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连环画
襄樊之战爆发前的战场态势
《三国志》记载,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夏七月,在征得刘备">刘备、诸葛亮">诸葛亮的同意后,蜀汉前将军、假节钺关羽">关羽乘曹操">曹操在荆州北部的统治不稳,准备出兵攻击襄阳、樊城。出征前,他命南郡太守糜芳">糜芳留守江陵,将军傅士仁守公安,自己亲率主力向襄阳、樊城急速开拔。
襄阳、樊城雄峙汉水南北,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对于曹操">曹操来说,襄樊若失,则许都就会直接暴露在关羽">关羽的兵锋之下。因此襄樊守将曹仁">曹仁侦知关羽">关羽正挥军大举北上,一面布置兵力坚守,一面以军情紧急为由派人向曹操">曹操求援。彼时曹操">曹操被刘备">刘备挫败,已经撤出汉中,正在长安休整,听说此讯,立即部署增援襄樊:令汝南太守满宠">满宠率兵南下,助曹仁">曹仁守樊城;令随自己征汉中的大将于禁">于禁率七军数万将士火速东移增援曹仁">曹仁;令随征的大将徐晃">徐晃率部移防南阳、宛城,随时准备增援曹仁">曹仁,同时命足智多谋的赵俨">赵俨随徐晃">徐晃一同南下,以议郎衔为曹仁">曹仁参军。
三国连环画
随着援军的陆续抵达,曹军在襄樊的阵势日益雄壮:满宠">满宠率汝南生力军入樊城后,与曹仁">曹仁共同据守;于禁">于禁率七军精锐昼夜兼程赶到后,屯驻于樊城北侧,和立义将军庞德">庞德相互依托,与城内守军相互呼应;徐晃">徐晃则欲出宛城南进,随时可以救援曹仁">曹仁,然而,战场的形势瞬息万变,天时、地利显然对曹军极为不利。
关羽">关羽“水淹七军”,逼降曹魏名将于禁">于禁,擒斩庞德">庞德,威震华夏
史载,建安二十四年八月间,襄樊一带连降十余天滂沱大雨,汉水暴涨,平地水深数丈,七军营盘被冲淹,于禁">于禁、庞德">庞德被迫率诸将士登高避水,窘困异常。关羽">关羽乘机率荆州水军登战船猛攻曹军,于禁">于禁抵敌不住,又无船只,被迫投降,部将庞德">庞德誓死不降,率部和关羽">关羽进行了殊死搏斗。此前,由于庞德">庞德是马超">马超旧部,不是曹操">曹操心腹,他的从兄庞柔">庞柔又在汉中王刘备">刘备麾下为将,所以,驻守樊城的曹将都不太信任他,甚至有些排斥他。庞德">庞德却常说:“我受国恩,义在效死。我欲身自击羽。今年我不杀羽,羽当杀我《三国志·魏书卷十八》”。
三国连环画
他说到做到。当七军驻地被大水淹没后,于禁">于禁率七军四万将士投降关羽">关羽时,庞德">庞德却率少数部众在水堤高处坚守拒降。
关羽">关羽乘战船指挥水军围攻高堤,庞德">庞德令将士用强弩硬弓阻击,双方对射,箭矢密如飞蝗。庞德">庞德亲自披挂上阵,弯弓搭箭,百发百中。部将董衡、董超胆怯欲降,被庞德">庞德斩首示众。双方从早晨激战到午后,庞德">庞德部箭矢用尽,他率先拔刃冲锋,与仰攻的关羽">关羽军短兵相接。敌军势大,庞德">庞德力战不支,部将劝他暂时退却,生死关头,他却毫无惧色,慨然道:“吾闻良将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毁节以求生。今日,我死日也《三国志·魏书卷十八》”。
