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 上古人物 / 夏朝人物 / 商朝人物 / 周朝人物 / 秦朝人物 / 汉朝人物 / 三国人物 / 晋朝人物 / 隋朝人物 / 唐朝人物 / 宋朝人物 / 元朝人物 / 明朝人物 / 清朝人物 / 民国人物
历史知识网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国被高估的五大谋士,蜀国三人,曹营超级明星上榜

三国被高估的五大谋士,蜀国三人,曹营超级明星上榜

来源:历史知识网

三国时期,名将如云,谋士如雨!

曹魏阵营:荀彧">荀彧荀攸">荀攸贾诩">贾诩程昱">程昱郭嘉">郭嘉司马懿">司马懿董昭">董昭刘晔">刘晔戏志才">戏志才蒋济">蒋济满宠">满宠陈群">陈群桓范">桓范杨修">杨修蒋干">蒋干卫瓘">卫瓘钟会">钟会邓艾">邓艾等人;

蜀汉阵营:诸葛亮">诸葛亮法正">法正庞统">庞统徐庶">徐庶伊籍">伊籍马良">马良马谡">马谡邓芝">邓芝黄权">黄权李恢">李恢糜竺">糜竺简雍">简雍孙乾">孙乾姜维">姜维等人;

孙吴阵营:周瑜">周瑜陆逊">陆逊鲁肃">鲁肃吕蒙">吕蒙张昭">张昭张纮">张纮顾雍">顾雍步骘">步骘阚泽">阚泽诸葛瑾">诸葛瑾虞翻">虞翻张温">张温等人;

袁绍">袁绍阵营:沮授">沮授田丰">田丰审配">审配许攸">许攸郭图">郭图、逄纪、荀谌">荀谌辛评">辛评辛毗">辛毗等人;

其他诸侯阵营:吕布">吕布麾下的陈宫">陈宫,盘踞徐州的陈登">陈登董卓">董卓麾下的李儒">李儒、李肃,刘璋">刘璋麾下的张松">张松张鲁">张鲁麾下的阎圃">阎圃刘表">刘表麾下的蒯越">蒯越等人,还可以再加上司马昭">司马昭身边的贾充">贾充

其实,在上述人物中,有几位大咖并非单纯的谋士身份。

姜邓斗智的姜维">姜维邓艾">邓艾,身份以武将为主;诸葛亮">诸葛亮是治理内政的翘楚,司马懿">司马懿是政变夺权的典型,这二人还是终极对决的三军统帅;东吴的周瑜">周瑜吕蒙">吕蒙陆逊">陆逊,都是带领兵团作战的大都督。

因此,这几位人物,已经不能用简单的谋士来定义他们的身份了。

回到本文主题,在璀璨的三国谋士阵容之中,有哪些谋士被高估了?

本文列出5位(不做先后排名),欢迎大家共同探讨。

第1位:马良">马良

“马氏五常,白眉最良”!

这个白眉,就是马良">马良马季常,但马良">马良之才,真的像他的名声那样出众吗?

在《三国演义》中,马良">马良是荆州关羽">关羽麾下的首席谋士,但他在襄樊之战中毫无表现,只是陪着关羽">关羽下了一盘棋而已。在夷陵之战中,马良">马良曾经建议刘备">刘备要多加防范陆逊">陆逊,还对刘备">刘备的连营之举进行劝荐,但都未被接纳,只好将各处营寨画成图本,然后赶到诸葛亮">诸葛亮面前去通知请示。

这种表现,只能算中规中矩吧。

历史上的马良">马良,有什么表现呢?

刘备">刘备在荆州期间,召马良">马良为州从事;刘备">刘备入川时,确实把马良">马良留给了关羽">关羽,但马良">马良毫无表现。

马良">马良诸葛亮">诸葛亮的私交甚好,当听闻入川阵容已经拿下了雒城,就给诸葛亮">诸葛亮写信表示祝贺;此后,刘备">刘备就把马良">马良抽调走了,“辟良为左将军掾”。到底是刘备">刘备过于看好马良">马良,还是诸葛亮">诸葛亮从中起到了举荐作用,不得而知。

后来马良">马良奉命出使东吴,被孙权">孙权善加款待,但这个时期吴蜀还处于亲密阶段,属于正常的邦交出使,没有任何难度;相比于邓芝">邓芝出使东吴,完全不是一个量级!

