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 上古人物 / 夏朝人物 / 商朝人物 / 周朝人物 / 秦朝人物 / 汉朝人物 / 三国人物 / 晋朝人物 / 隋朝人物 / 唐朝人物 / 宋朝人物 / 元朝人物 / 明朝人物 / 清朝人物 / 民国人物
历史知识网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表面繁荣的文景之治,实则盛世之中暗藏“未统一”和“伪统一”

表面繁荣的文景之治,实则盛世之中暗藏“未统一”和“伪统一”

来源:历史知识网

汉景帝">汉景帝剧照

唐朝有“开元盛世”,西汉有“文景之治”。“文景之治”是西汉王朝时期的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那时的西汉刚刚统一,经济繁荣,社会和平。但这一切都只是假象,在这其中隐含着在盛世之中的“未统一”和“伪统一”。

“未统一”和“伪统一”局面的形成,都是有着一定的历史原因的,而这两者在一定程度上,都对汉朝的社会发展起了负面的影响。下面,本文就将从西汉“文景之治”时期的“未统一”和“伪统一”局面说起,来讨论西汉在这种局面之下的改革措施。

盛世之下的“未统一”——国土疆域和统治者意向

为何说当时“未统一”?可以从国土疆域的不完整性和统治者缺乏统一意向这两个方面来说。

1、汉朝的国土疆域并未完成统一,面临着匈奴的威胁

虽然说,西汉是直接灭秦而完成的建国,但是在秦末时期,战乱中有很多地方都脱离了中央的统治,当时的西汉国土仅包括秦朝的三分之二左右,完全达不到全国统一。

高祖起兵反秦

秦始皇">秦始皇是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统一局面的,但是随之而来的西汉王朝,却没有完成这种统一。特别是河套地区还被匈奴占领了,也造成了西汉长期的“匈奴之乱”的局面。在“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之下,匈奴对中央统治的威胁十分巨大,因此,在这盛世局面之下,还隐藏着各种边患威胁。

直到汉武帝">汉武帝时期,匈奴的威胁才被完全解除。

2、西汉统治者完成统一的意向并不明确,丧失统一斗志

西汉前期,统治者奉行黄老之学,支持“无为而治”,虽然在战乱之后,主张休">张休养生息并没有错,但是在长期的“休养生息”政策的影响之下,西汉的统治者的完成国家统一的斗志都未被激起。

在明明知道“未统一”的局面之下,西汉的统治者还不积极应对边患,反而在前期采用各种躲避的方法。可以说,当时的西汉统治者,基本上已经放弃了未统一的地区。比如说,在闽越政权围攻东瓯之时,当时的大臣田蚡">田蚡反而认为,他们的相互攻击与中央无关,因此不鼓励出兵,并主动声称放弃东瓯。连当时的宰相尚且如此,更何况当时的其他大臣了,这也足可以体现出当时的统治者的统一志向并不远大。

分封制之下的“伪统一”——中央和诸侯各国的矛盾加剧

为何要说“伪统一”,这和西汉时期所实行的分封制有着强烈的联系。在长期的分封制的实行之下,中央和地方诸侯的矛盾已经达到了顶峰。

1、西汉初期实行分封制和郡县制相结合的方式,是“伪统一”形成的基础

在西汉建国初期,统治者对待地方的政策实行的是分封制和郡县制相结合的方式。在西汉初期,汉朝统治者延续了秦朝的郡县制,但是为了安抚当时的旧部,实行了一定的分封制。

起兵时的“合伙人”

秦朝的大一统局面,实行完全的郡县制并不难,但是对于汉朝来说,并非如此。协助汉高祖">汉高祖刘邦">刘邦完成统一战争的各类盟友和合伙人,都并非刘邦">刘邦的部下,并非是君臣关系。因此在战争结束之后,刘邦">刘邦为了安抚这一帮人,为他们实行了分封制。再加上汉高祖">汉高祖刘邦">刘邦出身平民,并没有足以震慑的家世,因此盟友的帮助,也只是为了在结束之后分封。

在这种分封制和郡县制相互结合的长久局面之下,中央和诸侯各国自然无法协同一心。

2、分封制的影响下,诸侯和中央政府的矛盾不断加大,“伪统一”局面形成

长久以往,在分封制的影响之下,诸侯和中央政府的矛盾也就不断的扩大,形成了一种盛世之下的“伪统一”局面。

长期的分封,使得汉朝的大部分疆土,都无法掌握在中央手中。疆土中包括的各种资源和人口,都被牢牢掌握在诸侯各国手中,再加上分封地的一种自治权力的扩大,使得当时的“伪统一”局面已经形成。在这种“伪统一”的局面之下,某些诸侯国的人口、资源和潜在兵力都已经完全扩大,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甚至可以完全不听从中央的调配,对中央政府都产生了严重的威胁。

