还是太拘谨,内容也脱离实际。龚自珍反对这种文风,提倡灵活多变、便于议论、有内容的文体,也算是一个进步。
龚自珍给后世留下八百多首诗词和三百多篇文章,丰富了清代先进的文化宝库。他的文章无拘无束,纵横捭阖,奇雄一时,所以有人打比方说:“桐城派文如泰山的话,则龚自珍的文章,就像那华岳,不但高耸,而且奇峰峭壁、险峻莫攀!”
与龚自珍几乎同时,虽然没有直接提出改革,却通过小说反映了社会重大问题,主张社会民主的另一个代表人物是李汝珍(1763?-1830)。
李汝珍是河北大兴人,少年聪明而豪爽,却不喜欢那些八股文章。19岁那年,跟随哥哥到了海州(江苏东海),向音韵学者凌廷堪学习过音韵学,朋友中也多声韵学士,因此,对音韵学颇有研究,曾写过《李氏音韵》一书。他对星象、书法、弈道等,也有一定的造诣。因此,在他的名著《镜花缘》的小说中,上至诸子百家、人物花鸟、书画琴棋、医卜星象、音韵算法,下至灯谜酒令、杂耍百戏,都有生动的描述。
《镜花缘》,他写了十几年,一共写了一百回。书中写道:武则天当了皇帝,想在冬天赏百花,花神遵命使花开,天帝于是贬谪花仙百人下凡为女。有个秀才叫唐遨,中了探花,被劾与徐敬业(曾起兵反对武则天)有关系,因而被黜。于是,唐遨便和内弟林之洋出走,吃了仙草登了仙。他的女儿小山,搭船寻父,走入异境,看得红尘碑文,返回应举,果然考中,便与同榜百女,应武则天之请,大会于宗伯府,宴欢中各显琴棋书画射等异能。后来,文芸起兵,才女和武则天被打败,唐中宗复位,但诏来年仍开女科,并命前科才女重赴弘文宴。接着,作者说:“镜中全影,且待后缘。”
很明显,李汝珍是借了唐代的背景,重点地描绘了妇女的群像,歌颂了她们的才能,反对了轻视妇女的封建意识,和摧残妇女的做法(缠足、穿耳等),发出了要男女平等,同待遇、同教育、同参政的呼声。
李汝珍在《镜花缘》中,还通过唐遨的遨游,在人们眼前展现了另一世界:两面国里充满了欺诈,无肠国里吝啬异常,结胸国里坐吃山空,白民国里不学无术、假装斯文,而君子国和女儿国里,则到处礼让谦逊、妇女欢乐。同情与歌颂并茂,诙谐与讽刺兼存,写得尤其精彩,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勾勒出作者理想的蓝图。
龚自珍的思想没有摆脱维护封建统治的框框,且有轻视货币交易的倾向;李汝珍的作品不仅散发着考据学派的气息,生活实感少,社会意义远不如《红楼梦》和《儒林外史》,而且也反映出作者的乌托邦思想(小说的命名就取义于水中之月,镜里之花)。
但是,他们要求改革、要求民主的呼声,在充满矛盾、日趋衰颓的嘉、道时期,对于昏庸的清朝统治者和蔽于古籍而不知世道的蛀虫们,到底不音一声惊雷。
然而,清朝统治者对于这两人为代表而发出的呼声,一点也未予理睬。龚自珍壮志未伸,死时不满50岁;李汝珍老年穷愁,死于海城。
清朝的统治,在急剧地衰落中。
本文内容编选自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与“读史”联袂打造的中国读本《经典中国通史》之《清朝史话》。
《经典中国通史》全套共有16本,分别是:《夏商史话》《西周史话》《春秋史话》《战国史话》《秦汉史话(上)》《秦汉史话(下)》《三国史话》《两晋南北朝史话》《隋唐史话(上)》《隋唐史话(下)》《五代史话》《宋朝史话》《元朝史话》《明朝史话》《清前期史话》《晚清史话》。
这套书是由十多位出生于上世纪上半叶的老一辈历史学家,耗时数年,精心编撰而成。从夏商到晚清的历史迁徙,五千年华夏史全景描绘,专业权威,又通俗易懂,老少皆宜,传世经典,值得学习珍藏。
公元前632年(左传僖公28年),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大会诸侯于践土(当时衡雍附近,今河南省境内),参加会盟的有晋、鲁、齐、宋、蔡、郑、卫等国,晋被推为盟主。周天子也派出代表参加。该会盟是晋国同年在城濮之战打败楚国之后,与各国约定要求尊重周王室,是晋文公霸业的代表事件。过程公元前632年夏,晋文公在践...
