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国民党军队在辽沈战场一败再败。这一年,蒋介石将陈诚派到东北,代替熊式辉担任东北行辕主任,意图扭转败局,夺取整个东北。
此时,国民党在东北战场上的形势很不乐观,盖其原因,主要有一,那就是蒋介石缺乏政治眼界,气量狭窄,不懂得收拾人心,只知道一味地剪除异己。而陈诚作为蒋介石的心腹,只知道死忠执行蒋氏庸令,丝毫不具力挽狂澜的魄力。
对于国民党在东北所犯的致命错误,李宗仁曾深入地讲过:东北杂牌军40万均由日本人装备训练,极有基础。他们久处日军铁蹄之下,含愤莫雪,一旦抗日胜利,无不摩拳擦掌,希为中央政府效命,一雪昔日的耻辱。当时政府如善加绥抚,晓以大义,这四十万军队只需一声号令,即可保东北于无虞。无奈陈诚仰承上峰旨意,竟下令遣散。熊式辉若是一个有眼光而勇于负责的干员,未尝不可把这道命令暂时搁置。殊不知熊式辉就是一位只知做官的人物,他竟把陈诚的这道糊涂命令通令下去。此举直如晴空霹雳,数十万军队顿时解体,林彪乃乘机延揽,其中的精华遂悉为中共所吸收。迨中央发现其错误企图加以纠正,已来不及了。
李宗仁所言不虚。
陈诚上任后,的确只知揽权,不求制胜韬略。始一上任,他即撤销了东北保安司令部,由行辕全权负责东北的军事与政治,原东北保安司令杜聿明调职北平,副司令郑洞国改任没有实权的行辕副主任,辽宁省主席徐箴、五十二军军长梁恺、副军长兼十二师师长刘玉章均遭到撤职。
最荒唐的是,陈诚居然以“纵兵抢粮”论罪,将此前在四平大战中击退林彪的第七兵团中将司令陈明仁撤职查办了。那时候,陈明仁因四平之战刚刚获得青天白日勋章,陈诚此举遭到了国民党东北诸将的讥讽:”陈明仁胸前挂勋章,手中拿撤职令,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一面不判形势地对蒋介石唯命是从,一面不顾大局地铲除异己,如此主持东北战局,陈诚怎能不迎来惨败。
1948年初,为了争取所谓的主动,陈诚调集包括新五军、新六军在内的四十万大军在沈阳西北的辽河、柳河交汇处,向林彪发起进攻,结果惨遭失败。最扎眼的是公主屯一战,号称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的新五军全部被歼,军长陈林达被俘。
新五军全军覆没的消息震撼了南京国民政府,愤怒不已的蒋介石亲自召开会议,追究战败责任。当时,国民党内部的舆论是一致声讨陈诚的败绩,甚至有人提出”杀陈诚以谢国人“。然而,蒋介石却始终袒护陈诚说:”东北失利,与辞修无关,责任在我。“
因为蒋介石的袒护与弹压,此场风波渐渐平息下去后,陈诚虽渡过了难关,却无法再指挥军队,之后他只好遵从命令,将指挥权完全移交给卫立煌。
陈诚的儿子陈履安说,离开东北时,父亲的一切职务都被免除了。那是他一生中最受煎熬的时刻,他的十二指肠溃疡又犯了,亟需治疗,但手头又没有任何积蓄。在上海江湾医院做了手术后,他就考虑到哪儿去,他想回青田老家,但是医疗设备比较落后,不方便;在上海,又实在住不起。最后是”老总统“给了一些钱,叫他先到台湾养病。
叫陈诚到台湾去养病,这是蒋介石一招未点明的大棋,意在为蒋家王朝败亡后留出后路。
危难之时,授危难之将以重任,陈诚理应感恩戴德,在这一点上,蒋介石算是高明的;而陈诚在狼狈之时能获此重任,足可见他的忠诚,蒋介石是极度信任的。
说到蒋介石对陈诚的信任,既要讲蒋陈两人之间的历史渊源,也要讲陈诚这个人的做派。
1924年9月,蒋介石治下的黄埔军校刚刚成立不久,陈诚即被学校的教练部副主任邓演达引荐,调到学校担任上尉特别官佐,这是陈诚一生追随蒋介石的开始。
据说,有一天,陈诚与邓演达因事黎明方才回营,由于不能再睡,陈诚便拿着一本《三民主义》到操场上研读,恰巧被巡视路过的蒋介石看到,再一看那本《三民主义》,圈圈点点,画了不少眉批,蒋介石顿时有了一些好感,于是对陈诚说了一句:”诗曰‘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你努力吧。“
