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第一怪才:揭秘李调元的生平经历,下面渊源历史小课堂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李调元:峰回不见峰,路转疑无路
很长时期以来,在我的印象中,这李调元就是个对子高手,似乎还是个搞戏剧的,其他皆朦胧中,以至于还不知道,他竟然还是我四川老乡。
随着现在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吃的是快餐,看的是微信,一篇文章看个标题是常态,书店门可罗雀,纷纷改弦更张,明星八卦大行其道,王宝强们打个喷嚏便能换来千万流量。
人们早已没有了大把的时间去听戏剧了,时间日趋碎片化;不说那越剧昆曲黄梅戏了,即使是国粹的京戏,能在电视上看个“空中剧院”人都很少,更不要说是去现场观看了,那是极为奢侈的一件事,所以,戏剧的式微乃呈必然之势,更何况这古代搞理论的李调元了,能有几人识得?
有清以降,这川剧的声名似乎落寞了许多,江南越调婉转,关中秦腔高亢,燕赵悲歌依旧,黄梅行唱四方;但是,川剧由于地域的原因,川人民众虽多,然久困盆地一隅,加上安土重迁,同外界交流较其他剧种来说,便狭窄了许多。
幸有李调元横空出世,他不但看戏而且写戏,还组织成立了自己的家乐戏班,亲自挑选和培养伶童,巡回演出,他对川剧剧种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因此,他被人们誉为“川剧之父”。
李调元,字羹堂,号雨村,别署童山蠢翁,四川罗江人,清代四川戏曲理论家和诗人;乾隆朝进士出身,由主事迁考功司员外郎,历任翰林编修及广东学政等职。
后擢授通水兵备道等职,因弹劾永平知府而得罪权臣和珅,遭诬陷,遣戍伊犁,经友人搭救方得以母老赎归,居家著述终老,年约70辞世。
李调元生在书香世家,父亲便曾高中过进士并为官一方,他自幼便在父亲的严格教授下学习,5岁即读《四书》《尔雅》等经文、书载其记忆力过人,凡经眼之文即能过目不忘。
浮云来万里,窗外雨霖霖,
滴在梧桐上,高低各自吟。
这是李调元7岁时所作,同那骆宾王所作之“鹅鹅鹅”当有一拼,写成后,“一时传抄乡里,被誉为"神童”;他18岁中秀才,26岁中举人,30岁中进士,更为难得的是,他一家皆文学豪士,以“一门四进士,父子三翰林”享誉蜀中。
李调元才气横溢,擅长文章,“州院试俱第一”,他文笔优美,往来京师与诸名公巨卿唱和,所作诗文脍炙人口。他中进士后,以庶吉士入翰林,至此为止,他走的一条学子最为堂正,最让人羡慕的仕途之路。
可别小看这庶吉士一职,这是在考中进士的人当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和重要职务,负责为朝廷起草诏书,或者为皇帝讲解经籍,在前朝时,是内阁辅臣的重要来源,在清朝虽然地位有所下降,但却也属皇帝近臣之一。
但李调元生性耿介,不以逢迎为事,所以在朝廷中得罪了很多人,以至于在考核时得了个“浮躁”之名,当乾隆过问为何时,当时的吏部尚书答道:“过于逞能”,就这一句话,阻断了李调元在皇家入仕高速通道上的快捷之路。
在他所任的职务中,他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但绝对不委曲求全,阿谀逢迎,他在任考功司员外郎时,正直行事,刚正不阿,为此还得了个名号叫“铁员外”,可见其风姿品格。
想这吏部考功司乃管理文职的机关,掌品秩铨选之制,考课黜陟之方,封授策赏之典,定籍终制之法;手握官员升降的权力,众人巴结犹不及,可偏偏这李调元在这个肥缺中,不为已私,“任尔东西南北风”,如此行事之人,肯定是没有好结果的。
李调元仕途并无突出之业绩,他《清史稿》中无传可以理解,但连稿中的《文苑传》也无他的行踪,这就说不过去了,可见,当局并不是太认可他在文坛之地位。
