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炜
吴蜀夷陵之战,以往一般认为双方都只有四五万兵力,不算特别大的战争,但实际参战人数应该比这多得多,是双方倾尽国力的一场总体战。而总体战中大败亏输的刘备">刘备,在战后承认错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避免了蜀汉灭亡。
蜀汉昭烈皇帝刘备">刘备在位的时间很短,前后不到三年,(章武元年五月至章武三年四月),基本是以伐吴为始,以白帝善后托孤而终。
其中伐吴被称为“夷陵之战”,是一场极有可能改变中原三分鼎立格局的重大会战,而托孤诸葛武侯更是尽人皆知,对顾命大臣的择选牵动着蜀汉政权未来的命运,后人此二事见解甚多,但仍有值得挖掘的地方。
吴蜀军队远多于一般认知
1
蜀汉章武元年(公元221年)七月,为给关羽">关羽复仇,也为复夺荆州,称帝仅三个月的刘备">刘备在盛怒之下伐吴。
演义中的七十万大军自然是艺术虚构,伐吴的蜀汉军队兵力几何,当时已经向曹魏称臣的孙权">孙权在给魏廷的疏表中提到了“刘备">刘备支党四万人,马二三千匹,出秭归”,《资治通鉴》中亦载“进兵秭归,兵四万余”。有着“现代东方讲史第一人”的民国学者黎东方认可这一数据,写进他所著的《细说三国》中,并对刘备">刘备出兵之少感到不解。
盛怒之下仅出兵四万确实难以理解,其实更禁不起推敲。孙权">孙权是上这份疏表的时间是曹魏黄初三年(公元222年)春正月,这是有确切记载的1,转换成蜀汉方面的时间年号就是章武二年。
章武二年的春正月,距刘备">刘备盛怒出兵时已有半年。在这半年里,蜀汉军队在三峡地区进展顺利:都督冯习、先锋张南">张南率步军击破吴将李异、刘阿,攻克边境建平郡的郡治巫县(今四川巫山北),而后又推进数百里,收复要地秭归(今湖北秭归),至章武二年春正月孙权">孙权上疏时,刘备">刘备已经亲自在秭归驻扎2;水军则在将领吴班">吴班、陈式">陈式统领下登陆上岸屯于夷陵(今湖北宜昌市东南)。
换言之,孙权">孙权疏表中的“支党四万人,马二三千匹,出秭归”只是交战半年后在秭归地区的数量兵力,而并非是总兵力。从常识上来说,刘备">刘备仅凭四万余人便欲伐吴,无异于痴人说梦。
那么刘备">刘备到底集结了多少士卒,裴松之">裴松之在为《三国志·魏书·刘晔">刘晔传》作注时援引《傅子》一书,里面收录了吴军最终的歼敌数量:
(孙)权将陆议大败刘备">刘备,杀其兵八万馀人,备仅以身免。
“备仅以身免”,也就是说,
伐吴的蜀汉军队共计八万余人。
夷陵之战
蜀汉建国前的这几年连遭厄运:关羽">关羽麾下荆州军的全军覆没;陆逊">陆逊夺占三峡各要地时的“前后斩获招纳,凡数万计”3;孟达">孟达又以汉中东三郡出降曹魏,几场重创下来,蜀汉方面恐怕先赔进去了一个八万余人,加之南中地区的豪强雍闿">雍闿蠢蠢欲动,不可能为伐吴提供兵力。
最后被歼灭的八万余人,加之被隔绝退路投降曹魏的黄权">黄权军、集结完毕但留守边境为援的赵云">赵云军,
刘备">刘备伐吴动员兵力当在十万人上下,这也几乎是当时蜀汉能集结的全部兵力。
孙吴方面的兵力,在陆逊">陆逊的本传中有明确的记载,孙权">孙权命其为大都督,统领朱然">朱然、潘璋">潘璋、宋谦">宋谦、韩当">韩当、徐盛">徐盛、鲜于丹、孙桓">孙桓等五万人。
一旦陆逊">陆逊失利,孙权">孙权势必会有后援。够调拨五万人给予陆逊">陆逊,也可看出孙权">孙权对这场战役的重视程度已超过早年的赤壁之战。
从双方兵力对比来看,蜀汉军队在数量上占有优势。开战初期的半年内,蜀汉军利用这种优势推进至秭归。但随着不断深入三峡地区与吴军统帅陆逊">陆逊的战略性后退,这种优势逐渐被抵消掉了。章武二年正月,陆逊">陆逊一度发动反击,其部将宋谦">宋谦等人“攻蜀五屯,皆破之,斩其将”4,获得了一次绝佳的胜利。