那是一个只要有机缘豪杰就能立起来的时代。
三天后,陈诚即接到蒋介石的派令,陈诚出任黄埔军校学生队长。当时的黄埔,人才济济,按照常规,以陈诚的资历和貌不惊人的仪表,是不够资格担任这个职务的。果然,少将总教官何应钦站出来反对了,但蒋介石用人有他的个性,越是有人反对,他越是要任用,于是陈诚的升迁反而更顺利了。
1924年冬天,趁着孙中山应冯玉祥之邀离开广州北上之际,广东军阀陈炯明发动叛乱。1925年1月,广州革命政府下令东征,讨伐陈炯明。
3月12日,陈炯明所部林虎率两万余兵力,与陈诚所在的只有一千多人的东征军教导一团在棉湖,狭路相逢。
在这场决定东征成败的关键之战中,陈诚在右臂受伤的危情下,冲上炮台,亲自拉火开炮,炮弹直接命中敌指挥所,从而起到了敌众我寡下的力挽狂澜。
1925年9月,陈炯明残部再次发动叛乱。这一次,双方以惠州为中心展开了一场激战。
惠州有天险之称,前临西湖,后枕东江,三面环水,”有宋以来,从未攻下“。此战,又是陈诚,亲率炮兵,三炮轰开惠州城墙,让革命军顺利攻了进去。
惠州之役后,蒋介石提拔陈诚为少校炮兵营长,连升三级,奖励大洋五百块。
1926年,国民革命军举行北伐。一年后,陈诚因功升任少将副师长。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前夜,蒋介石特意召见陈诚,询问意见。面对这一关键抉择,陈诚不顾进步道义,向蒋介石表达了誓死效忠的决心。
在此后的中原混战中,陈诚紧随蒋介石,又是招降,又是策反,又是奋战,为蒋介石问鼎中原立下了汗马功劳。
1930年,蒋冯阎中原大战结束后,陈诚被提升为十八军军长,兼任十一师师长。从此,陈诚开始建立起自己的嫡系部队,由于”土“字由”十“与”一“组成,”木“字由”十“与”八“组成,正好暗合陈诚的十一师和十八军,从此国民党内部称陈诚这一派势力为”土木系“。
蒋介石用人,有三条不成文的规定:第一出身黄埔;第二籍贯浙江;第三绝对忠诚。
陈诚之所以受到蒋介石的器重与信任,除了占全这三条,还有两点也很重要。一点,陈诚在政治做派上类蒋;二点,陈诚不贪钱,敢直言,没有国民党将领惯有的腐败阿谀之气。
得益于蒋介石的有意栽培,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之后,陈诚在很多场合,俨然已经有了蒋介石副手的架势。
但政治这个东西,终究是残酷的。
经历抗战的艰难,内战的惨败,1948年10月6日,陈诚接受蒋介石的建议,从上海租界前往台湾阳明山养病的时候,虽说他知道蒋介石并未抛弃他,但他还是深切地体会到了政治现实的残酷。
陈诚的儿子陈履安后来回忆说,当时的父亲只有一个四星上将的空衔,台湾之旅也只有母亲谭祥、副官冉广银寥寥几人陪伴在旁,机场送行的人不超过十人。尽管母亲出身名门,前往台湾后父亲名义上也是仅次于蒋介石的第二号人物,但是他们一家在前往台湾时,甚至还带了一个坐下去起不来的破沙发。那破沙发就像一个无形的象征,父亲在台湾也许会受到雪藏,表面上有个位置,实际上坐下去将再也起不来。
然而,到了台湾之后,随着时局的急速恶化,蒋介石对他的急切重用,忽然之间,陈诚发现自己的政治处境并不是那样的糟糕,那个破沙发对他而言似乎是多余的。
1948年12月27日,眼见败局已定,蒋介石密令中央博物院、故宫博物院、中央图书馆、北平图书馆及外交部文物共计3348箱,秘密运往台湾。
就在这批文物启运后的第三天,即12月29日,陈诚被任命为台湾省主席。在当时,这项任命事出突然,连在任的台湾省主席魏道明,此前也毫无所知。任命事先没有征得陈诚的同意,而且也没有正式文件,只有蒋介石一封寥寥数十字的电报:”决任弟为台省主席,望速准备。“
接到这封电报,出于政治经验的考虑,陈诚马上给蒋介石回了一电,表示推辞之意。
