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 上古人物 / 夏朝人物 / 商朝人物 / 周朝人物 / 秦朝人物 / 汉朝人物 / 三国人物 / 晋朝人物 / 隋朝人物 / 唐朝人物 / 宋朝人物 / 元朝人物 / 明朝人物 / 清朝人物 / 民国人物
历史知识网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魏延大喊“谁敢杀我”,其实还有上一句,正是这句要了他的命

魏延大喊“谁敢杀我”,其实还有上一句,正是这句要了他的命

来源:历史知识网

我们都知道,三国时期涌现出了很多的名将,比如关羽">关羽张飞">张飞赵云">赵云黄忠">黄忠等等。而投奔于刘备">刘备魏延">魏延也是一位非常出名的将军,他的英雄事迹让人赞叹,在我们的印象中,魏延">魏延一生为国尽忠尽职,并且果敢勇猛在军事上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是他的结果却让人可惜,最终也是死无全尸,并且还背负着“叛贼”的骂名,他一生的战功赫赫也就没有得到当时任何人的赞赏,反而是遭到了诋毁。那么,魏延">魏延到底是因何而死,他到底是不是叛徒?死前为何又要大喊三声“谁敢杀我”呢?其实在他喊这句话之前还有一句,正是这一句才真正要了魏延">魏延的命。

排除《三国演义》的神话色彩,历史上的魏延">魏延虽然也立下了不少功劳,但是为人比较高傲,且性子孤僻,与朝廷中的许多官员都相处不来,特别是杨仪">杨仪,当时他们两人由于意见不合总是对着干,好在有诸葛亮">诸葛亮的存在,两人才没有真正动手,不过当诸葛亮">诸葛亮在最后一次北伐中,心里十分清楚两人的仇恨也将激化,于是在临终之前就嘱托众将要提防魏延">魏延造反,设想若在大军撤退之时魏延">魏延不愿意断后的话,便让大军自行撤退,这明显就是把魏延">魏延排除在外了,当时魏延">魏延想继续北伐,杨仪">杨仪等人却不答应,直接丢下他先走了,魏延">魏延这才大怒,抄小道赶在他们前头烧毁了栈道,阻止他们回去。有趣的是,当时杨仪">杨仪魏延">魏延都认为是对方想谋反,但显而易见还是杨仪">杨仪技高一筹。

诸葛亮">诸葛亮死后大军准备撤退时,两人开始了这场载入史册的内乱。当时杨仪">杨仪领军撤退,魏延">魏延见状赶忙阻拦,并怒骂杨仪">杨仪,但是杨仪">杨仪却不慌不忙,拿出诸葛亮">诸葛亮生前留下的锦囊对其说:“丞相在日,知汝久后必反,教我提备,今果应其言。汝敢在马上连叫三声谁敢杀我,便是真大丈夫,吾就献汉中城池与汝。”意思就是说,让魏延">魏延在阵中大喊三声“谁敢杀我”,如果他有勇气这么做,自己就会投降,并且心甘情愿的佩服他。头脑简单的魏延">魏延自然也就没有多想,于是便照做了,可结果第三声一落,马岱">马岱便骑马冲出将其给斩杀了。这一下也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所以魏延">魏延并没有来得及防备。

这句话相信大家通过影视剧也都清楚,但是大家不知道的是,魏延">魏延之所以被斩杀其实并不是因为这句话,而是因为他在前面所说的一句话:“若孔明">孔明在日,吾尚惧他三分,他今已亡,天下谁敢敌我?”正是这一句话直接将忠肝义胆的马岱">马岱给彻底激怒,因为他知道魏延">魏延敢在诸葛亮">诸葛亮刚刚死后就说出这样的话,以后必成祸害,所以当即手起刀落取走了他的性命。对于这样的说法,也并非是空穴来风凭空想象。我们都知道,魏延">魏延是蜀汉后期非常有能力的一员武将,甚至自比韩信">韩信,其曾在诸葛亮">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积极献计,可惜“诸葛一生唯谨慎”,以太冒险为由不予采纳,从此魏延">魏延就打心眼里瞧不起诸葛亮">诸葛亮了,认为其胆小不能成事,且叹恨自己不能受到大用。光是这一点,诸葛亮">诸葛亮心里就非常清楚,猜测出魏延">魏延之后肯定会要造反,所以才会在临终前,说出:“如果魏延">魏延不听话的,你们自己先撤。”这样的话。而魏延">魏延也清楚这一点,所以在诸葛亮">诸葛亮死后,经不住膨胀起来,头脑发热才会说出“诸葛亮">诸葛亮在,尚怕三分,他一死,老子">老子就天下第一。”这样的话。

所以说,马岱">马岱之所以将魏延">魏延偷袭杀死,还是与这上一句话有着抹不开的关系。正是因为这一句话才坐实了魏延">魏延想要谋反的证据,所以魏延">魏延并非是冤枉的,也不是被误杀的,而是千真万确的该杀!平心而论的话,其实杨仪">杨仪魏延">魏延当时的表现都有谋反的嫌疑,只不过魏延">魏延最终没有斗过心机叵测的杨仪">杨仪,反而成了那个“替罪羊”。自信心可能是一个人身上最大的优点,但也可能是最大的弱点,如果不自信,我们很难在茫茫众生中抬起头,但是如果太自信了,或许我们就会迷失自我,成为别人利用的工具。一代名将魏延">魏延,就这么被自己的自信给害了!对此,你们是怎么看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24小时热文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