他一生喜好戏曲,可以说是超级票友,我是不知道他在为政期间是否因此而误事,至少他是很沉湎于此的,特别是他在广东当学政时,接触了“昆曲昆腔”,更是让他心醉不已。
他在广东任上呆了三年,据说是足迹遍步广东各州府,视察书院,严肃考场,奖励优学之士,广东学风为之一振;因我没看见出处,权信之。
后来的他又因弹劾和坤的亲信而遭致不满,最后是惨遭诬陷,被充军伊犁,九死一生。
不过,说他是被诬陷吧,还是感觉有点不妥,毕竟他所犯之事也是自食其果,他是因奉旨护送一部《四库全书》去盛京,也就是今天的沈阳,途中遇雨,打湿了书箱而获罪。
避暑山庄里的皇室图书馆中的四库全书
这《四库全书》大家都知道,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丛书,且不说历时13年数千人编辑完成,八亿字,光那抄写就动用了近四千人,抄写了7部,是何等的金贵。
如何在运输上这书被雨淋了呢?这也太玩忽职守,太不负责任了吧,这样一部文化巨制,被雨水打湿,实在是当杀之罪,只是我不知道李调元在这一事件中应负的责任有几多,量刑是否合适,但他作为押运官员,肯定是有不可推诿的责任。
据说是卢龙知县有意为难他才遭此厄运,我不是太相信,想那一个外省的小县令能同你京官有啥恩怨,有何理由用这奉旨交办的钦命大事来陷害你,不要脑袋了吗?
经河北总督袁守纲向乾隆帝求情:“请恩准赎其罪,放其归田著书立说,亦为善。”他被发回原籍,削职为民。他深感仕途坎坷,吉凶莫测,于是回乡潜心著述,过起了他闲居的轻松日子,看来皇帝还是欣赏他的学问,不然如何会给他著书立说的机会。
谁开玉镜泻天光,占断人间六月凉;
长羡鸳鸯清到底,一生受用藕花香。
这首诗是他在有人劝他想办法重返京师复职时所写,借荷花来表示自己已无意仕进,一抒自己醉心山水,洁身自好的志趣,读来亦很是清爽可人。
他是在52岁时回到了家乡罗江,以前的所有努力,皆成为过眼云烟,他陆续撰写了《雨村诗话》《淡墨录》《新搜神记》等书,还整理了自己早年的诗集《童山诗集》和文集《童山文集》。
李调元一生著述多达50余种,涉及经、史、音韵、文字、方言、地理、风俗以及诗、词、曲等各个方面,堪称全才。
他同当时声名显赫的纪晓岚很是相似,也惺惺相惜,互相欣赏,李调元不仅在当时作楹联无人能出其右,被称作“古今楹联第一人”,即使在当今亦无人能敌,纪大学士在这方面对他也是赞赏有加,称他是“信手拈来都是对,随时吟出俱成诗。”
李调元对对子的故事多多,作为名人逸事,比那纪晓岚不知要多出几多来,现仅录一个以娱看官。
李调元入得翰林后,曾出任杭州主考官,当时的江南才子有些瞧不起这四川文人,故在招待李调元的酒宴上,轻薄于他,于是出联相嘲:“蜀西老棕,枝长叶大根基浅”;李调元举杯未尽,当即对出:“江南嫩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众才子一听,个个被反嘲得面红耳赤。
这毕竟是一时之调侃,当不得学识之列,这些故事一方面反映的是他的才思敏捷,却也是以深厚的学识为功底的,不然如何能信手拈来,而在我读他众多的楹联中,最为倾心的是题写在四川会馆门前的一幅对联。
此地可停骖,剪烛西窗,偶话故乡风景;剑阁雄,峨眉秀,巴山曲,锦水清涟,不尽名山大川都来眼底;
入京思献策,扬鞭北道,难忘先哲典型;相如赋,太白诗,东坡文,升庵科第,行见佳人才子又到长安。
此联可称蜀中第一绝对,字虽不及昆明大观楼长联,但它数蜀地风流人物,显川中胜地风情,读来真是让我等川人感到神清气爽,自豪之感,油然而生。
他在家著书立说之际,还倾力研究戏剧艺术,他自幼便性好丝竹,自述其为“归来只在梨园坐”;归乡后,同成都戏曲艺人魏长生往来密切,他编写川剧弹戏四大本,即《春秋配》、《梅绛亵》、《花田错》和《苦节传》,这四出戏,现在还是川剧舞台上常演不衰的经典剧目。
李调元晚年聘请昆曲教师,在当地挑选一批有戏剧才能的少年,组织“家班”,进行严格训练,“自敲檀板课歌僮”,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后来排练出了《比目鱼》《红梅记》《十五贯》等曲目,遂带着家班到各地流动演出,“日挈伶人,逾州越县”,乐在其中,名震一时。
