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 上古人物 / 夏朝人物 / 商朝人物 / 周朝人物 / 秦朝人物 / 汉朝人物 / 三国人物 / 晋朝人物 / 隋朝人物 / 唐朝人物 / 宋朝人物 / 元朝人物 / 明朝人物 / 清朝人物 / 民国人物
历史知识网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想当然”这个词儿的由来

“想当然”这个词儿的由来

来源:历史知识网

马日磾">马日磾作为钦差大臣到淮南出使袁术">袁术,然而却被袁术">袁术扣下,还使诈夺了他的符节,马日磾">马日磾不堪屈辱,终于气得吐血而死。

袁术">袁术这才把他的遗体送回了朝廷,朝廷可怜马日磾">马日磾的遭遇,想要对其进行礼葬,这个时候,孔融">孔融听说了此事,特地上表据礼陈词,认为马日磾">马日磾屈尊折节依附奸佞,朝廷不追究责任,已经够宽大的了,不应该再加以礼遇。朝廷认为孔融">孔融的话无可辩驳,便采纳了他的意见。

后来,曹操">曹操汉献帝">汉献帝接到了许县,建立了一个新朝廷。由于当时已经是乱世,许县朝廷自然也是人人心知肚明,所以很多人就建议,说:乱世宜用重典。就讨论起来说是不是应该恢复肉刑。这个肉刑就是指已经被废除的黥[qíng]、劓[yì]、刖、宫等刑罚。这些都是残酷的刑罚,比如:黥是指在脸上刻字再涂上墨迹,就是我们通常所知的刺配(这个刑罚虽然对身体的伤害不大,但是侮辱性极强);劓:是指割掉鼻子;刖:是指砍掉脚;宫:是指阉割掉生殖器。

就在这件事讨论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孔融">孔融当时刚好被曹操">曹操召入朝廷,一看朝廷正为此事争论,孔融">孔融把胸脯一拔,又站了出来,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说:“古时候的人浑厚朴实,善恶不区别对待,官吏正直,刑法清明,政治没有错误。这种情况下,百姓有罪,那都是自己的责任。

然而到了正气衰微的时期,风气教化也变得败坏混乱,使得官吏百姓都不走正路,热衷于邪门歪道。政治更是腐败不堪,结果导致风俗被搅乱,国家的法律在这种环境下,不但不能主持正义,反而残害了人民。所以说君主不尊为君之道,百姓就会涣散不服。而今不想办法纠正政治风气,而是想通过古时候的刑法残废百姓的肢体,这可不是除恶扶善的办法。”

话说到这里,孔融">孔融的观点已经表达得很清楚明确了,不过为了更加有力地佐证自己,孔融">孔融列举了一系列前人的典故和案例。他继续说道:“

商纣曾经下令砍断早晨涉水的人的小腿,天下的人都说纣暴虐无道。当时九州天下共有一千八百个诸侯国,天下百姓,被这一千八百个诸侯王所统治,如果这些诸侯王都遵从或者效仿商纣,执行残酷的刑罚,每人各砍掉一人的脚,那就会出现一千八百个残暴君王啊。那样的话,还想要风俗纯美,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

那些受此酷刑的民众百姓,便会由此产生不想活的念头和想法,这种绝望使得他们产生求死的决心,这类人如果多了起来,他们其中大多数最终会选择铤而走险,不再回归正道。就会引发极端事件,比如当年齐国夙沙的当地百姓攻击他们的国君;太监伊戾陷害太子,祸乱宋国;而赵高">赵高英布">英布之辈则为害更大,为当世之大患。他们的做法不但不能禁止人做坏事,反而却断绝了人们民心向善。

纵观历史,就算忠诚如鬻[yù]拳,信念坚定尤如卞和">卞和,多智如孙膑">孙膑,蒙冤如巷伯,才华如司马迁">司马迁,通达如刘向">刘向,他们这样的人一旦妄遭刑罚,正道就会被挑战,这些人物也会蒙羞,被世人所轻视不齿。此外还有商汤">商汤的嫡长孙太甲">太甲被放逐思过后而自新,秦穆公">秦穆公使秦国称霸西戎,卫武公写下了《宾之初筵》来悔过,陈汤">陈汤曾经矫诏发兵,而斩郅[zhì]支单于于都赖水上,魏尚在守边时因小差错而被削职查办,之后又平反等等,历史上诸多的案例不胜枚举。

而我大汉开国以来广开改恶向善之路,所遵从的原则方法和案例大都也是这样。所以聪明有德的君王,都懂得深思远虑,弃短取长,先人长期积累下来的政治措施是智慧的结晶,不是能随便进行改革的。”

孔融">孔融这番话还真是透着他的学问功底,他所引用的每个历史人物都是一个历史典故,这段话中,前后他一共列举了总共有十个历史人物典故。除了纣王之外,还有大家所熟悉的司马迁">司马迁孙膑">孙膑、进献和氏璧的卞和">卞和使秦国崛起强大的秦穆公">秦穆公以及“虽远必诛”的陈汤">陈汤等人,还有大家可能不太熟悉的鬻[yù]拳、巷伯、卫武公和魏尚。

这个鬻[yù]拳是楚文王">楚文王的谏臣,曾经以武力逼迫楚文王">楚文王改正错误,还不纳战败的楚文王">楚文王进城,从而使得楚文王">楚文王收拾败兵重新作战取胜,而这个鬻拳也因为这两件事,分别自己砍掉自己的两条小腿来向楚文王">楚文王谢罪。