小伙伴们纷纷脑洞大开,讨论后世哪位名将加入定会扭转乾坤?有,例如韩信。但是,纵观韩信指挥的战役,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独当一面,刘邦不干预。所以既然韩信出战,就必须设定相关的大前提。1充分授权其实,长平之战之所以输得这么惨,赵孝成王功不可没,所以必须先除掉因为他的干预而导致的不利因素。虞卿曰:“王听臣...
公元前636年,晋文公回到晋国,在秦穆公的支持下消灭反对势力,然后奖励有功之臣,宽容有过失的旧臣,安抚百姓。经过一系列的措施,晋国局势逐渐安定,与此同时,晋文公也坐稳了君王之位。随后,为了强国,晋文公进行了一番制度改革,使得晋国国力大幅度增强。但是,要想称霸中原,需要通过一系列的事件向天下人证明自己...
秦昭襄王是先秦时期有名的王者,他为秦国一统六国奠定了基础,在他手上秦国国力强盛,打的楚国节节败退,被迫割让土地给秦国求和,打的赵国俯首称臣,让东方六国心惊胆战,秦昭襄王更是动了周天子的领地,灭掉了周王朝,取回了象征天下的九鼎,即使这样的功绩,为何秦昭襄王没有完成天下一统的大业。秦国经历秦孝公商鞅变法...
秦朝的社会组织相当严密,商鞅变法建立了“连坐制”内容包括:禁止父子兄弟同室而居,凡民有二男劳力以上的都必须分居,独立编户,同时按军事组织把全国吏民编制起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不准擅自迁居,相互监督,相互检举,若不揭发,十家连坐。这种严苛的法律把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国家直接控制了全国的劳动力,保证...
孔子出生与公元前551年,姓孔,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时期的鲁国陬邑人,也就是今天的山东曲阜。他是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同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之最大的开创是私人讲学,但颇值得一提的是:孔子和原配妻子的矛盾,也是从他开始开办私人讲学开始的。孔子的妻子名叫亓官氏,她是春秋时期的宋国人,也就是今天...
在魏国称霸失败之后,魏国国力日衰,在其他国家眼中,魏国也早已不是什么威胁了,而是可以拉拢的伙伴,而留地理位置而言,魏国是多国合纵的一个连接点,同时也是承担着遏制秦国东出的关键地带。就国力而言,韩国自己申不害变法失败后,就注定只能是战国诸国中实力较弱的国家了,因此韩国根本无法承担起遏制秦国东出的重任,...
其次,在春秋中期左右,人口大约为2000万人。而在战国末期,人口则增长到4000多万人。由此,在春秋时期,因为人口较少,显得土地相对较为富余。那么,如果对小国发动灭国战争的话,还可以勉强派出人口去接收土地。但是,如果对大国发动灭国战争的话,占领的土地怎么办呢,自己国家的人口有限,一下子难以消化这么多...
范蠡的二儿子杀了人,被囚禁在楚国。范蠡自信地对人说:“老子有的是钱,钱可以买命。”于是,他便打算长子去楚国营救次子。这时,老大站出来对老爸说:“你要是不派我去,我就死给你看。”为何长子坚持要去救自己的二弟呢,原来他觉得老爸派三弟去,分明是看不起他这个大哥,激动得想要自杀。《智囊》中说,【“是吾不肖”...