他晚年还撰写戏曲论著《雨村曲话》与《雨村剧话》,这两部书集中反映了乾嘉时期清代地方戏剧兴起的概况,以及他对戏曲艺术的思考,全面深刻地阐述了其戏曲美学思想。
在这两部戏曲理论著作中,李调元提出的“古今一戏场”及“人生无日不在戏中”的戏曲观,以及他论述的“兴观群怨”的戏曲功用,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他对川剧艺术的贡献,也使他赢得“川剧之父”的美名。
他对家乡的贡献远不及此,他针对川文不兴的状况,收集蜀中奇书和杂志,编纂出巨作《函海》,详细地记述了历代蜀人著述之罕传秘籍奇闻,是一部了解四川历史和民俗的奇闻杂著,搜残补阙,网罗遗佚,为后人了解四川提供不可多得的资料,当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李调元还有一项闻名于世的功业,他至少是川中第一藏书家,自他回乡后,建了一座“万卷楼”专门藏书,收藏了他多年收集的各类图书达十几万卷,他每天都要“登楼校雠”,手不释卷。
这其实也是他父子两代人努力的结果,每每遇到珍稀书籍,不惜重金收购,所以,藏书也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嗜好,他在做官期间,“所得俸,悉以购书”。
对得不到的孤本秘笈,必定亲手抄之,他作京官时曾如饥似渴地广抄大内藏书,其藏书中,“御库抄本,无一不备”,凡经史百家,稗官野史无所不览。
但是,白莲教事起,天下大乱,李调元全家避祸成都,归来时,万卷楼“忽被土贼所焚”,但见平地瓦砾飞灰。他当时悲痛欲绝,用黄绫将残书及灰烬包裹掩埋,“收灰烬瘗之”吟诗痛悼。
半生心血,一朝化为灰烬,李调元痛不欲生,其后的他,万念俱灰,噬魂销骨,终日“意忽忽不乐”,不久便在万分悲痛中离开了人世,弥留之际作诗云:
我愿人到老,求天变作草;
但留宿根在,严霜打不倒。
李调元的一生,是藏书的一生,也是著述的一生,他的著述极为丰富,达到了惊人的程度,他写有包括历史、文学、文学和民俗各个门类的著作达130余部,给后人留下了一笔璀璨的文化遗产,是继杨升庵后的蜀中又一文化伟人。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盖香车拾翠钿;
风雨夜深人尽散,孤灯犹唤卖糖圆。
李调元写有大量吟咏巴蜀人迹、风物的诗作,他的不少诗作更是记录成都民俗的瑰丽佳篇,这是《成都杂诗》组诗中的一首描写正月看花灯的诗。
春灯彩胜,鱼龙漫衍,街道繁盛,流彩溢人,此首诗歌十分形象地从色彩、声音等各方面描绘成都灯市的美景,尤其在游人散去之后,还有小贩的沿街叫声,似乎还在作者的耳边久久地回响,读来真切自然,颇为感人。
可惜的是,现在除他的家乡德阳罗江外,知道李调元的人并不多,当然,楹联爱好者除外;这个可能缘于诗歌创作并非他长项,我也是当年同广元楹联协会创始人张敬朴老先生交往时,拜他所赠的一本楹联集中识得这李调元。
先是觉得这李调元才思敏捷,佩服至极,但及至后来看了他的生平及一些著作后,方才有了些大概的了解,但是,无论我看他的任何著作,总有一股凄凉的感觉涌上心来。
只要看见李调元这三个字,眼前就会出现这样地一幅场景,夕阳下,余烟散尽的万卷楼前,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满脸泪痕,欲哭无泪,长跪不起,双手一捧捧的残片灰烬,和着那心中的泪和血,包在那黄绫之中,葬入“书冢”,远处,几树寒鸦在凄冽的叫声中盘旋……
戚夫人在我们中国古代的历史上,是刘邦甚是宠爱的妃子,戚夫人出生在贫家,但是虽然戚夫人出身低微,可是她的祖辈却是周王室的后裔,说得上是皇族,众所周知,皇族的基因都是十分好的,因为皇族之中挑选的女子都是那个时代最美丽的女人。所以戚夫人也随了她母亲那十分貌美的长相,容貌十分艳丽,同时,气质也十分的出众,在...