1月3日,蒋介石的复电到了:“为何不速就职,若再延滞,则夜长梦多,全盘计划,完全破败也。”
看到这封电报,陈诚意识到自己临危受命的大好机会落定了。
1949年1月11日,陈诚出任“国民政府台湾省主席”刚刚一周,蒋介石即发来密电,告知治台方略:今后治台方针,一要多方引用台籍资深人士参与政府;二要培植台湾有为青年;三要收抚人心,安定地方;四要处事稳重,不可操之过急,不可多订计划,要脚踏实地,多做事情,少发议论;五要特别注意各种制度的建立,注意治事办法与用人标准,不可专凭热情和个人主观;六要勤求己过,用人自辅。
为了蒋家王朝的退路,蒋介石对陈诚可谓推心置腹,倾囊相授了仅存的政治智慧,那么陈诚是什么姿态呢?
励精图治之余,渐渐地也滋生出了政治野心。
收起蒋介石的密电,首先,陈诚强硬宣布了入台管制,凡是逃台官兵,一律先缴枪,再上岸,此举相当的彪悍,等于无形中下了那些逃台“骄兵悍将”的枪,如此,军中再无敢叫板、能叫板的人物;其次,以80万两黄金为准备金,推行币值改革,发行新台币,迅速稳定了台湾经济金融秩序;再次,发布命令,仿照之前湖北的“二五减租”,在台湾公布实施“三七五减租’,以保证农民生活的姿态,赢得了相当的民心;再次,制定经济建设计划,大力发展岛内经济,奠定岛内稳定基础。
据蒋介石的侍卫长叶邦宗披露,那时候,蒋介石尚未抵达台湾,陈诚许多桌面上的举措,其中都包含着他个人的政治目的;而在桌面之下,他更是摩拳擦掌,招兵买马,尤其是提拔彭孟缉为警备副司令,全力接应嫡系部将胡琏、戴朴率部抵台。因为这些举措,陈诚再不是昔日那个死忠的副手,胆子也越来越大。
叶邦宗还披露,1949年,美国曾秘密派驻华大使馆参事莫成德,由南京直飞台湾,游说陈诚主政台湾,以弗吉尼亚军校毕业的孙立人为陈诚副手,主管国防军事,美国每年援助台湾两千五百万美元,美国会同菲律宾、澳洲、印度、巴基斯坦共同防御台湾,召开政权转移会议,美国负责空防,通知蒋介石海外政治避难。
面对美国人构建的阴谋机会,陈诚当时没有暴起发难,可能的顾虑有这样几个:第一、孙立人的新军比他精锐,孙更有留美背景,更可能借助美国力量,取而代之;第二、他没有”贼胆“,害怕成为出卖台湾的历史罪人;第三、他的心态相当乐观,自认为拥有民心、实力,蒋介石来台后,让位于他将是迟早的事;第四、也是最为微妙的,蒋介石早前在台置下的后手,让他不敢轻举妄动。
话说,1947年年底,彭孟缉平定二二八事件后,建议蒋介石,台湾应派驻一支警备旅,为此彭孟缉甚至将连团旅长的任命名册都汇整出来了。蒋介石的心腹、军务局局长俞济时接到报告后,随即献策,台湾应视为最后的落脚地,必须亲拟名单,以精锐亲兵屯驻。
蒋介石深以为然。
陈诚来台后,深知这支部队是蒋介石底下的一支铁军,在台站稳脚跟后,他曾动过撤换该部队主要团长的念头。哪知道,被撤换的团长抗命不交,一连多日躲在储藏运台黄金的仓库中,陈诚缉拿不得,一度震怒道:”依我在大陆的脾气,小小的一个上校团长,胆敢抗命,早已处决了。“
蒋介石通过台湾耳目,得知此事后,曾幽幽地说:”通知下去,此时要忍耐,陈诚啊陈诚······“
发出此等感慨一个星期后,迫于败局压力,蒋介石从奉化溪口、上海、舟山,一路辗转,在海上彷徨了好几天,期间不断致电陈诚,却始终不得回应。
对蒋介石而言,这是他一生中不能宣扬的政治心酸时刻。
此后,蒋介石一行向台湾渐渐靠拢,但不敢从基隆上岸,于是乘船南下,但也不敢从高雄港登陆,最后在澎湖住了十天,以观风向。
孙立人说,报告总裁,你到高雄西子湾来住,有我保护你,请放心吧。
这时,蒋介石心中的石头才略微放下,但随后他还是先派人上岸做了调查,得知孙立人的唐守治八十军一切正常,军训班军力堪用,并未特别调动整备后,蒋介石这才最后表态,过几天,到高雄来。
第十一天,蒋介石抵达冈山,在那里住了两天,之后才前往西子湾。
在西子湾,蒋介石告诉警备旅嫡系将领,陈诚举动,一切尽知。再忍耐!再忍耐!
