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54年9月,在北京召开第一届人大会第一次会议,毛泽东在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会议尾声的时候,毛泽东提议,任命郑洞国为国防委员会委员。
郑洞国过去是国民党将领,甚至是蒋介石手下的嫡系,解放战争中,在东北长春兵败被俘,直言想当个老百姓。那么毛泽东和郑洞国有什么关系呢?又为什么要提议让他到国防委员会工作呢?
辽沈战役中,郑洞国立场顽固,做好了战死的准备
郑洞国和毛泽东是老乡,同为湖南人,只不过两人建国前并无交集。湖南革命事业蓬勃,他在革命思想的影响下,1924年进入黄埔军校学习,并加入国民党。
毕业后投身军队,参加了北伐战争、中原大战的重要战役,年纪轻轻就当上团长。郑洞国读过中学,属于军队中的文化人才,他参军仅仅是希望救国救民,是个心思正派的军人,只管带兵打仗,不理会争权夺利。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郑洞国是最早投身抗日的国民党军官之一,1933年在长城古北口一战中崭露头角。这一战郑洞国手下只有2000多人的军队,日军有上万兵力,他率兵死守阵地,血战一天一夜,等到了后续的增援。
郑洞国心中其实没什么党派的观念,坚持的信念无非是维护国家利益、振兴中华。在抗日战争中,他先后参与了台儿庄战役、昆仑关战役、缅北会战等等。
缅北会战是郑洞国的成名战,当时负责中印缅战局的美国将领史迪威将军多次夸赞郑洞国,称他每一仗都赢得堂堂正正。抗日战争后期,郑洞国从中缅边境回国,经过昆明、重庆等大城市的时候,受到了当地百姓的热烈欢迎。地方军政官员也都按照极高的规格款待了他。
1945年8月,郑洞国作为代表,到南京参加了日军签字投降的仪式。之后,郑洞国更是被授予青天白日勋章,一时间人生达到一个极为辉煌的时刻。
郑洞国从黄埔军校出来之后,一直都跟着蒋介石干,时间长了,感情自然越发深厚。但蒋介石发动内战,郑洞国心中并不认同,甚至说国民党内部很多军官都不认同。和平是大多数人的心声,哪个军人愿意将枪炮对准自己人呢?
郑洞国多次劝说蒋介石,却都没什么效果,作为军人,就只能“服从命令”了。1948年年初,郑洞国被任命为东北“剿匪”军司令部副总司令,负责协同和指挥东北战局。
随着时间的推移,东北战局越来越不乐观,解放军解放了东北大部分区域,国民党手中就只剩下沈阳、长春、锦州等大城市。郑洞国独居军事眼光,认为这时候长春已经成为一座孤城,应该马上放弃长春,将兵力聚集沈阳和锦州,方有一战之力。
然而蒋介石却听不进去,他担心放弃长春在国际上会受到舆论谴责,命令郑洞国率兵去守长春。然而长春已经犹如困兽之斗,四周都被解放军包围。蒋介石这时又密令郑洞国:“必须突围!”
突围?谈何容易,城内已经弹尽粮绝,就连近郊的机场都控制在解放军手中,城灭也就是眨眼之间的事情。郑洞国心中猜测,解放军现在还不攻城,大概是希望自己投降吧。
他心中已经知道无力回天,但不愿让这种消极的情绪左右,亲自召集高级将领会议。但长春守军早已军心涣散,新七军军长李鸿称病不来,六十军军长曾泽生到会,没说两句话,便借故离开。
当天晚上,郑洞国收到消息,六十军可能今天就要起义。郑洞国心中一沉,立刻打电话去六十军,希望能劝曾泽生回心转意,然而曾泽生却将电话给了身边的另一个人,那人说话倒是客气,但却没什么好话:
“我是解放军代表,现在长春的局势,你是清楚的。我们的政策是,放下武器,减少不必要的牺牲!”
