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电视剧《大秦赋》正在热播,抽空瞅了两眼,暂且不说这部剧如何,这里只聊一聊秦国历史上的一位重量级人物——李斯">李斯。
没有李斯">李斯,就不会有后来的秦帝国。他不仅助秦始皇">秦始皇统一中国,还奠定了中华帝国长达两千年的政治模式,至今仍发挥着影响。
然而,后世对李斯">李斯的评价并不高。司马迁">司马迁如是说:斯知《六艺》之归,不务明政以补主上之缺,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严威酷刑,听高邪说,废适立庶。诸侯已畔,斯乃欲谏争,不亦末乎!
意思是:李斯">李斯在老皇帝死后,不考虑如何治理好国家,只想着保住权位,与赵高">赵高同流合污,助纣为虐,自己也沦为了王朝的陪葬品。
汉朝以后的知识分子多为儒家信徒,他们对李斯">李斯的评价,总体上继承了司马迁">司马迁的口径,肯定他的才华,诟病他的为人。除此之外,因为秦始皇">秦始皇“焚书坑儒”那笔旧账,李斯">李斯身为谋划之人,自然也免不了大伙儿的口诛笔伐。
李斯">李斯才华盖世,前半生堪称小人物逆袭的典范,晚年的命运却急转直下。其悲剧所揭示的,是集权政治一个残酷的逻辑。
李斯">李斯是楚国人,年轻时是楚国上蔡县的一名小吏。身为基层公务员,李斯">李斯过着安稳日子。
据说,改变他命运的,是一群老鼠。
有一次李斯">李斯上厕所,把一群老鼠给吓跑了。看着它们四下逃窜,李斯">李斯的内心不免惆怅。
所以,贫穷是世间最可怕的事,唯有赚足够多的钱,掌握足够大的权力,才能获得足够的安全感。
然而,想要咸鱼翻身,留在上蔡县是不会有前途的,必须去一个能够施展长才的地方,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个人发展得依托大的平台。
如同今天的小镇青年想去北上广发展一样,战国末期,小镇青年们心中的“北上广”,就是秦国首都咸阳。在当时,秦国实力位居七国之首,土地最广,人口最多,也吸引着各国的文化精英。
战国时代的知识分子有个特点,他们毫不掩饰自己对于建功立业的渴望。大争之世,各国求贤若渴,如同今天的企业招聘,虽说是金子就会发光。但在万千士子中,真正能得到君王赏识,并授予高位的,其实寥寥无几。
李斯">李斯的野心,是辅助君王统一天下,他甚至不甘心做个高官,他要的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早就看出了天下统一的趋势,而秦国是唯一有资格完成这项大业的国家。不去秦国,就是辱没了他的才华。
当时吕不韦">吕不韦手下有三千多个“舍人”,李斯">李斯在他们中间毫无存在感。那么,李斯">李斯是如何获得吕不韦">吕不韦赏识的呢?史书上并无详细的记载。
后人猜测,吕不韦">吕不韦的《吕氏春秋》,就是在李斯">李斯的鼓动下编纂的。当然,具体如何已难以考证。不管怎么说,借着吕不韦">吕不韦这层关系,李斯">李斯得以面见秦王嬴政">嬴政。正是这次见面,让李斯">李斯的仕途从此高歌猛进。
出身平民的李斯">李斯,对成功有着强烈的渴望。他曾对嬴政">嬴政说:“胥人者,去其几也。成大功者,在因瑕衅而遂忍之。”意思是说,平庸的人只会等待机会,成大事者则懂得抓住时机并下狠心。
李斯">李斯初见嬴政">嬴政时,秦王尚未亲政,还是个少年,年纪跟现在的初中生差不多,李斯">李斯比他大了近二十岁。嬴政">嬴政很欣赏李斯">李斯的才华,这位少年君主何尝没有一统天下之志,然而,摆在他面前有一个更为现实的问题:何时才能掌权。
赵太后与吕不韦">吕不韦是老相好,这在朝中已经是公开的秘密。当年,嬴政">嬴政的父亲秦庄襄王">秦庄襄王在赵国为人质时,曾得到过吕不韦">吕不韦的资助与保护,作为回报,吕不韦">吕不韦得相国之位,还被嬴政">嬴政尊为仲父,凌驾于在公卿百僚之上。
为了取悦赵太后,吕不韦">吕不韦向太后觐献了嫪毐">嫪毐,后者很快得到了太后的宠信,甚至还让太后为他生了孩子。这就让朝廷难堪了,堂堂大秦太后,竟公然给先王带绿帽子,你让列祖列宗的脸往哪儿搁?