相反,远征半年后的蜀汉军呈现疲态:当年二月,驻扎在秭归的刘备">刘备亲自率军继续推进至夷道猇亭(今湖北宜都以北的长江北岸),先锋张南">张南虽将孙权">孙权之侄孙桓">孙桓困于夷道城(今湖北枝城),却无力攻破;南方荆州武陵郡(郡治临沅,今湖南常德以西)五溪地区的夷人首领沙摩柯叛吴请求援军,刘备">刘备也没有多余的兵力另辟战场,仅仅派侍中马良">马良前去招安,给予名分、授予印绶。加之刘备">刘备在推进的过程中“从巫峡、建平连围至夷陵界,立数十屯”5,连营前后长达到七百余里,这又消耗了大量兵力。
所以到了战事后期,即猇亭对峙阶段,两军兵力并无太大差距,甚至蜀汉军队反逊一筹,这也可以解释
为何刘备">刘备要令水军舍舟登陆屯于夷陵的原因,盖因兵力捉襟见肘之故。
除兵力外,双方统军将领亦有极大的差距。
吴军战将中,朱然">朱然、潘璋">潘璋、宋谦">宋谦、徐盛">徐盛久经战阵;鲜于丹是吕蒙">吕蒙旧将;孙桓">孙桓是孙权">孙权之侄、亦是吴宗室子弟中的后起之秀;韩当">韩当早年追随孙坚">孙坚,更属孙吴三世宿将,这些将领常年与魏人交手,有着丰富的作战和统军经验。
而蜀汉一方的统军将领,除了都督冯习、先锋张南">张南、水军统帅吴班">吴班与陈式">陈式外,有据可查的还有辅匡、赵融、廖化">廖化、傅肜、向宠">向宠等人。与吴将相比,都督冯习、先锋张南">张南此前非但没有卓著的战功,甚至其人更属默默无闻。
伐吴之时,虽然关、张、黄已亡故,魏延">魏延镇守汉中,但骁勇的马超">马超、赵云">赵云尚存,具有丰富统兵经验的蜀地将领李严">李严、吴懿">吴懿犹在,
这些人中,赵融史无记载姑且不论外,廖化">廖化是关羽">关羽旧将,荆州襄阳人;向宠">向宠,荆州襄阳人;辅匡,荆州襄阳人;傅彤,荆州义阳人;都督冯习,荆州南郡人;先锋张南">张南,自荆州随刘备">刘备入蜀。孙权">孙权背盟袭取荆州,这些荆州本地将领必然同仇敌忾,意欲立功报效,故而
出兵伐吴也是必然的政治选择,无法更改。
当初攻汉中时,刘备">刘备另遣马超">马超进入侧翼武都地区,武都氐人首领雷定等七个部落万余人迅速叛魏响应马超">马超。同理,在伐吴成为必然的条件下,用荆州将领收复荆州,其发挥的战斗力、影响力绝非马超">马超、李严">李严等外来战将可以比拟,武陵的沙摩柯叛吴也恰恰证明了这一点。
但
荆州将领空有杀敌之志,统兵经验欠缺,没有能够独当一面的宿将,也确是蜀汉军队的软肋。
不过戏剧性的是,孙吴诸将虽然经验丰富、资历深远,但因而蔑视统帅陆逊">陆逊、不听调遣。孙权">孙权之侄孙桓">孙桓在夷道被蜀军先锋张南">张南反被击败,只得退守孤城,而陆逊">陆逊却以孙桓">孙桓“得士众心,城牢粮足”6为由拒绝救援,苦盼救兵无果的孙桓">孙桓心生怨恨。
另外,在陆逊">陆逊后方的荆州,除了武陵郡的夷人首领沙摩柯外,零陵、桂阳二郡同样出现了蛮夷叛吴之事。为防止事态扩大,孙权">孙权急调两广一带的交州刺史步骘">步骘率万人北上平叛。《三国志·吴书·步骘">步骘传》中提到,即使是刘备">刘备惨败之后,零陵、桂阳二郡的蛮夷尚且仍有能力“犹相惊扰,处处阻兵”,何况双方相持之时,蛮夷的叛乱也是吴军要面临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麻烦。
所以综合双方的优劣来看,此时蜀汉军兵锋已钝,吴军更是后方不稳不宜久拖。一旦战况迁延日久,吴军指挥层的内部矛盾及荆州各地的蛮夷叛乱等问题将逐渐放大,最终孰胜孰负,尚不好说。
2
刘备">刘备深入三峡地区前后连营七百余里,魏文帝曹丕">曹丕闻听后颇为不屑,与群臣评论道:
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苞原隰险阻而为军者为敌所禽’,此兵忌也。7
曹丕">曹丕嘲讽刘备">刘备不懂军事,犯了于广平低湿地带长久驻军的兵家大忌,这也是导致八万大军最终尽没的致命原因。那么,刘备">刘备为何要犯兵家大忌呢?