次日,陈诚终于现身,来见蒋介石,但对此前意欲撤换警备旅军官之事,绝口不提,只说因为台湾三七五减租的业务很繁忙,迟到今日才来晋见。
蒋介石什么反应呢?
蒋介石的侍卫长叶邦宗披露说,蒋介石听罢,东拉西扯,态度温和地讲了一大通废话,直到陈诚会错意为止。可以说,自那时起,陈诚就陷入被动,论政治博弈,副手终究只是副手。
此后,为了将陈诚很好地控制住,蒋介石的动作看似舒缓,其实压迫感很强。他先是将台湾警备司令彭孟缉拉拢过来,接着便以明升暗控的方式将陈诚推入文官体系,夺取他手中的兵权,叫他当了行政院院长,而后又把他推上了”副总统“的宝座。
在外界看来,这一时期的陈诚无疑是走上了仕途的巅峰,其实,这是政治台面上的一种错觉,究其实质,他真正体会到的只有如履薄冰,恨不能起。
据说,陈诚在”副总统“任上闲的发慌,曾央求张群秘书长去请示蒋介石,有些不太重要的公事,是不是可以让他过过目。
蒋介石听后,板起面孔回了张群一句:“你回去告诉辞修,等我死了,公事统统给他看。”
这句话很不客气,但同样充满了政治智慧。
受到这句话的刺激,待蒋介石“总统复职、视事两年期满”之时,陈诚终于坐不住了。据说,在此期间,陈诚在南部秘密招兵买马,更有人说陈诚的部下准备蛮干之后演一出黄袍加身。然而,陈诚不知道,此一举动的全部录音带早已让蒋经国搜证齐全,并且摆在了蒋介石面前。
蒋介石官邸的老人说,蒋介石听完录音带,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呵呵”地讲了一句,辞修想象力太丰富了!
在这场博弈中,蒋经国的表现,其政治水准似乎也在陈诚之上。一方面,他狠狠地抓住了要害权力,另一方面又总是在许多场合向陈诚示弱,或者说有意陷陈诚于不义之中。
张学良后来讲起蒋陈之争,曾说:那时候蒋经国私下里对我说过此事,并要求我不说出去。他说,如果有一天“老总统”不在了,他准备去美国,权力都让给陈诚。
怎么可能。
在蒋经国甚至蒋介石的蓄意低调下,陈诚确实做过一些政治含义很微妙的高调事,例如,1958年六十大寿时,陈诚与胡适、蒋梦麟、梅贻琦、王世杰四人结伴南下旅行庆祝。当时,台湾的舆论将他们五人结伴南行一事,比喻成“汉惠帝和商山四皓”。
蒋介石应对此事,挺绝的。
他告诉陈诚,你跟这些人搅合在一起,我很不放心,否则我不会想着连任。
陈诚听了,内心怎能不郁闷。
陈诚的身体本来就不好,郁闷久了,1965年,终于得了不治之症。
对于陈诚的死,张学良的说法一阵见血。他说,陈诚的“副总统”位置其实是个闲差,他一生自奉俭朴,更不可能是酗酒致癌,可想而知,陈诚晚年的心情是多么抑郁。
1965年3月5日,陈诚与世长辞,第二天,蒋介石亲临悼祭,并送上挽联:
光复志气已至最后奋斗关头,那堪吊此国殇,果有数耶?
