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清政府晚期昏聩无能,对内残忍暴虐,对外卑躬屈膝,但这段时期还是涌现了不少名臣。尤其“晚清中兴四臣”更是得到了不少人的推崇,而声威赫赫的曾国藩、左宗棠和李鸿章都名列其中。
虽然都是中兴名臣,而且曾国藩对左宗棠还有知遇之恩,但他们后却做出了截然相反的选择。
甚至两人因此产生了冲突和矛盾,虽然不至于撕破脸,但曾经的好友还是走向了分道扬镳的结局。
之所以会这样,归根结底是因为他们三观不同,看待事物的角度和内心的坚持都差别很大。这一点在两人对“火烧圆明园”的不同反应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火烧圆明园
英法联军的暴行
对大部分国人来说,圆明园已经成为了大家心中永远的痛。每次提到都会立马想到积贫积弱、任人欺凌的近代史,对晚清的唾弃和不满也会随之涌上心头。
“火烧圆明园”发生在公元1860年,它其实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收尾。这场持续了5年的战争,以1856年的“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为开端,到1860年英法联军攻下北京后结束。
其实圆明园的悲剧本来是可以避免的,当时的英法联军只有18000人,想要攻破北京这样坚固的城池绝非易事。
而且在早些时候的大沽防守战中,清军就曾经打退过英法联军,可见后者是可以被战胜的。
圆明园
可惜的是,面对气势汹汹的英法联军,大清上下从皇帝到大臣,几乎都没有抵抗之心。
联军刚刚打到通州,咸丰帝就带着后妃仓皇逃窜,早早躲到了热河的避暑山庄。
皇帝和重臣都不战而溃,那士兵们自然也很难有顽强的抵抗意志。就这样,英法联军长驱直入,于10月18日攻入了北京城。
进入北京城之后,英法两国为了报复清廷,放开了对士兵的限制,允许他们在城中烧杀掠夺、肆意妄为。两国的士兵都很清楚,老百姓没什么油水,所以他们第一时间把目光放到了皇家生活的地方,而首当其冲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圆明园。
其实不少人对这场悲剧的认识是比较片面的,因为他们的目光都集中在“万园之园”的圆明园身上。其实在1860年,英法联军丧心病狂地烧毁了大清皇家的三山五园,而圆明园仅仅是其中之一。
圆明园
在这场持续了3天3夜的疯狂掠夺中,英法联军一共抢走了超过150万件的文物,其中不仅包含了来自先秦时期的珍贵青铜器,而有历朝历代最优秀的书法字画和各种奇珍异宝。
回过头来看,“火烧圆明园”不只是中国人的苦难,它几乎就是19世纪欧洲列强殖民掠夺的缩影。
甚至这件事在英法两国内部都不乏反对的声音,比如大文学家雨果就曾怒斥两军的暴行。
然而有些国人不仅对英法两国的暴行熟视无睹,还试图替对方洗白和辩驳,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妄称“圣人”的曾国藩。
英法军
曾国藩的“逆天”言论
1860年对于清政府和北京、天津的民众来说绝对是一个黑暗的年份,但是对远在江南的曾国藩来说,却是他人生最得意的日子。
这一年的4月,曾国藩率领部下在太湖中大破陈玉成的部队,重创了太平天国的主力水军。与此同时,他的竞争对手何桂清却掉了链子,后者的一个重大误判直接导致苏州和常州接连失陷。
此消彼长之下,曾国藩在1960年的6月,顺利升任两江总督,彻底把江南的军务揽在自己手中。
当北京陷落的消息传来后,一直打着“为国为民”旗帜,力图做一个“圣人”的曾国藩却诡异地保持了沉默。他既没有抨击英法联军的暴行,也没有表现出北上勤王的意图。
不过,曾国藩对英法两国的态度却在他1862年所写的笔记中彻底暴露,他是这样评价的:
“洋人十年八月入京,不伤毁我宗庙社稷,二者皆有德于我。我中国不宜忘其大者而怨其小者。”
在曾国藩这位湘军首领看来,洋人对北京的劫掠和残暴行径仅仅只是“小错”而已,并且对方还没有毁坏大清的宗庙社稷,实在是让他有些感动。