幸运的是,这个嫪毐">嫪毐实在是不自量力。倘若他只是搞搞女人也就罢了,他居然发动政变,这就是找死了。
事实证明,他严重低估了嬴政">嬴政的实力,政变被迅速镇压,嫪毐">嫪毐被杀,赵太后被幽禁,吕不韦">吕不韦也遭到牵连,被夺去相国之位,并于不久后自杀。
嫪毐">嫪毐之乱的平定,为嬴政">嬴政铲除了执政的两个最大障碍——吕不韦">吕不韦和赵太后。随着吕不韦">吕不韦的去世,另一桩惊天阴谋也被公之于众。
韩王曾">王曾派间谍郑国">郑国来秦国修建水渠,美其名曰发展水利,实则是为了拖垮秦国的财政。计划败露后,鉴于吕不韦">吕不韦和郑国">郑国的教训,嬴政">嬴政下了逐客令,驱逐所有在秦国工作的外国官员,李斯">李斯作为楚国人,自然也在被驱逐的名单中。
这篇文章让嬴政">嬴政取消了逐客令,但我们没必要高估它的政治价值。秦国对外国人才的吸纳,有着百余年的传统。嬴政">嬴政下逐客令,固然是出于安全需要,但更有可能是出于一时的愤怒,并非长远之策。
更重要的是,以李斯">李斯为代表的客卿集团,在秦国早已树大根深,并掌握了大量机密。此时若贸然将他们赶走,等于给敌人送大礼,即便想杀,也杀不过来。何况如此一来,优秀人才以后就再也不敢来秦国了。以嬴政">嬴政之英明,应该不会不懂这个道理。
3/6善于把握“用户视角”
取消逐客令后,李斯">李斯被任命为廷尉,也就是秦国的司法部长。要知道,大秦可是以法立国,这个职位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同时,这也有利于李斯">李斯开展制度改革。往后,在李斯">李斯的辅佐下,嬴政">嬴政成就了统一大业。
前面说过,李斯">李斯极度渴望出人头地。然而,在竞争激烈的战国人才市场,光有野心是不够的。李斯">李斯能取得成功,除了过人的才智,更在于他善于从对方的角度看待问题,并巧妙地与自身利益相结合。用今天的话讲,李斯">李斯有意识地采用了“用户视角”。
这个建议看似疯狂,实则有很深的政治考量。李斯">李斯早就看出,吕不韦">吕不韦养了那么多门客,等于向朝廷彰显自己的实力,容易授人以柄。
为打消人们的顾虑,李斯">李斯建议吕不韦">吕不韦写书,也就是后来的《吕氏春秋》,一方面可让门客有事做,另一方面则通过著书立说,为自己博取一个好名声。
李斯">李斯明白,吕不韦">吕不韦身为商人,必须向对方晓以利害,权衡利弊,给他一个有助于名利双收的建议,方能取得对方的信任。若一上来就大谈治国理政,堂堂相国,哪会把你放眼里?
