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6年年底,曹操忙完了称王以及后续的一系列工作后,又对孙权发动了一次大规模南征。
之前提到西线刘备正蠢蠢欲动,那么曹操在解决了内部问题后,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汉中才对,为什么又要跟孙权开战呢,这不就陷入双线作战了吗?
其实我觉得这应该是曹操一种以战求和的策略,他想借着前一年逍遥津大胜的余威,再次以大兵压境威慑孙权,使其被迫求和。
因为这次被称为居巢之战,或第二次濡须之战的战役,虽然看上去规模浩大,但实际上更像是一次军事游行。
关于曹操此战总兵力,虽然史书中没有明确记载,但可以大概推算一下。
关于一军具体兵力是多少,这个众说纷纭。春秋时一军为一万两千五百人,但到了三国时期编制肯定有所变化,而且夏侯惇也不可能有三十多万军队。
这一点我们可以参考其他史料。后来于禁率七军增援樊城时,他的兵力是三万人。
这三万人除去于禁自己的部曲,朝廷配给他的兵力应该是两万多人,那么平均下来是一军就是四千人左右,正好和《说文解字》中提到的“四千人为军”相吻合。
这样看来夏侯惇的兵力大概为十万出头,这个比较符合实际。
而曹操回去肯定也不能一点兵马都不带,因此本次南征曹操的兵力只会更多,估计在十二到十五万之间。
曹操在冬季出兵,216年十一月进军谯县。这个时间选择是没错的,毕竟冬季水浅,对水师发达的东吴不利。
不过人算不如天算,这一年冬天淮南一带却连降大雨,行军受到极大影响,导致大军直到转年正月才在居巢(今安徽巢湖市)集结完毕。
其实这时候已经开春了,春季水涨,对于曹操来说最好的时机已经过去了。
三年前曹操南征时,孙权曾写信劝他说春天到了该撤兵了,当时他不得不承认孙权是对的,于是就没有坚持,所以说曹操是懂得这个道理的。
不过要是立刻撤兵的话,既达不到作战目的又丢了面子,这难以接受,所以说什么也得打一仗,要是有所斩获,那谈判桌上的筹码就更多了。
可惜曹军出师不利,上来就挨了吕蒙一记闷棍,前锋部队吃了一场败仗。
这时双方就回到同一起跑线了,因为对于孙权来说,他的想法和曹操应该不会有什么两样。之前逍遥津的惨败让他也意识到在东线很难取得什么进展,别说寿春,连合肥都拿不下。
而反过来也一样,曹操在没有取得水军优势的前提下,也很难突破濡须的防线。
现在双方手里都有筹码,孙权虽在战场上取得小胜,但曹操兵力强大,那点损失不算什么,他依然要面临很大的压力。
而双方此时又都没有必须继续打下去的理由,所以罢兵言和只需要一个台阶而已。
最终还是孙权先退了一步,遣使向曹操请降。曹操要的就是这个,于是二人一拍即合,重结盟好。
这件事办妥以后,曹操马不停蹄班师回朝,接下来他将处理一件更重要的大事。
其实这些年曹操虽然忙着东征西讨,但有一件事他始终非常上心,那就是魏国太子的人选。不上心不行啊,毕竟他即便真当了周文王,也得有人完成周武王的使命才行。
曹操有二十五个儿子,除去已故的诸子之外,有资格继位的只有三个人,也就是卞夫人所生三子曹丕、曹彰和曹植,因为只有他们才是嫡出。
三人中第一个出局的是曹彰,因为他曾表达过自己的志向,只愿效仿卫青霍去病,率千军万马冲锋陷阵,而无意于继位。
所以说曹魏立储一事只会在曹丕和曹植二人中展开竞争。那么曹丕又是如何笑到了最后的呢?