据《汉书》记载,后元二年(前87),汉武帝自知时日无多,便"以光为大司马大将军,日磾为车骑将军,及太仆上官桀为左将军,搜粟都尉桑弘羊为御史大夫,皆拜卧内床下,受遗诏辅少主。"霍光、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四人成为了汉武帝的托孤对象。而上文所说的匈奴王子,就是这四人中的金日磾。看到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会...
自己这个当皇帝的,还不如自己呢?万一自己的孩子被其他家族的人盯上了呢?自己的孩子“扎小人”呢?在这种情况下,刘彻做出了一个选择:废除皇位。可绕来绕去,刘彻发现自己害死了自己的亲生骨肉之后,他的报复手段也是让人啼笑皆非。《红楼梦》里记载的就是赵姨娘用这招来对付贾宝玉和凤姐,歹毒无比。在古时候,人都很迷...
其实说起刘秀的时候,我们了解历史的人应该都了解,刘秀和西汉皇室的确是有着血脉的联系的,但是这种血脉也不过是进行了好几个拐,才到了刘邦这里,而刘邦的孙子景帝与唐姬所生的儿子刘发的后代,而刘发最后被封之为长沙定王,那么在刘发这里也有很多的老婆和儿子,后来也因为汉武帝的推恩令,最后一代一代的被分家,甚至造...
在三国时期,英雄好汉众多,但是却偏偏吕布被称为三国第一猛将,“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关键还没有人质疑。但是说实在的,吕布这一生战绩平平,甚至还打过许多败仗,那么战绩一般的他,为什么被所有的史学家称为三国第一猛将呢?吕布在出生的时候,天空上彩虹出现,光芒万丈,当时他的母亲在染织坊工作,就在那一瞬间觉得...
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女人。不过在我国的,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的一生中,有两个重要的女人。其一就是—吕后,吕后不到二十岁就嫁给了刘邦,并曾在他的称王之路上多次给出关键的意见。其二就是倾国倾城的女子—戚夫人,她陪伴刘邦度过了一个美妙的晚年。不过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就连皇帝刘邦也不例外,这两个女人的...
汉高祖刘邦的后宫中,历史上最有名就是吕雉、戚姬和薄姬。命运的捉弄,让三个女人的命运也不同。三个人中最狠毒的是吕雉、死得最惨的是戚姬、最好运的是薄姬。吕后在人们的印象中,始终是一个巨大的阴影,她在人们的心目中,是一个极坏的女人。人们忘不了拥有赫赫战功的韩信和彭越是她陷害致死的,美丽的戚夫人更被她砍成了...
首先,汉武帝时期执法过于严苛。当年刘邦入关时,立下“约法三章”。很快,萧何定下《汉律》九章,轮到汉武帝执政的时候,汉律增至359章,其中死罪409条,死罪例13472条,连审判的法官都看得目不暇接。前130年实行“见知法”,即官员目睹或听说有人犯法而不报,称为“故纵”,与犯法者共罪。前128年“不举...
西汉开国皇帝刘邦一统天下,主要原因是手下有能人。刘邦能容人,擅用人,所以投奔他的能人很多,突出的代表人物就是韩信。韩信原本在项羽手下,因郁郁不得志便转投刘邦,刘邦任命他为大将军,他不负所望,率军在垓下围住了项羽,最终逼迫项羽自刎乌江。因为韩信有如此壮举,所以很多人认为他是汉朝的首功之臣,事实果真如此...
其实王莽也算是一个“官二代”,他是孝元皇后的侄子,由于父亲早早死去而没有得到爵位,因此比起他的堂兄弟们,王莽的身份还是不够看的。但不管怎么样,王莽身上流着王氏家族的血液,家族的滔天权势就是王莽日后登顶最高权利的跳板。少年时期:极尽孝廉,勤奋好学王莽小时候就已经名声显赫,他靠的就是自己几乎完美的品格。...
