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 上古人物 / 夏朝人物 / 商朝人物 / 周朝人物 / 秦朝人物 / 汉朝人物 / 三国人物 / 晋朝人物 / 隋朝人物 / 唐朝人物 / 宋朝人物 / 元朝人物 / 明朝人物 / 清朝人物 / 民国人物
历史知识网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欺骗了我们千年的两大形象:樊哙之智与范增之愚

欺骗了我们千年的两大形象:樊哙之智与范增之愚

来源:历史知识网

看到小编的标题,读者朋友们肯定会问,樊哙">樊哙不是鸿门宴上那个大口喝酒大口吃肉的莽夫吗?范增">范增不是被西楚霸王项羽">项羽尊为“亚父”的一流谋士吗?为什么还要学樊哙">樊哙不要做范增">范增呢?听小编一一道来!

樊哙">樊哙有“五智”

樊哙">樊哙

第一智:眼光独到

在职场中,跟对领导非常重要,一个好的领导能让你少走不少弯路,甚至能成为你的“政治资源”。虽然樊哙">樊哙出身不好“以屠狗为事”,也没有多少文化,但自从跟随刘邦">刘邦沛县起兵,就忠心耿耿、一心一意地跟随刘邦">刘邦做事,在刘邦">刘邦最困难的时候,他都没有离之而去,要知道刘邦">刘邦年轻时就是一个地痞无赖,四十多岁了还是光棍一个,最高也就做到泗水亭长,也就相当于现在的一个街道办公室主任。

就连刘太">刘太公都说自己的儿子整日游手好闲,连刘邦">刘邦在家务农的二哥刘仲">刘仲都比不上。樊哙">樊哙能够发现刘邦">刘邦的独到之处,不能不说樊哙">樊哙的眼光独到。

刘邦">刘邦樊哙">樊哙

第二智:遇事冷静

樊哙">樊哙虽然平时大大咧咧,给人感觉一根筋,但关键时刻就能看出樊哙">樊哙遇事冷静的特质来。

公元前207年十月,秦王子婴">秦王子婴以绳系颈,开关投降,曾经辉煌一时的大秦帝国轰然倒塌,一个崭新的纪元徐徐拉开帷幕。刘邦">刘邦军一进入咸阳,就如“刘姥姥">刘姥姥进了大观园——满载而归”,他们纷纷进入秦朝的府库和后宫,金银、珠宝、美女,拿到手软。就连刘邦">刘邦也被闪亮的珠玑、惊艳的美女迷乱了眼睛,一进去就再没见出来。

刘邦">刘邦

在巨大的物质和美色诱惑面前,几乎人人垂涎欲滴,其态如同扑食的饿狼,粗鄙的性格立刻显露无遗。

“众人皆醉我独醒”,面对诱惑,仅有两人保持了冷静的头脑,一个是萧何">萧何,另一个就是大家怎么也不会想到的樊哙">樊哙

萧何">萧何

萧何">萧何去了丞相府和御史府,把秦朝律令、图籍拿到手中,以备不时之需。樊哙">樊哙则直入后宫,把刘邦">刘邦从温柔乡中拉了起来,说道:“沛公欲有天下耶?将为富家翁耶?此间奢丽之物,皆秦所以亡天下,沛公何用为?愿急还灞上,无留宫中。”

樊哙">樊哙貌似看到了一千年后李自成">李自成进北京的悲惨结局,冒着被刘邦">刘邦责罚的风险,犯颜直谏,让刘邦">刘邦狂热的大脑冷静下来。

这根本不是一个莽夫所能做出的事来,如果是张良">张良陈平">陈平萧何">萧何之流,大家可能不会感到惊讶,樊哙">樊哙此举绝对惊掉了一地眼镜,他隐藏在憨厚的外表下是一颗智者的心。

张良">张良

现代职场中,领导不是听不进不同意见,特别是在志得意满之时,领导也希望有人能警醒自己,当然不是那种时时刻刻,以耳提面命的嘴脸在自己耳边呱噪。樊哙">樊哙就很注意方式方法,他情急之下并没有口无遮拦,而是一口一个沛公,“愿”还灞上,当刘邦">刘邦还在犹豫不决之时,他又拉来了张良">张良,一起说服刘邦">刘邦