目前最普遍的观点认为是曹植输在了个人性格上,根据就是三国志中提到曹植做事任性,不注意言行且饮酒无节制。
而具体来讲,则是他因为这样的性格先后在三件事上引起了曹操的不满。
首先是有一次曹操在出征前,曹丕和曹植在路旁送别,曹植称功颂德说得头头是道,而曹丕只是哭泣,于是大家都认为曹植华而不实,不够诚心。
其次就是大名鼎鼎的司马门事件,让曹操大为震怒。
而最终则在临出征荆州前因饮酒误事,错过了曹操给他的最后一次机会,从此彻底与太子无缘。
不过这种观点是比较片面的,从时间线上推敲一下便可以发现一些漏洞。
第一件事出自《世说新语》,被裴松之引做注,此事发生的时间不详,但当时曹植已经是临菑侯,所以肯定是在214年之后,那么应该对应的就是曹操215年征讨张鲁或者216年年底征讨孙权这两次中的一次。
世语曰:魏王尝出征,世子及临菑侯植并送路侧。
可直到217年,曹植也没有失宠的迹象,相反当年他还被增加了封邑,成为当时绝无仅有的万户侯。直到同年犯下司马门驱车的大错后才开始失势。
按照《三国志》的记述顺序,甚至司马门事件也有发生在立嗣结束之后的嫌疑。
二十二年,增置邑五千,并前万户。植尝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太祖大怒,公车令坐死。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
而最后一件事,已经是219年关羽进攻樊城了的时候了,彼时曹丕这个太子已经做了两年了。
也就是说,以上这三件事,很可能跟曹植未能被立为储君并无直接关系。
事实上,曹丕和曹植的储位争夺战,最关键的一个节点就是211年,这一年,曹丕得到了五官中郎将和副丞相的职务,而曹植得到的则是平原侯的爵位。这标志着曹丕早早就在立储之争中占得先机。
其中区别非常明显,首先五官中郎将隶属光禄勋,除了宫殿宿卫以外,在人事选举上也有一定的权力,后来曹丕手下人才济济,这一官职从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甚至直到他篡位称帝为止,也没有担任过其他官职,可见五官中郎将的实权之大。
而副丞相就更厉害了,它顾名思义,就是丞相的副手。这是曹操的发明,反正废弃多年的丞相都能再搬出来,多个副丞相又如何呢?
总之,曹丕虽然没得到爵位,但他得到了实权官职,甚至被曹操当作副手来培养。而曹植那个平原侯呢,恐怕除了封邑以外没有其他实质上的好处了,此时曹丕已经优势明显。
这一点还可以从曹操的立太子令中得到佐证。曹操在给曹彰的文书中说:“我给你们封侯,唯独子桓不封,而是任命为五官中郎将,所以就能知道他将是未来的太子。
《魏氏令》曰:告子文:汝等悉为侯,而子桓独不封,而为五官郎将,此是太子可知矣。
这一文书出处单一,而且也不够正式。按说立太子比立王后要更加重要,但曹操立卞夫人为王后时却发出了很正式的文书,其中还有大赦天下等内容。显然这封“立太子令”有些太随意了。
但既然有曹操的原文保留下来,这应该也不是杜撰的,我推测不够正式的原因是曹操的目的并非要昭告天下,而仅仅是写给曹彰看的。
这封文书写作时间背景不明,我们来大概推断一下。既然当时曹彰已经封侯,那必然是216年之后,而217年曹丕就当上太子了,说明这很有可能是曹操在这期间单独发给曹彰的,目的就是敲打他一下,让他别有其他想法。
曹彰和曹植关系密切,后来他还跟曹植说:父王临死前召见我就是为了改立你为太子。虽然这大概率是他胡说八道,但这也证明他的态度是心向曹植的,这就是曹操警告他的理由。
总之,从211年开始,曹操对于储君的人选就已经倾向于曹丕了。
至于他为什么没有当时就拍板决定立曹丕为储,大概是因为曹植文才实在太出色,让曹操有点欲罢不能。但这顶多也只是缓上几年,该下决心的时候他还是很果断的。