当然,以上仅仅是学者的猜测,并无确凿证据。毕竟,《吕氏春秋》体现的是杂家思想,而李斯">李斯是法家的忠实践行者。很难看出此书在内容上与李斯">李斯有何关联。然而,李斯">李斯在嬴政">嬴政面前的言行,在史书中有明确记载。
面见少年嬴政">嬴政时,李斯">李斯很懂得年轻人的心思,你有理想,我给你打鸡血;你有愿景,我给你画蓝图;你需要鼓励,我给你拍马屁:“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贤,由灶上扫除,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就这么三下五除二,小秦王的心被俘获了。
当秦王下了逐客令时,李斯">李斯换了个角度,他不说客卿被驱逐后对秦国产生的影响,而是先给嬴政">嬴政讲了一大堆故事,秦国何以强大?你看看秦国历史上那些举足轻重的大人物,多半来自外国啊。国家正值用人之际,现在你把客卿们统统赶跑,后果如何,不用我多说了吧。
对于吕不韦">吕不韦和嬴政">嬴政,李斯">李斯巧妙运用了这两种方法,他从不说:“我要如何如何····”,而是说:“你想要XXX吗?就得如何如何·····”,正是通过“用户视角”,李斯">李斯得以一步步接近大人物,从无名小吏,成长为天下最强帝国的头号权臣。
4/6天作之合
历经变故,李斯">李斯总算在秦国站稳了脚跟。之后的几十年里,他成了嬴政">嬴政创业的最佳拍档。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天下一统。这一年,嬴政">嬴政三十九岁,而李斯">李斯已接近六十。君臣用十二年时间统一了中国,展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崭新的王朝。
他首先做的,是废除分封制,改为郡县制。通俗的讲,前者是加盟店,只需定时向中央交租,战时提供兵源,平时自负盈亏。后者是直营店,中央委派官员进行管理,财政、军事、人事任免都归于中央,还要对官员定期进行绩效考核。
李斯">李斯很清楚,分封制虽然能讨好王侯与功臣,却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周朝的命运就是前车之鉴。秦国在统一六国之前,就在国内实行了郡县制,李斯">李斯把它推广到全国,并为之后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这是李斯">李斯对中国政治最大的贡献,而剩下的那些,比如统一文字与度量衡,焚毁各家经典,以及由中央垄断货币的铸造权等等,都对历史产生了深刻影响。我们在中学时都读过,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通常,我们把秦朝建立后对全国采取的统一措施,归在秦始皇">秦始皇的名下。这固然没错,然而,李斯">李斯才是帝国的实际操盘手。不仅如此,他还是秦朝制度的总设计师,是中国两千年集权政治的奠基者。正是嬴政">嬴政的野心,为他搭建了这个平台,让自己名垂史册。
