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劳太大让君主感到威胁,就像兔子死了狗就被煮了一样,一旦中了离间计,再被奸臣说几句坏话,君主就有很多借口杀掉自己的得力助手。历史上,很多名将因此被冤枉杀死,不过呢,也有些被认为死得冤枉的名将,其实他们死得并不冤枉。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些名将的故事。
【一、蓝玉】
蓝玉是大明开国时的战神,他的厉害程度仅次于徐达、常遇春和冯胜。
捕鱼儿海那一仗,抓住了北元7万多俘虏,还得了15万头羊马,真是大明的大英雄,像古代的霍去病一样厉害。
此外,他和朱元璋也有点亲戚关系,他的外甥女成了朱标的媳妇,女儿则嫁给了蜀地的王爷朱椿。
可是,战功赫赫、身为皇室亲贵的蓝玉,竟因一个锦衣卫的小举报就被抓进牢里,遭受了“剥皮填草”的酷刑,还连累三族被灭。
蓝玉被说谋反其实是被冤枉了,但他死得倒也不冤枉。他结帮拉派,私自养兵买马,放纵手下闯关卡,欺负皇上的妃子,还插手盐务赚钱……该做的事和不该做的事,他都做了个遍。
首先,到处结交亲家,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建立自己的小圈子。
蓝玉是常遇春的小舅子,跟开国大将叶昇也是亲戚,他后来还张罗着让外甥常茂娶了冯胜的闺女。
经过他的运作,掌握军队的那些武将家族里,常家成了主要的核心,蓝家则是次要的核心,一起组成了武将的小团体。
蓝玉的做法,往小了说是拉帮结派,往大了说就是暗中培养想造反的力量。
第二,他仗着自己立下的战功,一而再再而三地试探朱元璋的忍耐极限。
蓝玉立下很多军功,但为人十分傲慢张扬。
元妃自己投降了,可他没听朱元璋的话好好待她,反而硬来,把元妃逼得自杀了。他打完仗回来,路上碰到守城的人开门慢了点,他就直接带着兵马冲了过去。他的手下抢老百姓的田地,被人告了,御史找上门来,蓝玉二话不说就把御史给轰了出去。朱元璋给他办庆功宴,他嚣张得不行,一点礼貌都没有,还抱怨自己的官职太低,根本不顾朱元璋的脸色有多难看。
(蓝玉)曾经霸占了东昌百姓的田地,百姓将他告上法庭,御史前来调查,蓝玉却派人把御史赶走了。等到他征讨北方归来,私自占有了无数的骆驼、马匹和珍宝。晚上经过喜峰关时,守关的官吏因为夜深没及时开门,蓝玉大发雷霆,命令士兵砸毁关门强行进入。皇帝听说后很不高兴。恰巧又有人告发他私自藏匿元朝皇帝的妃子,皇帝严厉地责备了他。
——《朱元璋皇帝的实际记录》
第三,就是超出了自己的权限或本分。
《明太祖实录》里说,蓝玉私自用了皇帝用的装饰品,他家里的衣服上都绣着龙,家具也都是金子做的。他这么做太过分了,连床帐、护膝上都绣着金龙,还用金子做了个酒杯来喝酒。
此外,他还大大增加了家仆和马厩的数量,差不多快像私自养活一支军队了,“家里仆人有好几百,马厩、库房都盖成了九五间的规模。”
别说朱元璋心硬如铁,换成别的哪个皇上,只怕也忍不下这口气!
