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 上古人物 / 夏朝人物 / 商朝人物 / 周朝人物 / 秦朝人物 / 汉朝人物 / 三国人物 / 晋朝人物 / 隋朝人物 / 唐朝人物 / 宋朝人物 / 元朝人物 / 明朝人物 / 清朝人物 / 民国人物
历史知识网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国史话》十五替魏延辨诬

《三国史话》十五替魏延辨诬

来源:历史知识网

三国的史事是大家都知道的,本来用不着我来讲。我现在所要讲的,只是向来大家弄错之处,我想要来矫正矫正而已。既然如此。我就还要想替一个人辨诬,那就是魏延">魏延

魏延">魏延本来是以部曲随先主入蜀的。因屡有战功,升迁到牙门将军。先主既得汉中之后,还治成都,要拔摧出一个人来镇守汉中。当时大家都以为要用张飞">张飞张飞">张飞也以此自许,而先主竟破格捆用了魏延">魏延关羽">关羽张飞">张飞是先主手下资格最老的两员猛将.当时敌国的人亦都称他为万人敌的。先主从起兵以来,不分兵则已,要分兵,关羽">关羽总是独当一面的,第十二回中业经讲过了。此时关.羽正在镇守荆州,再要找一个独当一面的人,以资格论,自然是张飞">张飞了。再次之则赵云">赵云.随先主亦颇久。争汉中之时,赵云">赵云亦颇有战功,先主称他“一身都是胆”的。然而这时候要镇守汉中,先主却破格报用了魏延">魏延,这就可见裕魏延">魏延的才略。关羽">关羽张飞">张飞都是长于战斗的。关羽">关羽曹仁">曹仁,虽然终于失败,乃因受了孙曹两面的夹攻,而又外无救援之故。当时那种凌厉无前的气概,使曹操">曹操方面十分吃紧,那也不是容易的罢?当曹操">曹操张鲁">张鲁之后。张邻的兵,业已攻入巴中。使巴中而竟为曹兵所占据,强敌即遇近西川,蜀汉的形势,此时实亦万分吃紧,而张飞">张飞竟能够把张都打退,这一场功劳,也不能算小罢?然则在当时,关羽">关羽张飞">张飞所以威名播于敌国,易世之后,还有人称道弗衰也不是偶然的。然而先主对于镇守汉中之任.竟不用张飞">张飞而用魏延">魏延,则魏延">魏延的将略,似乎还在关、张之上。大概关、张的将才,是偏于战斗,而魏延">魏延则要长于谋略些罢?然则镇守荆州的,假使是魏延">魏延,或者不如关羽">关羽之以过刚而折,而半个荆州,也就不至于失陷了。这虽然是揣测之辞,似乎也有可能性。

魏延">魏延的谋略,从一件事情上可以见得。据《三国志注》引《魏略》说:诸葛亮">诸葛亮出兵伐魏时,和手下的人谋议。魏延">魏延献计说:“魏国的安西将军关中都督夏侯排,是曹操">曹操的小女婿,既无智谋,又无勇气。你只要给我精兵五千。直指长安,他听得我去,一定要逃走的。他走后,长安就只剩些文官了。魏国东方的救兵要合拢来,还得二十多日,你的大兵也好到了。如此则咸阳以西一举可定了。”案诸葛亮">诸葛亮第一次伐魏,在魏明帝">魏明帝太和二年。这一次.魏国见蜀国久不出兵,以为他无力北伐,毫无预备。所以诸葛亮">诸葛亮出兵,甚为得手。南安、天水、安定三郡。都望风迎降。只因马傻失机,以致前功尽弃。以后出兵。虽然累战克捷,然魏国亦已有了预备,要大得志就难了。所以太和二年这一役,亦是魏肠强弱的一个关键。据《三国志.夏侯俘传》注弓!《魏略》,夏侯排免去安西将军关中都督之职,就是在这一年的。然则魏延">魏延的献计,亦就是这一年的事。倘使诸葛亮">诸葛亮采用魏延">魏延之计,则魏延">魏延做了先锋。马诬亦是奇才,我们不能以成败论人,但谋略虽好,战斗的经验或者要缺乏些,所以不免有失,用魏延">魏延则无此弊,然则使诸荡亮采用魏延">魏延之计,着似冒险,或者转无马诬的失着.亦未可知。所以诸葛亮">诸葛亮不用魏延">魏延之计,实在是可借的,而魏延">魏延的将略。亦就因此可见了。

