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 上古人物 / 夏朝人物 / 商朝人物 / 周朝人物 / 秦朝人物 / 汉朝人物 / 三国人物 / 晋朝人物 / 隋朝人物 / 唐朝人物 / 宋朝人物 / 元朝人物 / 明朝人物 / 清朝人物 / 民国人物
历史知识网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75年前的解放上海战役,是我第一次来上海”

“75年前的解放上海战役,是我第一次来上海”

来源:历史知识网

75年前的解放上海战役,张润恕老人作为民工队的一员参与战斗。这也是他第一次来到上海,他也没有想到,之后自己会在上海工作、安家。

张润恕老人1928年2月生人,现已97岁了。他最珍视的东西之一,是一枚渡江战役奖章。他从盒子里小心取出,向记者展示。奖章的正面写有“渡江胜利纪念”,反面印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颁发”,落款时间是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一日,这是渡江战役正式发起的时间。张润恕说,这枚奖章,是奖励他获一等功的。他回忆起当年的事,思路清晰,也很健谈。

他是山东蓬莱人,年幼时失去双亲,过过苦日子。12岁时离家,去辽宁营口学生意。最困难的时候,槐花树也是口粮,槐花、槐花叶子、树皮难以下口,但略微可以饱腹。

他大约在1945年9月参加村青年救国会,1946年2月成为村青年救国会会长。同年10月,组织吸收了他入党,并于12月转正。“当时入党是需要保密的,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子女。”张润恕老人说。

1946年2月,他带头参军,却因为体质原因体检不合格。于是,他加入后方支前大队成为民工队的一员,支援前线参加了白马关战役和孟良崮战役。

1949年4月作为民工连副指导员参加了渡江战役,解放上海战役中,他同样以这样的身份参与战斗。

1949年,他再次参与民工支援大队,附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三野部队第31军,在高桥方向作战。彼时,人民解放军采取“两翼迂回、钳击吴淞口”的战略方针,断敌海上退路。作为钳形攻势的“右钳”,浦东是上海战役的主战场之一。其中高桥地区打得最为激烈且艰苦。

“田埂容易埋地雷,便从水田里过。水田里也早有埋伏,国民党把尖竹子插在水里。”张润恕回忆说。

当时,高桥地区东临大海,西临黄浦江,北扼吴淞长江出海口,是上海外围国民党军主要防御阵地之一。国民党军利用日寇所修筑的防御工事,在这一地区构筑了星罗棋布的永久性与半永久性钢筋水泥集团堡,各地堡之间筑有纵横错杂的交通壕和木桩、竹签、铁丝网等四五道副防御工事。

1949年上海解放后,他回到山东蓬莱。先后进入蓬莱县易三区区委、区工所等地工作,后来成为蓬莱县公安局一名干部,被派往上海进行失业救济登记工作。机缘巧合,他留在上海分配工作,成为上海市公安局基本建设保卫处的一员,主要负责搞基本建设保卫。他参与了中苏友好大厦(现上海展览中心)的建设。离休前为徐汇区工商局正处级调研员。

这些故事的讲述中,张润恕的语气始终是平静的,不时在陷入回忆时露出笑容。唯有在记者想要留下影像的时候,他希望把自己身后的一面小小的国旗,一起拍进镜头。

作者:王宛艺

文:王宛艺 图:王宛艺 摄 编辑:占悦 责任编辑:王嘉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24小时热文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