义渠王与深宫中的寡妇宣太后在寂寞空虚状态下互需互慰生得二子,自然会引起轩然大波,宣太后虽依“自家四贵”把持朝政,但此事不光明磊落,很难控制舆论,宣太后心知肚明;宣太后杀义渠王是公元前272年,这两个儿子已经成人了,如果留下二子于义渠,他们迟早会得知父亲被杀详情,也必定会奋起复仇,所以宣太后出于政治上...
战国四大名将是指战国时代四位著名的将领。《千字文》中以“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来形容这四位将领的功绩。这四位将领分别为:秦国的白起、王翦,赵国的廉颇、李牧。其中,就李牧来说,无疑是长平之战后赵国的长城。李牧生平事迹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先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以抵御秦国为...
宋文公为人贤明,礼待国人,好施舍。因其容貌俊美,他祖父宋襄公的夫人想与他私通,宋文公不肯,襄公夫人便帮助他在国人中广施恩惠,因此得到国人拥护。人物生平国人拥护宋文公,子姓,宋氏,名鲍(一作鲍革),亦称公子鲍或公子鲍革,宋成公之子,宋昭公的弟弟。公子鲍为人贤明,对国人以礼相待,当时宋国发生饥荒,公子鲍...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论语》、《孟子》、《荀子》...
无助于教学相长思想只有通过碰撞才能迸发出火花。孔子很希望通过和学生交流,甚至是辩驳、置疑,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在学生增长知识的同时,老师也能够受到启发,丰富自己的学问。子贡、宰我、子路等都经常在课上、课下与老师交流。有时候提的问题简直就是故意难为人,师生为此还会争得脸红脖子粗。宰我就曾与孔子,就为父...
1、撤掉廉颇,启用赵括廉颇在赵国还算是一个名将,后期换成了没有大战经验的赵括。临阵换将,尤其是这种大兵团作战,在冷兵器时代影响非常大,往往会导致军心不稳,但是从赵括任职赵军统帅后的结果来看,并没有起什么乱子,也算是平稳过渡。有人说如果赵军不换将,以廉颇的“坚守”策略,足以耗死秦军。这里先不讨论这个策...
魏王从之,欣欣然似霸业从此开始,即拨五百战车以庞涓为将,直奔赵国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相赠。齐威王应允,令田忌为将,并起用从魏国救得的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这孙膑曾与庞涓同学,对用兵之法谙熟精通。魏王用重金将他聘得,当时庞涓也正事奉魏国。庞涓自觉能力不及孙膑,恐...
战国时代是一个吞并时代。西周后期,周王室衰弱,各诸侯实力日益强盛称霸一方,不再听从周王室号召。相继跑马圈地、分割天下,成立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形成战国时期诸侯割据、七国争霸的格局,书写下一段战火纷飞、六国统一的历史。那是个群雄逐鹿、交织着血与火的年代,尤其是战国末年七国争霸兼并不断,涌现...
自古以来,君臣之间的关系总是很微妙的,倘若两者之间存在猜忌,存在质疑,那么就容易引发朝政的动荡。倘若二者关系很好,甚至到达了无条件信任的地步的话,就可以通过共同合作,将国家带上更好的未来。显然的,秦孝公和商鞅便是第二种关系。因此在那段岁月中,商鞅变法得以顺利实施,并给秦朝的强盛奠定了基础。商鞅早年学...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代表着春秋时代的结束战国时代的来临,春秋时代的一个特点在于乱,战国时代的一个明显特点在于变。战国四大名将有两位在秦国,特别是名将之首白起更是打的六国毫无还手之力。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另外两位名将在赵国,特别是后起之秀李牧,他的表现让人不得不称赞叹服。不管是针对匈奴还是秦国,往往能克敌制胜...
公元前515年阖闾派专诸刺杀吴王僚后继位。他重用伍子胥、孙武等人,充实兵库,积聚粮食,实行强兵兴国之路。后持续派军攻楚,迫使楚国从郢迁都于鄀,从此威震华夏。公元前496年阖闾在伐越时被重伤,后死于陉。主要成就政治阖闾一直注意对人才的笼络和使用,能做到使贤任能。在得知伍子胥是一位智勇兼备的人才时,阖闾...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最为跌宕的时期,也是思想最为璀璨的时代。而这也更是“士”的黄金年代,不但智囊谋国之士辈出,如公孙衍、张仪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也是侠士以热血书写春秋的时代,如专诸、聂政等,若血溅五步,则天下缟素。提起刺客,很多人都血脉偾张。人们对专诸、要离、豫让、荆轲等人的故事也...