但正是这几年的缓冲期,再加上曹操的宠爱,给了曹植以及一小部分人一种错觉,即此事或许仍有变数。而曹魏的立储之争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展开的。
可能有人不同意我的看法,因为三国志说得明明白白,曹操有几次犹豫要不要让曹植做太子,而这却是发生在211年之后的事情。
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
其实我觉得这并不矛盾,因为想是一回事,做又是一回事。曹操可以犹豫,但不会真这么干。
世人都说袁绍废长立幼导致败亡,但是他真的这么做了吗?答案是否定的。他仅仅是有想法而已。
绍爱少子尚,貌美,欲以为后而未显。
袁绍虽然喜爱幼子袁尚,也很想立他为继承人,但他却忍住了,没有表现出来。他的错误在于没有尽早确认袁谭的地位导致自己死后发生内乱,而并非什么废长立幼。
从211年到217年这几年间,曹操虽说仍然在继续考察着这两个儿子的表现,但这种考察却不是那么公平的。因为即使曹植表现出更好的个人素质,他也很难翻盘,除非曹丕主动犯错。更何况这几年他做得还不算尽如人意。
我认为曹魏的立储之争绝不是单纯两个人的竞争,而是两个集团的竞争。在这里我们分别将其称为曹丕党和曹植党。
首先来看曹丕党的主要成员,分别为贾诩、崔琰、毛玠、吴质、桓阶、卫臻等,以上几人都表达过支持曹丕的态度或曾积极为他出谋划策。至于司马懿,因为他是在曹丕成为太子后才明确加入的,因此这里没有将其计入。
再看曹植党主要成员,分别为荀恽、丁仪、丁廙、杨修、杨俊,以上几人或是明确记载为曹植一党,或是与曹植关系密切。
当然,我列举的这些只是两个集团的主要人物,当时官职地位还比较低微,或者在争储中没有什么影响力的人就不一一介绍了。但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从中看出一些端倪。
在论述两派的综合实力时,可以主要看两点,即出身成分和个人能力。
曹丕党中,贾诩、崔琰和卫臻出身较高,毛玠、吴质、桓阶则出身平常。
崔琰自不必说,清河崔氏乃一等豪门。而贾诩出身的武威贾氏也是凉州大族。值得一提的是卫臻,他虽然不是著名的河东卫氏出身,但他出自的陈留卫氏也是名门望族,否则当年他父亲也不会有钱资助曹操起兵。
世语曰:陈留孝廉卫兹以家财资太祖,使起兵,众有五千人。
再看曹植党,出身名门的是荀恽和杨修。不过荀恽只是继承了父亲荀彧的爵位而已,实际上对曹植没有起到什么帮助。
也就是说,曹植党真正有些影响力的也就是出身弘农杨氏的杨修了,而且弘农杨氏在三国时代还处于一个持续衰落的阶段。
第一回合,曹丕完胜。
那么主要人物的能力方面又如何呢?
曹丕党中能力最突出的是贾诩和吴质两个人,可以说他们为曹丕顺利上位做出了极大贡献。
当初贾诩建议曹丕要多多修身养德,其他方面只须尽职尽责,兢兢业业即可。道理很明显,你是优势一方,不用另辟蹊径,求稳就是制胜之道。
后来曹操征询他的意见,贾诩没正面回答,只是举了袁绍和刘表的例子,曹操自然心领神会。
而曹植党中比较突出的人物是杨修,至于丁仪,此人心胸狭窄,除了陷害忠良以外没什么本事,不值一提。那我们来看看杨修实际能力如何。
我认为这个人也就仅限于名气大而已,其实中看不中用。
杨修有小聪明,而且还爱显露,来真格的就不行了,这点他连诸葛恪都不如。比如那次著名的车内藏人事件,他在和曹丕的智囊吴质的直接交锋中输得体无完肤,结果让曹操有所不满。
之后曹操为了测试二子应变能力,让他们出城办事,却又交代城门守卫不得放行,结果杨修给曹植出主意让他直接杀掉守卫。
出主意没问题,但这么机密的事情竟然被别人知道了,再加上之前多次指点曹植如何回答曹操的提问一事也暴露了,那么结合他一贯张扬的个性,我想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杨修太爱显摆自己的智慧,在和别人吹嘘时不小心说漏嘴了。
