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系精读中国史连载319,《清朝史话》连载26,欢迎收看。
虎门销烟,沉重地打击了英国烟贩子,狼狈逃回伦敦的大鸦片贩子查顿、颠地和继续待在中国的义律,都极力鼓动英国政府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英国外交大臣帕麦斯顿也发出战争叫嚣。
道光二十年(1840)2月,英国内阁正式决定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六月,由义律的堂兄、英国的全权代表懿律率领的四千侵略军,携带了540门大炮,分乘着兵船、轮船、运输船39艘,杀气腾腾地侵入到广州附近的海面,但是,在林则徐率领的广东军民的严密防御和奋勇反击下,侵略者竟一筹莫展。他们在海面东飘西泊,用布、帆兜接雨水,几乎不能救渴,而到小岛汲水,中毒的很多。
英军在广东不能得逞,六月底,便大部驶向浙江,7月5日夜,攻陷定海,随即北上,企图威胁清廷。
01、君昏臣庸的清廷,自寻失败!
朝廷中,以穆彰阿为首的一派人物,始终是反对禁烟的。道光皇帝也并不坚决。早在四月里,当穆彰阿一伙到处传播中伤林则徐的谣言时,道光皇帝就变了态度,说:收缴烟土、烟具,“其弊不可胜言”,宣布此后“不准以呈缴烟膏、烟具入奏”,给了坚决禁烟的林则徐等当头一棒。现在,他听说英军北犯,更下令“沿海督抚,遇有洋船投书,即收受驶奏”,“不必遽行开枪开炮”,这就给侵略者的进攻和投降派的投降提供了方便。
8月11日,英舰侵入白河口拦江沙外,直隶总督琦善不但不抵抗,反而派军官给侵略者馈送牛、羊,进一步攻击坚持反侵略的林则徐。
在侵略者的威胁和投降派的中伤下,道光皇帝骂林则徐反侵略是“贪功启衅,杀人灭口”、“误国病民”、“糜饷劳师”。10月3日,他下令革了林则徐的职。被命为当钦差大臣的琦善,11月29日,到了广州,当天,就派大鸦片贩子颠地地走狗鲍鹏去叩见义律(此时懿律己因病回国),随即裁撤水师2/3、遣散壮丁、拆毁防御工事、允许英舰进入内河探测航道。他还想杀掉在林则徐任内抗击侵略有功的将领。
道光二十一年(1841)1月7日,英军突然攻占虎门口外的沙角、大角炮台,陈连升无援战死;英军进攻虎门,琦善不发援兵,水师提督关天培率孤军奋战,全部壮烈牺牲。
此时琦善却派鲍鹏到穿鼻洋跟英军讲和。1月20日,居然背着朝廷与英军谈判《穿鼻草约》,英人要求割让香港。琦善只答应赔款六百万元。道光皇帝闻讯,又觉有损天威,于是下令逮捕琦善,派侄儿奕山为靖逆将军、湖南提督杨芳等为参赞大臣,又调各省军队去“尽数丑夷”。
杨芳是镇压白莲教、天理教起义的大刽子手,但在侵略者的面前却变成了十足的饭桶、酒囊。奕山更每日里花天酒地,还诬蔑百姓都是汉奸。
被道光皇帝贬为“四品卿衔”的林则徐,无奈于5月3日离开广州,去浙江军营"协办海防事务”。广东的防务完全瓦解了!
5月下旬,英军进攻广州城西北的泥城炮台、城东北的四方炮台,总兵长春带头逃遁。26日,英军炮轰广州城内东南角的贡院,奕山吓得面无人色,连卫兵打喷嚏也以为是炮弹打来,于是竖起白旗,派广州知府余保纯给英军送去银子百万两,第二天又跟侵略者签订了卖国屈辱的《广州和约》。
02、三元里抗英,侵略者不堪一击!