首先,连营七百里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蜀汉军从最初攻克巫县、秭归再到后期相持于夷道猇亭的推进中逐步完成的。
应该说,刘备">刘备虽是盛怒伐吴,但其毕竟戎马多年,对己方兵力、将领逊于吴人的事实有一定的认识,没有幻想重创吴人,加之三峡地势狭长,如日后陆逊">陆逊之孙陆机">陆机在《辩亡论》中所言的“虽有锐师百万,启">启行不过千夫;舳舻千里,前驱不过百舰”,既无法进行大规模兵力集结作战,也容易遭到吴人越山切断后路,所以
刘备">刘备选择通过数百里连营,准备与吴人打一场长期的消耗战。
此外,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刘备">刘备可以在相持中等待时机,等待天下有变。
这一“有变”指的就是曹魏出军与蜀汉协同伐吴。其实早在几年前曹操">曹操薨逝时,刘备">刘备便遣麾下韩冉前往吊丧,实则为伐吴试探口风,但韩冉在抵达曹魏管辖的荆州境内后就被曹丕">曹丕下令处死8。
除吊丧一事,“刘备">刘备待变”的论点还可以从伐吴惨败后得到佐证:夷陵之战结束后的第三个月,曹魏出兵三路攻吴,已败退至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以东)的刘备">刘备听闻后写信嘲讽陆逊">陆逊云:
贼今已在江陵,吾将复东,将军谓其能然不?9
即使已经全军尽没,刘备">刘备在听闻曹魏攻吴后依然在言语上威胁陆逊">陆逊,更何况是两军对峙。
只是,曹操">曹操薨逝时汉朝在名义上尚存,从法理上来说,身为汉朝汉中王的刘备">刘备派人吊丧魏王曹操">曹操并无不可,但曹魏、蜀汉建立政权后,蜀汉就必须以汉室正统自居,奉行“汉贼不两立”的国策,是既不会也不能与篡汉的曹魏公开媾和,故而只能希冀于曹魏认清孙吴无法两线作战的弱点自行出兵。
在相持后期,刘备">刘备之所以拒绝大将黄权">黄权沿长江顺流奇袭荆州的提议,其实还是有保存实力不愿与吴人硬拼、幻想曹魏出军的战略考量。
孙吴方面,在刘备">刘备出兵以前,孙权">孙权也担忧遭到夹击,所以其主动向曹魏方面称臣、送还于禁">于禁、供应各种珍玩之物,以此讨好曹丕">曹丕避免两线作战。
曹魏侍中刘晔">刘晔对此事同样洞察透彻,《刘晔">刘晔传》裴注引《傅子》中记载了其建议曹丕">曹丕立刻出兵灭吴的话语:
今天下三分,中国十有其八。吴、蜀各保一州,阻山依水,有急相救,此小国之利也。今还自相攻,天亡之也。宜大兴师,径渡江袭其内。蜀攻其外,我袭其内,吴之亡不出旬月矣。吴亡则蜀孤。若割吴半,蜀固不能久存,况蜀得其外,我得其内乎!