大水愈发汹涌,浊浪滔天,关羽">关羽军攻势越来越急,魏军抵敌不住,相率缴械投降,庞德">庞德无奈,只得率几个亲信抢夺敌军小船往樊城方向退却。不料途中小船倾覆,庞德">庞德落水,被关羽">关羽部将周仓">周仓擒住。关羽">关羽敬庞德">庞德是条硬汉,欲招降他,他却宁死不降,最终被关羽">关羽所杀。
三国连环画
向关羽">关羽投降的曹将于禁">于禁可不是泛泛之辈,算得上一代名将。《三国志》记载:“于禁">于禁字文则,泰山巨平人也”。于禁">于禁讨黄巾起家,投效曹操">曹操后,伐吕布">吕布、讨张绣">张绣、战官渡、击刘备">刘备、攻成兰,每战皆冲锋陷阵,斩将搴旗,屡建奇功。《三国志》载:“是时,禁与张辽">张辽、乐进">乐进、张郃">张郃、徐晃">徐晃俱为名将,太祖每征伐,咸递行为军锋,还为后拒;而禁持军严整,得贼财物,无所私入,由是赏赐特重。然以法御下,不甚得士众心”。“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由此,后世将张、乐、于、张、徐并称为“五子良将”,亦称“魏五子”。于禁">于禁作战勇猛,治军严厉,曹操">曹操每次出征,进攻时用其为先锋,撤军时令其断后;他严格约束部曲,缴获的财物从不私吞,一律上缴,于是曹操">曹操对他的赏赐非常丰厚。然而他用军法压众,手段过于严苛,因此不太得军心。
襄樊之战爆发前,于禁">于禁“迁左将军,假节钺,分邑五百户,封一子列侯”。这样一位战功赫赫名将,却在战事不利的情况下率部投降,输掉的可不仅是一场战役,不仅一世英名付诸流水,还输掉了自己的后半生。
三国连环画
身经百战的于禁">于禁因何轻率出降?原因似乎不仅仅是军事上的无能
于禁">于禁是三国时期的杰出将领,军事经验丰富,为曹魏的振兴与壮大立下了汗马功劳。但襄樊战役中,却因一着不慎,被水淹七军,自己还无奈投降,可谓满盘皆输。
那么,于禁">于禁身为一代名将,亲率曹魏七路精锐之师,却为何不敌关羽">关羽孤军、还被杀的大败亏输呢?细究史料,抽丝剥茧,发现这里面的路数似乎并不单纯。
首先,于禁">于禁不占天时、地利。于禁">于禁是北人,曹军来自中原,擅长骑战,不谙水战。于禁">于禁事先没有备足功课,似乎对长江以南的地理、气候特征一无所知,七、八月间又是长江流域的雨季,大雨旬月不休,江河横溢,泛滥成灾,于禁">于禁却将部队的营盘扎在樊城北侧地势低洼处,这样做非常危险,而且,他也没有准备一定数量船只以备不时之需。
在同等气候条件下,暴涨喷溢的汉水咆哮着摧枯拉朽,吞噬一切,可它为何却单单冲淹了于禁">于禁的七军,而关羽">关羽的军队却毫发无损呢?很显然,关羽">关羽有备无患。
三国连环画
按《三国志》记载,于禁">于禁率七军开至樊城后,并没有立即投入战斗,而是观望不前,消极避战,以至于坐失良机,兵败投降。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秋七月,(曹操">曹操)遣于禁">于禁助曹仁">曹仁击关羽">关羽。八月,汉水溢,灌禁军,军没,羽获禁,遂围仁”。文中很明确的说,建安二十四年七月,曹操">曹操就已派于禁">于禁率大军开赴樊城,救援曹仁">曹仁,于禁">于禁抵达后,并没有立即进攻关羽">关羽,而是扎下营盘,似乎想保存实力,再做长期打算。而直到八月襄樊地区才出现天降豪雨,汉水暴涨的异常气候状况。
兵法云:“兵贵神速,机不可失”。身为名将的于禁">于禁不会不懂得这个道理。导致他被“水淹七军”、兵败投降的深层次原因,很可能是他有趋利避害、保存实力的想法,这差不多是每个拥兵自重的军事将领之本能。