第四,插手政府事务,为自己捞好处。
蓝玉不光在个人享乐上敢跟皇帝较劲,还常带着一群武将去插手地方上的事情。
朱元璋原本打算,等天下安稳了,就让武将们渐渐退到后台去。可蓝玉他们这批武将,不但不守规矩,还老爱插手地方上的事情,仗着自己的地位捞好处,欺负老百姓。
最严重那会儿,他们竟然还把手伸进了官府管的盐生意里,这简直就是跟皇室抢饭碗。
朱元璋知道后,非常生气,但考虑到涉事的都是有功的大臣,不好当面责怪,于是只没收了他们的钱财和盐引。
蓝玉让家里人去云南买了一万多张盐引,仗着自己的势力去兑换。这事儿被发现了,太祖皇帝说:“这就是抢老百姓的好处,破坏了盐法。”于是,蓝玉家里那些盐引全都被朝廷没收了。
——《明朝初期的那些事儿》
这么说吧,就算蓝玉没真的造反,他死了也不冤枉,毕竟上面提到的那些罪名,随便哪一条都能要了他的命。
【二、韩信】
不管是提到韩白李岳,还是说韩白卫霍,韩信都是稳稳当当的历史上四大名将之一,“用兵如神”这个称号,也就只有他能配上。
他虽然去世了让人挺惋惜的,但死得并不冤枉。
跟刘邦聊天时,我直截了当地说,我带兵打仗的本事比他强多了,根本就不会阿谀奉承。
楚汉争霸的紧要关头,韩信提出要当“代理齐王”,这让刘邦心里头别提多憋屈了,直骂韩信不顾荥阳的危急,真是个白眼狼。
当上王后,韩信虽说最后没听蒯彻的话去背叛汉朝投奔楚国,但也没照着和刘邦的约定去碰头,一直拖到项羽被困垓下,他才急急忙忙地赶了过来。
这肯定会让刘邦觉得,韩信就算没想着反叛,心里也肯定打着别的算盘。
要是不想反叛,那就做得干净利落,主动放下兵权,用点手段保全自己,韩信就是因为拿不定主意,最后才走上了绝路。
云梦泽风波过后,韩信被剥夺了权力,降低了爵位,被困在了长安城里,不过在那时候,他还算得上自由身。
从古至今,立下大功的人最怕的就是功劳太大,盖过了君主的风头,可韩信却没意识到这其中的危险,还是老样子,一点也不懂收敛。史书上写,他常常找理由说生病,不去上朝也不跟着出巡,而且心里的怨气越来越大,总是愁眉苦脸,时不时还抱怨个不停。
此外,他总是爱跟同事们闹别扭,觉得和周勃、灌婴这些人同为列侯很丢脸。他去见樊哙时,樊哙恭敬地出来迎接,他却嘀咕:“我竟然要跟樊哙这类人混在一起!”
为啥萧何在吕雉杀他时骗了他,而其他人也不帮他说话呢?原因就是他早把同事们都得罪遍了。
要是前面那些都不算啥大事,那他撺掇陈豨起兵造反,可就真的是反叛之心昭然若揭了。
根据《史记》里关于淮阴侯韩信的故事,有一次陈豨回到京城报告工作,他专门去见了自己很崇拜的韩信。韩信招待他喝酒时对他说:“别人要是说你背叛,皇上开始肯定不信;但要是你再回去,皇上就会起疑心了;要是你再回去第三次,皇上肯定大怒,亲自带兵去打你。到时候,我从京城起兵响应你,咱们就能一起争夺天下了。”
韩信答应了在京城给陈豨帮忙,而且陈豨也一直知道韩信有本事,所以一年后他就起兵造反了。
韩信是个了不起的战将,很让人佩服。但他因为觉得自己功劳大就骄傲起来,看不起别人,情商也不高,所以最后没法被皇帝接纳。
这么说吧,韩信的死其实也不算是冤枉。
【三、年羹尧】
年羹尧,号亮工,是清朝汉军镶白旗的人,也是雍正皇帝的妻兄。他是清朝早期很有名的将军,在打退准噶尔、保护西藏的战役里,还有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时,都建立了大功。
跟电视剧演的不同,年羹尧可不是什么包衣奴才,他是个正正经经的康熙三十九年进士,三十岁不到就当上了川陕总督,还被封为三等公。雍正当上皇帝后,对年羹尧的宠爱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雍正不仅在奏折里对他说:“我也很想念你,还有些朝廷大事想和你讨论。”还忍不住称年羹尧为自己的“大恩人”。在赏赐方面,年羹尧得到的待遇远超一般大臣,他得到了珍贵的双眼孔雀翎、绣有四团龙的官服,还有象征尊贵的黄带和紫辔等特别赏赐。
看看中国这几千年的历史,没有一个人能得到这样的待遇,除非是那些像权臣一样不同寻常的人。
可是,才过了一年时间,情况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年羹尧被雍正一下子贬了十八级,接着又被削去了官职和爵位,最后还被赐死了。
不少人觉得,年羹尧功劳太大,盖过了皇上的风头,这才惨遭杀害,真是冤枉。但其实,主要还是他自己行事太过,把雍正给逼急了,非得杀他不可。
《清史》里头写了,年羹尧老隔一阵子就找朝廷要很多军费。那时候管钱的户部尚书富察·马齐特别不高兴,他多次跟雍正说,年羹尧拿着国家的钱满足自己的私欲,让皇帝好好查查这个不懂收敛的大舅子。
雍正可能因为念及旧情,加上想到年羹尧以前多次立下大功,忠心耿耿,所以就原谅了他的贪心行为。
可是年羹尧一点也没觉得自己做错了,反而变本加厉,在回京城见皇上的路上,他骑着大骏马,在大街上炫耀,路过的官员见到他都得磕头下拜。更过分的是,他把皇上派来的侍卫当成跟班一样使唤,甚至在雍正面前,也大大咧咧地坐着,一点也不像臣子该有的样子。
此外,他还拉帮结派,为自己人谋取私利,被他推荐的人都能优先得到官职,这被叫做“年选”,结果连吏部尚书隆科多也跟他有了矛盾。
雍正对这些都忍了,可年羹尧不但不配合他在西北推行的新政,反而明里一套背里一套,想尽办法捣乱,差点儿让西北成了他一个人的地盘。
这种事儿都能忍,那还有什么不能容忍的!最后,雍正帝动了杀心,赐给年羹尧一条白绫,让他自己了断。同时,他还把年羹尧的父亲年遐龄和哥哥年希尧的官职给撤了,但饶了他们一命。年羹尧的次子年富也被牵连处死,而其他年纪在十五岁以上的儿子们,都被发配到了云贵、广西那些偏远地方。
要是年羹尧不那么做,怎么会搞成这样呢?