要知道曹操的初衷是为了测试儿子,而不是测试你杨修,你这一弄,把曹操的计划全破坏了,不恨你就怪了。这不是在帮曹植,反而是害了他。
由此可见,杨修这个人虽然忠心可嘉,但层次太低了,绝对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人家贾诩是什么水准?那可是帮着张绣算计曹操的老狐狸了,杨修拍马也赶不上,甚至吴质也比他强得多。
总得来看,曹丕党的智囊团是大师级别的,而曹植党都是一些只会舞文弄墨,耍小聪明的绣花枕头,双方实在是差得太远。
第二回合,曹丕再下一城。
这两轮比下来,结果就显而易见了,曹丕党无论从背后势力还是个人能力方面都完胜曹植党,这场竞争压根就不在同一水平线上。
那么曹丕为什么会得到更多优秀人才的鼎力相助呢?我想除了长子这个有着大义名分的先天加成以外,也是与他的谦逊姿态分不开的。
当初在曹操征并州时期,崔琰曾劝诫曹丕不应沉迷游猎,他立刻认错接受。后来他对荀彧礼敬有加,荀攸有病又亲自探望,甚至连后来立场敌对的杨修他都曾试图去拉拢过。
所谓种善因得善果,只要付出就迟早是有回报的。反观曹植却从来没有这种记载,他的圈子明显更窄,说到底,他只是一个天生的文人。
作为统治者必然要团结大多数人,只搞自己的小团体是不行的,曹丕在这方面要优秀得多。
曹植所谓的更优秀,也仅仅是在文采上胜过一筹,但他心态不够成熟,综合素质方面更不如曹丕。
曹操喜爱他的诗文,但这并不代表就要立其为储君,曹操不会这么冲动,在这一点上他还是非常理智的。
曹丕和曹植之争的发生,或许是曹植依仗曹操的喜爱萌发了不切实际的野心,又或许是曹操为了不让曹丕太过安逸,故意给他扶植了一个对手,总之在这场斗争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始终是曹丕,而曹植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确实不够资格。
后来在219年,曹操想重新启用曹植,这在某些人看来是曹操仍在犹豫的一种信号,认为这件事才是立储之争的结尾。
我认为这是不正确的,曹魏立储之争在217年曹丕被立为太子后就正式宣告结束了,再无更改的可能。
定下继承人后就要着力培养,至于失败者则必须彻底打压,不能给其翻身的幻想。此事必须要果断,一旦犹豫反复必然酿成大祸。
一代雄主赵武灵王就因为在此事上犯了糊涂最后被活活饿死,曹操不可能不吸取这个教训。
另一方面,在太子册立后,一些原临菑侯府的属官也开始改换门庭转投曹丕,比如司马孚。
这一派树倒猢狲散的景象,也从一个侧面看出217年以后曹植的窘境。
至于曹操219年重新启用曹植,准备让他去带兵救曹仁,我想其出发点是不忍看着这个优秀的儿子消沉下去,毕竟他到了这个地步,曹操也有一定责任。如果曹操不是采取放任的态度,而是早早规劝,曹植的结局说不定会更好一些。
至于能力方面,这些年他多次跟随曹操东征西讨,虽然没有直接指挥过战斗,但见识总是有的,至少他的能力是得到曹操认可的,否则不可能把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他。
曹操用心良苦,想给曹植指一条明路,至少让他有机会凭借战功在朝堂上生存下去,遗憾的是曹植并没有抓住这次机会。
至于《魏氏春秋》所说曹丕故意灌醉曹植导致他贻误军机,我认为是无稽之谈。曹丕已经是太子了,难道还需要用诡计对付一个失败者吗?
更何况当时曹丕在邺城,曹植跟着曹操在长安,隔着千里之遥,他根本没机会做这样的事。
曹植虽然失败了,但并没有什么遗憾的,这对他个人来说或许是一种悲剧,但对中国文学来说却是一件好事,因为他本就是个为文学而生的人。
政治上的失意没有让曹植自我沉沦,他反而在文学中得到了升华。我想如果没有后半生诸多苦难的洗礼,恐怕他也无法达到文学史上这样的崇高地位了吧。
试想一下,若没有那种对亲友横死的悲痛,以及对报国无门的愤懑,他又如何能写出那首名传千古的《赠白马王彪》呢?