不过,曹丕">曹丕认为孙权">孙权已经俯首称臣,攻伐有违道义,意欲助吴伐蜀,刘晔">刘晔又劝阻道:
蜀远吴近,又闻中国伐之,便还军,不能止也。今备已怒,故兴兵击吴,闻我伐吴,知吴必亡,必喜而进与我争割吴地,必不改计抑怒救吴,必然之势也。
刘晔">刘晔的眼光堪称老辣,只是曹丕">曹丕不比其父曹操">曹操,也不及其子曹睿">曹睿,仅仅是一个守成之君,其既不助蜀,又不帮吴,放弃了这个一统天下的绝佳时机,也使得刘备">刘备“连营待变”的战略意图变成了毫无意义的旷日消耗战,同时又将己方易遭火攻的致命缺陷暴露给吴人。
章武二年闰六月,陆逊">陆逊率吴军各部正式发动反击。反击战极为顺利,甚至是一气呵成。
闰六月正逢盛夏酷暑,吴人四处放火,猇亭蜀军诸营猝不及防,迅速被火覆盖,吴军诸将趁势猛攻,连下军营四十余座。得手后,韩当">韩当、朱然">朱然等人立即追至涿乡(今湖北宜昌西)对败退的蜀军展开歼灭战,几乎将蜀军的有生力量予以全歼,陆逊">陆逊更是一度将逃亡的刘备">刘备围困在今湖北宜昌西北的马鞍山上。
被围困已久的孙桓">孙桓也从夷道城中杀出,翻山切断了刘备">刘备退回白帝城所必经的夔州古道(今重庆市东北,巴蜀咽喉之地),迫使其翻山越岭、命士兵脱去铠甲堆置隘口焚烧以阻挡追兵,这才勉强逃脱。
《陆逊">陆逊传》记载,蜀军“其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漂流,塞江而下”,参战的蜀汉将领中,都督冯习、先锋张南">张南、侍中马良">马良、夷人首领沙摩柯阵亡;祭酒程畿拒绝弃船独自逃生,手持长戟奋战致死;负责断后的将军傅肜大骂劝降吴将为吴狗后亦力战而亡;驻扎在长江北岸的黄权">黄权归路被阻,又不愿投降吴人,只得率军降魏。
可以说,伐吴惨败是一个致命打击,使建国仅一年的蜀汉几乎滑向了亡国边缘。退入白帝城的刘备">刘备本人无不羞愧愤恨的言道:
吾乃为逊所折辱,岂非天邪!10
3
刘备">刘备退回白帝城后,孙吴方面并没有罢手,吴将李异、刘阿“等踵蹑先主军,屯驻南山”11,随时有进一步攻取白帝城的意图。
因形势危急,伐吴时被留守江州作为后援的赵云">赵云迅速赶赴白帝城,巴西太守阎芝也立即“发诸县兵五千人以补遗阙”12,遣汉昌县长马忠">马忠送至白帝城,两军不少于万余人的到来使白帝城的防御力量得以增强,吴人于当年八月退回巫县。
刘备">刘备自退入白帝城至转年的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四月二十四日去世,期间将近十个月的时间。用一句话概括,自败退白帝城后,刘备">刘备仿佛是一个自知时日无多的人,他在自己人生的最后阶段,默默地以平和的心态去反思、修正错误,以自己最后的力量做着最后所能做的几件有益于蜀汉的事。
首先,同样是全军尽没,身为统帅的刘备">刘备与当初官渡惨败的袁绍">袁绍在胸襟上却有着天壤之别。袁绍">袁绍于官渡惨败后碍于脸面将进谏忠言的田丰">田丰处死,而刘备">刘备未采纳黄权">黄权水军奇袭之策,溃退后又使处于江北的黄权">黄权无路可退被迫降魏,当有司按律逮捕黄权">黄权家人时,刘备">刘备予以赦免,并言道:
换句话说,
正是由于刘备">刘备的坦诚,能够虚心承担战败责任,让他虽遭袁绍">袁绍之惨败,却无袁绍">袁绍覆亡之祸。
刘备">刘备的胸襟更表现在能够惨败后认清形势,愿意与吴人和解一事。
夷陵一战,蜀中八万将士死于吴人之手,如果刘备">刘备在人生的最后阶段对吴人仍然仇视,那么即使后来武侯能与孙吴和解,也会遭遇巨大的政治压力。
但刘备">刘备接受现实,最终于章武二年冬十二月接受了孙吴使臣郑泉和解的请求、并“累遣宋玮、费祎">费祎等与相报答”14,让武侯日后可以名正言顺的与吴人开展外交和解工作,也使蜀汉得以平稳的渡过最艰难的时期。