近日,一处厚度约0.6米、长度超过20米的带状尸骨层在高平市被当地农民发现。经当地研究长平之战的学者与文物部门人士现场勘查,这处呈带状的尸骨层可能与发生在2200年前的长平之战有关。玉米地里发现尸骨层新发现的尸骨层遗址位于高平市北城街街道办事处南王庄村的一处茂密的玉米地中。高平市长期研究长平之战的学...
李牧生平事迹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先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以抵御秦国为主,因在宜安之战重创秦军,得到武安君的封号。战国末期,李牧是赵国赖以支撑危局的唯一良将,素有“李牧死,赵国亡”之称。公元前229年,赵王迁中了秦国的离间计,听信谗言夺取了李牧的兵权,不久后将李牧杀害。李牧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
齐桓公死后,齐国发生内乱,宋襄公率领卫国、曹国和邾国等四国人马打到齐国,齐人里应外合,拥立齐孝公,宋襄公因此声名鹊起。宋襄公雄心勃勃,想继承齐桓公的霸业,与楚国争霸,一度为楚国所拘。公元前638年,宋襄公讨伐郑国,与救郑的楚兵展开泓水之战。楚兵强大,宋襄公讲究“仁义”,要待楚兵渡河列阵后再战,结果大...
当历史车轮驶入春秋后,周王室势弱,诸侯们的斗争逐渐升级,君位不再只是父子相承。有一种是兄终弟及,比如吴王诸樊传给兄弟,也有一种是禅让臣子,比如燕王哙传给子之。还有一种是逃亡在外的公子回国继位,这类人也不少见,比如鼎鼎大名的齐桓公和晋文公。齐襄公时期,齐国发生内乱,公子小白为了避难,逃亡到莒国。齐襄公...
2、庄子(前369-前286):姓庄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文哲大家,宋国蒙人,是老子之后道家理论重要开创者,与老子并称老庄。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主张尊重天性,逍遥处世、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睥睨于万物,代表作品为《庄子》。...
大家都了解春秋战国时期是多国战乱、分封制逐渐瓦解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内的时局较为动荡,有国家崛起,亦有国家衰败。但大家鲜少注意到这些乱象背后的动向,那就是各个国家在变动的社会秩序、新阶级的诞生等诸多情况下都掀起了政治改革的热潮。有楚国、魏国等这样的大国,也有秦国这样落后的小国。但是结合后面的历史来看...
齐军仍然采用了孙膑“围魏救赵”的计谋,率军从曲阜、亢父(今山东济宁),经由定陶直逼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军队抵达与魏都近在咫尺的外黄(今河南民权),诱使魏军返回救援,以解韩国之围。魏惠王嫉恨齐国干涉魏国之事,果然撤回了攻打韩国的兵力。他动用全国的力量想打败齐国的军队。魏惠王以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
在秦国的历史上,秦昭襄王可以说是一位承上启下的君主。这是因为,秦昭襄王在位时间达五十年之久,他的在位时间,则相当于他此后三代秦国君主,在位时间的一个总和。秦昭襄王在位时期,上承秦孝公时期的变法革新,秦惠文王时期的东出之势。下启秦国最终灭亡六国,完成一统的大业。由此可见,秦昭襄王可以说是秦国历史上最为...
大家都知道纸上谈兵这个词吧,它讲的就是赵括的故事。秦国赵国相战,秦国放出流言,说比起廉颇,他们更加害怕赵括。赵王信以为真,真的将廉颇换下,派赵括去往前线。赵括是战国时期赵国大臣赵奢的儿子,他从小就熟读兵书,史记上提到,赵括对自己的学识很自信,认为天下就没有能够阻挡住他的人。对这个人选最不满意的并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