不战而胜的英军更加不可一世。5月29日,盘踞四方炮台的英军,又到三元里一带抄掠。三元里村北有座北帝庙,庙前有个广场,乡民们便齐集广场,推举菜农韦绍光为头领,决定用庙里黑底白边的三星旗当令旗,誓与侵略者血战到底。
当天下午,韦绍光派人联络的各乡代表,又聚会于丘陵起伏的牛栏冈,决议每乡备大旗一面、大锣数面,倘有缓急,一乡鸣锣,众乡皆出;还决定在此伏兵,派人前去诱来敌人截杀。
5月30日一大早,几千名手持长矛、大刀和盾牌的农民、手工业工人和渔民等,来到四方炮台下挑战。英国陆军司令卧乌古,吃完早餐,就率领第26团、37团以及苏格兰来福枪联队等千余名步、炮官兵杀下山来。
乡民们且战且退,与侵略者周旋了两个多小时,将他们诱入了埋伏地。只见三星旗一挥,重重叠叠的丘阜间霎时间便展露出无数面绣有“义兵”二字的大旗。同时,锣声震天,杀声动地,漫山遍野全是手执刀斧、锄矛或鸟枪的乡民。
卧乌古忙令发射“火箭"阻击,乡民们仍在潮水般地呼啸前进。
正午的骄阳,曝晒得英军汗流浃背;乡民们的刀光剑影,更使侵略者头晕目眩。卧乌古陷入了空前的恐慌中。而下午一点多钟,忽又狂风大作、浓云密布,使他们看不见几尺之外;随后更电闪雷鸣、大雨倾盆,使他们的弹药全被浇湿,枪炮也打不响了。加之,田埂不是被雨淹没,就是变得泥泞不堪,脚蹬皮鞋的英军,一个个东倒西歪、寸步难行,不少人扑通通摔倒在稻田里。
乡民们乘着这天赐的良机,一枪就扎倒了英军第26团的压阵者,英军少校毕霞,也被唐夏乡民颜浩长的三叉矛结果了性命。卧乌古于是匆匆领兵回逃,直到下午四点钟,才发现第37团第三连失踪。
原来这第三连,在乡民们截杀伊始,便与联队失散。退了不远,后排的一个兵便被乡民用长杆竹扒钩拖出。乡民缴了他的枪,他用刺刀顽抗,乡民们只好将他砍倒在稻田中。37团有个旗手叫伯克莱的,领了五六个人来救他,也被乡民们杀回。一个乡民拎着缴获的这杆洋枪,迅速转入树丛,点燃自备的火绳,一枪便射中了伯克莱的胳膊;山上乡民们的小炮,也不时击中敌兵。黄昏到来,饥疲丧胆的敌人,只得列了方阵,钻进树丛瑟索。
第二天天明,团团围住侵略军的乡民更进入林间捕杀。上午十时许,远近103乡的乡民大聚,掀起了捕杀侵略者的第二次高潮。儿童和妇女,也纷纷赶来呐喊助威。义律等侵略军头目,始终躲在四方炮台上,不敢下来援救。
三元里人民的英勇奋战,一共杀死侵略者二百多名,杀伤其数十名,活捉了汉奸十余名。乡民们还缴获洋炮两尊,洋枪、洋刀九百余件。英军中有个叫伯麦的头目,“身体肥健,头大如斗,臂力过人",也被乡民们斩首,其“黄金宝刺及双响手炮",当然成了乡民们的战利品。
然而,就在这些侵略者坐而待毙之时,南海县令梁星源、番禺县令张熙宇,还有那个一向畏惧洋人的卖国知府余保纯,却应了义律的请求、奉了奕山的命令,跑来为侵略者求情了。他们软硬兼施,首先吓跑了一些曾经参与斗争的绅士。广大乡民,在他们整日的恐吓、揖劝之下,才“快快散去”;残存的敌人,在他们的庇护下才侥幸得以生还。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取得了辉煌胜利。他们不甘屈服于侵略者的爱国精神,与清朝朝廷的动摇、官吏的怕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03、重用饭桶,致英雄战死!