这些无不体现出樊哙">樊哙的冷静和智慧。

第三智:扮猪吃老虎

樊哙">樊哙留给世人的印象就是一个“猛张飞">张飞”“莽李逵">李逵”的形象,特别是在那场名垂千古的鸿门宴上,经过司马迁">司马迁老先生的生花妙笔,一个莽撞人的形象就此定型,但我们仔细推敲一下,樊哙">樊哙在鸿门宴上的表现,绝对是扮猪吃老虎,忽悠了项羽">项羽

《史记》记载,刘邦">刘邦为消除项羽">项羽的戒心,亲率百余骑赴宴。刘邦">刘邦一进入宴会现场,便觉杀气扑面而来,范增">范增频频使眼色,再三举起玉玦,暗示项羽">项羽快快下手,见项羽">项羽不睬,又招来项庄">项庄,命他借舞剑之际,“击沛公于坐,杀之”。

项庄">项庄舞剑

刘邦">刘邦如坐针毡,惊恐万状。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樊哙">樊哙“带剑拥盾”而入,怒视项羽">项羽项羽">项羽亦惊起,按剑而立。当得知他是刘邦">刘邦的车夫后,禁不住由衷赞叹道:“壮士!”项羽">项羽虽有此赞,但王霸">王霸之气却丝毫未减,“斗卮酒”“生彘肩”,轮番“轰炸”,樊哙">樊哙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啖之,一一领受。项羽">项羽意犹未尽,再逼一步:“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樊哙应声而答:“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又一饮而尽。

樊哙">樊哙

大家可能会说,樊哙">樊哙这是本色出演,哪里有什么扮猪吃老虎?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就能看出樊哙">樊哙的智慧来,他如果不是慷慨豪迈而入,而是唯唯诺诺上前,以项羽">项羽的为人,根本不会给樊哙">樊哙发言的机会,只需一句“左右,棍棒打出”,就能让张良">张良的计谋付之东流。

樊哙">樊哙此举可以说是完全摸清了项羽">项羽“惜英雄、重英雄”的脾性,投其所好,以莽夫示之,这才能引出樊哙">樊哙的一番慷慨陈词:

“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灞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这么一段有理有据、鞭辟入里、精彩绝伦的演讲,是一莽夫能说出来的吗?所以说樊哙">樊哙是扮猪吃老虎,忽悠了项羽">项羽

陈小春饰演的樊哙">樊哙

更值得一提的是,刘邦">刘邦借尿遁之后,又担心未及向项羽">项羽辞行,正在犹豫之际,樊哙">樊哙说:“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这种智慧而富有哲理的话语,有上面的铺垫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第四智:以“诚”待领导

这个“诚”既是诚实的诚也是忠诚的诚,领导对一个人的“诚”不会视而不见,只是大多数时候,人们为了一己私利,不愿意表现出来罢了。樊哙">樊哙就很明白这个道理,“排闼”进谏就体现了樊哙">樊哙对领导的“诚”。

《史记·樊郦滕灌列传》记载,公元前196年英布">英布谋反,当时刘邦">刘邦“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只有樊哙">樊哙“乃排闼直入”。

见到刘邦">刘邦樊哙">樊哙先是痛哭流涕,继而慷慨陈词:“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赵高之事乎?”

樊哙">樊哙

樊哙">樊哙的话直如箭、苦如药,但他对刘邦">刘邦示之以诚,这也感动了刘邦">刘邦,“高帝笑而起”,不但没有责备樊哙">樊哙,反而抱病接见大臣,处理朝政,平定英布">英布之乱。

刘邦">刘邦为何“笑而起”?就是因为刘邦">刘邦明白良药苦口的道理,知道樊哙">樊哙是一片忠心。在职场中时不时的给领导提个醒,偶尔犯颜直谏一下,待领导以诚,这样才会走进领导的内心,成为领导的“心腹”,一味的阿谀奉承,只会让领导认为你只是一个无用的“谗臣”。

刘邦">刘邦

第五智:广结善缘

在职场中,人脉非常重要,谁也不知道哪块云彩会下雨,樊哙">樊哙就深谙此道,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在刘邦">刘邦的屠刀下逃得性命。

公元前195年,刘邦">刘邦平定英布">英布叛军后回长安,病重,燕王卢绾">卢绾又叛变,于是派樊哙">樊哙率军讨伐。当樊哙">樊哙率军离去后,有人向刘邦">刘邦进谗言,说樊哙">樊哙图谋不轨。刘邦">刘邦疑心大起,于是下旨陈平">陈平樊哙">樊哙斩杀于军中。