革命事业尚在共同完成阶段,竟忍夺我元辅,岂有天乎?
两句,两问,古今少见,耐人寻味。
副手难当,想上上不去,想下下不来,陈诚死的不早不晚,风过浪平,算好的······
公元前632年(左传僖公28年),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大会诸侯于践土(当时衡雍附近,今河南省境内),参加会盟的有晋、鲁、齐、宋、蔡、郑、卫等国,晋被推为盟主。周天子也派出代表参加。该会盟是晋国同年在城濮之战打败楚国之后,与各国约定要求尊重周王室,是晋文公霸业的代表事件。过程公元前632年夏,晋文公在践...
小伙伴们纷纷脑洞大开,讨论后世哪位名将加入定会扭转乾坤?有,例如韩信。但是,纵观韩信指挥的战役,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独当一面,刘邦不干预。所以既然韩信出战,就必须设定相关的大前提。1充分授权其实,长平之战之所以输得这么惨,赵孝成王功不可没,所以必须先除掉因为他的干预而导致的不利因素。虞卿曰:“王听臣...
公元前636年,晋文公回到晋国,在秦穆公的支持下消灭反对势力,然后奖励有功之臣,宽容有过失的旧臣,安抚百姓。经过一系列的措施,晋国局势逐渐安定,与此同时,晋文公也坐稳了君王之位。随后,为了强国,晋文公进行了一番制度改革,使得晋国国力大幅度增强。但是,要想称霸中原,需要通过一系列的事件向天下人证明自己...
秦昭襄王是先秦时期有名的王者,他为秦国一统六国奠定了基础,在他手上秦国国力强盛,打的楚国节节败退,被迫割让土地给秦国求和,打的赵国俯首称臣,让东方六国心惊胆战,秦昭襄王更是动了周天子的领地,灭掉了周王朝,取回了象征天下的九鼎,即使这样的功绩,为何秦昭襄王没有完成天下一统的大业。秦国经历秦孝公商鞅变法...
秦朝的社会组织相当严密,商鞅变法建立了“连坐制”内容包括:禁止父子兄弟同室而居,凡民有二男劳力以上的都必须分居,独立编户,同时按军事组织把全国吏民编制起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不准擅自迁居,相互监督,相互检举,若不揭发,十家连坐。这种严苛的法律把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国家直接控制了全国的劳动力,保证...
孔子出生与公元前551年,姓孔,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时期的鲁国陬邑人,也就是今天的山东曲阜。他是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同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之最大的开创是私人讲学,但颇值得一提的是:孔子和原配妻子的矛盾,也是从他开始开办私人讲学开始的。孔子的妻子名叫亓官氏,她是春秋时期的宋国人,也就是今天...
在魏国称霸失败之后,魏国国力日衰,在其他国家眼中,魏国也早已不是什么威胁了,而是可以拉拢的伙伴,而留地理位置而言,魏国是多国合纵的一个连接点,同时也是承担着遏制秦国东出的关键地带。就国力而言,韩国自己申不害变法失败后,就注定只能是战国诸国中实力较弱的国家了,因此韩国根本无法承担起遏制秦国东出的重任,...
其次,在春秋中期左右,人口大约为2000万人。而在战国末期,人口则增长到4000多万人。由此,在春秋时期,因为人口较少,显得土地相对较为富余。那么,如果对小国发动灭国战争的话,还可以勉强派出人口去接收土地。但是,如果对大国发动灭国战争的话,占领的土地怎么办呢,自己国家的人口有限,一下子难以消化这么多...
范蠡的二儿子杀了人,被囚禁在楚国。范蠡自信地对人说:“老子有的是钱,钱可以买命。”于是,他便打算长子去楚国营救次子。这时,老大站出来对老爸说:“你要是不派我去,我就死给你看。”为何长子坚持要去救自己的二弟呢,原来他觉得老爸派三弟去,分明是看不起他这个大哥,激动得想要自杀。《智囊》中说,【“是吾不肖”...