英军撤离广州,奕山于是谎报自己对英军进行了“横杀痛剿”。七月中旬,奕山再报:海风大作,刮翻“夷船,夷尸蔽海”。道光皇帝闻报,自称“莫名欣慰”,立即颁发大藏香20柱,叫奕山到庙里去谢菩萨,还批准了奕山奏请提升的几百名官员。而六月里,道光皇帝更下令将林则徐、邓廷桢发配伊犁,叫署两江总督裕谦撤兵。
岂知英军撤离广州,不过是缓兵之计!而卖国贼琦善私订的《穿鼻草约》传到伦敦,英国内阁还不满意,又派了高级官员璞鼎查来代替义律,叫他用武力进一步扩大侵略。
8月25日,英军攻陷厦门,九月中便进攻定海。定海守将葛云飞深入士卒鼓舞士气,英勇地抗击侵略者。10月1日,英军乘雾袭上晓峰岭,随后攻破竹山门。葛云飞亲手燃炮,并率兵士二百突入敌群,展开了肉搏战。他见一个敌人头目举着绿旗指挥反扑,便挥刀将他砍倒。战刀折了,他抽出腰间的两把佩刀左右劈杀,一口气冲到了竹山门下,向竹山门的守敌发起仰攻。一个敌人居高临下,一刀劈掉了他半边脸,他也毫不退缩。他击杀了这个顽敌,又登上山去追杀其他敌人。他身受40多处创伤,仍奋战不已。直到最后,躲在他背后的敌人,开炮洞穿了他的背、胸,他才两手握刀、直立山崖停止了呼吸!
英军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第二次攻陷定海之后,10月10日又进攻镇海了。提督余步云不听裕谦指挥,贪生怕死,首先竖起白旗,不许士兵还击,随即又逃之夭夭。裕谦奋战力竭,投水自杀。英军侵占了镇海后,随即又攻陷宁波。
镇海之败,责任在余步云身上,道光皇帝却偏听诬言以为裕谦不战,赏了余步云。宁波失陷,道光皇帝不起用良将,却任命自己另一侄儿奕经为扬威将军领兵趋浙。
奕经素不谙兵,有部下建议他采用分兵伏击,并利用乡勇的配合、“人自为战”的办法对付英军,他根本不听,却偏听了一个迂腐士子的主张,用缎子代替铜、铁做炮身,造了八百门缎身大炮。他还叫人把老虎头骨投入海中,妄图以此“激怒龙王”,达到掀翻夷船的目的。
更可笑的是:道光二十一年十二月十五日(1842年1月25日)夜里,他梦见“夷人弃陆出海”,便以为吉兆,第二天就进驻绍兴,置酒称庆。他去西湖关帝庙求签,见签上有“虎头人”的策言,乃坚信寅年寅月寅日寅时(道光二十二年正月二十八日,即1842年3月8日寅时)出兵一定大吉大利。
道光皇帝闻报,也高兴地给他打气说:“朕引领东南,敬待捷音”。他于是下令:3月8日早晨四五点钟,将士们一律不带火器,只许带片刀、弓箭、长矛,分三路同时攻打宁波、镇海和定海。结果当然是三路俱败。三月中旬,奕经逃回杭州。
对于奕经这样一个败军之将,道光皇帝竟大加安慰说:“断不可因偶然失利,自挫锐气。”在安慰奕经的同时,道光皇帝一方面宣布“兵勇杀一黑、白夷,即正法”,另一方面又派老投降派耆英、伊里布来浙江,对侵略者实行“羁糜”,准备投降谈判。
英军岂肯罢休!他们根本就不想停步!在清朝皇帝的“羁糜”政策下,他们很快攻占了慈谿、乍浦,6月16日开始进攻吴凇口了。
吴凇口守将陈化成,福建泉州府同安县人。他守备吴凇两年多来,未尝安寝。他指挥将士筑起了东、西两炮台,安置了大炮253尊。他还自备薪水、不设供帐,在“大雪压帐,竟夕失寐”之后,也总在清晨巡视士卒,有时竟脱下自己的衣服给士卒御寒。他的爱国热忱,极大地激励着士兵们的斗志。
6月16日黎明前,英舰齐集吴凇口外,放炮探风。陈化成令将士们静伏待敌。英军以为防御空虚,大胆近岸。这时,亲临西炮台的陈化成一声令下,众炮齐轰,打得他们手足失措、晕头转向。陈化成又亲拘火药填炮,连连轰敌,击伤大、小敌舰三艘,还将另外两艘轰毁。
敌人吃了亏,抵死反扑,陈化成于是解下提督印绶,命千总送呈郡官,以示自已为国捐躯的决心,而后指挥众炮猛发,打得英军只好调头去攻东炮台了。
事前曾劝陈化成“缓师”的两江总督牛鉴,一见初战胜利,便领了徐州兵、江宁兵三千,藤牌兵八百,排列仪仗,自己坐着轿子,从宝山上大摇大摆前来。英军见了,打了几炮,牛鉴竟吓得弃了轿子、摘了官帽、脱了靴子,混在军中逃窜。
牛鉴的窜逃,给吴凇口的防守造成了很大的损失。英军乘着牛鉴溃逃的混乱,很快攻下了东炮台。
