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 上古人物 / 夏朝人物 / 商朝人物 / 周朝人物 / 秦朝人物 / 汉朝人物 / 三国人物 / 晋朝人物 / 隋朝人物 / 唐朝人物 / 宋朝人物 / 元朝人物 / 明朝人物 / 清朝人物 / 民国人物
历史知识网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李广一生为什么不能封侯?李广难封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李广一生为什么不能封侯?李广难封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来源:历史知识网

作为一个将军,奋勇杀敌,忠于国家、忠于职守、爱护部属,李广">李广当之无愧。但是想做一个大将、帅才独当一面时,不知是李广">李广才智不及还是命运不济,总是很不理想,有时甚至大败而归。

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汉匈之间大规模的战争正式拉开了序幕。如此规模宏大的战争,需要大批的军事指挥人才。理所当然,身经百战、素令匈奴闻风丧胆的李广">李广更是应选之列。这一年,李广">李广已有五十七岁了,当他得到皇帝的诏令后,欣然从命,决心要在自己的晚年,为国家打几次出色的战役,以实现自己拜将封侯的人生夙愿。

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匈奴兴兵大举人侵,大肆抢掠吏民。匈奴前锋已达上谷,边境告急,狼烟四起。由于有了较长时间的准备,汉武帝">汉武帝决定大规模反击匈奴,以消边患。于是就令卫青">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公孙贺">公孙贺为轻骑将军,出云中;太中大夫公孙敖">公孙敖为骑将军,出代郡;卫尉李广">李广为骁骑将军,出雁门。各将各率精骑万人,分路出击匈奴。

对于李广">李广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如自己的部队取得了胜利,他以后的前途将会无限美好。可李广">李广没把握好这次机遇。当他率军出雁门之后,正碰上匈奴左贤王的部队。左贤王听说是汉军飞将军率领的部队,就引兵后退。李广">李广以为匈奴后退是胆怯,就率部猛追,结果陷人了左贤王的重围。李广">李广知道上当,只好率军血战。但终因寡不敌众,全军尽失。李广">李广本人也受伤为匈奴所擒,只因他在途中诈死,不为匈奴兵注意,才夺马逃归汉营。

几路大军出击,唯卫青">卫青获胜而还,其他几路均大败而归。论功行赏,卫青">卫青被封为关内侯,以后历任对匈奴作战的总指挥、大将军,而其他将军皆受罚。李广">李广因丧师之罪,法当必斩,后经人出钱说情,被废为庶人。作为一个将军,一下子削职为民,让其闲居,其心情可想而知。更使李广">李广心绪不平的是:自己厮杀几十年,还是个太守之职。那些比他小十几岁、甚至几十岁的后生,位都在其上。如公孙敖">公孙敖,自己当将军时,他还是个兵,现在居然封了侯;他的堂弟李蔡">李蔡,也已位至诸侯国丞相,封为列侯。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汉武帝为了彻底击败匈奴,下了大规模征兵的诏令。汉武帝">汉武帝征集了全国精锐骑兵十万,另加数十万的后勤运输部队。他把部队分两路向匈奴出击。一路由大将军卫青">卫青率领从定襄出塞,一路由骠骑将军霍去病">霍去病率领从代郡出塞。然后采取分进合击的战略,深入匈奴腹地,准备对匈奴进行一次一劳永逸的打击,以彻底解除边境之患。

李广">李广在家闲居几年之后,觉得自己已老,再不立功就没有机是就向汉武帝">汉武帝请缨,要求上阵杀敌。汉武帝">汉武帝敬其威、服其壮,就命他率军,属于卫青">卫青麾下,参加大军远征,并担任前将军。出征前,卫青">卫青召集各路将领,交待事宜和具体任务。会上他强调说:各将军必须分路引进,在规定的时间内到达指定位置,然后再向匈奴腹地挺进。但由于没有向导,李广">李广迷了路,落在卫青">卫青的后面,没有按规定的时间与卫青">卫青会合。卫青">卫青得知后,很是恼火,派人去李广">李广军营,询问后到缘由。按汉军律,后到误战者必斩。但卫青">卫青慎重,没有贸然行事,只令李广">李广指挥部的幕僚去大将军处听审,视其情况再向汉武帝">汉武帝汇报。

李广">李广知道后很气愤,说:“迷路迟到的事罪责在我,我的部下没罪。要听审,我去好了。”说完,亲自骑马去大将军驻地听审。在途中,李广">李广百感交集:卫青">卫青乃牧猪之奴,虽有战功,在很大程度上是靠了他姐姐卫子夫">卫子夫的关系,才爬到这么高的位置。自己从军几十年,身经百战,威震敌胆,最后还要受卫青">卫青这种后生的侮辱。李广">李广越想越难受,在到达卫青">卫青驻地后,对人说:“我与匈奴进行了几十次的战斗,不想迷了一次路,就有了罪。我六十多岁了,还要去听审,受幕府那些刀笔吏的污辱。这真是命也。”说完,拔出剑来,往自己脖子上一抹,一代飞将军就这样了却了自己的一生

李广">李广自杀的消息传到他率领的部队,将士们无一人不下泪。而友邻的部队听到了这消息,也号啕大哭。大家都为李广">李广抱不平,鸣冤叫屈后来军中不时有人祭奠他,以纪念他为国家忠勇奋斗的一生和爱兵如子的品德。

古人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天者,时也,势也,运也。李广">李广最终没有封候,时乎?命乎?

24小时热文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