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 上古人物 / 夏朝人物 / 商朝人物 / 周朝人物 / 秦朝人物 / 汉朝人物 / 三国人物 / 晋朝人物 / 隋朝人物 / 唐朝人物 / 宋朝人物 / 元朝人物 / 明朝人物 / 清朝人物 / 民国人物
历史知识网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悦读】《史记·留侯世家》讲了什么

【悦读】《史记·留侯世家》讲了什么

来源:历史知识网

[前言]

《史记·留侯世家》位列三十世家第二十五篇,主要记载了“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张良的传奇一生。

[散金刺秦]

张良">张良(字子房)生于战国时期韩国颍川的城父(位于今河南禹州),其祖父张开地">张开地、父亲张平以相国身份先后事奉了五代韩王(韩昭侯">韩昭侯韩宣惠王">韩宣惠王、韩襄哀王、韩釐王和韩悼惠王)。

韩国被秦国所灭后,张良">张良不惜散家财求刺客,以期刺杀秦王,为国报仇。后来,张良">张良找到一个大力士,做了一个一百二十斤的铁锤。二人在博浪沙伏击出巡的秦始皇">秦始皇,但铁锤却误中随行的车子。秦始皇">秦始皇得以幸免,并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搜捕刺客。张良">张良因此更改名姓,并流亡到下邳。

[受书黄石]

在下邳,有一天张良">张良散步时,在圯桥偶遇一个老翁。老翁经过张良">张良身边时,故意让鞋子掉到桥下,并让张良">张良替他取鞋。张良">张良取回鞋子后,老翁又让张良">张良替他穿鞋。张良">张良强压住怒火,并一一照办。老翁满意地离开,张良">张良原地目送。老翁走出约一里后折回,并与张良">张良相约五日后天刚亮时在桥上相会。

五日之期一到,张良">张良在天刚亮时赴约,但老翁已先到并训斥了张良">张良,约五日后再见。

又五日后,张良">张良在天亮前赶到桥上,但仍比老翁晚。老翁再次训斥张良">张良,并约五日后再见。

又五日后,张良">张良终于先于老翁,在半夜前就赶到了桥上。老翁这次很满意,送给张良">张良一卷书,并告诉张良">张良,十三年后,自己将化身黄石,在济北穀城山下与他再次相遇。

张良">张良回去以后,打开书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即姜太公所著《六韬》)。张良">张良十分珍视,常常学习诵读。

(这位传奇老翁被后世称为“黄石公">黄石公”,而黄石公">黄石公授予张良">张良的是否真的是太史公所言的《太公兵法》,后世有不同说法,如《三略》说、《素书》说。)

[下邳救伯]

就在“受书黄石”这段精彩的故事之后,太史公冷不丁插了两句:“居下邳,为任侠。项伯">项伯常杀人,从良匿。”这两句字面意思很好理解:张良">张良居住在下邳,好打抱不平。项伯">项伯曾因杀人,跟随张良">张良藏身。

读到这里,初读,似无味;再读,顿感平地惊雷。

联系前文《项羽">项羽本纪》,提到项伯">项伯张良">张良的关系,太史公只是说:“(项伯">项伯)素善留候张良">张良。”但实际上,“素善张良">张良”并不足以让项伯">项伯在“鸿门宴”前夜前往刘邦">刘邦军中向张良">张良告密。项伯">项伯之所以告密,正是因为“项伯">项伯常杀人,从良匿”所指示出的二人之间的过命之交。

因为这种过命之交,项伯">项伯张良">张良告密,并劝张良">张良逃命,继而有了张良">张良项伯">项伯刘邦">刘邦,被刘邦">刘邦“PUA”,沦为“工具人”——项伯">项伯回到项羽">项羽军中,替刘邦">刘邦说好话;“鸿门宴”上,项庄">项庄舞剑,项伯">项伯挺身而出,掩护刘邦">刘邦项羽">项羽分封诸侯时,项伯">项伯刘邦">刘邦说话,使刘邦">刘邦得到汉中地;楚汉争霸,相持于广武,项羽">项羽欲烹杀刘邦">刘邦父亲刘太">刘太公,项伯">项伯求情,救下刘太">刘太公。

《史记》中关于项伯">项伯的笔墨虽然不多,但只要项伯">项伯出场,就能起到影响楚汉争霸战局的作用,而这一切的缘起,皆在张良">张良

对于项伯">项伯张良">张良的过命之交,太史公也只是于不经意间仅置寥寥几笔。《史记》之微言大义,于此可见一斑。(太史公,请受我一拜。)