陆、海两面腹背受敌的陈化成,腿部中弹受伤,却仍旧从容挥军奋战。战斗一直坚持到中午,敌人蜂拥而来,他的双手早因亲自发炮而震裂出血,右手也因肋下中弹而活动不灵,但崇高的爱国之心激励着他左手执旗督战、放炮,又给侵略军以很大杀伤。最后,他18处受伤,前胸中弹、小腹中弹,肠、胃俱出,腹中还有弹片数十,终于喷血而死,但却竟不瞑目!
陈化成的爱国热忱和英勇献身精神,使当时东南地区的抗英士气为之一振。当英军溯江而上进犯镇江时,海龄率领的满洲八旗兵,也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抵抗,给了英军很大的打击,打死英军185人,其海军司令也险些被击毙!城破之后,海龄本部无一人投降,全都壮烈牺牲。真是抗英方殷,民意可用!
04、第一批不平等条约
然而,鸦片战争一开始就动摇不定的道光皇帝,却在投降派臣僚们的包围下,密谕耆英、伊里布和牛鉴等联系侵略者,准备投降了!
8月6日,英舰侵抵南京下关江面;13日,英军扬言要攻城。耆英等连夜致书侵略者,表示“一切惟命”,而且派了伊里布的家人张喜去求饶。英军统帅璞鼎查乘势对这帮卖国贼进行了无情的敲诈。
8月29日上午11点,耆英、牛鉴爬上了英舰。随后,有病的伊里布也叫人抬了上来。他们可耻地在英国的国旗下,签订了清朝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13款)。
条约强迫中国赔款2100万元,割让香港,开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进出口货物的则例须同英方“议定”。
道光二十三年(1843)7月22日和10月8日,英国又强迫清政府在虎门签订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中英虎门续约》,进一步攫取到了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
《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开了西方资本主义各国乘机大肆侵略中国之端。道光二十四年(1844)7月3日和10月24日,美国和法国于是也强迫清朝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司法权、关税自主权,还攫得了利用宗教进行文化侵略以及军舰巡游中国港口的特权。“天朝”的大门,被彻底地打开了!
中国在鸦片战争中的失败和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被破坏,中国开始转化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人民的头上,除了原来压着的封建主义大山,又压上了帝国主义这座大山!
本文内容编选自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与“读史”联袂打造的中国读本《经典中国通史》之《清朝史话》。
《经典中国通史》全套共有16本,分别是:《夏商史话》《西周史话》《春秋史话》《战国史话》《秦汉史话(上)》《秦汉史话(下)》《三国史话》《两晋南北朝史话》《隋唐史话(上)》《隋唐史话(下)》《五代史话》《宋朝史话》《元朝史话》《明朝史话》《清前期史话》《晚清史话》。
这套书是由十多位出生于上世纪上半叶的老一辈历史学家,耗时数年,精心编撰而成。从夏商到晚清的历史迁徙,五千年华夏史全景描绘,专业权威,又通俗易懂,老少皆宜,传世经典,值得学习珍藏。
公元前632年(左传僖公28年),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大会诸侯于践土(当时衡雍附近,今河南省境内),参加会盟的有晋、鲁、齐、宋、蔡、郑、卫等国,晋被推为盟主。周天子也派出代表参加。该会盟是晋国同年在城濮之战打败楚国之后,与各国约定要求尊重周王室,是晋文公霸业的代表事件。过程公元前632年夏,晋文公在践...