1、汉朝统治者面对“未统一”的软弱态度,损害了民众对中央的信赖

因为长久的“未统一”局面,再加上汉朝统治者面对边患和外患时的一种软弱态度,长久的“无为而治”实际上也损害了民众对于汉朝统治集团的信任。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丧失民众信任是一件对国家损伤很大的事情。

比如说,

在吴楚七国之乱发生之后,汉朝想要采取措施去遏制诸侯各国的叛乱

,但是在这个时候,统治者却已经得不到民众的信任了。在民众的信赖受损的前提之下,中央统治者已经招不到兵去面对诸侯之乱了。更加上其他的外患边患等众多的威胁,缺乏民众信赖之下的中央政府,基本上也得不到民众的支持,因此面对这些威胁时,汉朝统治者都束手无策。

七国之乱

2、为了镇压吴楚七国的反抗,汉朝统治者牺牲了民众的信任

因此,为了去镇压吴楚七国的反叛,统治者采取了一种绥靖政策,采取妥协的方式去平定叛乱。当时统治者的绥靖政策,就是牺牲晁错">晁错

晁错">晁错是何人?他是西汉非常重要的西汉政治家、文学家。但是他所提出的一个政策,触犯了诸侯国的利益,他支持“削藩”,主张剥夺诸侯王的政治特权来巩固中央集权,这种做法损害了诸侯利益。因此吴楚七国的叛乱由头,就是晁错">晁错,但是汉景帝">汉景帝为了维持自己的无为而治,选择了牺牲晁错">晁错,顺应其他诸侯各国的要求。

这种做法会产生什么问题呢?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百姓完全不相信中央的权力,甚至认为诸侯王的权力大于中央,在这种情况下,丧失民心是非常严重的后果。

汉武帝">汉武帝时期,统治者集团开始采取措施解决“未统一”和“伪统一”风险

“文景之治”时期的“未统一”和“伪统一”局面,直到汉武帝">汉武帝时期,才得到解决。

1、“推恩令”的实行,巩固了西汉王朝的中央权力

汉武帝">汉武帝主要采取的一个重要措施,来解决这种“伪统一”的局面,就是“推恩令”的实行。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非常有力的解决了当时诸侯各国的权力过大的问题。

“推恩令”实际上就是中央要求诸侯各国将自己的封地再进一步分封给自己的后代。在这种情况之下,分封地越分越小,诸侯内部也开始不断分裂,在长期的“推恩”之后,汉武帝">汉武帝就可以从外部削弱诸侯的势力了。

颁布推恩令

《汉书·景十三王传·中山靖王刘胜">刘胜》中有记载这种“推恩令”的实施和颁布:武帝“用主父偃">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而汉为定制封号,辙别属汉郡。汉有厚恩,而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云”。

从中可以看出,

“推恩令”在结束“伪统一”这种局面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2、改革之后的转型升级,促进了西汉王朝的基本框架的形成

除了“推恩令”之外,汉武帝">汉武帝还采取了很多措施,来结束这种“未统一”和“伪统一”的局面。不仅加大了“推恩令”的实行,而且还采取军事行动,迅速结束了匈奴的威胁。结束了匈奴的威胁之后,这种“未统一”的局面,实际上也开始走向结束了。

之后的各种阿党、左官等法令,也开始压缩诸侯封地,削减了诸侯的数量,结束了在西汉王朝建立初期而形成的“伪统一”的局面。

汉武帝">汉武帝的雷厉风行,开">了全新的“昭宣之治”,虽然这个时期比不上“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但是从国家统一这个层面上来说,这个时期实际上基本上确定了西汉王朝的中央地方制度以及国土疆域,形成了西汉王朝的基本框架。

汉武帝">汉武帝

总结

综上所述,虽然“文景之治”是西汉历史上有名的繁荣时期,但实际上是一种盛世之下的“未统一”和“伪统一”局面。当时的西汉王朝不仅仅国土疆域远远达不到统一的程度,而且分封制下的诸侯各王也与中央的矛盾非常剧烈,这种情况下,其实是盛世之下的隐藏弊病。直到后期的汉武帝">汉武帝的“推恩令”以及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才使得这种局面得以结束,成就了西汉王朝的真正的统一框架,为后世做足了准备。

24小时热文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