立储之争尘埃落定后,曹操可以彻底腾出手来对付刘备了。不过他却慢了一步,因为刘备经过将近两年的准备后已经先发制人。
大战一触即发。
建安二十三年三月,武都,下辩。
戚夫人在我们中国古代的历史上,是刘邦甚是宠爱的妃子,戚夫人出生在贫家,但是虽然戚夫人出身低微,可是她的祖辈却是周王室的后裔,说得上是皇族,众所周知,皇族的基因都是十分好的,因为皇族之中挑选的女子都是那个时代最美丽的女人。所以戚夫人也随了她母亲那十分貌美的长相,容貌十分艳丽,同时,气质也十分的出众,在...
据《汉书》记载,后元二年(前87),汉武帝自知时日无多,便"以光为大司马大将军,日磾为车骑将军,及太仆上官桀为左将军,搜粟都尉桑弘羊为御史大夫,皆拜卧内床下,受遗诏辅少主。"霍光、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四人成为了汉武帝的托孤对象。而上文所说的匈奴王子,就是这四人中的金日磾。看到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会...
自己这个当皇帝的,还不如自己呢?万一自己的孩子被其他家族的人盯上了呢?自己的孩子“扎小人”呢?在这种情况下,刘彻做出了一个选择:废除皇位。可绕来绕去,刘彻发现自己害死了自己的亲生骨肉之后,他的报复手段也是让人啼笑皆非。《红楼梦》里记载的就是赵姨娘用这招来对付贾宝玉和凤姐,歹毒无比。在古时候,人都很迷...
其实说起刘秀的时候,我们了解历史的人应该都了解,刘秀和西汉皇室的确是有着血脉的联系的,但是这种血脉也不过是进行了好几个拐,才到了刘邦这里,而刘邦的孙子景帝与唐姬所生的儿子刘发的后代,而刘发最后被封之为长沙定王,那么在刘发这里也有很多的老婆和儿子,后来也因为汉武帝的推恩令,最后一代一代的被分家,甚至造...
在三国时期,英雄好汉众多,但是却偏偏吕布被称为三国第一猛将,“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关键还没有人质疑。但是说实在的,吕布这一生战绩平平,甚至还打过许多败仗,那么战绩一般的他,为什么被所有的史学家称为三国第一猛将呢?吕布在出生的时候,天空上彩虹出现,光芒万丈,当时他的母亲在染织坊工作,就在那一瞬间觉得...
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女人。不过在我国的,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的一生中,有两个重要的女人。其一就是—吕后,吕后不到二十岁就嫁给了刘邦,并曾在他的称王之路上多次给出关键的意见。其二就是倾国倾城的女子—戚夫人,她陪伴刘邦度过了一个美妙的晚年。不过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就连皇帝刘邦也不例外,这两个女人的...
汉高祖刘邦的后宫中,历史上最有名就是吕雉、戚姬和薄姬。命运的捉弄,让三个女人的命运也不同。三个人中最狠毒的是吕雉、死得最惨的是戚姬、最好运的是薄姬。吕后在人们的印象中,始终是一个巨大的阴影,她在人们的心目中,是一个极坏的女人。人们忘不了拥有赫赫战功的韩信和彭越是她陷害致死的,美丽的戚夫人更被她砍成了...
首先,汉武帝时期执法过于严苛。当年刘邦入关时,立下“约法三章”。很快,萧何定下《汉律》九章,轮到汉武帝执政的时候,汉律增至359章,其中死罪409条,死罪例13472条,连审判的法官都看得目不暇接。前130年实行“见知法”,即官员目睹或听说有人犯法而不报,称为“故纵”,与犯法者共罪。前128年“不举...
西汉开国皇帝刘邦一统天下,主要原因是手下有能人。刘邦能容人,擅用人,所以投奔他的能人很多,突出的代表人物就是韩信。韩信原本在项羽手下,因郁郁不得志便转投刘邦,刘邦任命他为大将军,他不负所望,率军在垓下围住了项羽,最终逼迫项羽自刎乌江。因为韩信有如此壮举,所以很多人认为他是汉朝的首功之臣,事实果真如此...
其实王莽也算是一个“官二代”,他是孝元皇后的侄子,由于父亲早早死去而没有得到爵位,因此比起他的堂兄弟们,王莽的身份还是不够看的。但不管怎么样,王莽身上流着王氏家族的血液,家族的滔天权势就是王莽日后登顶最高权利的跳板。少年时期:极尽孝廉,勤奋好学王莽小时候就已经名声显赫,他靠的就是自己几乎完美的品格。...