[运筹帷帐]

提到张良">张良,最有名的评价当属刘邦">刘邦所言:“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外,吾不如子房。”的确,张良">张良本身就是智囊的代言人——

刘邦">刘邦初入武关,想要用两万人攻击峣关守军,被张良">张良劝阻。张良">张良用疑兵+诱降的计策帮助刘邦">刘邦大败秦军,攻入咸阳;

项羽">项羽至鸿门,设下鸿门宴,张良">张良从中斡旋,帮助刘邦">刘邦全身而退;

汉元年(前206年),项羽">项羽分封诸侯,张良">张良以金珠献项伯">项伯,后者在项羽">项羽跟前替刘邦">刘邦求得汉中地。刘邦">刘邦前往封地途中,张良">张良劝说刘邦">刘邦烧绝所过栈道,以减轻项羽">项羽刘邦">刘邦戒心;

汉二年(前205年),彭城之战,刘邦">刘邦大败,张良">张良提出封赏并联合九江王黥布、梁王彭越">彭越以及刘邦">刘邦手下大将韩信">韩信,共同破楚;

汉三年(前204年),项羽">项羽刘邦">刘邦于荥阳。郦食其">郦食其建议刘邦">刘邦分封六国后世以对抗楚军。郦食其">郦食其出发前,张良">张良赶到,力阻刘邦">刘邦复立六国之后,绝除后患;

汉四年(前203年),韩信">韩信破齐后自立为齐王,刘邦">刘邦大怒,张良">张良陈平">陈平劝阻,避免了韩信">韩信兵变;同年,汉军追击楚军到阳夏,因战斗不利而退守固陵,约定好的韩信">韩信军、彭越">彭越军并未按时赶到。张良">张良刘邦">刘邦将“自陈以东傅海”封给韩信">韩信,将“睢阳以北至穀城”封给彭越">彭越,这才使得韩信">韩信彭越">彭越出兵,最终完成灭楚;

汉六年(前201年),刘邦">刘邦封赏功臣,提出将齐地三万户封给张良">张良张良">张良谢绝并提出只需留县(张良">张良刘邦">刘邦相会之地)就足够(有人分析,这里刘邦">刘邦其实是在试探张良">张良:1.试探张良">张良是否贪慕封赏;2.试探张良">张良是否会索要韩地……果如此的话,那么张良">张良的回答便真可谓滴水不漏);

未受封的将领常集体坐在沙地上窃窃私语,刘邦">刘邦张良">张良其中原因,张良">张良告诉刘邦">刘邦这是这群人因为没有受封,又担心自己被诛杀,所以在计划谋反。刘邦">刘邦听从张良">张良建议,封赏自己最憎恨的雍齿">雍齿为什方侯,以此解除了将领的顾虑;

关于汉帝国首都选在哪里,有两种声音:关中和雒阳,刘邦">刘邦犹豫不决,张良">张良提出雒阳非“用武之国”,而关中则是“金城千里,天府之国”,最终刘邦">刘邦决定定都关中;

关于太子人选,虽然吕后之子刘盈">刘盈作为嫡长子已被立为太子,但刘邦">刘邦私心却想改立戚夫人">戚夫人所生的刘如意">刘如意。尽管有大臣相劝,刘邦">刘邦改立太子的想法还是没有消除。最终,吕后遣吕泽">吕泽张良">张良计策。张良">张良建议请出“商山四皓”(东园公、绮里季">绮里季、夏黄公、角里先生)辅佐刘盈">刘盈吕泽">吕泽照办。后来,刘邦">刘邦见四皓已为太子所用,知道其羽翼已成,从此打消了改立太子的念头。

[功成身退]

陈豨叛乱后,张良">张良跟随刘邦">刘邦攻击代地,出奇计夺下马邑。等到萧何">萧何被立为相国,张良">张良刘邦">刘邦辞行:“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子游耳。”

八年后(前186年),张良">张良去世,谥“文成侯”。

[后记]

张良">张良起初以复国为己任,遇见黄石公">黄石公后,迎来了他人生的转折点。假设没有此转折点,张良">张良大概率会沿着他最初的轨迹——辅佐新的韩王,完成复国,至于最终能否结束诸侯纷争,使天下重归一统,就要打上一个问号了。

——2022.5.10

本文由Yan读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单字解释:

24小时热文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