诸葛亮">诸葛亮虽不用魏延">魏延之计,而其军队精练,一切都依着法度,亦自有其不可及之处。他第一次虽然失败.以后又屡次出兵。魏朝尝派司马璐去抵御他。司马璐的用兵.亦有相当能力。他生平除掉和诸葛亮">诸葛亮对垒之外,也总是胜利的。独至对于诸葛亮">诸葛亮,则仅仅乎足以自守。这句话,是见在《三国志·诸葛亮">诸葛亮传》注所引吴人张俨">张俨所著的《默记》里面。第三国人的话,比较要公平些。于此可见(三国志》里载诸葛亮">诸葛亮伐魏之事,总不胜利汉晋书.本纪》里更说他每战辄致;只因《三国志》为晋人所著,《晋书》所根据的,也是晋朝人的史料,不足凭信罢了。诸葛亮">诸葛亮每次出兵,都因粮运不继,不能持久,乃制造了木牛流马以运粮,又分兵屯田,为久驻之计。蜀汉后主的十一年,即魏明帝">魏明帝的八年.他屯田的兵,已经杂居渭水沿岸,通近长安了。不幸患病身死,从此以后,蜀汉就更无力进取中原了。这固然不仅是军事一方面的问题,然而当时蜀汉的军队,起了内让,以致魏延">魏延身死,亦不能说不是一个损失。

据《三国志》说:诸葛亮">诸葛亮病危的时候,和杨仪">杨仪、费伟、姜维">姜维三个人密定了退兵的计划。这一次出兵,魏延">魏延本来是先锋,这时候却将他改作断后.而令姜维">姜维次之。魏延">魏延如不听命令,大军就径行开拔。谙葛亮死后,杨仪">杨仪秘不发丧,派费伟去探问魏延">魏延的意思。魏延">魏延说:“瑟相虽死。我自活着在这里。根府里亲近的人和官属,自可将护他的棺框回去.安葬,我自当带兵击俄。如何因一个人死,废掉天下的大事呢?况且魏延">魏延是什么人。要听杨仪">杨仪的命令,替他做断后将?,就和费栉同拟一个计划,那一部分的兵该退回去,那一部分的兵该留下来,要费纬和他连名,把这命令传给各将领。费伟编他道:“杨仪">杨仪是文官.不会部署军事,他决不会违反你的意思的,不如让我回去,再和他商就骑着马快跑而去。费柿去后,魏延">魏延懊悔不该放他,再派人去追,已经来不及了。魏延">魏延派人去探看,杨仪">杨仪等已经整军待发,打算把魏延">魏延一枝兵留下来。魏延">魏延大怒,趁他们没有动兵,便带兵先发。杨仪">杨仪等亦伐木开路,昼夜兼程,紧跟在他的后面。魏延">魏延的兵先到,据住了南谷口,派兵去攻击杨仪">杨仪杨仪">杨仪派何平去抵敌。何平骂魏延">魏延先发的兵道:“承相死得没几时,你们何敢如此?魏延">魏延的兵知道其曲在延,都不听他的命令,散掉了。魏延">魏延只和他的儿子和">子和还有几个人逃回汉中去。杨仪">杨仪马岱">马岱带兵去将他追斩了。这一段事情,一看而知其不是实在。据《注》引《魏略》说:则诸戴亮病重的时候,是派魏延">魏延代理自己的职务,秘丧而归的。杨仪">杨仪魏延">魏延索来不睦,就扬言魏延">魏延要投降敌国,带着手下的人去攻魏延">魏延魏延">魏延因出其不意,无从抵当,只得带着兵逃走,就给杨仪">杨仪追杀了。这话也不是事实。诸葛亮">诸葛亮在病危之时,预定退军计划,这一个命令,总是要传给全军的,岂有和杨仪">杨仪、费伟、姜维">姜维私相计议,r置先锋军于不顾之理,这岂像诸葛亮">诸葛亮做的辜情?若说诸葛亮">诸葛亮的职务1实系命魏延">魏延代理,则全军都在魏延">魏延统率之下,杨仪">杨仪是文官,手下没有军队的,,带着.什么人去玫魏延">魏延?若说运动诸将,同反魏延">魏延,怕没有这样容易的事?况且据《三国志》说:当时魏延">魏延表奏杨仪">杨仪造反,杨仪">杨仪也表奏魏延">魏延造反,显然成了个两军对垒的形势,并不是从一军之中突然分裂战斗起来的。然魏延">魏延是个名将、果使有了准备,派兵去攻杨仪">杨仪,也断没有给何平一骂就骂徽了的情理。所以两种说法都不是事实。这件事情的真相妥依我推侧,是这样的:诸葛亮">诸葛亮病危时,并没有能够预定退兵的计划就死了。他死后,杨仪">杨仪等密定了一个退兵的计划,怕魏延">魏延不听,派费伟去探间。魏延">魏延果然不肯听他们的部署.要自已另定一个计划,和费伟连名行下去。费柿哄骗他逃了回来。知道无可硫通,就把他置诸不顾,打算将余军径行开拔。这个消息又被魏延">魏延打听到了,乃趁他们没有开拔之前,先行开拔,把南谷口据住了。至此。两军遂不得不正式交战。魏延">魏延虽然勇猛,然所统率的,只有他的直属部队,就是做先锋军的,杨仪">杨仪诸葛亮">诸葛亮幕府里,全军都在他调度之下,众寡不敌,所以魏延">魏延就给他打败了。至于说魏延">魏延的军队。给何平一骂就写散了,不曾有剧烈的战斗,乃因内江并非关事,所以又有些讳饰。这件事情的真相,似乎大路是如此。