夷陵之战前,马良">马良奉命去安抚五溪蛮各部(沙摩柯那帮人),完成了使命。此后不久,马良">马良在火烧连营期间战死。

纵观马良">马良的一生,实在看不到任何亮点。

很多人推崇马良">马良,却严重贬低马谡">马谡,那么马谡">马谡的表现如何呢?

马谡">马谡诸葛亮">诸葛亮的参军,深受诸葛亮">诸葛亮的器重,“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如果马谡">马谡没有点真才实学,诸葛亮">诸葛亮绝对不会重点培养他。

在南征之前,诸葛亮">诸葛亮再次征求马谡">马谡的意见,“虽共谋之历年,今可更惠良规”;而马谡">马谡也进献了作战策略,“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可以说,这个建议,已经上升到了大战略的层面,而诸葛亮">诸葛亮也遵守、践行了这个战略,彻底平定了南方,“故终亮之世,南方不敢复反”。

在现有的史料中,马谡">马谡仅凭这一计,就能将马良">马良比下去了,甚至强于其他一些知名谋士。

至于街亭之败,并不能全怪马谡">马谡,只能怪诸葛亮">诸葛亮急于提拔马谡">马谡而用人不察。恰如刘备">刘备所言,“马谡">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一个纸上谈兵的谋士,你非让他带兵当主将,非要让他镇守关乎命运的关隘,他能给你带来惊喜吗?

第2位:徐庶">徐庶

演义中的徐庶">徐庶,属于大牛人物。

在演义中,徐庶">徐庶初次用计,就让张飞">张飞赵云">赵云干掉了吕旷">吕旷吕翔">吕翔,然后就上演了三连击,计破曹仁">曹仁、识破八门金锁阵、计取樊城!

曹操">曹操询问徐庶">徐庶之才到底如何时,程昱">程昱竟然自贬身价地回答道,“胜昱十倍”!庞统">庞统献出了连环计,竟然被徐庶">徐庶一眼就识破了!

总之,演义中的徐庶">徐庶,就是超一流谋士,很多人还因为他被骗到曹营之后“终生不献一计”而感到屈才!

历史上的徐庶">徐庶,就没这么风光了。

徐庶">徐庶出身于寒门,为友杀人后逃到荆州避难,开始折节求学;此期间,他结识了诸葛亮">诸葛亮,交情甚密。刘备">刘备寄居在新野期间,徐庶">徐庶慕名来投,“庶见先主,先主器之”,刘备">刘备非常器重他。此后不久,徐庶">徐庶刘备">刘备推荐了诸葛亮">诸葛亮,并说诸葛亮">诸葛亮是大才,“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然后就是三顾茅庐。

公元208年,曹操">曹操南下;刘备">刘备率众而逃,在长坂坡被虎豹骑追上,损失惨重。徐庶">徐庶带着家眷跟随逃亡,但是母亲为曹军擒获,为了保全母亲的安危,于是辞刘归曹,“先主率其众南行,亮与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

徐庶">徐庶是主动离开刘备">刘备的,到底是出于母子人伦,还是考虑到刘备">刘备的前景黯淡无光才主动跳槽呢?不好说,可能都有吧。

在曹魏谋士的豪华阵容中,徐庶">徐庶根本数不着!在曹营中,徐庶">徐庶没有任何表现,后来的官职也不高。

整体来看,徐庶">徐庶除了举荐诸葛亮">诸葛亮,根本没有任何高光之计!

第3位:陈宫">陈宫

陈宫">陈宫也是被演义吹高的。

其一,陈宫">陈宫有谋,但不得吕布">吕布尽用,令读者为之抱屈;其二,陈宫">陈宫宁死不降曹操">曹操,又令读者为之感叹,大发怜悯之心;因此,读者总是从感情角度出发,无形中把陈宫">陈宫的谋略抬到了一定高度。

我们还是看一下历史上的陈宫">陈宫吧。

陈宫">陈宫出身于兖州的士族阶级,当时兖州刺史刘岱被青州黄巾军杀害,兖州处于暂时无主的状态。

公元192年,陈宫">陈宫争取到了济北相鲍信">鲍信的支持,还说服了兖州的别驾、治中等领导阶层,众人统一了意见,将担任东郡太守的曹操">曹操引进到了兖州。“曹东郡,命世之才也,若迎以牧州,必宁生民”,这就是陈宫">陈宫的说辞与想法,他认为曹操">曹操就是安民宁生之主。