郑洞国听了这话气得一个倒仰,心中不忿,瞧瞧,解放军都成了六十军的座上宾客了。他旋即回复:“我既已失败,只有战死,没什么可说的。要我放下武器,办不到!”说完便“啪”的一声挂了电话。
第二天,新七军的参谋长也来找郑洞国,说新七军也决定放下武器,并劝郑洞国也放弃抵抗。郑洞国其实并不反感共产党、不反感解放军,但叫他不战而降,是不可能,他坚持自己作为军人的骄傲和气节。
这时候,东北战局的总指挥杜聿明急电郑洞国,已经拟请蒋介石派直升机来接人脱险,问是否有直升机降落的地点。郑洞国回电:“已经来不及了。”同时郑洞国给蒋介石发了最后一封电报:“来生再见。”
郑洞国已经坚定了战死的决心,他即使对共产党和解放军有几分佩服,可心中始终认为双方不是一路人,固执己见坚决不愿投降。
变故就发生在当天晚上,郑洞国司令部长春中央银行大楼附近突然响起了枪声,他判断是长春城内正在进行巷战,疾走几步出门查看情况。却不料解放军神兵天降,早已在门外埋伏好了,而自己的副参谋长和卫兵都已经倒戈,并用眼神示意:放弃抵抗。
郑洞国就在这样毫无准备之下被俘,说是被俘,实际郑洞国的待遇极好,除了暂时不能随意走动之外,其它方面没有过多限制。
1948年10月21日,郑洞国被押往哈尔滨,解放军在报纸上发表《长春完全解放》的文章,并附上郑洞国达到哈尔滨火车站的照片。可笑的是,10月23日,国民党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文中写道:“郑洞国以身殉国,壮烈成仁。”
国民党这篇报道满嘴谎话,更导致郑洞国的儿子千里之外奔赴长春,赶着为父亲操办丧事。事情传开,闹了大笑话,国民党方面尴尬不已。
后来,他才得知,他的部下和卫兵早已和解放军达成共识,枪声也都是放空枪。目的仅仅时为了不让郑洞国难堪,并通过这样的方式,让郑洞国能够保全生命。每次想到在长春最后一段时间的经历,郑洞国都感念自己的部下和解放军的用心。
但当时郑洞国并未想通,他甚至心中很不服气,这样不明不白的就被俘了。
党内领导人对郑洞国的劝解和优待
解放军东北战区的司令员肖劲光和政委肖华设宴招待郑洞国,郑洞国本就不是个爱讲话的人,再加上依旧沉浸在失败的阴影中,宴会上更是沉默寡言。酒倒是喝了不少,也算是借酒消愁了。
肖劲光和肖华见郑洞国不怎么开口说话,体谅他心情不好,也不在意他的态度,宴上还帮他斟酒夹菜,非常和气。饭后,几人谈正事,询问郑洞国之后的打算。
郑洞国一时半会儿也没有主意,只硬邦邦地说:“一不广播不登报,二不参加公开的宴会。”两个将军对此并无异议,答应得很爽快,还问郑洞国愿不愿意为人民做些事情。
肖劲光
郑洞国断然拒绝,两位将军极有耐心,又提议:“你不愿意工作,或者休息一段时间,或者学习一段时间,你看如何?”郑洞国这次立即回应:“学习,让我学习一段时间!”
就这样,郑洞国住进了军区招待所,过了一段极为安宁的日子。他年少开始读书,毕业后参军当兵,经历无数战事,几乎很少有闲暇的时间。突然闲下很不适应,很难安下心来读书学习。
时间久了,郑洞国便细细梳理一些事情,他读了一些毛泽东的著作。刚开始觉得枯燥无味,翻阅到一些注释和熟悉的人名,才逐渐感兴趣起来,后来便一发不可收拾,阅读各种马列著作。
这些书读得多了,郑洞国开始反思过去的经历,自己究竟跟着蒋介石做了些什么呢?似乎也没能救国救民。越是静下心来学习和思考,郑洞国越清醒,认识到毛泽东的睿智和远见。
1950年,美国出兵入侵朝鲜,朝鲜领导人金日成给毛主席发来急电,请求中国出兵援助。中央立马开会讨论这件事,分歧还不小,有人同意派兵,也有不少人反对派兵,双方各有各的理由。
为了搜集更多有关美军的情报,周总理想起,这件事可以问问郑洞国。郑洞国是缅北会战的重要参与者,曾和美军密切合作,还接触过美国的史迪威将军,肯定更了解美军的特点。
郑洞国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心中早已没了成见,受周总理邀请,自然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郑洞国总结了一句话,概括美军的作战风格和特点:美国军队打仗,更多依靠先进的武器,打不了硬仗和苦仗。
郑洞国等军人和史迪威将军的合照
后来在国防会议上,周总理讲了一些和郑洞国谈话中的内容,党中央再三考虑,做出了“抗美援朝”的最终决定。事实表明,这个决定是完全正确的。
忙完工作的事情,趁着郑洞国来京,周总理在家中设宴招待他。周恩来曾在黄埔军校任职过一段时间,郑洞国那时候刚好是他的老师之一,两人聊起往昔,都很感慨。
为了避免尴尬,周总理除了请了郑洞国,还邀请了和郑洞国的校友李奇中,以及同样在黄埔军校担任过老师的聂荣臻。几人共同语言颇多,饭桌气氛十分融洽。
周总理关心地询问郑洞国身体情况,还问他家里人生活上有没有遇到什么问题。郑洞国说一切都好,几人又聊起工作上的事情,周总理突然问:“你今后有何打算?”
