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 上古人物 / 夏朝人物 / 商朝人物 / 周朝人物 / 秦朝人物 / 汉朝人物 / 三国人物 / 晋朝人物 / 隋朝人物 / 唐朝人物 / 宋朝人物 / 元朝人物 / 明朝人物 / 清朝人物 / 民国人物
历史知识网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国“王佐之才”“为人伟美”的谋士:荀彧,死亡真相是什么?

三国“王佐之才”“为人伟美”的谋士:荀彧,死亡真相是什么?

来源:历史知识网

荀彧">荀彧,是三国时期曹操">曹操帐下著名的谋士,也是那个时期有名的美男子。可以说,荀彧">荀彧是不折不扣的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男子。他不仅是让人惊叹的“王佐之才”,而且长得又高又帅,面如冠玉,伟岸雄姿,史称他“为人伟美”、“瑰姿奇表”,留下了“荀令留香”的典故。

荀彧">荀彧雕像)

荀彧">荀彧,举孝廉出身,曾任守宫令。董卓">董卓乱政后弃官归乡,被袁绍">袁绍礼待为上宾,后投奔曹操">曹操,官至尚书令,封万岁亭侯,辅佐曹操">曹操二十余年,被人尊称为“荀令君”。

荀彧">荀彧出身名门士族,对于效力何人,达成何种目标,他是有坚定的理想主义的。他以匡扶汉室为己任,追求的是公理和正义的伸张,他常常挂在嘴边的是“仁爱之心”、“忠诚正直”、“推诚相待”等等。他之所以投身曹操">曹操麾下,在于他看中曹操">曹操的“明正通达”、“唯才是举”、“法令严明”、“谨严克己”的性情和做法。

(《三国机密之潜龙在渊》王仁君饰演的荀彧">荀彧

曹操">曹操荀彧">荀彧也确实厚待有加,对其委以重任。曹操">曹操非常激赏荀彧">荀彧,赞其曰:“吾之子房也”。而荀彧">荀彧也没有让曹操">曹操失望,他在“匡弼、建计、密谋、举人”方面均有卓绝的贡献。曹操">曹操荀彧">荀彧:“与君共事已来,立朝廷,君之相为匡弼,君之相为举人,君之相为建计,君之相为密谋,亦以多矣。”

(《军师联盟》曹操">曹操荀彧">荀彧

荀彧">荀彧曹操">曹操三条战略:一、迎奉天子,顺从民意;二、秉公行事,降服诸侯;三、弘扬仁义,招揽英雄。《三国志》记载:“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曹操">曹操依照荀彧">荀彧的谋略而行,如虎添翼,成功统一了北方。

在《三国演义》里,曹操">曹操进爵国公、受封九锡,荀彧">荀彧提出异议,曹操">曹操心怀恨意,于是差人送给他一食盒,荀彧">荀彧打开后,里面空空的,什么都没有,荀彧">荀彧领会曹操">曹操之意,遂服毒自杀。

(《军师联盟》王劲松饰演的荀彧">荀彧

《三国演义》关于荀彧">荀彧之死,引用的是《魏氏春秋》的说法。为什么荀彧">荀彧见到空盒子就自杀了呢?有三种说法:1.空盒子象征着棺材。曹操">曹操的言外之意很明显,就是让荀彧">荀彧自行了断,不然就派人诛杀。2.空盒子象征着汉朝一切已成空壳。汉朝到此刻,徒有其名而无实质。曹操">曹操想代汉自立,而荀彧">荀彧一心想匡扶汉室,政见不合,荀彧">荀彧选择以死还击,以死明志。3.空盒子表示荀彧">荀彧再无俸禄可食。意思是曹操">曹操准备遗弃或杀害荀彧">荀彧荀彧">荀彧不甘受辱,选择自尽。

(《军师联盟》中,王劲松饰演的荀彧">荀彧

荀彧">荀彧收到曹操">曹操赐送的空盒子就服毒自杀,这个版本流传甚广,然而,它仅仅是一个故事。故事虽精彩,但不是史实。

那么,荀彧">荀彧之死的真相究竟是怎样的?正史中,是如何记载荀彧">荀彧之死的?

对于荀彧">荀彧之死,《三国志》是这样记载:

(建安)十七年,董昭">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密以谘彧。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会征孙权">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因辄留彧,以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太祖军至濡须,彧疾留寿春,以忧薨,时年五十。谥曰敬侯。明年,太祖遂为魏公矣。

也就是说,荀彧">荀彧之死的真相是:荀彧">荀彧是忧郁而死的,不是服毒自杀的。荀彧">荀彧反对曹操">曹操进爵“魏公”,曹操">曹操对此十分不满,于是曹操">曹操趁征讨孙权">孙权之际,派荀彧">荀彧去谯州(安徽亳州)劳军,荀彧">荀彧因为生病留在寿春(安徽寿县),没有随曹操">曹操南征,之后忧郁而死。

(《三国志》)

荀彧">荀彧忧愤郁虑而死。他忧愤什么呢?他主张曹操">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到最后,曹操">曹操野心显露,想代汉自立,匡扶汉室的目标就此破灭;他希望弘扬仁义、公理、正直之精神,曹操">曹操的有些做法却有些残忍、奸诈、虚伪,理想就此幻灭。忧愤悲痛,加上患病在身,足智多谋、一身正气的荀彧">荀彧倒下了。

历史上,对于荀彧">荀彧,都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与尊重。何颙称:“颍川荀彧">荀彧,王佐之器。”;陈寿">陈寿称:“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王羲之">王羲之称:“荀获讥于忧卒,意长恨恨,谓其弘济之心,宜被大道”;苏轼">苏轼称:“吾尝以文若为圣人之徒者,以其才似张子房而道似伯夷">伯夷也。”……

24小时热文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