公元前91年,汉武帝刘彻派人到卫子夫居住的宫殿,没收了她的皇后玺绶,并告诉她太子刘据已兵败自尽,卫子夫泪流满面道:“陛下糊涂啊,太子怎么可能会造反呢?身为他的母亲,我也只能以死明志了!”说完,悬梁自缢而死......卫子夫是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出身寒微,随母姓,自幼被送往平阳侯府教习歌舞,...
前期...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几乎每个入仕之人以及那些武将,都想要封侯拜相,这在古代不仅是一种荣誉,还是一种实打实的利益,比发一个奖章之类的奖励行为要实在很多,同时带来的好处也要多很多。古人经常会说“千户侯”以及“万户侯”,我们今天很多人都比较疑惑,所谓的千户侯以及万户侯究竟指的是什么,是一种什么样的爵位...
不过张骞也不是一般人,他来到西域之后发现这里国家众多,有许多中原地区所没有的物产。所以他专程到处走访了西域的国家,以便于后来与他们建立联系。公元前128年左右,张骞遇到了大宛国。在这里他发现大宛有向汉朝交好的意思,于是热情的跟大宛国王交谈,最后大宛国王也非常热情的把他送到康居,以方便去大月氏。《史记...
董卓乱政,是东汉政权的一大转折点,他带兵进入朝廷,篡夺了国家的政权,随意废立皇帝,这让他能渐渐控制朝廷。董卓的生涯也是非常有意思,如果单单看着前面的事情,好像他就是一个忠臣良将,一心为了国家平定边疆的敌人。可后来董卓就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他不仅控制都城,开始篡夺国家的政权,更是在两京大开杀戒,不断搜刮...
如果说现代的“锦鲤”是杨超越的话,那么古代的“锦鲤”就非光武帝刘秀莫属了。刘秀被称为位面之子,就是天选之子的意思,他的一生从一介布衣到一国天子,从躬耕陇亩到开创中国历史上“风华最美的时代”,真可谓是开了挂一样令人羡慕。史书《后汉书·光武帝纪》中记载:世祖光武皇帝讳秀,字文叔,南阳蔡阳人,高祖九世之孙...
约天汉(前100-前97年)间,王翁须以歌舞女入太子家为家人子。太始年间(前96-93年),王翁须得宠于刘进。征和二年(前91年)王翁须生下儿子刘病已,其身份升为皇孙妃,称王夫人。征和二年(前91年)七月,巫蛊之祸爆发,卫太子兵败出奔,王翁须与丈夫刘进为安置儿子刘病已而留在长安。及卫太子亡,王翁须与...
汉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平帝病,王莽以自身祈祷上天代平帝而死。元始五年十二月(公元6年),汉平帝病死,王莽为了避免年长的新皇帝登基,使自己不能任意操纵政局,遂立只有两岁的汉宣帝玄孙刘婴(即:孺子婴)为皇太子。太皇太后秉承群臣之意,叫王莽代理天子朝政,称假皇帝,臣民则称王莽为摄皇帝,王莽自称”予”...
申屠嘉不姓申,而是姓申屠,他是睢阳人,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商丘。申屠嘉力气很大,能够拉开强弓硬弩,所以他以材官的身份跟随刘邦作战。由于在楚汉战争中立下战功,申屠嘉被提拔为队率。公元前196年,淮南王英布叛乱,汉高祖刘邦御驾亲征,申屠嘉又立下战功,因此被升为都尉,跻身中高级将领的行列。汉惠帝在位期间,申屠...
吕后是刘邦的老婆,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刘邦移情别恋了,他对戚夫人十分宠爱,尤其是在晚年的时候,对戚夫人母子身为宠爱。但同时,他也为戚夫人母子俩非常担忧。本来刘邦不喜欢嫡长子刘盈,尤其是认为他与自己性格相左,有点过于软弱了。他一直希望能够废了太子,而立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可是始终他的这个愿望达不成,每...