【四、白起】
战国时期,秦国最厉害的武将,军事家的代表人物,历史上排名前四的大将军,人称“杀神”。
白起死了,这事挺让人难过的,但他并不冤枉。
在长平之战那会儿,白起面对着40万被俘的赵军,他心里清楚,杀了这些俘虏才对秦国最有利。但他又怕这事儿坏了自己的名声,就想把这烫手山芋扔给秦王。昭襄王也不是吃素的,他聪明得很,直接用一张没写字的诏书,又把问题原封不动地给白起扔回去了。
其实,白起本来可以靠杀俘虏来败坏自己的名声,但他这么做了之后,不但没能保住名声,反而让秦王对他更加不满。
这或许也是昭襄王最终听了国相范雎的话,选择和赵国和解的一个原因,他可不愿让一个可能心怀不轨的大将再立下打败赵国的绝世大功。
白起见秦王没采纳自己的建议,心里不痛快,就假装生病不去上朝,这让昭襄王挺没面子的。
正当秦王想要暂时晾一晾这位无敌大将白起时,事情却有了转机。原来赵国并没有按秦王的意愿行事,反而耍赖皮,不肯交出答应割让的土地!
昭襄王上了当,顾不上什么尊严了,赶紧请白起带兵去给赵国点颜色瞧瞧。
按理说,这时候本该是君臣俩修补关系的大好机会,可白起偏偏又开始捣蛋,他居然说战机已经没了,不肯出兵打仗。秦王请了他两次,他都不答应,连范雎都背着荆条去求他,他还是不肯。
不仅请不来帮忙,而且每当秦军打了败仗,白起总会不合时机地嘀咕一句:早听我的就对了,现在后悔了吧,“秦国不听我的建议,现在怎么样了呢!?”
这做法明显看出白起打仗挺老练,但政治上就显得太嫩了。老板心里,乖乖听话、卖力干活的员工才是宝,可不是那些爱耍性子、自以为是的职场高手。
邯郸之战,要是秦国赢了,那倒还好办,秦王可能会摆出一副高姿态,稍微给白起点颜色瞧瞧。但结果呢,秦国不光输了,还输得一塌糊涂。秦昭襄王的脸,先是挨了赵国一顿揍,接着又被白起扇了几巴掌,这连续几下,把秦王打得那叫一个疼啊!
要是你变成了昭襄王,你会饶了白起一命吗?
【五、贺若弼】
隋朝的开国大英雄,特别勇猛,骑马射箭都很在行,他老爹是北周有名的大将贺若敦。
贺若弼打的最漂亮的一仗是攻打陈国的时候,那时候他是指挥大军的总管,和杨广、杨素两位元帅一起带兵。他和韩擒虎一块儿冲进了建康城,抓住了陈国的皇帝。
此外,他也是最早建议杨坚自己当皇帝的两个人里的一个,另一个人是高颍。
按理说,贺若弼既立下了战功,又是跟随皇上打天下的功臣,本该享受荣华富贵、安度晚年,可他偏偏因为管不住自己的嘴,被杨广给杀了。
咱们瞧瞧这家伙多能折腾吧?
