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 上古人物 / 夏朝人物 / 商朝人物 / 周朝人物 / 秦朝人物 / 汉朝人物 / 三国人物 / 晋朝人物 / 隋朝人物 / 唐朝人物 / 宋朝人物 / 元朝人物 / 明朝人物 / 清朝人物 / 民国人物
历史知识网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黄巾军迅速失败,水泊梁山最终招安,他们都深陷早期造反者困境

黄巾军迅速失败,水泊梁山最终招安,他们都深陷早期造反者困境

来源:历史知识网

01他们都失败了

刘关张救下董卓">董卓,本来希望能够得到董卓">董卓的器重,好留在董卓">董卓手下效力。但是没想到人家董卓">董卓根本不把他们当回事,气得张飞">张飞要打要杀的。最后没办法,他们就一起离开董卓">董卓,投奔了朱儁">朱儁

由此也可以看出董卓">董卓本身没有多深厚的眼光。如果这个时候,他能够收容刘关张,那以后进军长安后,岂不是很容易就取得天下。可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容量,以及这个性格容量决定的政治命数。

不仅董卓">董卓如此,就是黄巾军也是如此。当初他们起义,声势是多么地浩大,但是没几年就被打得七零八落的。

黄巾军的败落,与刘关张等人的积极剿灭有着直接关联。刘关张离开董卓">董卓以后,就转投了朱儁">朱儁朱儁">朱儁这个人还是比较擅于使用人才的,他就给刘关张都安排了执事,让他们好好干。

这简直就是酒逢知己啊,他们就积极地战斗。结果,就在朱儁">朱儁的领导下,把南路由张宝">张宝率领的黄巾军给打败了,“斩首数万级,降者不可胜计。南阳一路,十数郡皆平。”

北路上有皇甫嵩">皇甫嵩曹操">曹操积极进剿,也被消灭得差不多了。眼看着这个轰轰烈烈的黄巾军大起义就如此地成为历史的烟尘。

与黄巾军被剿灭类似的,还有北宋时期的梁山泊起义。这个历史事件,在《水浒传》中有很详细的演义,大众也都对此很熟悉。

水泊梁山也曾经红极一时,震撼天下,以至于最后宋徽宗">宋徽宗都不得不派高俅">高俅起来收服招安。虽然最后名义上是招安了,但实际上是换一种方式去剿灭他们。最后,宋江为">江为首的水浒诸将,死的死,亡的亡,一场轰轰烈烈的大起义就此完结,也成为了历史的烟尘。

02为什么它们都被剿灭了呢?

问到这个问题,似乎有点可笑。为什么这些起义都要必然胜利吗?当然不是。既然是对书中所记载的事情解读,最好就要弄清楚它们的来龙去脉。

从形式上看,黄巾军起义和水泊梁山也很有些类似性。比如,他们都是由农民发动的,刚开始产生了很震动天下的影响。最后,被朝廷以各种方式予以镇压剿灭。

更具体地说,他们都是农民起义。虽然水泊梁山里面有很多被朝廷刷出来的官员,如林冲">林冲宋江">宋江等,但是他们的活动基础,却是与朝廷对立的农民起义军。就是说,在他们代表梁山泊来积极活动的时候,他们是以农民起义领袖的身份在活动,而不是以退役官员身份在活动的。可以说,水泊梁山与黄巾军一样,都是反对当时政权的起义军。

他们作为农民起义军,都有不少的缺陷,他们基本上没有稳固的根据地。黄巾军虽然也曾经占山为王,但是这些所谓的山地,远远不足以支撑他们争领天下的大事业。梁山泊也是如此,他们占据水泊梁山,虽然因为地利也曾经一度可以拒斥朝廷兵马,但是这样的根据地龟缩有余,进攻却不足。这里仍然不是足以支撑持续反抗朝廷的根据地。

没有根据地的他们,就没有产生足量的稳定感,更不能招纳源源不断的支撑力量。这使他们在后来的与朝廷的对抗中,因为后继乏力而迅速陷入困境。不论后来黄巾军的溃败,还是水泊梁山被招安,本身都意味着他们根据地支撑力量的缺乏。

为什么他们缺乏根据地呢?主要是因为他们的领袖缺乏这种自觉的政权意识。黄巾军靠宗教号召起家,本身缺乏自觉的统领众军的智慧,而水泊梁山更是依靠晁盖">晁盖吴用">吴用等人的一时意气,本身看似有准备,实际上也很缺乏智慧。就算吴用">吴用当时是个颇有些智谋的军师,但从他的各个手笔来看,他勉强可以称为战术师,而远远不是政治战略规划师。