王政君是王禁之女,其母李氏是魏郡李家的长女。李氏本是王禁正妻,后因她妒嫉诸妾,与王禁离异,改嫁给河内郡的苟宾为妻。李氏怀着王政君时,梦见一轮月亮扑入自己的怀中。王政君长大后,性情温顺,学会了妇人之道。原先许嫁一户人家,可男方突然死了,后来东平王纳她为妾,但还没入门东平王就死了,他的父亲觉得很奇怪,便...
“太子拒婚陈阿娇,真傻。如果我儿子娶了她,皇帝的位子就轮到我儿子坐了。”王娡想着,马上动身去找馆陶公主,为四岁的儿子刘彻求娶她的女儿陈阿娇。馆陶公主正在生气呢,她前几天不顾脸面,去找弟弟汉景帝刘启的宠妃栗姬提亲,想把女儿陈阿娇嫁给栗姬的儿子刘荣。刘荣是太子,今后登基称帝,陈阿娇就是皇后,自己就是皇后...
有关刘备的身世之谜,书中是这样记载的:先主姓刘,涿县人,是景帝的儿子刘胜的后裔。刘胜之子刘贞在涿县封侯,因触犯了朝廷律例而被贬为庶民。刘胜这一支的血脉就在涿县安家落户了。刘备也因此自称为汉室的宗室成员。...
三国的序曲,是夕阳的离歌;三国的华章,是激昂的战鼓。在这个动乱又璀璨的大世里,女性显得很是羸弱,但这并不发表没有她们的一席之地。貂蝉,作为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算得上是一个悲情的人物。她虽然不似那些淹没在历史洪流中的平凡人,但是却没有平凡人的幸福。她的登台是以一个棋子的身份。王允用她来离间董卓和吕布...
李氏平民出身,父母兄弟均通音乐,都是以乐舞为职业的艺人。前112年前,由平阳公主推荐给汉武帝,获封夫人,深得汉武帝的宠幸,并为汉武帝生下儿子昌邑哀王刘髆。产后不久李夫人病死,因其有儿子,以王太后之礼安葬。前87年,卫子夫自杀四年后,汉武帝驾崩,李夫人配祭汉武帝宗庙,追加尊号为孝武皇后。人物评价班固《...
霍光在除掉了上官桀父子、桑弘羊等人后,登上了权力的顶峰,心态也开始慢慢发生变化,从一个被托孤的重臣,逐步变成了权臣,这不是霍光计划好的,但现实却把他推翻了那个位置,他已经无法后退别无选择。这个说法显然是假的,刘贺要完成如此壮举,需要每天至少做十件坏事才行,这就意味着他连睡觉的时间都在作恶。刘贺被废的...
“初汉三杰”指的是萧何,韩信,张良,刘邦身边这么多功臣,他们三人有如此大的称号,可见他们为开国西汉作出的贡献是他人比不了的。人们一直在说这个韩信成也萧何败萧何,萧何促使了韩信的死亡可是同为汉初三杰的张良为什么没有救韩信呢?萧何和韩信比起来对刘邦更有用,萧何对刘邦有如下功劳:一是“知遇之恩”(推荐他为...
不过似乎蜀汉政权后期出于人才凋零的状态,而为最经典的一句话便是:“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大意是指蜀中已经没有可以担当重任的优秀将领,连廖化都可以担任大将了,那么廖化真的如此不堪么?廖化得以加入蜀汉阵营还得从关羽前往寻找刘备之时说起,当时关羽护送的刘备的夫人却是被一伙山贼抢走,而廖化正是其中的二统...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封建王朝也存在了好几千年。而有封建王朝就自然有领导者。而封建王朝的领导者就是所谓的皇帝。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的皇帝,有的具有大将之风,十分的贤德善于打理政事,而也有一些皇帝荒淫无度,残暴肆虐,毁了自己先祖的百年基业。我们今天要说的是汉朝一个特别贤明骁勇英武的一个皇帝。那就是汉朝...
西汉将军霍去病,西汉时期最小、最年轻的将军,在第一次上战场之后就被汉武帝加封为“冠军侯”,虽然二十三岁便陨落,但是他在对战匈奴上的战功还是令后人唏嘘赞叹,惊艳冠世。我国古代的西汉时期,西汉经常与边境的少数部落发生战争。在霍去病少年时期,他便开始带兵打仗,奔走四方,跟着舅舅卫青四处征战,在战场上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