于禁">于禁的失败似乎并非单纯的军事上的能力不足以及不谙地理气候,深层次的原因很可能是他和曹仁">曹仁之间在相互推诿、扯皮。由于于禁">于禁和曹仁">曹仁都寄希望于对方能和关羽">关羽浴血厮拼,自己再去摘取胜果,因而都消极避战,以保存实力。就在双方观望不前、都不肯率先出战之际,天降霖雨,且连下十几日,汉水猛涨,冲淹七军,于禁">于禁大败投降。
三国连环画
于禁">于禁使出拖延术,贻误了绝佳战机,假若他一到襄樊就发起进攻,历史或被改写
如果于禁">于禁率七军赶至樊城后,立刻挥军遮杀过去,面对久战疲惫的攻城蜀军,曹军还是有一定胜算的。因为刘备">刘备取益州时,已经带走了荆州的一大半兵马,于禁">于禁的七路大军数万人马加上襄樊城里的守军,在数量上对羽军一定占有压倒性的优势。而且,关羽">关羽的军队都部署在樊城外围,没有城垣、堡垒做庇护,经不起曹军内外夹攻,曹军的优势显然更明显。假如于禁">于禁一到便乘势发起猛攻,就没有后来的徐晃">徐晃什么事了。
而且彼时羽军久攻樊城而不克,将士疲惫,斗志显然没有战役刚开始时那般旺盛,后勤补给也会出现问题。问题是强大的曹军在于禁">于禁的指挥下,其绝对的优势不仅没有发挥出来,反而耽误了宝贵的时间,最终被大水冲灌失去了战斗力,遂被明显弱势的羽军打得一败涂地。
徐晃">徐晃和于禁">于禁一样,也都在打自己的小算盘,只有赵俨">赵俨看出了问题所在
于禁">于禁兵败被俘后,关羽">关羽开始将樊城围得水泄不通,并加紧督军围攻,曹操">曹操见荆州北部的两座重镇危若累卵,为保证曹魏在南方的战略支撑,他紧急调派驻守宛城的大将徐晃">徐晃率军从速进援困守樊城的曹仁">曹仁。
三国连环画
《三国志·赵俨">赵俨传》记载了一段耐人寻味的事:“晃所督不足解围,而诸将苛责晃促救。(赵)俨谓诸将曰:‘今贼围素固,水潦犹盛,我徒卒单少,而(曹)仁隔绝不得同力,此举適所以弊内外耳。当今不若前军偪围,遣谍通仁,使知外救,以励将士。计北军不过十日,尚足坚守。然后表里俱发,破贼必矣。如有缓救之戮,余为诸君当之’。诸将皆喜,便作地道,箭飞书与仁,消息数通,北军亦至,并势大战。羽军既退,舟船仍据沔水,襄阳隔绝不通,而孙权">孙权袭取羽辎重,羽闻知,即走南还”。
徐晃">徐晃率军从宛城开抵樊城后,也没有立刻发起进攻,他所面临的许多客观难题和当初于禁">于禁面对的问题是一样的,何况他麾下的兵马远">马远不如于禁">于禁多,又大多是新兵,因此他也认为仅凭自己的力量不足以击垮关羽">关羽,只能寄希望于困守孤城的曹仁">曹仁能设法自救,自己策应一下即可,不能或不愿过多的消耗有生力量。
徐晃">徐晃率军抵达后,关羽">关羽正督军围攻樊城,局势岌岌可危时,他却首鼠两端,止步不前,还是希望曹仁">曹仁能浴血坚守。而于禁">于禁抵达樊城时,形势要有利的多,彼时关羽">关羽尚未完全形成对樊城的合围之势,但于禁">于禁明显有自己的盘算,不想一来就与关羽">关羽展开一场血战。毕竟自己是来救曹仁">曹仁的,曹仁">曹仁是主角,自己是配角,里应外合才是正道,他不动,自己也不能和关羽">关羽正面对撞,于是他下令诸军在城北扎下大营,按兵不动,观望不前。
三国连环画
而曹仁">曹仁据守樊城,城池坚固,将士用命,关羽">关羽久攻不克,还损兵折将,两军激战多时,守军疲乏不堪,曹仁">曹仁当然也不愿意首先率部出城与羽军搏杀。
于禁">于禁和曹仁">曹仁都在相互观望,都在仔细盘算,都希望对方先和羽军接战,但他俩算来算去,失去了宝贵的战机不说,还都没算到一场滔天大水会不请自来。