郑洞国坦白:“我也没什么长处,年纪也不小了,打算回家乡种地。”
周总理摇摇头打断:“你50岁都不到,怎么能回家种地呢,现在国家才刚开始建设,多为人民做贡献不好吗!”
接着周总理马上邀请郑洞国到新中国政府任职,郑洞国见周总理说得情真意切,心中也有为国家做贡献的意愿,当即表示:“一切听从周总理的安排。”
1952年6月,郑洞国被任命为水利部参事,从老家来到北京工作。
1954年,郑洞国被任命为国防委员会委员后,突然收到一张套红的金子请帖,打开一看,竟是毛主席要在中南海丰泽园设家宴宴请自己。郑洞国心中又激动又紧张,他和毛泽东并无交情,除了开会的时候见过,从没私下见过面。
突然被邀请参加家宴,郑洞国也不清楚心中是什么滋味。糟糕的是,毛泽东请客的当天,郑洞国因为一些特殊原因,迟到了分钟,走进房间的时候,贺龙、叶剑英、鹿钟麟等人都已经到齐。
主席很亲切热情,见人从门口走进来,直接从沙发上站起来迎过来握手,还用湖南话讲:“郑洞国,你这个名字很响亮嘛。”屋里的几个人闻言都笑起来。
郑洞国和屋里人的人都不算熟,一时间有些拘谨,毛泽东见了主动开口问:“抽不抽烟?”
“抽。”郑洞国答。说着便从毛泽东茶几上烟盒中抽出一支烟,接下来毛泽东的举动却让郑洞国很震惊,主席十分自然地划了一根火柴,站起来给郑洞国点上烟。
郑洞国在国民党政府中工作多年,那里官僚主义的作风很重,别说上级给下级点烟,就是同级官员之间,都很少出现这种情况。而现在,毛主席,一国主席,共产党的第一领袖,居然这么自然而然而过来给他点点烟。
他以前总听说毛主席如何随和、如何亲切、如何谦逊,今日算是深切体会了一次。他突然觉得,之前拜读的那些毛泽东的作品,一下子更生动和真实起来。原来书上的内容,都是切实存在和真实发生的。
接下来的对话,愈发让郑洞国感慨,毛主席能带领共产党建立新中国,绝非是偶然和运气,而是真真切切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毛泽东问起郑洞国家里人的情况,他答得认真:“儿子从上海同济大学毕业没多久,现在在沈阳一个建筑部门工作。家里其他人也都挺好的。”
毛泽东点点头:“你家庭生活安排的不错,接下来就该为人民服务了嘛。你今年51岁?还很年轻嘛。”
郑洞国这几年早就想明白了,对工作挺有热情,当即表态愿意为国家和人民出力。他向毛泽东提出了一个困惑已久的问题:“毛主席,您的马列主义是怎么学的?”