除了承担责任、和解吴人外,刘备">刘备命武侯在成都南北郊分别修建祭坛弥补称帝后未能祭天的遗憾;鉴于尚书令刘巴">刘巴突然离世,以辅汉将军李严">李严接替;病危时叮咛刘禅">刘禅、刘理">刘理、刘永">刘永三人父事丞相,特别教导太子刘禅">刘禅“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甚至还有如在刘巴">刘巴尚在时不忘向其举荐增援白帝城的汉昌县长马忠">马忠、临崩前警告武侯马谡">马谡不可重用等细微之事。
蜀汉章武三年(公元223年)春二月,刘备">刘备病危,诏武侯、李严">李严赶赴白帝城托以后事,这就是著名的“白帝托孤”。托孤时对武侯所说的那句“君可自取”的话几千年来也让后人不断的去猜测与解读。
白帝托孤
有一种说法认为,刘备">刘备过于狡诈,伐吴时不听武侯劝阻,驾崩前又搞道德绑架,用一个“君可自取”的虚伪之语将“烂摊子”甩给武侯,最终使其为蜀汉兢兢业业,操劳到死。但纵观历史,这种说法未免有些太市侩。汉高祖">汉高祖刘邦">刘邦征伐天下时以萧何">萧何留守后方,但论功行赏时萧何">萧何却在他人之上,并且刘邦">刘邦把萧何">萧何比作猎人,把出生入死的战将比作猎狗。试问,如果不是最信得过的社稷之臣,又怎会命其留守后方呢?
刘备">刘备不同于曹操">曹操、孙权">孙权,其出身贫寒,年轻时身处社会最底层,以织席贩履为生,起兵后又连连失利,转战了大半个中国,几乎一生都在颠沛流离,直到六十一岁时才得以称帝。这些苦难的经历让刘备">刘备磨练出慧眼识人的本领,对马忠">马忠、马谡">马谡二人的精准判断就是明证。
而武侯自出茅庐以来与刘备">刘备相处了十七年,如果武侯想离开,大可以在长坂溃败时随徐庶">徐庶北投曹操">曹操,也可以出使江东后投奔兄长共事孙权">孙权,但武侯没有这样做,如《出师表》中所言,武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始终不离不弃,对于武侯这十七年来的忠心耿耿,刘备">刘备是非常清楚的。刘备">刘备更清楚的是,即使自己不提“君可自取”,武侯也一定会竭尽全力辅佐自己不成器的儿子。
起初,武侯刚">侯刚出茅庐后与刘备">刘备十分亲密,惹得关、张等人不悦。刘备">刘备以“孤之有孔明">孔明,犹鱼之有水也”15作比喻劝告二人,二人才不做声。白帝托孤期间,“素为诸葛亮">诸葛亮所不善”16的汉嘉太守黄元因担心日后遭到清算而举兵谋反;武陵人廖立">廖立“自谓才名宜为诸葛亮">诸葛亮之贰”17,在后主刘禅">刘禅继位后却仅担任长水校尉一职,为此廖立">廖立心怀不满口出怨言。
应该说,刘备">刘备能预料到自己撒手人寰后群臣中会有黄元、廖立">廖立式的人物,甚至引发新的内讧,故而才道出了类似早年间“如鱼得水”式的“君可自取”之语,这既不是道德绑架,也非老糊涂的昏话,而是如同刘备">刘备这十个月来所做的每一件事一样,临崩前的他用自己最后的力量去帮助武侯,帮他巩固蜀汉“第一丞相”的位置,所以陈寿">陈寿高度称赞了刘备">刘备的白帝托孤:
(刘备">刘备)及其举国讬孤於诸葛亮">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18
至于时常提到的任用东州人李严">李严牵制武侯一事,今人添加附会的政治色彩更浓些。
从常理上来说,除了钦点心腹为顾命大臣,天子再征召尚书令一并托孤没有不妥。试问,如果不是尚书令刘巴">刘巴先于刘备">刘备去世,时任地方郡守的李严">李严怎会被破格提拔进入尚书台这种天子身边的枢密机构,更怎会接受托孤重任呢?刘备">刘备以李严">李严为顾命大臣即使有取悦东州人的意思,但也只是正常人事更替下的产物,况且李严">李严的职责是“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19,即刘备">刘备命其留守白帝城,远离政治中心成都,所以牵制一说未必成立,至于李严">李严日后的争权,则是其个人欲望膨胀的产物,与刘备">刘备毫无关系。