晚年的嬴政">嬴政越来越乖戾,脾气也变得暴虐起来。他把更多的精力用来追求长生不老。尽管成了天下人的皇帝,但他活得并不快乐,疆域前所未有的扩张,到处有虎视眈眈的眼睛盯着自己,想置他于死地。所以,这位始皇帝疑心病很重,动辄滥杀无辜,其名声也是从这时候被搞臭的。
有意思的是,他与李斯">李斯却相处地安然无恙。直到嬴政">嬴政去世,李斯">李斯仍是他最信任的左膀右臂。
嬴政">嬴政的性格坚毅而冷酷,杀伐决断不在话下。李斯">李斯心思缜密,有大局意识,也不乏心机与谋略。大争之世,尤其在国家狂飙突进之时,始皇的胆略与李斯">李斯的缜密相得益彰。
而随着秦始皇">秦始皇的逝世,属于嬴政">嬴政和李斯">李斯的时代也宣告结束。
5/5悲惨下场
公元前210年,嬴政">嬴政在巡游途中驾崩。临终前,他决定传位于长子扶苏">扶苏。但扶苏">扶苏此时在边关,决定帝国命运的轮盘,转到了李斯">李斯和赵高">赵高的手中。
扶苏">扶苏以贤德著称,但无论李斯">李斯还是赵高">赵高,他们都不希望扶苏">扶苏继位。因为扶苏">扶苏的背后,是支持他的军队,俗话说,枪杆子里出政权,两人明白,若扶苏">扶苏登基,他们的日子都">子都不会好过。
赵高">赵高已经下定决心,不能让扶苏">扶苏活着,因为他得罪过蒙恬">蒙恬,而蒙恬">蒙恬是扶苏">扶苏最信任的将领。
而李斯">李斯却在犹豫,他与扶苏">扶苏无冤无仇,若此刻与赵高">赵高结盟,风险肯定是有的。更何况,赵高">赵高要违背秦始皇">秦始皇的意愿,立小儿子胡亥">胡亥为皇帝,这是对先帝的背叛,李斯">李斯良心上有些过意不去。
但最终,对权力的贪恋蒙蔽了李斯">李斯的双眼。赵高">赵高让他相信,一旦扶苏">扶苏上台,他这个丞相的位置就得拱手让人。经过一番深思之后,李斯">李斯选择与赵高">赵高站在一起,逼死了扶苏">扶苏与蒙恬">蒙恬,也为大秦帝国开启">启了死亡倒计时。
胡亥">胡亥胸无大志,完全受控于赵高">赵高。李斯">李斯痛苦地发现,自己很快就被边缘化了。更可怕的是,赵高">赵高还不断在皇帝耳边吹风,意思是李斯">李斯年纪大了,该让老人家退休了。
这就加剧了李斯">李斯与赵高">赵高之间的矛盾,李斯">李斯原本就看不起赵高">赵高,如今看到皇帝被这个太监玩弄于鼓掌,李斯">李斯更是恨得牙痒痒。他屡次进谏,却把胡亥">胡亥搞得越来越不耐烦。君臣间的沟壑,从一开始就无法填补。
胡亥">胡亥上台后没多久,陈胜">陈胜吴广">吴广起义爆发了,暴动很快蔓延全国,赵高">赵高解决不力,却把屎盆子扣在李斯">李斯头上。他对皇帝说,李斯">李斯的儿子李由">李由,在三川郡做郡守,叛军路过三川郡的时候,李由">李由没有开门迎敌,明显是心怀鬼胎,望皇上火速查办。
赵高">赵高想置李斯">李斯于死地,因为李斯">李斯是他假传圣旨的共谋者。李斯">李斯死了,天下除了赵高">赵高和胡亥">胡亥,再也没有人知道这一阴谋。
遗憾的是,李斯">李斯居然没意识到这一点。在官场上搏杀了那么久,他终究看错了人。胡亥">胡亥绝非明主,至于赵高">赵高,则远比他想象的要恐怖。
最后,李斯">李斯被捕入狱,理由是参与谋反。在受尽折磨之后,李斯">李斯屈打成招,直到最后,他仍寄希望胡亥">胡亥能回心转意,但这一天他再也等不到了。
公元前208年,李斯">李斯被腰斩于咸阳,临终前,他对儿子说了那句流传千古的肺腑之言:“我想和你再去上蔡东门打猎逐兔,还有这个可能吗?”