毛泽东被这样一个没头没脑的问题问住了,一时间望着郑洞国没说话。半晌才爽朗大笑:“我也不是生而知之,当年学了马列主义就以为自己是个革命者了。可是去煤矿上工作,和工人打交道,人家却并不买账。一开始怎么也想不明白,时间长了才想明白一些。自己虽然到了煤矿上工作,但还是一副读书人的做派,这就是立场还没真正转变过来嘛。”
“这个立场也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转变过来的,总需要些时间去学习和体会。只要立场转变了,自然就放下架子了,学马列主义也就容易了。”
郑洞国后来回忆,那天的家宴上,毛主席讲了非常多,有些话已经记不清了,但这次谈话他一直记忆深刻。正是和毛泽东这次的谈话,让郑洞国的立场彻底转变过来,后来才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
结语
人到晚年,郑洞国心中有个疙瘩一直解不开,他从1950年离开东北之后,就再也不愿意踏上东北的土地,总觉得对不起长春这座城市,对不起当年城中的老百姓。
吉林省一些政府部门也曾邀请是郑洞国回去看看,郑洞国却委婉地拒绝了。他是真的不愿再回忆起那一段备受煎熬的日子。
长春守城之战时间一久,补给就成为大问题,城中粮食短缺,物价飞涨,街市上偶尔能见到有些人走着走着就倒下了,饿死病死的人一天比一天多。
郑洞国曾在日记中写下自己对长春的愧疚之情:长春是座美丽的城市,战时却满目疮痍,我第一次深切地体会到人间浩劫的滋味。
左一郑洞国
1991年,郑洞国因病去世,在医院的时候,他对家人留下最后的遗言:“我是个军人,对生死看得很淡,你们不必难过。我此生唯一的遗憾,就是没能看到祖国统一。”
郑洞国在政府任职之后,一直关心祖国统一大业,多次鼓励台湾和海外的一些故交好友回国工作。七八十岁的高龄,依旧没有选择退休,而是积极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而且不仅共产党感念他尽心尽力工作,国民党在郑洞国去世之后,也在台湾为他办了追悼会。能让海峡两岸同时办追悼会悼念,至今只有2个,一个是郑洞国,另一个是杜聿明。
相同的是,这两个人都完成了立场转变,弃暗投明为建设祖国添砖加瓦。他们一生感激共产党的宽大政策和广阔胸襟。
很多人按照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的标准,说他是法家学派弟子,也有人说他是兵家、墨家传人。那么诸葛亮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他究竟属于哪一学派呢?诸子百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产物。此后,这些学派大多分流、演变。除了儒释道家思想活跃,其余的思想流派大多消隐。所以,三国时期人物诸葛亮的身上,并没有明确的思想流派...
在刺杀董卓失败后,曹操就开始起事了,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就统一了北方,甚至还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当时所拥有的实力甚至是超越了孙刘双方的联盟。那么,曹操为什么会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呢?大多数人觉得跟曹操的奸诈有一定的关系,当然了,这兴许是一方面原因,当时最为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曹操的识人之明了。大家都知道,曹操...
第十名:步练师她是孙权的妃子,来自江苏,在孙权继位之后被封为了夫人,可以说是达到了皇后的地位,在步练师去世之后,被追封为了皇后,埋葬在蒋陵。第九名:祝融夫人她是三国里面唯一真正上过战场的女性,和孟获是一伙的,和孟获一起对抗蜀国的军队,在七擒七纵孟获之后,祝融夫人也归顺了蜀汉,据说他武艺高强,百发百中...
赵云,乃是继关羽、张飞之后,加入刘备集团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赵云算得上是蜀汉集团的元老级别人物。但是,刘备在称帝之后,给赵云的官职,仍然是一个“杂号将军”,赵云的权利,从本质上来说,没有丝毫的改变。很多人搞不明白,赵云前前后后,跟随刘备出生入死,差不多30个年头,为什么刘备就没有让赵云独当一面。给...
东汉末年,英雄辈出,谋臣如雨,武将如云。说起三国英雄们的武力值,这第一者当属吕布.随后才能够轮得上关羽、张飞等人.当时三个国家的实力都不容小觑,而大将最多者应...今天我们来看看三国时期的大狂人都是谁?Top8:虞翻虞翻是东吴的一员将领,虽然在三国时期他名声并不显赫,但他也是一位文武全才,尤其是他在...
