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 上古人物 / 夏朝人物 / 商朝人物 / 周朝人物 / 秦朝人物 / 汉朝人物 / 三国人物 / 晋朝人物 / 隋朝人物 / 唐朝人物 / 宋朝人物 / 元朝人物 / 明朝人物 / 清朝人物 / 民国人物
历史知识网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改变了唐朝命运的香积寺之战,为何在史书中少有记载?

改变了唐朝命运的香积寺之战,为何在史书中少有记载?

来源:历史知识网

改变了唐朝命运的香积寺之战,为何在史书中少有记载?

公元757年,安史之乱中发生了一场令人惊心动魄的战役——香积寺之战。这场战役不仅决定了唐朝的命运,也彻底瓦解了安史叛军的主力。然而,尽管这场战役具有如此巨大的历史意义,却在正史中寂寂无名。

安史之乱的中期,当时的战况极其紧张。在安史叛军不断逼近长安的背景下,香积寺成为了双方决战的地方。

在这场战役中,叛军与唐军的战斗力不相上下。叛军方面,安庆绪担任指挥,而他的部下李归仁则是这支叛军的中坚力量。这些士兵原本属于唐朝的范阳、河东、平卢三镇,是百战老兵。相应地,唐军的实际指挥官是郭子仪,他麾下的朔方军同样是作战经验丰富的强军。唐军还得到了回纥、吐火罗和于阗等地的胡人部队支援,最终形成了15万人的庞大军队。

决定战役胜利的关键时刻,唐军的前军首先发起进攻,但初次交锋便被叛军击退。就在前军即将溃散的紧要关头,唐将李嗣业挺身而出,率领唐军稳住阵脚:“嗣业乃脱衣徒搏,执长刀立于阵前大呼,当嗣业刀者,人马俱碎。”

郭子仪的策略是派遣一队接着一队,逐步加强战线,直到战场上的敌人被彻底消灭。即使叛军尝试用偷袭方式来扭转战局,也因唐军的侦察而失败。最终,郭子仪以行将即逝的回纥骑兵一举粉碎了叛军的士气和战斗力。

战后一片狼藉,数万士兵伤亡,血流成河。而这场战役的胜利对唐朝而言无疑是决定性的。郭子仪在香积寺的胜利不仅保证了唐朝的继续存在,还击碎了安史叛军的梦想,使得安禄山的势力再也无法对唐朝构成致命威胁。

然而,这场历史性的战役却并没有在史书中得到应有的重视。原因在于当时的文人士大夫们对这类血战的厌恶。士大夫们更推崇儒将、智将,他们更喜欢淝水之战这样由谢安这种名士指挥的“胜利”。同时,香积寺之战的残酷画面与士大夫所推崇的“艺术”与“风度”完全格格不入。

文官对历史的书写权力使得许多直接由武将指挥、手段血腥的战役被有意无意地忽略或简化。香积寺之战尽管过程艰难,结局惨烈,但收获的结果却极其重要。然而在士大夫眼里,这样的战斗过程显得过于直接与粗暴,因此没有符合他们对“儒将”、“智将”的偏爱。

这场战役的另一大争议则在于回纥人的表现。回纥部队作为雇佣军参战,虽然为唐军冲锋陷阵立下大功,但在战后对洛阳的掠夺行为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尽管回纥人作为盟军对唐朝的胜利至关重要,但其战后的劫掠行为让士大夫们对其评价极为负面,甚至蔑视其功绩。反观,唐军自己对战后的掠夺则被刻意淡化,回纥人成为替罪羊。

这段时期士大夫们对“夏夷之别”的看重,极大地影响了历史书写的公正性,使得像回纥这样的外族功绩被贬斥或带有偏见记录。而仅此一役,叛军损失惨重,彻底失去了实力。无论是士大夫书写的倾向性,还是一场残酷战役所带来的负担,都让香积寺之战在历史尘封中显得寂寞无闻。

在一次性杀敌数量上,香积寺之战创下了6万阵亡的记录,相比之下,古今中外的战役虽有过之无不及者,却少有这样的“阵斩”战例。尽管如此,这场战役却并没有在史书中得到应有的地位,反而被有意抹去或轻描淡写,显示出文人士大夫对武夫的偏见和对血战的厌恶。

改变了唐朝命运的香积寺之战,最终在士大夫们的偏好和偏见中,被隐藏在历史的角落中。然而,这样一场血与火铸就的战役对于唐朝的影响却无法被抹灭。#视界频道激励计划#

24小时热文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