6/6总结
若非死到临头,李斯">李斯绝不会对儿子说出那样的话。这似乎不符合他的人生哲学,在通往成功的大道上,李斯">李斯一路狂奔,不曾疲倦。即便昏君在位,他也毫不松懈,尽职尽责。他的一生,都在为自己,为大秦帝国而奔忙。
李斯">李斯有经天纬地之才,论治国理政,从战国末期到秦汉之交,恐怕没有人的成就能超越他。此外,李斯">李斯也很有政治手段,无论对他的上级,还是竞争对手,李斯">李斯都极懂得洞察人心,通过赢取信任为自己铺路。
李斯">李斯是个狠角色,对威胁自己权力的人,他毫不留情。当年,他的师兄韩非">韩非入秦,韩非">韩非能言善辩,嬴政">嬴政即刻被他的才华所倾倒。这对李斯">李斯可不是啥好事,何况韩非">韩非与他政见不合。于是,李斯">李斯痛下杀手,逼韩非">韩非在狱中自尽了。
表面看,是李斯">李斯贪恋权力,为保住丞相之位,与赵高">赵高勾结,最终玩火自焚,赔上了身家性命。
李斯">李斯本质上是个君子,他的理想是治国安邦。他成长的年代,尽管兵连祸结,但多少残存了周朝的遗风。
春秋战国,统治阶层多为贵族,无论国与国之间,还是人与人之间,虽有尔虞我诈,但仍旧崇尚独立人格,正所谓“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在那个年代里,以贵族为代表的士大夫,即便相互竞争,彼此之间还是得讲究礼仪,把你当做值得尊敬的对手。
但胡亥">胡亥与赵高">赵高这一代就不同了,他们是秦帝国建立时成长起来的。前者生于深宫之中,不曾受过战争的洗礼。后者则早早地混迹于权力中心,习得了一套察言观色之术。
在赵高">赵高眼里,成功是阴谋诡诈的代名词,根本不需要讲什么君子礼仪。为达目的,他可以不择手段,用尽一切办法搞垮对手。像“指鹿为马”这种事,只有赵高">赵高做得出来。李斯">李斯之所以斗不过赵高">赵高,原因很简单,李斯">李斯不是无赖,而赵高">赵高却是。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贵族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自秦以后,中国开启">启了漫长的集权统治时代,打那时候起,贵族逐渐凋零。
春秋战国的政治,乃君主与士大夫共治。但自秦始皇">秦始皇以后,社会精英无论在名义上还是实践上,都只是皇帝的奴才。贵族在身份上被降格,手段上也趋近小人,中国政治生态里的“酱缸”文化,慢慢成形并发酵。
在一个权力不受约束的体系中,君子不可能如鱼得水。当权力不需要底线时,那些放弃底线以讨好权力的人,反而会活得更好。李斯">李斯的悲剧,仅仅是一个开始。
很多人按照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的标准,说他是法家学派弟子,也有人说他是兵家、墨家传人。那么诸葛亮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他究竟属于哪一学派呢?诸子百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产物。此后,这些学派大多分流、演变。除了儒释道家思想活跃,其余的思想流派大多消隐。所以,三国时期人物诸葛亮的身上,并没有明确的思想流派...
在刺杀董卓失败后,曹操就开始起事了,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就统一了北方,甚至还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当时所拥有的实力甚至是超越了孙刘双方的联盟。那么,曹操为什么会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呢?大多数人觉得跟曹操的奸诈有一定的关系,当然了,这兴许是一方面原因,当时最为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曹操的识人之明了。大家都知道,曹操...
第十名:步练师她是孙权的妃子,来自江苏,在孙权继位之后被封为了夫人,可以说是达到了皇后的地位,在步练师去世之后,被追封为了皇后,埋葬在蒋陵。第九名:祝融夫人她是三国里面唯一真正上过战场的女性,和孟获是一伙的,和孟获一起对抗蜀国的军队,在七擒七纵孟获之后,祝融夫人也归顺了蜀汉,据说他武艺高强,百发百中...
赵云,乃是继关羽、张飞之后,加入刘备集团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赵云算得上是蜀汉集团的元老级别人物。但是,刘备在称帝之后,给赵云的官职,仍然是一个“杂号将军”,赵云的权利,从本质上来说,没有丝毫的改变。很多人搞不明白,赵云前前后后,跟随刘备出生入死,差不多30个年头,为什么刘备就没有让赵云独当一面。给...
东汉末年,英雄辈出,谋臣如雨,武将如云。说起三国英雄们的武力值,这第一者当属吕布.随后才能够轮得上关羽、张飞等人.当时三个国家的实力都不容小觑,而大将最多者应...今天我们来看看三国时期的大狂人都是谁?Top8:虞翻虞翻是东吴的一员将领,虽然在三国时期他名声并不显赫,但他也是一位文武全才,尤其是他在...