这种骨子里对洋人的卑微谄媚如今读来还不由得让人怒火中烧,曾国藩对英法暴行轻描淡写的态度实在是人神共愤。不仅如此,曾国藩还不忘强调洋人曾经对中国的恩德,他反反复复强调不能因为对方的一些“小小”恶行就忽略曾经的大恩。
看到这里,相信不少人会感到疑惑,欧洲列强连续两次发动“鸦片战争”,为什么曾国藩反而认为他们是恩人呢?这是因为曾国藩和蒋介石有着高度一致的三观,他们两人都是“攘外必先安内”这个理论的坚定践行者。
曾国藩真心实意地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才是满清的腹心大患,而洋人占领的那“一点点”领土不过是癣疥之疾,完全动摇不了清廷的根基。
在打击太平天国运动这件事上,英法等列强一开始选择了作壁上观,后来发现洪秀全等人完全无法掌控后,便转头支持清廷。
他们不仅成立了联合武装来剿灭太平军,还给曾国藩的湘军提供了不少帮助,比如武器和航路的支援。
因此,在曾国藩看来,英法的帮助是实打实的,至于他们屠杀百姓,劫掠京城,不过是毫不起眼的“冒犯”而已。
这就是曾国藩对英法联军的态度,这个被无数士大夫吹捧的“圣人”对百姓竟没有一丝一毫的怜惜,对国家也没有一分热爱。他的眼里只有自己的官位和前途,是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
左宗棠的爱国情怀
作为和曾国藩其名的“中兴四臣”,左宗棠对“火烧圆明园”的评价完全不同。
他在得知京城陷落、无辜百姓被屠戮的消息后,悲愤到无以复加,甚至气到彻夜难眠。
此时的左宗棠还只是一个小小的军务参赞,他没有被所谓的“大局”牵绊,内心里只有最纯粹的家国情怀和爱民之心。
虽然后来在剿灭太平天国的过程中,他所在的部队也收到了来自英法两国的援助。但左宗棠从来没有信任过这些野心勃勃的列强,他对洋人的态度一向是警惕和疏离。
这一点在左宗棠成为高官之后依然没有任何改变,比如他在巡视上海的时候,就从不给洋人优待,对租界一视同仁,完全无视后者的所谓“规矩”。一旦发现问题,就立马进行处理,绝不姑息。
而左宗棠这种强硬的态度不仅没有招来灾祸,反而有不少外国人对其表示尊敬。这些人在左宗棠巡视的时候,还展现出彬彬有礼的样子。
可见,傲骨铮铮的君子在哪里都会被人重视。
到了后期,左宗棠对洋人的强势甚至成为了一种威慑力,不少洋人听到他的名字就会感到害怕。甚至沙俄在逼迫清政府签订条约的时候,因为听到左宗棠要回京述职,其代表立马选择了让步。
就连美国学者都对左宗棠赞不绝口,评价其为“国家之光、民族之光”,视他为支持清政府的栋梁。
可以这么说,左宗棠的报国之心从始至终都未曾变过。正是因为怀着这份对人民和土地的热爱,他才会在60多岁的高龄率领湘军跋涉进万里去收复新疆。
而且因为年龄过大,左宗棠在上战场之前就已经做好了以身报国的准备,他在出行之前就为自己准备好了棺椁。而“左宗棠抬棺西征”的故事在民间一度也非常盛行。
在出发之前,左宗棠制定了完善的进攻计划,他提出的“缓进急战”、“先北后南”的战略方针得到了官兵们的一致认可。
1876年,左宗棠率军到达酒泉,正式对强占新疆的古柏">阿古柏发起了进攻。
在他的运筹帷幄和湘军的拼死作战下,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新疆全境就被收复。
左宗棠的西征具备非常重要的意义,此战不仅粉碎了英俄两国侵占新疆的野心,维护了中国的领土安全;还为之后的新疆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这里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
后世的评价翻转
需要注意的是,在清末民初的这段时间里,曾国藩的知名度和认可度都远远高于左宗棠。前者收获了无数文人士大夫的肯定,还被冠以“半个圣人”的超高评价,足见其声望之隆。
而收复新疆、主持洋务运动的左宗棠虽然也颇受好评,但是文人墨客对其的歌颂其实远逊于曾国藩。
一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追捧曾国藩的声音都屡见不鲜,不少人被一些书籍误导,以为曾国藩真的是“国人精神之典范”。