可是陈平">陈平并没有依旨将樊哙">樊哙斩于军中,而是将其押送回长安。就这样一耽搁,刘邦">刘邦就驾崩了。刘邦">刘邦死后,吕后专政,不但赦免樊哙">樊哙一死,还恢复了他的爵位和封邑。

刘邦">刘邦吕雉">吕雉

樊哙">樊哙能险死还生就得益于他的人脉。樊哙">樊哙在很早之前就娶了吕后的妹妹吕媭">吕媭为妻,他是吕雉">吕雉的亲妹夫,而采取拖延之计的陈平">陈平也是樊哙">樊哙的好友。

可能有人会说,陈平">陈平是因为畏惧吕后报复,才冒险救下了樊哙">樊哙。我们可以这样假设,如果陈平">陈平樊哙">樊哙的关系一般,或者有隙,陈平">陈平会如此做吗?要知道和他一起执行任务的还有周勃">周勃,他只需要不把利害关系向周勃">周勃点明,就可以顺手推舟要了樊哙">樊哙的命,而承担责任的也不是他一人,就算吕后要报复,那也应该是很久以后的事了。吕后刚接手汉朝的江山,就先杀执行先帝命令的大将,肯定是不智的,所以至少暂时陈平">陈平是安全的,如果陈平">陈平能再熬一熬,说不定就能熬到刘盈">刘盈掌权了呢。

陈平">陈平

退一步讲,就算陈平">陈平是因为畏惧吕后报复,才救下樊哙">樊哙,那不也是因为樊哙">樊哙的人脉——吕后吗?

樊哙">樊哙的粗犷外表,敦厚的性情,细腻的心思,忽悠项羽">项羽的手段,我们有理由相信樊哙">樊哙刘邦">刘邦的重臣们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这从鸿门宴上张良">张良独找樊哙">樊哙入帐就能看出一二。

正是有了这“五智”,樊哙">樊哙才能出将入相,被刘邦">刘邦引为心腹,最后还能善终而死。而反观范增">范增,不但自己效忠的对象兵败身死,还被排挤到郁郁还乡,不能不说范增">范增极其失败,而范增">范增之败则归咎于他的“五愚”。

范增">范增有“五愚”

范增">范增

第一愚:倚老卖老

领导最讨厌什么人?不是能力不行的人,也不是直言顶撞之人,而是倚老卖老,觉得自己很牛的人,对于前者,只需要开了就行,而对后者,领导却不能简单的一开了之,因为但凡倚老卖老之人,一般是老臣子,资历深,能力强,确实非常令人头疼。但只要有机会,领导肯定是想让这种人滚得越远越好。而范增">范增就没明白这个道理。

鸿门宴上,眼见项羽">项羽放跑刘邦">刘邦范增">范增气的又是砍玉斗,又是骂“竖子”,就差没有把项羽">项羽揪过来暴打一顿了,他还真是以亚父自居了,这不是犯颜直谏,这是在向领导脸上吐唾沫星子。项羽">项羽也是好脾气,竟然忍了!

项羽">项羽范增">范增

第二愚:撂挑子

领导最不怕的人就是撂挑子的人,对于倚老卖老之人,领导不好抉择,但对于撂挑子的人,一句话,“地球缺了谁都转,走好,不送!”而范增">范增七老八十的人了,火气还挺大,动不动就撂挑子不干,这也为自己的悲惨结局埋下了隐患。

刘邦">刘邦陈平">陈平计,故意没有把项羽">项羽派往汉营的使者的伙食搞好,便引起项羽">项羽的疑心。但项羽">项羽范增">范增,也只是“稍夺之权”,可范增">范增却“大怒”,而且还怒到脱鞋子撂挑子的地步“赐骸骨归卒伍”,甚至还妄言什么“天下事大定矣”!结果,还没有回到他打算退休养老的彭城,便被背上气出来的毒疮夺去了性命。

范增">范增

第三愚:识人不明

这里的识人不明,不是说范增">范增跟错了项羽">项羽,因为他起先选择的是项梁">项梁项羽">项羽是适逢其会,恰好赶上了项梁">项梁早逝,不得已范增">范增只能奉项羽">项羽为主。这里的识人不明是说范增">范增根本不了解项羽">项羽的为人,或者了解而不屑于去改变。

