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 上古人物 / 夏朝人物 / 商朝人物 / 周朝人物 / 秦朝人物 / 汉朝人物 / 三国人物 / 晋朝人物 / 隋朝人物 / 唐朝人物 / 宋朝人物 / 元朝人物 / 明朝人物 / 清朝人物 / 民国人物
历史知识网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同为汉初三杰,张良为什么不救韩信,只因隔着一个段位更高的女人

同为汉初三杰,张良为什么不救韩信,只因隔着一个段位更高的女人

来源:历史知识网

《大秦赋》用了极短的结尾讲述了秦灭六国的过程,从而引发了大家对历史的热议和兴趣,这或许就是这部电视剧最大的作用。

秦灭六国那是秋风扫落叶,虎视何雄哉,但谁也没想到,仅仅十三年后,秦国就突然亡了,亡的比六国还快,还突然,给人的印象更是模糊。

人们现在的印象大多是关于楚汉争霸的,也就是秦速亡之后,刘邦">刘邦项羽">项羽争天下,这里面发生了许多有趣的人和事。

乱世出英雄,秦汉之际,英雄辈出,楚汉相争,精彩纷呈留给了我们许多耳熟能详和热议的故事和人物,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就是汉初三杰。

汉初三杰指的是萧何">萧何韩信">韩信张良">张良三个人,这三人是大家心目中公认的建立汉朝的大功臣,但似乎在他们的领导刘邦">刘邦心里并不这么认为。

根据《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记载,萧何">萧何排名第一,而兵神韩信">韩信居然只排到21,更让人惊奇的是,出谋划策屡出奇计的张良">张良,居然只排到了62。

张良">张良是有名的谋臣,在民间跟诸葛亮">诸葛亮刘伯">刘伯温都是被人崇拜的对象,这样一个对汉朝立有奇功的人,为什么在刘邦">刘邦心里,他只能排到62位呢,这就要从张良">张良这个人的人生底色说起了。

(01)藏在《史记》里的细节

同为汉朝三杰,但只有张良">张良的身份最为特殊,司马迁">司马迁的《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被历代史学家推崇和借鉴,而且从不断出土的文物来看,《史记》里面记载的大部分事实,都是可信的。

司马迁">司马迁用严谨的态度和优美的行文,经受了历史的考验,所以读司马迁">司马迁的《史记》很多不起眼的地方,其实隐藏着很重要的信息。

司马迁">司马迁萧何">萧何张良">张良立传都叫世家,对韩信">韩信立传叫列传,这里明白无误的表明,张良">张良是贵族出身,这一点很重要,直接决定了张良">张良这一身的命运和底色。

萧何">萧何是因为司马迁">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萧何">萧何家族也够得上世家的标准了,但是在秦汉之际,汉初三杰是贵族的只有张良">张良一个人。

张良">张良是韩国贵族,有多贵?

他爷爷当了三任韩王的丞相,他爹做了两任韩王的丞相,这样的出身,你说贵不贵,但很可惜,轮到张良">张良了,他什么都没捞到,本应该作为二代妥妥的幸福生活,因为秦始皇">秦始皇和秦国,这一切全都毁了。

所以张良">张良秦始皇">秦始皇,他希望秦始皇">秦始皇去死,更希望韩国能复国,他前半生就一直在为这个愿望努力着,公元前218年(秦始皇">秦始皇二十九年),张良">张良招募了一个大力士,准备在秦始皇">秦始皇第三次出游的路上,在博浪沙这个地方,远程投掷石球把他砸死。

很可惜石球只砸中了副车,幸好张良">张良逃脱了,躲藏在下邳这个地方,这是当时反秦人士汇聚的地方,后来机缘巧合之下,张良">张良救了一个叫项伯">项伯的杀人犯,没想到日后这个举动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秦始皇">秦始皇终究躲不掉命运的安排,第五次出游途中,突然驾崩的秦始皇">秦始皇,还没来得及安排好帝国的一切,李斯">李斯赵高">赵高这两个帝国的掘墓人,已经开始在挥舞锤头了。