魏延">魏延既然死了,自然得宜布他的罪状。当时所说的,大约是诬他要谋反降魏。所以《三国志》里有这样的几句话说“魏延">魏延不北降魏而南还,乃是要除杀杨仪">杨仪等,本意如此,不便背叛’,就是替魏延">魏延剖辨的。不过古人文辞简略,没有把当时诬他的话叙述清趁罢了。假使魏延">魏延真要造反,杨仪">杨仪便有如剿灭反叛的大功、回来后岂得不重用?然而不过做一个中军师,并无实权,·诸葛亮">诸葛亮的老位置,反给蒋碗夺去了。这件事,《三国志}上说:请葛亮生时就密表后主,说我若死了,便将后事交给蒋瑰,这也不是实情。请葛亮的橄事,是很积极的。二他在生前,似乎并没有预料到自己要死。假如他预料到自己要死,那可先行布的事情多着呢?以他的地位声望,一切公开嘱咐了,也不怕什么人反对,而且可使身后的事情更形妥帖,何至于密表后主,只保荐了一个蒋瑰呢?《三国志·蒋瑰传》说:诸葛亮">诸葛亮死后,新丧元帅,远近危惊,蒋瑰处群僚之右,既无戚容,又无喜色,神色举动,和平时一样,众望因此渐服,可见得蒋瑰初继诸葛亮">诸葛亮的任时,众人还不很信服他。假使诸葛亮">诸葛亮生前预行指定他为自己职务的后继人,就不至于此了。以诸葛亮">诸葛亮的公忠体国,心思细密,岂有想不到这一层之理?蒋瑰和杨仪">杨仪,向来所做的事情是差不多的,而杨仪">杨仪的职位和资格,还在蒋婉之上。不过杨仪">杨仪是锋芒毕礴的,大家有些怕他.蒋珑却是个好好先生,人家容易和他和睦.所以诸葛亮">诸葛亮的位就给蒋碗抢去了。杨仪">杨仪自然不服,口出怨恨之言,以致得罪而死,这事无甚关系可以不必细述。然使魏延">魏延确系造反,杨仪">杨仪确有诛灭反叛之功.则无论他如何不孚众望,人家将来要排挤他,当时总是要赏他的,断不能径置诸闲散之地,这也可见得魏延">魏延并没造反。

诸葛亮">诸葛亮从太和二年以后,是不断的出兵伐魏的,太和二年,是入三国后的第九年。诸葛亮">诸葛亮之死,在入三国后十五年。蜀汉的灭亡,是在入三国后四十四年。所以诸葛亮">诸葛亮死后,蜀汉还有二十九年的命运。这二十九年之中,前十二年,总统国事的是蒋瑰;中七年是费伟;后十年是姜维">姜维。蒋瑰、费玮手里,都不甚出兵伐魏。姜维">姜维多次想大举.费伟总裁制他,不肯多给他兵马。费伟死后,姜维">姜维做事才得放手些,然而亦无大功,而自已国里,反因此而有些疲敝。当时很有反对他的人。后来读史的人,亦有以蜀之亡归咎于姜维">姜维的用兵的,其实亦不尽然。当时魏蜀二国,国力相去悬殊。灭蜀的一次,据魏国人计算,肠兵总数共只九万,分守各地方的,差不多去其一半,而魏国分兵三路,诸葛绪">诸葛绪邓艾">邓艾每路三万,钟会">钟会所带的兵又有十余万,兵力在两倍以上。所以蜀汉的形势,是布匆准支持的。既无退守的余地,就只得进攻,至少要以攻为守。诸葛亮">诸葛亮的不断出兵,也是为此。从魏齐">魏齐王芳之立,至高贵乡公的被拭,其间共计二十一年,即系入三国后之第二十一年至第四十一年,正是魏国多事之秋,蜀汉若要北伐,其机会断在此间,而其机会又是愈早愈妙,因为愈早则魏国的政局愈不安定。然此中强半的时间。都在蒋碗、费伟乘政之日,到姜维">姜维掌握兵权,已经失之太晚了。所以把蜀国的灭亡,归咎到姜维">姜维,实在是冤枉的。倒是蒋瑰、费炜应当负较大的资任。魏延">魏延伐魏之志,是比较坚决的。只看诸葛亮">诸葛亮死日,他不肯全军退回,便可知道。如其诸葛亮">诸葛亮死后,兵权在他手里,总不会像蒋瑰、费伟那样因循的,虽然成败不可知。所以魏延">魏延的死,总不能不说是蜀汉的一个损失。

单字解释:

24小时热文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