鸿门宴前,范增">范增项羽">项羽分析的是头头是道,说刘邦">刘邦“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此番话可谓把刘邦">刘邦剖析得入木三分,不但成功地说服了项羽">项羽,还让项羽">项羽当即作出了“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的决定。然而,项羽">项羽此决策是在“大怒”的状态下做出的。作为“亚父”的范增">范增,竟然没有考虑到项羽">项羽善变的性格,没有时刻加以提醒,更没有为第二天早晨“击破沛公军”的军事行动,提供详细的谋略和安排。结果就是,鸿门宴上刘邦">刘邦的一番惺惺作态成功地说服了项羽">项羽,使项羽">项羽放跑了刘邦">刘邦

范增">范增张良">张良

如果这时范增">范增没有砍玉斗,骂竖子,而是循循善诱,再给项羽">项羽剖析一番,项羽">项羽重新“击沛公军”的可能性很大,可是他又没有考虑到项羽">项羽执拗的性格,你越说,我越不听,这就不能简单的用一句“范增">范增顽固”来解释了,只能说明范增">范增极其不智。

第四愚:孤家寡人

樊哙">樊哙的广结善缘、与领导走得很近相反,范增">范增就是孤家寡人一个,都说一个好汉三个帮,鸿门宴上除了看见范增">范增和被他忽悠的项庄">项庄忙里忙外,为了置刘邦">刘邦于死地,又是使眼色,又是拔剑骂娘以外,其他可曾有一人声援范增">范增,不暗地里幸灾乐祸就很好了。

陈平">陈平使出离间计,范增">范增怒而返乡之时,又有何人替范增">范增说一句公道话?这些都说明范增">范增在楚军中的人缘不怎么好。想象一下,范增">范增总是一副莫测高深,生人勿近的嘴脸,也就不足为奇了。

项羽">项羽手下没有打成一片也就罢了,毕竟自己大小也是项羽">项羽的亚父,与一帮小弟为伍岂不是很掉价?但他跟自己的直属领导都没有搞好关系,那就是范增">范增的不是了。

范增">范增项羽">项羽

苏轼">苏轼曾评价过范增">范增,“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陈平">陈平区区一个明眼人都能看出的反间计,就轻易离间了项羽">项羽的亚父,这说明什么?说明项羽">项羽早对范增">范增起了猜疑之心,不,应该是厌恶之心。范增">范增一七老八十之人,既非功高震主又非恃权夺位,项羽">项羽能猜忌他什么?只能是项羽">项羽厌烦范增">范增,恨不能范增">范增早早离去,因此才有范增">范增一做出告老还乡的姿态,项羽">项羽立马就准了的“乌龙事件”。

第五愚:顽固,一根筋

范增">范增的顽固主要体现在他不会、不擅长,乃至不屑于劝诫项羽">项羽

项羽">项羽无疑是一个刚愎自用、自以为是的主,属于那种赶着不走打着倒退的人,对于这样一头倔驴,要想使其听话,就必须要采取一定的策略(放低姿态、好言好语),而这正是范增">范增不擅长的。

范增">范增项羽">项羽

明代张燧就评价说范增">范增之智不如儿女子:

居巢">居巢叟(范增">范增)……智出两女子下矣。又外黄舍人儿,年十三,尚能说羽赦外黄当坑者。居巢">居巢叟年已七十,顾不能谏羽,使戮子婴、杀义帝、斩彭生、坑秦二十万众,智愚之相去何远哉!”

——《范增">范增智不如儿女子》

意思就是说,范增">范增不能阻止项羽">项羽杀子婴、义帝、彭生,坑秦卒二十万,他的智慧还远远不如一女子、小儿。并举了一个十三岁的小儿劝服项羽">项羽放弃屠城的例子。

项羽">项羽攻占外黄之后(外黄是抵抗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后自己投降的),打算屠城,我们来看看这个十三岁小儿是如何劝服项羽">项羽的,他说:“大王您还要继续攻打剩下的十几个城池呢,如果您现在屠城的话,只会让别的城池死命坚守。”有理有据,还表现得非常恭敬,是不是与樊哙">樊哙的措辞有异曲同工之处。

这些情况,范增">范增知道不知道呢?当然知道,但他明知自己劝说项羽">项羽的方式只会适得其反,但就是不改变,或者说不屑于改变,说白了还是一根筋,不知变通,不会因人下饭。

范增">范增

以上就是樊哙">樊哙的“五智”与范增">范增的“五愚”,看到这些,如果你是他们二人的领导,你会选择樊哙">樊哙还是范增">范增呢?司马迁">司马迁真是欺骗了我们千年!

24小时热文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