秦二世">秦二世二年,天下大乱,陈胜">陈胜吴广">吴广振臂一呼,全天下的人都开始了反秦运动,原本积极反秦的张良">张良更是不能落后,而他不但主张反秦,而且还要复活韩国。

(02)不得已的将遇良才

在很多历史的叙述中,都把张良">张良在陈留遇到刘邦">刘邦,说成是将遇良才,张良">张良欣赏刘邦">刘邦刘邦">刘邦同样也欣赏张良">张良,但事实上当时的张良">张良,根本没有把刘邦">刘邦放在心上,他虽然看好刘邦">刘邦,但是他心中有着根本任务,那就是乘着这次大乱,让韩国复国。

这才是张良">张良最根本的目的,也是他人生最重要的底色,在反秦高潮的时候,张良">张良找到韩成,让他做了韩王,自己做了韩国的丞相,准备大干一场,复活韩国。

但革命不是请客吃饭,而是你死我活,当秦朝反应过来的时候,章邯">章邯的大军已经开始到处灭火,连项梁">项梁也被杀死,反秦运动陷入了低谷,所谓的韩国国土,也被秦国再次占领,张良">张良的希望,再一次破灭了。

最终张良">张良选择了刘邦">刘邦,他看到了刘邦">刘邦身上的优点,他认为刘邦">刘邦能够帮助他实现自己的理想,于是此后数年,张良">张良作为最重要的谋士,一直跟在刘邦">刘邦身边,用司马迁">司马迁的话说就是,张良">张良这个人简直就是上天派下来拯救刘邦">刘邦的,数次救刘邦">刘邦于危难之际。

这中间张良">张良依然力挺“韩王”,但最终韩王成被项羽">项羽杀了,张良">张良的希望彻底没了,于是便死心塌地跟着刘邦">刘邦干了。

主要事迹有,鸿门宴上通过项伯">项伯的关系救了刘邦">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打了章邯">章邯一个措手不及,阻止刘邦">刘邦再次分封六国,劝刘邦">刘邦韩信">韩信忍一忍,封为齐王,这才有了后来韩信">韩信的垓下之战。

这些都是挑主要的说,总之张良">张良刘邦">刘邦身边,在最关键的时候,总是能给刘邦">刘邦出谋划策,可以说大汉朝能够建立,张良">张良居功至伟。

但奇怪的是,刘邦">刘邦分封功臣的时候,张良">张良明显在退让,而且分封这件事本身,大家都在吵吵闹闹争功劳,弄得刘邦">刘邦很头疼。

还是张良">张良给他出的计谋,让他封了自己最痛恨的雍齿">雍齿,这样才把大家不安和躁动的情欲安定下去,但对于自己的分封,张良">张良很明显在推辞,甚至是在逃避。

刘邦">刘邦都亲口说:

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

张良">张良却坚决认为自己不够资格封齐三万户,并且在最后说了几句很伤感的话:

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子游耳。

这明显是急流勇退的意思,同时也有着几分悲凉,因为他自己的宏愿恢复韩国是不可能实现了,因为张良">张良已经看透了天下大势,刘邦">刘邦是不允许有异姓王的,韩国不会再有了,张良">张良似乎也失去了奋斗的意义和价值,只能急流勇退,辟谷自保了。

但你不找麻烦,麻烦总会找到你,这个麻烦就是吕后,顺道也给大家解个疑惑,为什么张良">张良不救韩信">韩信

(03)张良">张良为什么不救韩信">韩信

张良">张良是个金字招牌,刘邦">刘邦很喜欢他,这个在战时当然没问题,但是当天下大定的时候,原本同舟共济的兄弟,就开始分家产争功劳,原本同床共枕的夫妻也开始同床异梦,汉初就是这么一个情况,本来齐心协力的汉朝,被硬生生分成了两派,刘邦">刘邦派和吕后派。

从善如流这个是用来形容刘邦">刘邦的,说明他是个知错能改的人,但刘邦">刘邦更常见的毛病是,喜欢犯男人们都喜欢犯得错误,一直始终如一的喜欢年轻漂亮的女人。

这放在普通家庭,顶多是个金钱问题,但是放在大汉朝,那可就是关系到国家命运的大问题,秦始皇">秦始皇就是犹豫不定,才让胡亥">胡亥有机可乘,秦亡的教训就在眼前,刘邦">刘邦此刻又想废长立幼。