但是,曹操">曹操为了在兖州稳坐,竟然开始杀伐当地的士族(比如名士边让),让整个兖州充满了恐惧气氛,而陈宫">陈宫也开始怀疑自己当初的看法,“兖州士大夫皆恐惧,陈宫">陈宫内亦自疑”。于是,陈宫">陈宫选择了背叛曹操">曹操

公元194年,曹操">曹操东征陶谦">陶谦期间,陈宫">陈宫就主动撺掇了张邈">张邈、张超等人,共同引进吕布">吕布、袭取了兖州。陈宫">陈宫张邈">张邈面前的说辞是,“吕布">吕布壮士,善战无前,若迎之,共牧兖州,观天下形势,亦纵横之一时也”。

但是,陈宫">陈宫很快就又后悔了,他又撺掇了郝萌">郝萌吕布">吕布的部将),谋划了对吕布">吕布的反叛,不过这次叛乱没成功,被高顺">高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扫平了。吕布">吕布质问曹性">曹性曹性">曹性回答说,“我是受了袁术">袁术的蛊惑,陈宫">陈宫是同谋”,看来陈宫">陈宫有准备投靠袁术">袁术的可能性(这眼光真的是没谁了)。当时陈宫">陈宫就坐在旁边,面红耳赤,但是吕布">吕布认为陈宫">陈宫是大将,没有治罪,“时宫在坐上,面赤,众人悉觉之。布以宫大将,不问也”。

陈宫">陈宫的行为,总是自相矛盾,归根结底就是识人不明、谋略不足,恰如荀攸">荀攸的评价,“夫陈宫">陈宫有智而迟”。

吕布">吕布受困下邳时,陈宫">陈宫献出了唯一的计策,就是让吕布">吕布外出驻扎,与下邳成掎角之势。

这个计策高不高呢?不高!他忽略了很多因素。

1.曹军两倍于吕布">吕布军;2.徐州有带路党,“陈登">陈登率郡兵为军先驱”,而且陈登">陈登掌握了吕布">吕布的很多机要情报;3.陈宫">陈宫错误地判断了曹军的后勤补给,“不过旬日,军食必尽”,但是实际情况呢,“太祖堑围之三月”。

试想,如果吕布">吕布带着十几二十几天的粮食外出驻扎,肯定要被围困,然后就饿死了!

此外,还有一点,就像吕布">吕布的妻子所言,“宫、顺素不和,将军一出,宫、顺必不同心共城守也”!

即便是抛却陈宫">陈宫高顺">高顺不和这一点,只看陈宫">陈宫此前的两次反叛行为,那么吕布">吕布在生死关头,还会再信任他吗?

第4位:庞统">庞统

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

演义中司马徽">司马徽的这句话,将庞统">庞统抬到了天花板的高度。

我们还是看历史上的庞统">庞统

庞统">庞统小时候看上去并不聪明,“少时朴钝”,直到司马徽">司马徽赏识了他,称他在南州士子中无人可比,“称统当南州士之冠冕”,庞统">庞统的名声才逐渐远播。

但是,赤壁之战中的连环计,完全是演义杜撰,纯属子虚乌有!

赤壁之战后,周瑜">周瑜庞统">庞统强行请出了山,“乃逼为功曹”,给了个秘书的职位。次年,周瑜">周瑜暴病而亡,庞统">庞统就离开了东吴阵营,几经辗转,来到了刘备">刘备麾下。

最初,刘备">刘备庞统">庞统当耒阳县令,但庞统">庞统荒废公务,被免官;鲁肃">鲁肃诸葛亮">诸葛亮纷纷为庞统">庞统求情,刘备">刘备才隆重">用了庞统">庞统,“以为治中从事,亲待亚于诸葛亮">诸葛亮”,亲密程度仅次于诸葛亮">诸葛亮

入川之战,确实是庞统">庞统极力建议的,但有张松">张松法正">法正这两个带路党与刘备">刘备串联在前,再经过庞统">庞统的大力倡议在后,刘备">刘备才最终拍板决定的。

庞统">庞统担任军师,有什么表现呢?