他之前因为韩擒虎抢先进入建康城,抓住了陈国的皇帝,抢了他的大功,所以在皇宫大殿里直接向韩擒虎拔刀。就连杨坚劝他也没用,最后还是让他们两个人都算头功,事情才算了结。
他曾经当着大家的面,狠狠地骂当时的宰相高颎和杨素是只会吃饭不干事的人,说他俩“只能配吃饭”,这话简直就像打了皇帝的脸。杨坚气坏了,直接把他关进了监狱。可没过多久,杨坚又亲自去问他,为啥要这么骂人。他还是一副倔强的样子,厚着脸皮说:“高颎是我老朋友,杨素是我妻子的兄弟,我太了解他们了,我说的都是实话。”
幸好杨坚不像宇文护那么严厉,贺若弼虽然这么胡闹,但也只是被叫回家去思考自己的行为罢了。
过了几年,杨广当上了皇帝,可贺若弼还是老样子,说话不经过思考。
有一次,杨广和贺若弼闲聊时,问了个问题:“杨素、韩擒虎、史万岁都被称为好将领,那他们谁更胜一筹呢?”贺若弼一听,直接就把这三位将领批评了一番:“杨素啊,他是个勇猛的武将,但不太会动脑筋;韩擒虎呢,是个善于打斗的将领,但不适合统帅大军;史万岁嘛,他是个骑术高超的将领,但还算不上是大将之才。”
杨广好像很感兴趣地问:“那谁能算得上是大将呢?”贺若弼骄傲地抬起头:“除了我还有谁。”
没过多久,贺若弼就失宠了,被安排去做了个听起来很高大上但其实没啥实权的光禄大夫。
杨广明显不接受他的意见,可他不但不自个儿想想问题出在哪儿,反而“非常不满,全都写在脸上”,整天都怒气冲冲、嘟嘟囔囔的。
杨广和杨坚不一样,才不会纵容他。607年的时候,贺若弼跟着杨广去榆林巡视,杨广让人造了个能装几千人的大帐篷,好用来招待启民可汗。贺若弼觉得这样做太浪费了,就对杨广有些不满。结果,杨广就以他“乱议论国家大事”为理由,把贺若弼给杀了。
更让人觉得可笑的是,贺若弼的父亲在临终前,还用锥子刺他的舌头,告诫他千万别“乱说话”。结果,贺若弼最终却因为自己的大嘴巴,管不住说话,而丢了性命。
【六、邓艾】
邓艾,是曹魏时期的一位厉害将军,他悄悄穿过阴平,把蜀汉给灭了,这一仗让他名垂青史。
可是,刚立下这么大功劳的邓艾,却在绵竹被监军卫瓘给杀了。司马昭非但没帮忙,事后还把他留在洛阳的儿子都杀了,妻子和孙子也被流放到西域。
那么,为啥司马昭要除掉刚打了胜仗的邓艾呢?他到底死得值不值得呢?
很多人觉得邓艾是因为功劳太大,让君主感到威胁才被杀的,但别忘了,那时候蜀国刚投降,吴国还在呢,说邓艾功高震主有点太早了。司马昭那么狡猾,怎么可能在敌人还没完全消灭的时候,就先自己砍掉自己的得力助手呢。其实,主要还是因为他怀疑邓艾有反叛的念头。
据说,刘禅投降后,邓艾没经过皇帝同意,就自己给蜀汉的君臣封了官。他给刘禅封了骠骑将军,太子刘璿成了奉车都尉,刘禅的其他儿子都当上了驸马都尉。他还让自己的手下师纂去当益州刺史,牵弘他们分别去管蜀中的各个郡,蜀汉的其他官员也按原来的级别,一个个都封了新职位。
经过一连串的行动,邓艾就像是蜀汉的新当家一样了。
这就是靠国家的封赏来建立自己的私情,拿公共资源来拉拢人心,司马昭当然心里很不高兴。
还有啊,灭了蜀国之后,邓艾有点飘飘然了。想当初,他可是不同意攻打蜀国的,但这一仗打赢了,他态度立马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变,赶紧给司马昭上书,大谈攻打吴国的计划,比如怎么分兵把守蜀汉,怎么造船去打吴国等等。
新上任的太尉邓艾,确实有权利给上面提建议,不过他只有提议的份儿,最后拍板的还是司马昭。
但他说话的样子显然已经打算这么做了,有的人甚至都已经动手干起来了,就像在蜀汉广泛施恩,想给东吴做个表率。这跟先做了再说的做法没啥两样。
司马昭当然咽不下这口气,所以邓艾就成了那个“倒霉蛋”,被牺牲了。
因此,邓艾的死也算不上冤枉。
很多人说檀道济之所以被杀,是因为刘义隆怀疑他,这么说也有道理,但主要还是因为他以前参与过废掉并杀掉少帝的事情,这才埋下了祸端。
檀道济是刘裕的老战友,早在北府军时期就深得刘裕赏识,并且他战功无数。因此,刘裕在临终前特意指定他为五位托孤大臣之一。
但他却对不起这份信任,刘裕离世才一年,檀道济就卷入了轰动一时的景平政变,把年轻的皇帝刘义符给废黜杀害了。
公元424年正月,刘义真这位庐陵王在建康被徐羡之抓住,关在了新安。到了五月,檀道济进了朝廷,和徐羡之、谢晦、傅亮他们几个商量起废掉皇帝的事情。