纵观刘备">刘备称帝在位的这三年,因孙吴背盟袭取荆州一事,其在称帝后不久后便盛怒伐吴,一年后又遭逢陆逊">陆逊火攻而全军尽没。
而在败退回白帝城后,刘备">刘备却能在人生的最后十个月中平静的反思自己、不断修正错误,做出诸多有益于蜀汉日后发展的举措,并且将自己的儿子与整个国家毫无保留的托付与武侯,使得一度处于亡国的边缘的蜀汉能在武侯的治理下得到重生。
三十二年后,七十一岁的孙权">孙权同样临崩托孤,但由于托孤不当,其驾崩后顾命大臣、宗室子弟间展开了长达七八年的相互杀戮。相比之下,孱弱的蜀汉政权在刘禅">刘禅继位后能有一个较为稳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并且逐渐恢复国力,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刘备">刘备最后十个月的妥善善后。
他虽然拙于用兵,却是一名能够看清大局的政治家,也可以称得上是一位明君了。
注释:
2、8、11、15、18《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4《三国志·吴书·吴主传》
7《三国志·魏书·文帝纪》
欢迎关注文史宴
专业之中
最通俗
,通俗之中
最专业
熟悉历史
陌生化
,陌生历史
普及化
很多人按照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的标准,说他是法家学派弟子,也有人说他是兵家、墨家传人。那么诸葛亮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他究竟属于哪一学派呢?诸子百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产物。此后,这些学派大多分流、演变。除了儒释道家思想活跃,其余的思想流派大多消隐。所以,三国时期人物诸葛亮的身上,并没有明确的思想流派...
在刺杀董卓失败后,曹操就开始起事了,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就统一了北方,甚至还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当时所拥有的实力甚至是超越了孙刘双方的联盟。那么,曹操为什么会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呢?大多数人觉得跟曹操的奸诈有一定的关系,当然了,这兴许是一方面原因,当时最为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曹操的识人之明了。大家都知道,曹操...
第十名:步练师她是孙权的妃子,来自江苏,在孙权继位之后被封为了夫人,可以说是达到了皇后的地位,在步练师去世之后,被追封为了皇后,埋葬在蒋陵。第九名:祝融夫人她是三国里面唯一真正上过战场的女性,和孟获是一伙的,和孟获一起对抗蜀国的军队,在七擒七纵孟获之后,祝融夫人也归顺了蜀汉,据说他武艺高强,百发百中...
赵云,乃是继关羽、张飞之后,加入刘备集团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赵云算得上是蜀汉集团的元老级别人物。但是,刘备在称帝之后,给赵云的官职,仍然是一个“杂号将军”,赵云的权利,从本质上来说,没有丝毫的改变。很多人搞不明白,赵云前前后后,跟随刘备出生入死,差不多30个年头,为什么刘备就没有让赵云独当一面。给...
东汉末年,英雄辈出,谋臣如雨,武将如云。说起三国英雄们的武力值,这第一者当属吕布.随后才能够轮得上关羽、张飞等人.当时三个国家的实力都不容小觑,而大将最多者应...今天我们来看看三国时期的大狂人都是谁?Top8:虞翻虞翻是东吴的一员将领,虽然在三国时期他名声并不显赫,但他也是一位文武全才,尤其是他在...