第一点,涪城相会,庞统">庞统建议刘备">刘备直接挟持刘璋">刘璋

“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这条计妙不妙?不妙,恐怕会适得其反,你看刘备">刘备怎么说,“初入他国,恩信未著,此不可也”。

刘备">刘备本来是打着抵御张鲁">张鲁的这个幌子入川的,本来就受到益州士族的反对,如果强行扣押了刘璋">刘璋,那么益州集团绝对会拼死抵抗,这绝对不是刘备">刘备想要看到的。

第二点,上、中、下三策。

当时刘备">刘备刘璋">刘璋已经正式决裂,庞统">庞统献出了三条计策:上策是奇袭成都,中策是先取涪城、再攻成都,下策是打道回府。其实,这就是一些谋士们惯用的套路,出三个方案,领导任选,我不担责!

上策中说“大军卒至,一举便定”,又不是邓艾">邓艾偷渡阴平,奇袭成都有那么容易吗?下策中说“退还白帝,徐图之”,那咱大老远干什么来了?因此,庞统">庞统的中策,就是一个自然而然的选择,也是刘备">刘备的必选之选,到了刘备">刘备那种骑虎难下的局面,换成谁,都会先打涪城。

所以说,客观地讲,庞统">庞统的上中下三策,真的看不出有多么高光。

拿下涪城之后,刘备">刘备一边奏乐一边热舞,庞统">庞统却不合时宜地说了一句“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当初不是您极力请求攻打益州吗?不是您建议先打涪城吗?现在又说这话?刘备">刘备的人设就是仁义,他听到这句话,当场就翻脸了!

在攻打雒城期间,庞统">庞统被流矢射死。

其实,在整个入川之战中,刘备">刘备才是真正的主心骨,也是最能打的主将,反观庞统">庞统,至少在史料记载中,除了那个不成熟的挟持计划,除了那个显而易见的上中下三策,再也没有献计献策的记载。

第5位,郭嘉">郭嘉

郭嘉">郭嘉不死,卧龙不出!郭嘉">郭嘉不死,便无三国!

这恐怕是当今网络上最大的三国泡沫了!

现代一些网友,不读史书,只看劣质网文,或者受到大咖品三国的影响,他们对于郭嘉">郭嘉,一叶障目,迷失在名人效应里面!

郭嘉">郭嘉是曹营谋士中的超级明星,但客观地讲,郭嘉">郭嘉确实称得上一流谋士,但还达不到逆天的高度!

郭嘉">郭嘉的高光表现非常多,譬如以下:

1.舍袁绍">袁绍而投曹操">曹操,被曹操">曹操赞誉为“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

但是,曹操">曹操专拣好听的说,比如称赞荀彧">荀彧是“吾之子房也”,称赞荀攸">荀攸是“吾得与之计事,天下当何忧哉”,称赞贾诩">贾诩是“使我信重于天下者”,甚至赞誉张郃">张郃为“韩信">韩信归汉”!

而且,荀彧">荀彧也是从袁绍">袁绍那边主动跑过来的,而郭嘉">郭嘉还是荀彧">荀彧举荐的。

2.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论”,坚定了曹操">曹操破袁的决心。

但是,荀彧">荀彧却在早前就提出了“四胜之计”,而且内容与郭嘉">郭嘉的“十胜十败论”高度相似;“四胜之计”记载于《三国志·荀彧">荀彧传》,而“十胜十败论”却记载于《傅子》,到底谁抄谁的,不敢妄下论断。

3.讨吕布">吕布,水淹下邳。

演义中,郭嘉">郭嘉说“某有一计,可立破下邳,胜于二十万师”,荀彧">荀彧立即就追问“莫非决沂、泗之水乎?”

其实,先征吕布">吕布(次破袁绍">袁绍),乃荀彧">荀彧的主见;强攻吕布">吕布,乃荀攸">荀攸郭嘉">郭嘉的共同建议;至于击破吕布">吕布的全程,荀攸">荀攸才是谋主!至于水淹之计,与郭嘉">郭嘉没有任何关系!