小伙伴们纷纷脑洞大开,讨论后世哪位名将加入定会扭转乾坤?有,例如韩信。但是,纵观韩信指挥的战役,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独当一面,刘邦不干预。所以既然韩信出战,就必须设定相关的大前提。1充分授权其实,长平之战之所以输得这么惨,赵孝成王功不可没,所以必须先除掉因为他的干预而导致的不利因素。虞卿曰:“王听臣...
公元前636年,晋文公回到晋国,在秦穆公的支持下消灭反对势力,然后奖励有功之臣,宽容有过失的旧臣,安抚百姓。经过一系列的措施,晋国局势逐渐安定,与此同时,晋文公也坐稳了君王之位。随后,为了强国,晋文公进行了一番制度改革,使得晋国国力大幅度增强。但是,要想称霸中原,需要通过一系列的事件向天下人证明自己...
秦昭襄王是先秦时期有名的王者,他为秦国一统六国奠定了基础,在他手上秦国国力强盛,打的楚国节节败退,被迫割让土地给秦国求和,打的赵国俯首称臣,让东方六国心惊胆战,秦昭襄王更是动了周天子的领地,灭掉了周王朝,取回了象征天下的九鼎,即使这样的功绩,为何秦昭襄王没有完成天下一统的大业。秦国经历秦孝公商鞅变法...
秦朝的社会组织相当严密,商鞅变法建立了“连坐制”内容包括:禁止父子兄弟同室而居,凡民有二男劳力以上的都必须分居,独立编户,同时按军事组织把全国吏民编制起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不准擅自迁居,相互监督,相互检举,若不揭发,十家连坐。这种严苛的法律把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国家直接控制了全国的劳动力,保证...
孔子出生与公元前551年,姓孔,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时期的鲁国陬邑人,也就是今天的山东曲阜。他是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同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之最大的开创是私人讲学,但颇值得一提的是:孔子和原配妻子的矛盾,也是从他开始开办私人讲学开始的。孔子的妻子名叫亓官氏,她是春秋时期的宋国人,也就是今天...
在魏国称霸失败之后,魏国国力日衰,在其他国家眼中,魏国也早已不是什么威胁了,而是可以拉拢的伙伴,而留地理位置而言,魏国是多国合纵的一个连接点,同时也是承担着遏制秦国东出的关键地带。就国力而言,韩国自己申不害变法失败后,就注定只能是战国诸国中实力较弱的国家了,因此韩国根本无法承担起遏制秦国东出的重任,...
其次,在春秋中期左右,人口大约为2000万人。而在战国末期,人口则增长到4000多万人。由此,在春秋时期,因为人口较少,显得土地相对较为富余。那么,如果对小国发动灭国战争的话,还可以勉强派出人口去接收土地。但是,如果对大国发动灭国战争的话,占领的土地怎么办呢,自己国家的人口有限,一下子难以消化这么多...
范蠡的二儿子杀了人,被囚禁在楚国。范蠡自信地对人说:“老子有的是钱,钱可以买命。”于是,他便打算长子去楚国营救次子。这时,老大站出来对老爸说:“你要是不派我去,我就死给你看。”为何长子坚持要去救自己的二弟呢,原来他觉得老爸派三弟去,分明是看不起他这个大哥,激动得想要自杀。《智囊》中说,【“是吾不肖”...
义渠王与深宫中的寡妇宣太后在寂寞空虚状态下互需互慰生得二子,自然会引起轩然大波,宣太后虽依“自家四贵”把持朝政,但此事不光明磊落,很难控制舆论,宣太后心知肚明;宣太后杀义渠王是公元前272年,这两个儿子已经成人了,如果留下二子于义渠,他们迟早会得知父亲被杀详情,也必定会奋起复仇,所以宣太后出于政治上...