所有人都面临着战队的问题,支持刘邦">刘邦还是支持吕后,只有极个别不重要的人才可以选择中立,至于张良">张良,根本没有中立的机会。

吕后很强硬的找到张良">张良,让他必须帮自己保住太子的位置,张良">张良最终选择了站在吕后这一边,给她出了一个请商山四皓出山的计谋,刘邦">刘邦一看到太子居然能请动商山四皓,就知道太子羽翼已丰,什么叫羽翼已丰?

意思就是支持太子的人实在是太多,太子已经动不得了,甚至以刘邦">刘邦的个性,他都能猜出来这主意就是张良">张良出的。

这件事很重要对于张良">张良韩信">韩信都很重要,这是个站队的问题,韩信">韩信也逃不开,作为军方的代表,韩信">韩信基本上是支持刘邦">刘邦的。

这里面有个基本问题要搞清楚,才能说清楚为什么张良">张良不救韩信">韩信,那就是韩信">韩信到底是谁杀的?

大汉朝既然分成两派,那么能杀韩信">韩信的除了刘邦">刘邦就是吕后,我们看《淮阴侯列传》的记载:

高祖已从豨军来,至,见信死,且喜且怜之

这句话清楚无误的表明,杀韩信">韩信的时候,刘邦">刘邦不在长安,是吕后杀了韩信">韩信,所以刘邦">刘邦才会有喜,他喜的是,剪除异姓王是他的基本国策,怜的是韩信">韩信功劳大罪不至死,而且自己在军方又少了一个支持者。

既然张良">张良选择了吕后,那么张良">张良就不可能再帮着韩信">韩信了,吕后杀韩信">韩信,只能说明,韩信">韩信在立储这件事儿上,是支持刘邦">刘邦的,毕竟都是出生入死一起前线打仗的,军队对养在深宫的吕后才不会买帐。

有个大将军倒是个例外,那就是樊哙">樊哙,按理说樊哙">樊哙刘邦">刘邦没发迹时候的小弟,是刘邦">刘邦死党中的死党,也不是异姓王,但就这中关系。

就因为樊哙">樊哙是吕后妹妹的丈夫,刘邦">刘邦觉得樊哙">樊哙也是吕后的人,所以要杀了樊哙">樊哙,幸好年老体衰的刘邦">刘邦只能委托自己信任的陈平">陈平来做这件事。

陈平">陈平张良">张良更鸡贼,同样是谋臣,张良">张良属于能拿得出手的阳谋,但陈平">陈平那就是处处是奇计,是阴谋是无法拿出来说的那种。

这样鸡贼的一个人,知道此后的天下就是吕后的了,所以他没有执行刘邦">刘邦的命令,并没有杀死樊哙">樊哙,这个当年卖肉的屠夫,总算是在享尽荣华富贵的道路上没有戛然而止。

樊哙">樊哙都能杀,只能说高处不胜寒,到了他们这个级别,考虑的全是利益,跟感情更功劳几乎没有什么关系了。

这也能很好解释了,为什么刘邦">刘邦封功臣,张良">张良要那么靠后,因为张良">张良不是自己人,萧何">萧何才是,沛县出来的将士才是,论功行赏从来都不是绝对按照功劳大小进行的,这一点,古往今来一直没有变过。

张良">张良的底色一直都是悲凉的,而且且身体一直有病,想辟谷修身脱离俗务,但吕后不答应,自己最初的初心,也注定无法实现,人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张良">张良能做的,就是尽量为子孙后代着想,自己受点苦倒也没什么。

张良">张良的死也很传奇,他是和黄石合葬的,就是当年桥上给他兵书的黄石公">黄石公,这多少有点神秘的色彩,但历史就是这样,许多事你都不能完全搞清楚,哪怕是写《史记》的司马迁">司马迁,留点奇人奇事也是对命运无常的一种尊重。

24小时热文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