公元前91年,汉武帝刘彻派人到卫子夫居住的宫殿,没收了她的皇后玺绶,并告诉她太子刘据已兵败自尽,卫子夫泪流满面道:“陛下糊涂啊,太子怎么可能会造反呢?身为他的母亲,我也只能以死明志了!”说完,悬梁自缢而死......卫子夫是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出身寒微,随母姓,自幼被送往平阳侯府教习歌舞,...
前期...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几乎每个入仕之人以及那些武将,都想要封侯拜相,这在古代不仅是一种荣誉,还是一种实打实的利益,比发一个奖章之类的奖励行为要实在很多,同时带来的好处也要多很多。古人经常会说“千户侯”以及“万户侯”,我们今天很多人都比较疑惑,所谓的千户侯以及万户侯究竟指的是什么,是一种什么样的爵位...
不过张骞也不是一般人,他来到西域之后发现这里国家众多,有许多中原地区所没有的物产。所以他专程到处走访了西域的国家,以便于后来与他们建立联系。公元前128年左右,张骞遇到了大宛国。在这里他发现大宛有向汉朝交好的意思,于是热情的跟大宛国王交谈,最后大宛国王也非常热情的把他送到康居,以方便去大月氏。《史记...
董卓乱政,是东汉政权的一大转折点,他带兵进入朝廷,篡夺了国家的政权,随意废立皇帝,这让他能渐渐控制朝廷。董卓的生涯也是非常有意思,如果单单看着前面的事情,好像他就是一个忠臣良将,一心为了国家平定边疆的敌人。可后来董卓就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他不仅控制都城,开始篡夺国家的政权,更是在两京大开杀戒,不断搜刮...
如果说现代的“锦鲤”是杨超越的话,那么古代的“锦鲤”就非光武帝刘秀莫属了。刘秀被称为位面之子,就是天选之子的意思,他的一生从一介布衣到一国天子,从躬耕陇亩到开创中国历史上“风华最美的时代”,真可谓是开了挂一样令人羡慕。史书《后汉书·光武帝纪》中记载:世祖光武皇帝讳秀,字文叔,南阳蔡阳人,高祖九世之孙...
约天汉(前100-前97年)间,王翁须以歌舞女入太子家为家人子。太始年间(前96-93年),王翁须得宠于刘进。征和二年(前91年)王翁须生下儿子刘病已,其身份升为皇孙妃,称王夫人。征和二年(前91年)七月,巫蛊之祸爆发,卫太子兵败出奔,王翁须与丈夫刘进为安置儿子刘病已而留在长安。及卫太子亡,王翁须与...
汉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平帝病,王莽以自身祈祷上天代平帝而死。元始五年十二月(公元6年),汉平帝病死,王莽为了避免年长的新皇帝登基,使自己不能任意操纵政局,遂立只有两岁的汉宣帝玄孙刘婴(即:孺子婴)为皇太子。太皇太后秉承群臣之意,叫王莽代理天子朝政,称假皇帝,臣民则称王莽为摄皇帝,王莽自称”予”...
申屠嘉不姓申,而是姓申屠,他是睢阳人,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商丘。申屠嘉力气很大,能够拉开强弓硬弩,所以他以材官的身份跟随刘邦作战。由于在楚汉战争中立下战功,申屠嘉被提拔为队率。公元前196年,淮南王英布叛乱,汉高祖刘邦御驾亲征,申屠嘉又立下战功,因此被升为都尉,跻身中高级将领的行列。汉惠帝在位期间,申屠...
吕后是刘邦的老婆,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刘邦移情别恋了,他对戚夫人十分宠爱,尤其是在晚年的时候,对戚夫人母子身为宠爱。但同时,他也为戚夫人母子俩非常担忧。本来刘邦不喜欢嫡长子刘盈,尤其是认为他与自己性格相左,有点过于软弱了。他一直希望能够废了太子,而立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可是始终他的这个愿望达不成,每...