在赵俨">赵俨的建议下,徐晃">徐晃吸取于禁">于禁惨败经验教训,拼死搏杀,终于逼退关羽">关羽,立下大功
徐晃">徐晃率救兵赶到樊城后,守将曹仁">曹仁吸取了于禁">于禁第一次来援惨败的深刻教训,精血守城,拼命硬撑,直至徐晃">徐晃在赵俨">赵俨的劝诫下从城外对关羽">关羽发起猛攻,里应外合下,关羽">关羽力战不支,加上听说吕蒙">吕蒙率军偷袭江陵,被迫退军,整个襄樊战役才终告结束。
《三国志》记载,徐晃">徐晃到襄樊后,因所带的大都是没有作战经验的新兵,很难和关羽">关羽正面交锋,只得寄希望曹仁">曹仁自救,他自己就率部到阳陵陂(今陕西咸阳东)暂时屯驻。
三国连环画
曹操">曹操从长安回许昌">许昌后,派遣许商、吕建二将赶到徐晃">徐晃军营,还下令道:“等兵马会齐,再一同进兵”。羽军屯驻郾城(今湖北襄阳北),徐晃">徐晃一到,就命军士假装挖壕,以示欲截击羽军后援,羽军于是火烧营垒逃逸;徐晃">徐晃兵不血刃得到郾城。彼时两军营寨几乎相连,徐晃">徐晃又命所部再稍稍向前移动,离敌军营区大约三丈左右。双方还未正式交战,曹操">曹操又派殷署、朱盖率十二营援军赶到,增加了徐晃">徐晃的力量;羽军在围头部署了部分兵力,在四冢也驻扎了大批军队。徐晃">徐晃故意派人四处放出风声:曹军马上就要进攻围头了,实际是偷偷攻击四冢。徐晃">徐晃率军偷袭四冢,羽军猝不及防,伤亡惨重,在樊城外围的关羽">关羽眼见四冢快要守不住了,就亲自率领五千骁骑前来救援,被徐晃">徐晃击退,徐晃">徐晃率军乘胜追击,一举攻入羽军的核心,大破之;羽军被唬的魂飞魄丧,好多人慌不择路,自投沔水溺死,水面伏尸如麻。
关羽">关羽被徐晃">徐晃击败后,又得知吕蒙">吕蒙偷袭自己的后方,糜芳">糜芳、傅士仁献城投降吴军,荆州失守的消息,只得撤围南返,徐晃">徐晃、曹仁">曹仁远远地目送关羽">关羽南撤,并不追赶,显然是坐观吴、蜀互斗的好戏上演。关羽">关羽虽然撤出襄樊,然而为时已晚,军无斗志,士卒纷纷相率逃亡,失败的结局已经注定。
战后,曹操">曹操大赞徐晃">徐晃道:“......吾用兵三十余年,及所闻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长驱径入敌围者也。......全樊、襄阳,将军之功也”。见徐晃">徐晃治军严整,三军肃然,他还感叹道:“徐将军可谓有周亚夫">周亚夫之风矣”。
三国连环画
据《三国志》记载,于禁">于禁兵败投降后,先是被关羽">关羽羁押在军营中,吕蒙">吕蒙袭夺荆州后,他又落入东吴之手,被孙权">孙权软禁在江东。后吴蜀交恶,孙权">孙权为了集中力量对付刘备">刘备,极力向曹魏求和,为改善双方关系,孙权">孙权将于禁">于禁作为战俘释放回中原。彼时曹操">曹操已死。继位的曹丕">曹丕对于禁">于禁战败后没有杀身殉国的软弱之举异常不满,用庞德">庞德宁死不降的事迹羞辱于禁">于禁,于禁">于禁心情晦暗,须发皆白,不久就抑郁而死。
从于禁">于禁之败到徐晃">徐晃大胜,可以清晰地看出,于禁">于禁兵败投降并非军事能力不足,真正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曹魏将领出于趋利避害、保存实力方面的考量,相互推诿与扯皮。由于曹仁">曹仁和于禁">于禁都希望对方能和关羽">关羽火并一场,因而都消极避战,乃至贻误了绝佳战机。就在双方观望、拖延之时,老天降下了一场连绵不休的豪雨,水淹七军,于禁">于禁麾下数万精锐几乎全军覆没。而徐晃">徐晃在赵俨">赵俨的献策下,吸取了于禁">于禁的教训,约曹仁">曹仁内外夹攻羽军,加上曹操">曹操利用孙权">孙权和刘备">刘备的矛盾,撺掇孙权">孙权遣吕蒙">吕蒙偷袭关羽">关羽背后,这才大获全胜,一举化解了襄阳、樊城的危机。