24号那天,谢晦说将军府坏了,要修缮一下,然后把不相干的人都赶了出去,在府里集结了好多士兵。到了25号一大早,檀道济带着队伍走在前头,徐羡之紧跟在后,直奔华林园,上了龙舟,当场杀了两个太监,还把小皇帝给关了起来。
没过多久,徐羡之在扶持刘义隆上位的同时,也把刘义符兄弟给杀害了。
426年,宋文帝终于忍无可忍,动手了。当时,在朝廷里的徐傅两人立刻就被杀了。但是,驻守在长江上游的荆州刺史谢晦和江北广陵的檀道济,都是手握重兵、粮食充足的实力派,不好直接动手。所以,刘义隆就想了个办法,先拉拢檀道济。檀道济也表示,他愿意献上谢晦的人头来表示忠诚。
没过多久,谢晦就被檀道济和到彦之两面夹攻,一下子就被打败了。打完这场仗后,檀道济升了官,成了征南大将军,还开了府仪同三司,当上了江州刺史,权力和地位都达到了最高点。
不过,他背后捅刀子的做法,也为他最后落得个凄惨下场提前铺好了路。
元嘉十二年的时候,刘义隆生了重病,政权就落到了彭城王刘义康手里。刘义康怕檀道济会像之前景平宫变那样搞事情,就假借皇帝命令把檀道济骗到朝廷,然后在菜市口把他和他的十一个儿子都给杀了。
刘裕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他,可他却参与了景平宫的叛乱,害死了年轻的皇帝。后来文帝收拾权臣时,他又背叛了原来的“一伙人”,转身去巴结新皇帝。这种行为,让人一看就知道他是个不忠不义、墙头草两边倒的家伙。皇帝自然不可能让这种人活在世上,所以说,檀道济的死,其实也不冤枉。
很多人按照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的标准,说他是法家学派弟子,也有人说他是兵家、墨家传人。那么诸葛亮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他究竟属于哪一学派呢?诸子百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产物。此后,这些学派大多分流、演变。除了儒释道家思想活跃,其余的思想流派大多消隐。所以,三国时期人物诸葛亮的身上,并没有明确的思想流派...
在刺杀董卓失败后,曹操就开始起事了,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就统一了北方,甚至还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当时所拥有的实力甚至是超越了孙刘双方的联盟。那么,曹操为什么会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呢?大多数人觉得跟曹操的奸诈有一定的关系,当然了,这兴许是一方面原因,当时最为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曹操的识人之明了。大家都知道,曹操...
第十名:步练师她是孙权的妃子,来自江苏,在孙权继位之后被封为了夫人,可以说是达到了皇后的地位,在步练师去世之后,被追封为了皇后,埋葬在蒋陵。第九名:祝融夫人她是三国里面唯一真正上过战场的女性,和孟获是一伙的,和孟获一起对抗蜀国的军队,在七擒七纵孟获之后,祝融夫人也归顺了蜀汉,据说他武艺高强,百发百中...
赵云,乃是继关羽、张飞之后,加入刘备集团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赵云算得上是蜀汉集团的元老级别人物。但是,刘备在称帝之后,给赵云的官职,仍然是一个“杂号将军”,赵云的权利,从本质上来说,没有丝毫的改变。很多人搞不明白,赵云前前后后,跟随刘备出生入死,差不多30个年头,为什么刘备就没有让赵云独当一面。给...
东汉末年,英雄辈出,谋臣如雨,武将如云。说起三国英雄们的武力值,这第一者当属吕布.随后才能够轮得上关羽、张飞等人.当时三个国家的实力都不容小觑,而大将最多者应...今天我们来看看三国时期的大狂人都是谁?Top8:虞翻虞翻是东吴的一员将领,虽然在三国时期他名声并不显赫,但他也是一位文武全才,尤其是他在...