王政君是王禁之女,其母李氏是魏郡李家的长女。李氏本是王禁正妻,后因她妒嫉诸妾,与王禁离异,改嫁给河内郡的苟宾为妻。李氏怀着王政君时,梦见一轮月亮扑入自己的怀中。王政君长大后,性情温顺,学会了妇人之道。原先许嫁一户人家,可男方突然死了,后来东平王纳她为妾,但还没入门东平王就死了,他的父亲觉得很奇怪,便...
“太子拒婚陈阿娇,真傻。如果我儿子娶了她,皇帝的位子就轮到我儿子坐了。”王娡想着,马上动身去找馆陶公主,为四岁的儿子刘彻求娶她的女儿陈阿娇。馆陶公主正在生气呢,她前几天不顾脸面,去找弟弟汉景帝刘启的宠妃栗姬提亲,想把女儿陈阿娇嫁给栗姬的儿子刘荣。刘荣是太子,今后登基称帝,陈阿娇就是皇后,自己就是皇后...
有关刘备的身世之谜,书中是这样记载的:先主姓刘,涿县人,是景帝的儿子刘胜的后裔。刘胜之子刘贞在涿县封侯,因触犯了朝廷律例而被贬为庶民。刘胜这一支的血脉就在涿县安家落户了。刘备也因此自称为汉室的宗室成员。...
三国的序曲,是夕阳的离歌;三国的华章,是激昂的战鼓。在这个动乱又璀璨的大世里,女性显得很是羸弱,但这并不发表没有她们的一席之地。貂蝉,作为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算得上是一个悲情的人物。她虽然不似那些淹没在历史洪流中的平凡人,但是却没有平凡人的幸福。她的登台是以一个棋子的身份。王允用她来离间董卓和吕布...
李氏平民出身,父母兄弟均通音乐,都是以乐舞为职业的艺人。前112年前,由平阳公主推荐给汉武帝,获封夫人,深得汉武帝的宠幸,并为汉武帝生下儿子昌邑哀王刘髆。产后不久李夫人病死,因其有儿子,以王太后之礼安葬。前87年,卫子夫自杀四年后,汉武帝驾崩,李夫人配祭汉武帝宗庙,追加尊号为孝武皇后。人物评价班固《...
霍光在除掉了上官桀父子、桑弘羊等人后,登上了权力的顶峰,心态也开始慢慢发生变化,从一个被托孤的重臣,逐步变成了权臣,这不是霍光计划好的,但现实却把他推翻了那个位置,他已经无法后退别无选择。这个说法显然是假的,刘贺要完成如此壮举,需要每天至少做十件坏事才行,这就意味着他连睡觉的时间都在作恶。刘贺被废的...
“初汉三杰”指的是萧何,韩信,张良,刘邦身边这么多功臣,他们三人有如此大的称号,可见他们为开国西汉作出的贡献是他人比不了的。人们一直在说这个韩信成也萧何败萧何,萧何促使了韩信的死亡可是同为汉初三杰的张良为什么没有救韩信呢?萧何和韩信比起来对刘邦更有用,萧何对刘邦有如下功劳:一是“知遇之恩”(推荐他为...
不过似乎蜀汉政权后期出于人才凋零的状态,而为最经典的一句话便是:“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大意是指蜀中已经没有可以担当重任的优秀将领,连廖化都可以担任大将了,那么廖化真的如此不堪么?廖化得以加入蜀汉阵营还得从关羽前往寻找刘备之时说起,当时关羽护送的刘备的夫人却是被一伙山贼抢走,而廖化正是其中的二统...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封建王朝也存在了好几千年。而有封建王朝就自然有领导者。而封建王朝的领导者就是所谓的皇帝。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的皇帝,有的具有大将之风,十分的贤德善于打理政事,而也有一些皇帝荒淫无度,残暴肆虐,毁了自己先祖的百年基业。我们今天要说的是汉朝一个特别贤明骁勇英武的一个皇帝。那就是汉朝...
西汉将军霍去病,西汉时期最小、最年轻的将军,在第一次上战场之后就被汉武帝加封为“冠军侯”,虽然二十三岁便陨落,但是他在对战匈奴上的战功还是令后人唏嘘赞叹,惊艳冠世。我国古代的西汉时期,西汉经常与边境的少数部落发生战争。在霍去病少年时期,他便开始带兵打仗,奔走四方,跟着舅舅卫青四处征战,在战场上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