进入网络时代后,随着普通人对历史了解的深入,曾国藩和左宗棠的大众认可度也出现了翻转。曾国藩伪君子的一面被很多人发现,尤其是他在天津教案中对洋人阿谀奉承,对国人重拳出击的形象更是让不少历史爱好者大失所望。
而左宗棠“抬棺西征”的义举则在网络中被更多的人熟悉,这位爱国爱民、对洋人不卑不亢的中兴之臣收获了大量的好评。不少人认为,新疆如今能安稳掌控在中国手中,左宗棠绝对居功至伟。
结论
总的来说,从对“火烧圆明园”这件事的态度上,就能看出来曾国藩和左宗棠的不同。
前者虽时刻把儒学经典挂在嘴边,但并没有发自内心地认可“仁义爱民”的孔孟之道;而左宗棠虽然貌似粗豪,却时刻践行着儒家忠君爱国、施政为民的理念。
古人讲究“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曾国藩在这方面几乎做到了极致,所以他在世时搏得了一众好评。
所谓“真金不怕火炼”,谁是虚假的儒学门徒,谁又是真正的民族英雄,历史已经给出了答案。
参考资料
《曾国藩真相录》——易孟醇
很多人按照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的标准,说他是法家学派弟子,也有人说他是兵家、墨家传人。那么诸葛亮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他究竟属于哪一学派呢?诸子百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产物。此后,这些学派大多分流、演变。除了儒释道家思想活跃,其余的思想流派大多消隐。所以,三国时期人物诸葛亮的身上,并没有明确的思想流派...
在刺杀董卓失败后,曹操就开始起事了,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就统一了北方,甚至还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当时所拥有的实力甚至是超越了孙刘双方的联盟。那么,曹操为什么会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呢?大多数人觉得跟曹操的奸诈有一定的关系,当然了,这兴许是一方面原因,当时最为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曹操的识人之明了。大家都知道,曹操...
第十名:步练师她是孙权的妃子,来自江苏,在孙权继位之后被封为了夫人,可以说是达到了皇后的地位,在步练师去世之后,被追封为了皇后,埋葬在蒋陵。第九名:祝融夫人她是三国里面唯一真正上过战场的女性,和孟获是一伙的,和孟获一起对抗蜀国的军队,在七擒七纵孟获之后,祝融夫人也归顺了蜀汉,据说他武艺高强,百发百中...
赵云,乃是继关羽、张飞之后,加入刘备集团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赵云算得上是蜀汉集团的元老级别人物。但是,刘备在称帝之后,给赵云的官职,仍然是一个“杂号将军”,赵云的权利,从本质上来说,没有丝毫的改变。很多人搞不明白,赵云前前后后,跟随刘备出生入死,差不多30个年头,为什么刘备就没有让赵云独当一面。给...
东汉末年,英雄辈出,谋臣如雨,武将如云。说起三国英雄们的武力值,这第一者当属吕布.随后才能够轮得上关羽、张飞等人.当时三个国家的实力都不容小觑,而大将最多者应...今天我们来看看三国时期的大狂人都是谁?Top8:虞翻虞翻是东吴的一员将领,虽然在三国时期他名声并不显赫,但他也是一位文武全才,尤其是他在...
果然司马懿跨渭河修桥,在两岸扎营,诸葛亮面对本想使用声东击西之策烧掉浮桥,却不想还是在司马懿刺探到了军情,溃败而返。第二回合司马懿想要反守为攻,将蜀军彻底围困,结果诸葛亮来了个埋伏战,扳回一局。等到第三回合,“木牛流马”这样在传说中流传了近2000年之久的“黑科技”除此登场了。本来是司马懿见蜀汉境内...