巷伯则是诗经当中记载的蒙受冤屈的事;卫武公的事迹很类似于后来的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属于弑兄夺位,然而却是个少有的明君;

魏尚是汉文帝">汉文帝时期云中郡(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太守。他镇守边陲,防御匈奴,作战有功。后因上报朝廷的杀敌数字与实际不符,虽然只差了六颗人头,但还是被削职查办。郎中署长冯唐">冯唐认为对魏尚的处理不当,当面向皇上直谏,汉文帝">汉文帝就派冯唐">冯唐手持符节去云中赦免了魏尚的罪过,恢复了他云中太守的官职。

孔融">孔融在自己的发言当中引用了这么多的典故,他这一顿引经据典,振振有词,把朝廷上下一众群臣给拍乎得心服口服,这些群臣们是议论纷纷,认为孔融">孔融的话有理有据、无可辩驳,最后终于一致同意,决定放弃了恢复肉刑。

此事过后不久,又出了一件大事。就是当时,荆州牧刘表">刘表不但不向曹操">曹操建立的许县朝廷进贡,还做了很多逾越法度和违规的事,所谓违规的事就是所用的礼仪超越了州牧该有的范围,有僭越之嫌,比如:他公然在郊外祭祀天地,而且还乘坐皇帝才能乘坐的銮舆,这些都不是一个州牧该做或者能染指的事。朝廷知道后,下诏将他的所作所为昭示天下。

孔融">孔融却在这个时候站出来,又是一番长篇大论,说:“臣听说了刘表">刘表的所作所为,他确实是罪大恶极,罪不容诛,不过呢,这件事昭告天下的话,臣以为不妥,因为这实在是于国体有损啊。之前就让天下人都知道了贵为钦差大臣的马日磾">马日磾袁术">袁术那里蒙受屈辱而死,如今又披露出来刘表">刘表有僭越之嫌,但凡有佞臣暴露,我们就昭告天下他们的罪行,然而却不能讨伐惩戒他们,这总归是丢朝廷的脸面,显得我们无能啊。以臣的愚见,以后应当隐瞒刘表">刘表在郊外祭祀天地的这类事情,来维护朝廷的脸面。”

然而这番话下来,朝廷上下都认为孔融">孔融这家伙实在是迂腐得过了头,没人回应他的话。

时间到了建安五年(200年),汉献帝">汉献帝的儿子刘冯刚刚受封为南阳王就去世了,同年东海王刘祗[zhī]也相继逝世,献帝这心里十分悲伤,想为悼念他们来增加祭祀,并且每年都进行。而经过了前几番坐而论道的事情,汉献帝">汉献帝深刻地认识到了孔融">孔融的才能,就是他对这些伦理纲常方面的事儿,全都门儿清。为此,献帝特地找来孔融">孔融询问他的意见。

孔融">孔融听了献帝的意思,毕恭毕敬地回答道:“陛下仁厚,您感慨生死无常,因心存哀伤想要增加祭祀来寄托思念之情,哀悼二王的魂灵而发布哀怜的诏章,此事需要只需要参照从前的典章制度,订正礼制就可以了。不过,臣看前代梁怀王、临江愍王、齐哀王、临淮怀王都是死后没有后代,他们各自的同胞兄弟,就是景帝、武帝、昭帝、明帝四帝,却也没有听说这四帝为他们修祭祀。如果只是临时性的,那就没必要列入传纪。臣愚认为他们都是在幼小的年龄死去,陛下哀痛失去至亲,以成人礼加以谥号,这可以遵照您的意思办理。不过祭祀结束就算了,以后就不要再行继续。至于为了悼念他们,而增加一年一期祭祀,这不合礼意,又违背了先帝既定的法制,这是不合适的。”

汉献帝">汉献帝听了孔融">孔融这番话,虽然感到被驳回了主张,但是他在曹操">曹操所主持的朝廷里,被反驳的主张也不在少数,便也就听从了孔融">孔融的意见,没有坚持。

由此看来,孔融">孔融所忠于的的确是汉室朝廷,或者说是汉朝的典籍制度,并不是皇帝本人,至于把持朝政的曹操">曹操孔融">孔融自然是更加的不放在心上,反驳甚至嘲讽起来,也是毫不顾忌外加毫不客气!

四年后的建安九年(204年),取得官渡之战胜利的曹操">曹操袁绍">袁绍去世后,率大军攻克了邺城,袁绍">袁绍家的妇人女子多被掳掠。就连曹操">曹操的儿子曹丕">曹丕也私自娶了袁熙">袁熙的妻子甄氏。这件事被孔融">孔融知道后,他竟然特地给曹操">曹操写了封信,信中说道:“武王伐纣成功后,把妲己赏赐给了周公">周公。”要说曹操">曹操书读得可也不少,但是却不明白孔融">孔融的这句话是何意,后来就问孔融">孔融这句话的出处。孔融">孔融却回答说:“我这是以现在的事情(指曹丕">曹丕私纳甄氏),想当然而已。”(这就是“想当然”这个词的由来)

这话说出来,孔融">孔融是痛快了,曹操">曹操心中是十分的气恼,但是这是件小事,不便发作,只好将这份愤恨强压下来,记在了心底。孔融">孔融哪里知道,他对曹操">曹操一直以来的轻蔑态度,就此为自己埋下了~祸根!

单字解释:

24小时热文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