战国四大名将是指战国时代四位著名的将领。《千字文》中以“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来形容这四位将领的功绩。这四位将领分别为:秦国的白起、王翦,赵国的廉颇、李牧。其中,就李牧来说,无疑是长平之战后赵国的长城。李牧生平事迹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先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以抵御秦国为...
宋文公为人贤明,礼待国人,好施舍。因其容貌俊美,他祖父宋襄公的夫人想与他私通,宋文公不肯,襄公夫人便帮助他在国人中广施恩惠,因此得到国人拥护。人物生平国人拥护宋文公,子姓,宋氏,名鲍(一作鲍革),亦称公子鲍或公子鲍革,宋成公之子,宋昭公的弟弟。公子鲍为人贤明,对国人以礼相待,当时宋国发生饥荒,公子鲍...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论语》、《孟子》、《荀子》...
无助于教学相长思想只有通过碰撞才能迸发出火花。孔子很希望通过和学生交流,甚至是辩驳、置疑,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在学生增长知识的同时,老师也能够受到启发,丰富自己的学问。子贡、宰我、子路等都经常在课上、课下与老师交流。有时候提的问题简直就是故意难为人,师生为此还会争得脸红脖子粗。宰我就曾与孔子,就为父...
1、撤掉廉颇,启用赵括廉颇在赵国还算是一个名将,后期换成了没有大战经验的赵括。临阵换将,尤其是这种大兵团作战,在冷兵器时代影响非常大,往往会导致军心不稳,但是从赵括任职赵军统帅后的结果来看,并没有起什么乱子,也算是平稳过渡。有人说如果赵军不换将,以廉颇的“坚守”策略,足以耗死秦军。这里先不讨论这个策...
魏王从之,欣欣然似霸业从此开始,即拨五百战车以庞涓为将,直奔赵国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相赠。齐威王应允,令田忌为将,并起用从魏国救得的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这孙膑曾与庞涓同学,对用兵之法谙熟精通。魏王用重金将他聘得,当时庞涓也正事奉魏国。庞涓自觉能力不及孙膑,恐...
战国时代是一个吞并时代。西周后期,周王室衰弱,各诸侯实力日益强盛称霸一方,不再听从周王室号召。相继跑马圈地、分割天下,成立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形成战国时期诸侯割据、七国争霸的格局,书写下一段战火纷飞、六国统一的历史。那是个群雄逐鹿、交织着血与火的年代,尤其是战国末年七国争霸兼并不断,涌现...
自古以来,君臣之间的关系总是很微妙的,倘若两者之间存在猜忌,存在质疑,那么就容易引发朝政的动荡。倘若二者关系很好,甚至到达了无条件信任的地步的话,就可以通过共同合作,将国家带上更好的未来。显然的,秦孝公和商鞅便是第二种关系。因此在那段岁月中,商鞅变法得以顺利实施,并给秦朝的强盛奠定了基础。商鞅早年学...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代表着春秋时代的结束战国时代的来临,春秋时代的一个特点在于乱,战国时代的一个明显特点在于变。战国四大名将有两位在秦国,特别是名将之首白起更是打的六国毫无还手之力。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另外两位名将在赵国,特别是后起之秀李牧,他的表现让人不得不称赞叹服。不管是针对匈奴还是秦国,往往能克敌制胜...
公元前515年阖闾派专诸刺杀吴王僚后继位。他重用伍子胥、孙武等人,充实兵库,积聚粮食,实行强兵兴国之路。后持续派军攻楚,迫使楚国从郢迁都于鄀,从此威震华夏。公元前496年阖闾在伐越时被重伤,后死于陉。主要成就政治阖闾一直注意对人才的笼络和使用,能做到使贤任能。在得知伍子胥是一位智勇兼备的人才时,阖闾...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最为跌宕的时期,也是思想最为璀璨的时代。而这也更是“士”的黄金年代,不但智囊谋国之士辈出,如公孙衍、张仪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也是侠士以热血书写春秋的时代,如专诸、聂政等,若血溅五步,则天下缟素。提起刺客,很多人都血脉偾张。人们对专诸、要离、豫让、荆轲等人的故事也...