义渠王与深宫中的寡妇宣太后在寂寞空虚状态下互需互慰生得二子,自然会引起轩然大波,宣太后虽依“自家四贵”把持朝政,但此事不光明磊落,很难控制舆论,宣太后心知肚明;宣太后杀义渠王是公元前272年,这两个儿子已经成人了,如果留下二子于义渠,他们迟早会得知父亲被杀详情,也必定会奋起复仇,所以宣太后出于政治上...
战国四大名将是指战国时代四位著名的将领。《千字文》中以“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来形容这四位将领的功绩。这四位将领分别为:秦国的白起、王翦,赵国的廉颇、李牧。其中,就李牧来说,无疑是长平之战后赵国的长城。李牧生平事迹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先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以抵御秦国为...
宋文公为人贤明,礼待国人,好施舍。因其容貌俊美,他祖父宋襄公的夫人想与他私通,宋文公不肯,襄公夫人便帮助他在国人中广施恩惠,因此得到国人拥护。人物生平国人拥护宋文公,子姓,宋氏,名鲍(一作鲍革),亦称公子鲍或公子鲍革,宋成公之子,宋昭公的弟弟。公子鲍为人贤明,对国人以礼相待,当时宋国发生饥荒,公子鲍...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论语》、《孟子》、《荀子》...
无助于教学相长思想只有通过碰撞才能迸发出火花。孔子很希望通过和学生交流,甚至是辩驳、置疑,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在学生增长知识的同时,老师也能够受到启发,丰富自己的学问。子贡、宰我、子路等都经常在课上、课下与老师交流。有时候提的问题简直就是故意难为人,师生为此还会争得脸红脖子粗。宰我就曾与孔子,就为父...
1、撤掉廉颇,启用赵括廉颇在赵国还算是一个名将,后期换成了没有大战经验的赵括。临阵换将,尤其是这种大兵团作战,在冷兵器时代影响非常大,往往会导致军心不稳,但是从赵括任职赵军统帅后的结果来看,并没有起什么乱子,也算是平稳过渡。有人说如果赵军不换将,以廉颇的“坚守”策略,足以耗死秦军。这里先不讨论这个策...
魏王从之,欣欣然似霸业从此开始,即拨五百战车以庞涓为将,直奔赵国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相赠。齐威王应允,令田忌为将,并起用从魏国救得的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这孙膑曾与庞涓同学,对用兵之法谙熟精通。魏王用重金将他聘得,当时庞涓也正事奉魏国。庞涓自觉能力不及孙膑,恐...
战国时代是一个吞并时代。西周后期,周王室衰弱,各诸侯实力日益强盛称霸一方,不再听从周王室号召。相继跑马圈地、分割天下,成立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形成战国时期诸侯割据、七国争霸的格局,书写下一段战火纷飞、六国统一的历史。那是个群雄逐鹿、交织着血与火的年代,尤其是战国末年七国争霸兼并不断,涌现...
自古以来,君臣之间的关系总是很微妙的,倘若两者之间存在猜忌,存在质疑,那么就容易引发朝政的动荡。倘若二者关系很好,甚至到达了无条件信任的地步的话,就可以通过共同合作,将国家带上更好的未来。显然的,秦孝公和商鞅便是第二种关系。因此在那段岁月中,商鞅变法得以顺利实施,并给秦朝的强盛奠定了基础。商鞅早年学...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代表着春秋时代的结束战国时代的来临,春秋时代的一个特点在于乱,战国时代的一个明显特点在于变。战国四大名将有两位在秦国,特别是名将之首白起更是打的六国毫无还手之力。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另外两位名将在赵国,特别是后起之秀李牧,他的表现让人不得不称赞叹服。不管是针对匈奴还是秦国,往往能克敌制胜...