三国连环画
三国连环画
三国连环画
三国连环画
三国连环画
三国连环画
三国连环画
三国连环画
【插图源自网络】
很多人按照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的标准,说他是法家学派弟子,也有人说他是兵家、墨家传人。那么诸葛亮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他究竟属于哪一学派呢?诸子百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产物。此后,这些学派大多分流、演变。除了儒释道家思想活跃,其余的思想流派大多消隐。所以,三国时期人物诸葛亮的身上,并没有明确的思想流派...
在刺杀董卓失败后,曹操就开始起事了,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就统一了北方,甚至还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当时所拥有的实力甚至是超越了孙刘双方的联盟。那么,曹操为什么会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呢?大多数人觉得跟曹操的奸诈有一定的关系,当然了,这兴许是一方面原因,当时最为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曹操的识人之明了。大家都知道,曹操...
第十名:步练师她是孙权的妃子,来自江苏,在孙权继位之后被封为了夫人,可以说是达到了皇后的地位,在步练师去世之后,被追封为了皇后,埋葬在蒋陵。第九名:祝融夫人她是三国里面唯一真正上过战场的女性,和孟获是一伙的,和孟获一起对抗蜀国的军队,在七擒七纵孟获之后,祝融夫人也归顺了蜀汉,据说他武艺高强,百发百中...
赵云,乃是继关羽、张飞之后,加入刘备集团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赵云算得上是蜀汉集团的元老级别人物。但是,刘备在称帝之后,给赵云的官职,仍然是一个“杂号将军”,赵云的权利,从本质上来说,没有丝毫的改变。很多人搞不明白,赵云前前后后,跟随刘备出生入死,差不多30个年头,为什么刘备就没有让赵云独当一面。给...
东汉末年,英雄辈出,谋臣如雨,武将如云。说起三国英雄们的武力值,这第一者当属吕布.随后才能够轮得上关羽、张飞等人.当时三个国家的实力都不容小觑,而大将最多者应...今天我们来看看三国时期的大狂人都是谁?Top8:虞翻虞翻是东吴的一员将领,虽然在三国时期他名声并不显赫,但他也是一位文武全才,尤其是他在...
果然司马懿跨渭河修桥,在两岸扎营,诸葛亮面对本想使用声东击西之策烧掉浮桥,却不想还是在司马懿刺探到了军情,溃败而返。第二回合司马懿想要反守为攻,将蜀军彻底围困,结果诸葛亮来了个埋伏战,扳回一局。等到第三回合,“木牛流马”这样在传说中流传了近2000年之久的“黑科技”除此登场了。本来是司马懿见蜀汉境内...