近日,一处厚度约0.6米、长度超过20米的带状尸骨层在高平市被当地农民发现。经当地研究长平之战的学者与文物部门人士现场勘查,这处呈带状的尸骨层可能与发生在2200年前的长平之战有关。玉米地里发现尸骨层新发现的尸骨层遗址位于高平市北城街街道办事处南王庄村的一处茂密的玉米地中。高平市长期研究长平之战的学...
李牧生平事迹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先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以抵御秦国为主,因在宜安之战重创秦军,得到武安君的封号。战国末期,李牧是赵国赖以支撑危局的唯一良将,素有“李牧死,赵国亡”之称。公元前229年,赵王迁中了秦国的离间计,听信谗言夺取了李牧的兵权,不久后将李牧杀害。李牧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
齐桓公死后,齐国发生内乱,宋襄公率领卫国、曹国和邾国等四国人马打到齐国,齐人里应外合,拥立齐孝公,宋襄公因此声名鹊起。宋襄公雄心勃勃,想继承齐桓公的霸业,与楚国争霸,一度为楚国所拘。公元前638年,宋襄公讨伐郑国,与救郑的楚兵展开泓水之战。楚兵强大,宋襄公讲究“仁义”,要待楚兵渡河列阵后再战,结果大...
当历史车轮驶入春秋后,周王室势弱,诸侯们的斗争逐渐升级,君位不再只是父子相承。有一种是兄终弟及,比如吴王诸樊传给兄弟,也有一种是禅让臣子,比如燕王哙传给子之。还有一种是逃亡在外的公子回国继位,这类人也不少见,比如鼎鼎大名的齐桓公和晋文公。齐襄公时期,齐国发生内乱,公子小白为了避难,逃亡到莒国。齐襄公...
2、庄子(前369-前286):姓庄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文哲大家,宋国蒙人,是老子之后道家理论重要开创者,与老子并称老庄。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主张尊重天性,逍遥处世、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睥睨于万物,代表作品为《庄子》。...
大家都了解春秋战国时期是多国战乱、分封制逐渐瓦解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内的时局较为动荡,有国家崛起,亦有国家衰败。但大家鲜少注意到这些乱象背后的动向,那就是各个国家在变动的社会秩序、新阶级的诞生等诸多情况下都掀起了政治改革的热潮。有楚国、魏国等这样的大国,也有秦国这样落后的小国。但是结合后面的历史来看...
齐军仍然采用了孙膑“围魏救赵”的计谋,率军从曲阜、亢父(今山东济宁),经由定陶直逼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军队抵达与魏都近在咫尺的外黄(今河南民权),诱使魏军返回救援,以解韩国之围。魏惠王嫉恨齐国干涉魏国之事,果然撤回了攻打韩国的兵力。他动用全国的力量想打败齐国的军队。魏惠王以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
在秦国的历史上,秦昭襄王可以说是一位承上启下的君主。这是因为,秦昭襄王在位时间达五十年之久,他的在位时间,则相当于他此后三代秦国君主,在位时间的一个总和。秦昭襄王在位时期,上承秦孝公时期的变法革新,秦惠文王时期的东出之势。下启秦国最终灭亡六国,完成一统的大业。由此可见,秦昭襄王可以说是秦国历史上最为...
大家都知道纸上谈兵这个词吧,它讲的就是赵括的故事。秦国赵国相战,秦国放出流言,说比起廉颇,他们更加害怕赵括。赵王信以为真,真的将廉颇换下,派赵括去往前线。赵括是战国时期赵国大臣赵奢的儿子,他从小就熟读兵书,史记上提到,赵括对自己的学识很自信,认为天下就没有能够阻挡住他的人。对这个人选最不满意的并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