总体来说,他们都是自为有余,自觉不足。再加上他们很多小农意识如各立山头或者忠君思想在作怪,最后他们不能有效合力,而只能被迫分力的局面,使他们最后落败已经不可避免。

03早期造反者困境

两个起义军最后落败,是他们自觉性不足的最终表现,但也不能忽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造反的时候,实际上是政权已经激发起民愤,但是天下还没有到加速溃败的程度。

俗话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但,不是所有反抗都会推翻压迫。黄巾军起义和水泊梁山就是这样的。他们起义的时候,天下已经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负面因素,以至于各个社会角落里面都已经出现失败因素,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天下已经像豆腐渣一样,可以稍微推动就可以被打翻在地。

黄巾军起义为什么会被剿灭?是谁剿灭他们的?有朝廷命官,如卢植">卢植董卓">董卓朱儁">朱儁曹操">曹操等人,也有刘备">刘备这样的基层英雄。

他们为什么都要去剿灭黄巾军呢?因为他们代表着这个政权的力量。虽然当时东汉政权已经出现了十常侍这样的负面毒瘤,以至于天下忠臣越来越少,奸臣越来越多,但是这个时候的天下,仍然是属于东汉所有者的,仍然是大体上稳固的。

可以说,如果东汉政权确实已经病入膏肓,就不会有这样多的人马去维护它,去保障它,去延续它。有这么多保护因素,也恰恰说明当时还远远不是东汉政权整体溃败的时候。所以,黄巾军这个时候起义,有它的必然性,即因为官逼民反的必然性,但是也有失败的必然性,即在还不具备整体推翻的条件下就开始反抗的力量,必然要遭到反杀。

同样被反杀的,还有水泊梁山。水泊梁山起义的时候,看似轰轰烈烈,一时间能够振动天下,但是他们的社会基础有多大?宋江">宋江去当了造反的头子,但是他亲爹都不赞成。不仅他爹不赞成,很多人的亲属家眷都不赞成,不少的造反将领都是靠通过手段逼迫而来的,所以,他们这个起义军的基础也是很不牢固的。甚至可以说,他们的社会支持基础,还远远不如黄巾军起义,因为你看虽然黄巾军起义最后失败了,但是这个过程中,有数十万人曾经支持过它,可见它的社会基础还是很广泛的。

虽然社会基础相对广泛,仍然没有广泛到足以支持他们走向胜利的程度。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就是如果社会基础足够广泛,是不是他们就可以避免失败的命运。可以这样说,或者起码可以说,如果社会基础足够广泛,他们就会在社会结构中树立出足够持久的战斗者形象,这个时候的社会对抗集团,它们之间的强弱对比就会发生很大的转变,而不是像黄巾军起义时那样,有很多反抗力量迅速集结起来,成为起义军的对抗者。

如果能够有足够的社会支撑力量,他们就会虽然早期缺乏足够自觉性,也可以因为时势的持续到来而使他们拥有审视历史可能性的条件,此外还可以因此而得到更多有智慧的人的相聚和支持。他们也会有属于自己的诸葛亮">诸葛亮和五虎上将。

但历史不容假设,对他们的思考还是只能沿着历史已经成为既定现实的线路来展开。黄巾军起义和水泊梁山之所以最后都归于失败,根本的还在于他们陷入了后继乏力的困境之中。这个困境,是在造反趋势已经明显,但是还没有完全成熟的阶段,即早期阶段实行造反所必然要经历的。这个困境,就是早期造反者困境。

处于困境中的他们,缺乏足够支持力量,但是敌对方的力量还仍然很强。这个时候,他们面对的必然命运就是要持续战斗,然后在持续战斗中逐渐损耗力量,最终被逐渐消灭。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面对一个结论:早期造反者必然陷入支持力缺乏的困境,他们必然因为遭受政权维护者的集体打击,最终在明显的强弱对比下被击败。

在早期造反者困境中被打败,这不仅是黄巾军和水泊梁山的命运,更是所有早期造反者的命运。但是这样说,是不是意味着,晚期造反者就一定会成功呢?

也不一定,晚期造反者实际上也会失败,因为他们起来造反的时候,天下已经被瓜分得七七八八了,中期造反者已经各自提取出自己的历史含量,这个时候造反风口已经过去,造反者的强弱已经出现,趋强机制已经形成并且发挥作用。

而这个已经成为强者的造反集团,将在争领天下的历史进">史进程中,占据着其他集团所不可能拥有的历史优位,如李世民">李世民在隋朝末期的造反者群体中就是如此。当然,这又是另外一个问题了,也许伴随着解读书籍的继续深入,以后还有机会来向读者陈述晚期造反者和中期造反者截然不同的命运。

24小时热文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