果然司马懿跨渭河修桥,在两岸扎营,诸葛亮面对本想使用声东击西之策烧掉浮桥,却不想还是在司马懿刺探到了军情,溃败而返。第二回合司马懿想要反守为攻,将蜀军彻底围困,结果诸葛亮来了个埋伏战,扳回一局。等到第三回合,“木牛流马”这样在传说中流传了近2000年之久的“黑科技”除此登场了。本来是司马懿见蜀汉境内...
关家被害经过这一切,还得从蜀汉灭亡的前几个月说起。话说蜀汉末年,曹魏权臣司马昭派遣将领钟会、邓艾率领大军南征蜀汉。在古代,巴蜀地区是历代封建王朝都深感头疼的地方。因为交通因素以及统治技术的局限,一旦王朝出现衰败迹象,巴蜀地区往往会成为最先脱离朝廷统治的地区。并且,巴蜀地势的特殊,也让朝廷的讨伐变得收...
老刘没有发迹前只是家乡沛县的一个亭长,大致也就相当于乡科局干部吧?这个时候的老刘,那可真是本色毕露:不仅生性放纵好酒贪花经常戏弄手下的员工,而且还曾经多次出现过工作上的失误!多亏刘邦有几个好朋友帮衬——别人就不说了,县级干部萧何就多次替刘邦打过圆场,每次刘邦出现工作失误时,都是人家萧何替他周旋,这才...
熟悉三国的朋友,应该知道指的就是献帝刘协。事实上他之所以能够落得善终,与他一生充满了大智慧,是很有关系的。按理说他不是嫡子,皇位原本不是他的,再加上母亲也早早地被何皇后给毒死了。得知真相后的灵帝,尽管十分愤怒,但考虑到大将军何进,他也只好就此作罢。尽管何皇后如愿以偿地让自己的儿子刘辩继承了大统,但她...
比如此人的心肠异常的狠,不止一次地抛妻弃子,据正史的记载最少就有四次。其实这也算是一种无奈吧,无可厚非,因为在逃亡的过程中,带着家眷实属不便。这点倒是和他的老祖宗刘邦很像。当年刘邦兵败逃亡时,也是嫌马车太慢,好几次都把自己的两个孩子扔下去,都是夏侯婴又下去将其捡回来的,也正是因为这点,气得刘邦想杀了...
一日曹操不经意间看到儿子曹植的文章,连连点头,不时嘴角微微一笑。看完后不敢相信这是自己10岁儿子写的,问曹植:“你请人代写的吗?”,曹植胸有成竹的答到“话,说出口就是论;字,下笔就成文章,不信当面考考我就知道了,何必请人代写”。小时候的曹植性格坦诚,放荡不羁,不讲究仪表,车马服饰不张扬,没有官二代气...
这三次战役是公认的"三大战役"。不过以影响力来看,小编认为还有三场战役,其重要性并不亚于三国"三大战役",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这三次战役。小编认为"潼关之战"是一场很容易被忽略的重要战役,然而它对汉末三国时期的历史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影响。我们知道"赤壁之战"失败后,曹操集团暂时失去了对南方扩张的条件,开...
这个无能主公不是别人,正是吕布。吕布,作为汉末一代诸侯,以勇武闻名,号称“飞将”,但是其政治思维偏弱,不善于利用自己的优势,导致一直被人利用,先是董卓,后是王允,最后又依附袁绍和张扬,偷袭曹操的兖州,窃取刘备的徐州,最终在徐州下邳之战中被曹操围困。这个时候,吕布麾下一位武将出场了,也正是今日小编要讲...
这位令人惋惜的女子就是汉昭帝的上官皇后,她也是霍光的外孙女,或许人们能够在电视剧中看见这个女子的身影。当时汉昭帝即位后,年龄仅仅只有8岁,由自己的姐姐鄂邑长公主抚养着长大。等到汉昭帝21岁的时候,鄂邑长公主开始为他挑选妻子,此时的上官氏也只有6岁。等到上官氏入宫之后,就被封为了婕妤,在此之后不久上官...
曹营救主斩杀曹军忠贞猛将总结赵子龙可能不是三国里最耀眼的,但他是最朴实的。朴实者,可以活得更久,这样的人无论在哪里都是令人敬佩信任的,因为他是贴近我们的,可以是我们行事的标杆。参考文献:《三国演义》《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