公元前515年阖闾派专诸刺杀吴王僚后继位。他重用伍子胥、孙武等人,充实兵库,积聚粮食,实行强兵兴国之路。后持续派军攻楚,迫使楚国从郢迁都于鄀,从此威震华夏。公元前496年阖闾在伐越时被重伤,后死于陉。主要成就政治阖闾一直注意对人才的笼络和使用,能做到使贤任能。在得知伍子胥是一位智勇兼备的人才时,阖闾...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最为跌宕的时期,也是思想最为璀璨的时代。而这也更是“士”的黄金年代,不但智囊谋国之士辈出,如公孙衍、张仪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也是侠士以热血书写春秋的时代,如专诸、聂政等,若血溅五步,则天下缟素。提起刺客,很多人都血脉偾张。人们对专诸、要离、豫让、荆轲等人的故事也...
近日,一处厚度约0.6米、长度超过20米的带状尸骨层在高平市被当地农民发现。经当地研究长平之战的学者与文物部门人士现场勘查,这处呈带状的尸骨层可能与发生在2200年前的长平之战有关。玉米地里发现尸骨层新发现的尸骨层遗址位于高平市北城街街道办事处南王庄村的一处茂密的玉米地中。高平市长期研究长平之战的学...
李牧生平事迹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先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以抵御秦国为主,因在宜安之战重创秦军,得到武安君的封号。战国末期,李牧是赵国赖以支撑危局的唯一良将,素有“李牧死,赵国亡”之称。公元前229年,赵王迁中了秦国的离间计,听信谗言夺取了李牧的兵权,不久后将李牧杀害。李牧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
齐桓公死后,齐国发生内乱,宋襄公率领卫国、曹国和邾国等四国人马打到齐国,齐人里应外合,拥立齐孝公,宋襄公因此声名鹊起。宋襄公雄心勃勃,想继承齐桓公的霸业,与楚国争霸,一度为楚国所拘。公元前638年,宋襄公讨伐郑国,与救郑的楚兵展开泓水之战。楚兵强大,宋襄公讲究“仁义”,要待楚兵渡河列阵后再战,结果大...
当历史车轮驶入春秋后,周王室势弱,诸侯们的斗争逐渐升级,君位不再只是父子相承。有一种是兄终弟及,比如吴王诸樊传给兄弟,也有一种是禅让臣子,比如燕王哙传给子之。还有一种是逃亡在外的公子回国继位,这类人也不少见,比如鼎鼎大名的齐桓公和晋文公。齐襄公时期,齐国发生内乱,公子小白为了避难,逃亡到莒国。齐襄公...
2、庄子(前369-前286):姓庄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文哲大家,宋国蒙人,是老子之后道家理论重要开创者,与老子并称老庄。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主张尊重天性,逍遥处世、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睥睨于万物,代表作品为《庄子》。...
大家都了解春秋战国时期是多国战乱、分封制逐渐瓦解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内的时局较为动荡,有国家崛起,亦有国家衰败。但大家鲜少注意到这些乱象背后的动向,那就是各个国家在变动的社会秩序、新阶级的诞生等诸多情况下都掀起了政治改革的热潮。有楚国、魏国等这样的大国,也有秦国这样落后的小国。但是结合后面的历史来看...
齐军仍然采用了孙膑“围魏救赵”的计谋,率军从曲阜、亢父(今山东济宁),经由定陶直逼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军队抵达与魏都近在咫尺的外黄(今河南民权),诱使魏军返回救援,以解韩国之围。魏惠王嫉恨齐国干涉魏国之事,果然撤回了攻打韩国的兵力。他动用全国的力量想打败齐国的军队。魏惠王以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
在秦国的历史上,秦昭襄王可以说是一位承上启下的君主。这是因为,秦昭襄王在位时间达五十年之久,他的在位时间,则相当于他此后三代秦国君主,在位时间的一个总和。秦昭襄王在位时期,上承秦孝公时期的变法革新,秦惠文王时期的东出之势。下启秦国最终灭亡六国,完成一统的大业。由此可见,秦昭襄王可以说是秦国历史上最为...
大家都知道纸上谈兵这个词吧,它讲的就是赵括的故事。秦国赵国相战,秦国放出流言,说比起廉颇,他们更加害怕赵括。赵王信以为真,真的将廉颇换下,派赵括去往前线。赵括是战国时期赵国大臣赵奢的儿子,他从小就熟读兵书,史记上提到,赵括对自己的学识很自信,认为天下就没有能够阻挡住他的人。对这个人选最不满意的并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