关家被害经过这一切,还得从蜀汉灭亡的前几个月说起。话说蜀汉末年,曹魏权臣司马昭派遣将领钟会、邓艾率领大军南征蜀汉。在古代,巴蜀地区是历代封建王朝都深感头疼的地方。因为交通因素以及统治技术的局限,一旦王朝出现衰败迹象,巴蜀地区往往会成为最先脱离朝廷统治的地区。并且,巴蜀地势的特殊,也让朝廷的讨伐变得收...
老刘没有发迹前只是家乡沛县的一个亭长,大致也就相当于乡科局干部吧?这个时候的老刘,那可真是本色毕露:不仅生性放纵好酒贪花经常戏弄手下的员工,而且还曾经多次出现过工作上的失误!多亏刘邦有几个好朋友帮衬——别人就不说了,县级干部萧何就多次替刘邦打过圆场,每次刘邦出现工作失误时,都是人家萧何替他周旋,这才...
熟悉三国的朋友,应该知道指的就是献帝刘协。事实上他之所以能够落得善终,与他一生充满了大智慧,是很有关系的。按理说他不是嫡子,皇位原本不是他的,再加上母亲也早早地被何皇后给毒死了。得知真相后的灵帝,尽管十分愤怒,但考虑到大将军何进,他也只好就此作罢。尽管何皇后如愿以偿地让自己的儿子刘辩继承了大统,但她...
比如此人的心肠异常的狠,不止一次地抛妻弃子,据正史的记载最少就有四次。其实这也算是一种无奈吧,无可厚非,因为在逃亡的过程中,带着家眷实属不便。这点倒是和他的老祖宗刘邦很像。当年刘邦兵败逃亡时,也是嫌马车太慢,好几次都把自己的两个孩子扔下去,都是夏侯婴又下去将其捡回来的,也正是因为这点,气得刘邦想杀了...
一日曹操不经意间看到儿子曹植的文章,连连点头,不时嘴角微微一笑。看完后不敢相信这是自己10岁儿子写的,问曹植:“你请人代写的吗?”,曹植胸有成竹的答到“话,说出口就是论;字,下笔就成文章,不信当面考考我就知道了,何必请人代写”。小时候的曹植性格坦诚,放荡不羁,不讲究仪表,车马服饰不张扬,没有官二代气...
这三次战役是公认的"三大战役"。不过以影响力来看,小编认为还有三场战役,其重要性并不亚于三国"三大战役",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这三次战役。小编认为"潼关之战"是一场很容易被忽略的重要战役,然而它对汉末三国时期的历史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影响。我们知道"赤壁之战"失败后,曹操集团暂时失去了对南方扩张的条件,开...
这个无能主公不是别人,正是吕布。吕布,作为汉末一代诸侯,以勇武闻名,号称“飞将”,但是其政治思维偏弱,不善于利用自己的优势,导致一直被人利用,先是董卓,后是王允,最后又依附袁绍和张扬,偷袭曹操的兖州,窃取刘备的徐州,最终在徐州下邳之战中被曹操围困。这个时候,吕布麾下一位武将出场了,也正是今日小编要讲...
这位令人惋惜的女子就是汉昭帝的上官皇后,她也是霍光的外孙女,或许人们能够在电视剧中看见这个女子的身影。当时汉昭帝即位后,年龄仅仅只有8岁,由自己的姐姐鄂邑长公主抚养着长大。等到汉昭帝21岁的时候,鄂邑长公主开始为他挑选妻子,此时的上官氏也只有6岁。等到上官氏入宫之后,就被封为了婕妤,在此之后不久上官...
曹营救主斩杀曹军忠贞猛将总结赵子龙可能不是三国里最耀眼的,但他是最朴实的。朴实者,可以活得更久,这样的人无论在哪里都是令人敬佩信任的,因为他是贴近我们的,可以是我们行事的标杆。参考文献:《三国演义》《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