果然司马懿跨渭河修桥,在两岸扎营,诸葛亮面对本想使用声东击西之策烧掉浮桥,却不想还是在司马懿刺探到了军情,溃败而返。第二回合司马懿想要反守为攻,将蜀军彻底围困,结果诸葛亮来了个埋伏战,扳回一局。等到第三回合,“木牛流马”这样在传说中流传了近2000年之久的“黑科技”除此登场了。本来是司马懿见蜀汉境内...
关家被害经过这一切,还得从蜀汉灭亡的前几个月说起。话说蜀汉末年,曹魏权臣司马昭派遣将领钟会、邓艾率领大军南征蜀汉。在古代,巴蜀地区是历代封建王朝都深感头疼的地方。因为交通因素以及统治技术的局限,一旦王朝出现衰败迹象,巴蜀地区往往会成为最先脱离朝廷统治的地区。并且,巴蜀地势的特殊,也让朝廷的讨伐变得收...
老刘没有发迹前只是家乡沛县的一个亭长,大致也就相当于乡科局干部吧?这个时候的老刘,那可真是本色毕露:不仅生性放纵好酒贪花经常戏弄手下的员工,而且还曾经多次出现过工作上的失误!多亏刘邦有几个好朋友帮衬——别人就不说了,县级干部萧何就多次替刘邦打过圆场,每次刘邦出现工作失误时,都是人家萧何替他周旋,这才...
熟悉三国的朋友,应该知道指的就是献帝刘协。事实上他之所以能够落得善终,与他一生充满了大智慧,是很有关系的。按理说他不是嫡子,皇位原本不是他的,再加上母亲也早早地被何皇后给毒死了。得知真相后的灵帝,尽管十分愤怒,但考虑到大将军何进,他也只好就此作罢。尽管何皇后如愿以偿地让自己的儿子刘辩继承了大统,但她...
比如此人的心肠异常的狠,不止一次地抛妻弃子,据正史的记载最少就有四次。其实这也算是一种无奈吧,无可厚非,因为在逃亡的过程中,带着家眷实属不便。这点倒是和他的老祖宗刘邦很像。当年刘邦兵败逃亡时,也是嫌马车太慢,好几次都把自己的两个孩子扔下去,都是夏侯婴又下去将其捡回来的,也正是因为这点,气得刘邦想杀了...
一日曹操不经意间看到儿子曹植的文章,连连点头,不时嘴角微微一笑。看完后不敢相信这是自己10岁儿子写的,问曹植:“你请人代写的吗?”,曹植胸有成竹的答到“话,说出口就是论;字,下笔就成文章,不信当面考考我就知道了,何必请人代写”。小时候的曹植性格坦诚,放荡不羁,不讲究仪表,车马服饰不张扬,没有官二代气...
这三次战役是公认的"三大战役"。不过以影响力来看,小编认为还有三场战役,其重要性并不亚于三国"三大战役",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这三次战役。小编认为"潼关之战"是一场很容易被忽略的重要战役,然而它对汉末三国时期的历史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影响。我们知道"赤壁之战"失败后,曹操集团暂时失去了对南方扩张的条件,开...
这个无能主公不是别人,正是吕布。吕布,作为汉末一代诸侯,以勇武闻名,号称“飞将”,但是其政治思维偏弱,不善于利用自己的优势,导致一直被人利用,先是董卓,后是王允,最后又依附袁绍和张扬,偷袭曹操的兖州,窃取刘备的徐州,最终在徐州下邳之战中被曹操围困。这个时候,吕布麾下一位武将出场了,也正是今日小编要讲...
这位令人惋惜的女子就是汉昭帝的上官皇后,她也是霍光的外孙女,或许人们能够在电视剧中看见这个女子的身影。当时汉昭帝即位后,年龄仅仅只有8岁,由自己的姐姐鄂邑长公主抚养着长大。等到汉昭帝21岁的时候,鄂邑长公主开始为他挑选妻子,此时的上官氏也只有6岁。等到上官氏入宫之后,就被封为了婕妤,在此之后不久上官...
曹营救主斩杀曹军忠贞猛将总结赵子龙可能不是三国里最耀眼的,但他是最朴实的。朴实者,可以活得更久,这样的人无论在哪里都是令人敬佩信任的,因为他是贴近我们的,可以是我们行事的标杆。参考文献:《三国演义》《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