果然司马懿跨渭河修桥,在两岸扎营,诸葛亮面对本想使用声东击西之策烧掉浮桥,却不想还是在司马懿刺探到了军情,溃败而返。第二回合司马懿想要反守为攻,将蜀军彻底围困,结果诸葛亮来了个埋伏战,扳回一局。等到第三回合,“木牛流马”这样在传说中流传了近2000年之久的“黑科技”除此登场了。本来是司马懿见蜀汉境内...
关家被害经过这一切,还得从蜀汉灭亡的前几个月说起。话说蜀汉末年,曹魏权臣司马昭派遣将领钟会、邓艾率领大军南征蜀汉。在古代,巴蜀地区是历代封建王朝都深感头疼的地方。因为交通因素以及统治技术的局限,一旦王朝出现衰败迹象,巴蜀地区往往会成为最先脱离朝廷统治的地区。并且,巴蜀地势的特殊,也让朝廷的讨伐变得收...
老刘没有发迹前只是家乡沛县的一个亭长,大致也就相当于乡科局干部吧?这个时候的老刘,那可真是本色毕露:不仅生性放纵好酒贪花经常戏弄手下的员工,而且还曾经多次出现过工作上的失误!多亏刘邦有几个好朋友帮衬——别人就不说了,县级干部萧何就多次替刘邦打过圆场,每次刘邦出现工作失误时,都是人家萧何替他周旋,这才...
熟悉三国的朋友,应该知道指的就是献帝刘协。事实上他之所以能够落得善终,与他一生充满了大智慧,是很有关系的。按理说他不是嫡子,皇位原本不是他的,再加上母亲也早早地被何皇后给毒死了。得知真相后的灵帝,尽管十分愤怒,但考虑到大将军何进,他也只好就此作罢。尽管何皇后如愿以偿地让自己的儿子刘辩继承了大统,但她...
比如此人的心肠异常的狠,不止一次地抛妻弃子,据正史的记载最少就有四次。其实这也算是一种无奈吧,无可厚非,因为在逃亡的过程中,带着家眷实属不便。这点倒是和他的老祖宗刘邦很像。当年刘邦兵败逃亡时,也是嫌马车太慢,好几次都把自己的两个孩子扔下去,都是夏侯婴又下去将其捡回来的,也正是因为这点,气得刘邦想杀了...
一日曹操不经意间看到儿子曹植的文章,连连点头,不时嘴角微微一笑。看完后不敢相信这是自己10岁儿子写的,问曹植:“你请人代写的吗?”,曹植胸有成竹的答到“话,说出口就是论;字,下笔就成文章,不信当面考考我就知道了,何必请人代写”。小时候的曹植性格坦诚,放荡不羁,不讲究仪表,车马服饰不张扬,没有官二代气...
这三次战役是公认的"三大战役"。不过以影响力来看,小编认为还有三场战役,其重要性并不亚于三国"三大战役",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这三次战役。小编认为"潼关之战"是一场很容易被忽略的重要战役,然而它对汉末三国时期的历史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影响。我们知道"赤壁之战"失败后,曹操集团暂时失去了对南方扩张的条件,开...
这个无能主公不是别人,正是吕布。吕布,作为汉末一代诸侯,以勇武闻名,号称“飞将”,但是其政治思维偏弱,不善于利用自己的优势,导致一直被人利用,先是董卓,后是王允,最后又依附袁绍和张扬,偷袭曹操的兖州,窃取刘备的徐州,最终在徐州下邳之战中被曹操围困。这个时候,吕布麾下一位武将出场了,也正是今日小编要讲...
这位令人惋惜的女子就是汉昭帝的上官皇后,她也是霍光的外孙女,或许人们能够在电视剧中看见这个女子的身影。当时汉昭帝即位后,年龄仅仅只有8岁,由自己的姐姐鄂邑长公主抚养着长大。等到汉昭帝21岁的时候,鄂邑长公主开始为他挑选妻子,此时的上官氏也只有6岁。等到上官氏入宫之后,就被封为了婕妤,在此之后不久上官...
曹营救主斩杀曹军忠贞猛将总结赵子龙可能不是三国里最耀眼的,但他是最朴实的。朴实者,可以活得更久,这样的人无论在哪里都是令人敬佩信任的,因为他是贴近我们的,可以是我们行事的标杆。参考文献:《三国演义》《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