4.预言了孙策">孙策之死。

官渡之战马上开打,有人传言说孙策">孙策会袭取许昌">许昌郭嘉">郭嘉立即断言,说孙策">孙策“轻而无备”,极有可能死于小人之手。这个预测,确实神奇!不过,荀彧">荀彧的预测同样神奇,而且左右了战局走向!

首先,荀攸">荀攸袁绍">袁绍麾下的谋士做了精准的品评分析;其次,荀彧">荀彧荀攸">荀攸都预测了颜良">颜良文丑">文丑之死,“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擒也”;还有一点,荀彧">荀彧竟然预测到了许攸">许攸的叛变,当时曹操">曹操因为军中缺粮,想要退回固守,荀彧">荀彧立即写信,认为时机已经到了战役拐点了,让曹操">曹操咬牙坚持以待有变,“若攸家人犯法,必不能纵也,不纵,攸必为变”,不几天之后,许攸">许攸就带着乌巢情报跳槽过来了!

5.遗计定辽东。

这条计策的核心内容如下:“兵贵神速,今千里袭人">袭人,辎重多,难以趣利,且彼闻之,必为备;不如留辎重,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

这条计策,最终成功了。但是,我们要反思。

曹操">曹操扔下辎重,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奔袭二百余里,穿越了荒无人烟、断粮缺水的干旱无人区,士兵饥渴难耐,途中还要宰杀数千马匹,如果中间环节除了任何差池(譬如迷失方向、水土不服等),曹操">曹操应该就回不来了!

不得不说,这条计策,太冒险了!如果让夏侯惇">夏侯惇曹仁">曹仁带队实施,算得上神级战术,但如果让曹操">曹操亲自带队,那就是双刃剑,万一不成功,曹魏估计就完了!

6.曹操">曹操郭嘉">郭嘉

赤壁战败后,曹操">曹操哭着说“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

其实,在赤壁之战前,贾诩">贾诩就开了系统天眼,预测了开战不利,但曹操">曹操不听,结果遇到了瘟疫,可以说不战而败。郭嘉">郭嘉这个人,最了解曹操">曹操,“唯奉孝能知孤意”,也最喜欢顺着曹操">曹操的遗愿行事;如果郭嘉">郭嘉还活着,大概率会积极赞成曹操">曹操的决定!

此外,曹操">曹操爱哭,在《三国志中》哭了好多次,他哭郭嘉">郭嘉,并不能说明郭嘉">郭嘉多么厉害;在刘备">刘备惨败之后,诸葛亮">诸葛亮还哭法正">法正呢,“若法孝直在,必能令主上不东行”。

有人说,郭嘉">郭嘉的“十胜十败论”比诸葛亮">诸葛亮的“隆中对”还要高瞻远瞩,快省省吧!

“十胜十败论”,说得夸张一点,就是吹捧领导、给领导打气的鸡汤文,全篇没有任何具体措施和战术;而“隆中对”,却是历史上公认的战略规划的范本,分析了时局形势,给出了具体规划,指出了矛盾所在,有实施策略,有终极愿景。漂泊一生的刘备">刘备,得到“隆中对”之后,六年后得以三分天下!

有人说,郭嘉">郭嘉是曹营第一谋士,恐怕不至于吧?

曹操">曹操荀彧">荀彧,“抚宁内外,文若是也,公达其次也”,曹操">曹操荀攸">荀攸,“军师荀攸">荀攸,无征不从,前后克敌,皆攸之谋也”;也就是说,荀彧">荀彧主内政,荀攸">荀攸是军师谋主,根本就没郭嘉">郭嘉什么事儿!

在官渡之战爆发后,荀彧">荀彧荀攸">荀攸各种秀操作,程昱">程昱还有守城记录,贾诩">贾诩也有献计,但郭嘉">郭嘉只有一句“从征袁绍">袁绍”,就没了,再无任何表现!

郭嘉">郭嘉只是个军师祭酒。

赵云">赵云的翊军将军,被网友用脚踩到了尘埃里,那么为什么郭嘉">郭嘉的军师祭酒,就被网友用手捧到了云端上呢?

最后的最后,我们还是要承认,郭嘉">郭嘉确实是一流谋士,而且居功甚伟,但把他捧到了曹营第一谋士甚至三国第一谋士的高度,就明显不理智了!

24小时热文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