关家被害经过这一切,还得从蜀汉灭亡的前几个月说起。话说蜀汉末年,曹魏权臣司马昭派遣将领钟会、邓艾率领大军南征蜀汉。在古代,巴蜀地区是历代封建王朝都深感头疼的地方。因为交通因素以及统治技术的局限,一旦王朝出现衰败迹象,巴蜀地区往往会成为最先脱离朝廷统治的地区。并且,巴蜀地势的特殊,也让朝廷的讨伐变得收...
老刘没有发迹前只是家乡沛县的一个亭长,大致也就相当于乡科局干部吧?这个时候的老刘,那可真是本色毕露:不仅生性放纵好酒贪花经常戏弄手下的员工,而且还曾经多次出现过工作上的失误!多亏刘邦有几个好朋友帮衬——别人就不说了,县级干部萧何就多次替刘邦打过圆场,每次刘邦出现工作失误时,都是人家萧何替他周旋,这才...
熟悉三国的朋友,应该知道指的就是献帝刘协。事实上他之所以能够落得善终,与他一生充满了大智慧,是很有关系的。按理说他不是嫡子,皇位原本不是他的,再加上母亲也早早地被何皇后给毒死了。得知真相后的灵帝,尽管十分愤怒,但考虑到大将军何进,他也只好就此作罢。尽管何皇后如愿以偿地让自己的儿子刘辩继承了大统,但她...
比如此人的心肠异常的狠,不止一次地抛妻弃子,据正史的记载最少就有四次。其实这也算是一种无奈吧,无可厚非,因为在逃亡的过程中,带着家眷实属不便。这点倒是和他的老祖宗刘邦很像。当年刘邦兵败逃亡时,也是嫌马车太慢,好几次都把自己的两个孩子扔下去,都是夏侯婴又下去将其捡回来的,也正是因为这点,气得刘邦想杀了...
一日曹操不经意间看到儿子曹植的文章,连连点头,不时嘴角微微一笑。看完后不敢相信这是自己10岁儿子写的,问曹植:“你请人代写的吗?”,曹植胸有成竹的答到“话,说出口就是论;字,下笔就成文章,不信当面考考我就知道了,何必请人代写”。小时候的曹植性格坦诚,放荡不羁,不讲究仪表,车马服饰不张扬,没有官二代气...
这三次战役是公认的"三大战役"。不过以影响力来看,小编认为还有三场战役,其重要性并不亚于三国"三大战役",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这三次战役。小编认为"潼关之战"是一场很容易被忽略的重要战役,然而它对汉末三国时期的历史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影响。我们知道"赤壁之战"失败后,曹操集团暂时失去了对南方扩张的条件,开...
这个无能主公不是别人,正是吕布。吕布,作为汉末一代诸侯,以勇武闻名,号称“飞将”,但是其政治思维偏弱,不善于利用自己的优势,导致一直被人利用,先是董卓,后是王允,最后又依附袁绍和张扬,偷袭曹操的兖州,窃取刘备的徐州,最终在徐州下邳之战中被曹操围困。这个时候,吕布麾下一位武将出场了,也正是今日小编要讲...
这位令人惋惜的女子就是汉昭帝的上官皇后,她也是霍光的外孙女,或许人们能够在电视剧中看见这个女子的身影。当时汉昭帝即位后,年龄仅仅只有8岁,由自己的姐姐鄂邑长公主抚养着长大。等到汉昭帝21岁的时候,鄂邑长公主开始为他挑选妻子,此时的上官氏也只有6岁。等到上官氏入宫之后,就被封为了婕妤,在此之后不久上官...
曹营救主斩杀曹军忠贞猛将总结赵子龙可能不是三国里最耀眼的,但他是最朴实的。朴实者,可以活得更久,这样的人无论在哪里都是令人敬佩信任的,因为他是贴近我们的,可以是我们行事的标杆。参考文献:《三国演义》《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