果然司马懿跨渭河修桥,在两岸扎营,诸葛亮面对本想使用声东击西之策烧掉浮桥,却不想还是在司马懿刺探到了军情,溃败而返。第二回合司马懿想要反守为攻,将蜀军彻底围困,结果诸葛亮来了个埋伏战,扳回一局。等到第三回合,“木牛流马”这样在传说中流传了近2000年之久的“黑科技”除此登场了。本来是司马懿见蜀汉境内...
关家被害经过这一切,还得从蜀汉灭亡的前几个月说起。话说蜀汉末年,曹魏权臣司马昭派遣将领钟会、邓艾率领大军南征蜀汉。在古代,巴蜀地区是历代封建王朝都深感头疼的地方。因为交通因素以及统治技术的局限,一旦王朝出现衰败迹象,巴蜀地区往往会成为最先脱离朝廷统治的地区。并且,巴蜀地势的特殊,也让朝廷的讨伐变得收...
老刘没有发迹前只是家乡沛县的一个亭长,大致也就相当于乡科局干部吧?这个时候的老刘,那可真是本色毕露:不仅生性放纵好酒贪花经常戏弄手下的员工,而且还曾经多次出现过工作上的失误!多亏刘邦有几个好朋友帮衬——别人就不说了,县级干部萧何就多次替刘邦打过圆场,每次刘邦出现工作失误时,都是人家萧何替他周旋,这才...
熟悉三国的朋友,应该知道指的就是献帝刘协。事实上他之所以能够落得善终,与他一生充满了大智慧,是很有关系的。按理说他不是嫡子,皇位原本不是他的,再加上母亲也早早地被何皇后给毒死了。得知真相后的灵帝,尽管十分愤怒,但考虑到大将军何进,他也只好就此作罢。尽管何皇后如愿以偿地让自己的儿子刘辩继承了大统,但她...
比如此人的心肠异常的狠,不止一次地抛妻弃子,据正史的记载最少就有四次。其实这也算是一种无奈吧,无可厚非,因为在逃亡的过程中,带着家眷实属不便。这点倒是和他的老祖宗刘邦很像。当年刘邦兵败逃亡时,也是嫌马车太慢,好几次都把自己的两个孩子扔下去,都是夏侯婴又下去将其捡回来的,也正是因为这点,气得刘邦想杀了...
一日曹操不经意间看到儿子曹植的文章,连连点头,不时嘴角微微一笑。看完后不敢相信这是自己10岁儿子写的,问曹植:“你请人代写的吗?”,曹植胸有成竹的答到“话,说出口就是论;字,下笔就成文章,不信当面考考我就知道了,何必请人代写”。小时候的曹植性格坦诚,放荡不羁,不讲究仪表,车马服饰不张扬,没有官二代气...
这三次战役是公认的"三大战役"。不过以影响力来看,小编认为还有三场战役,其重要性并不亚于三国"三大战役",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这三次战役。小编认为"潼关之战"是一场很容易被忽略的重要战役,然而它对汉末三国时期的历史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影响。我们知道"赤壁之战"失败后,曹操集团暂时失去了对南方扩张的条件,开...
这个无能主公不是别人,正是吕布。吕布,作为汉末一代诸侯,以勇武闻名,号称“飞将”,但是其政治思维偏弱,不善于利用自己的优势,导致一直被人利用,先是董卓,后是王允,最后又依附袁绍和张扬,偷袭曹操的兖州,窃取刘备的徐州,最终在徐州下邳之战中被曹操围困。这个时候,吕布麾下一位武将出场了,也正是今日小编要讲...
这位令人惋惜的女子就是汉昭帝的上官皇后,她也是霍光的外孙女,或许人们能够在电视剧中看见这个女子的身影。当时汉昭帝即位后,年龄仅仅只有8岁,由自己的姐姐鄂邑长公主抚养着长大。等到汉昭帝21岁的时候,鄂邑长公主开始为他挑选妻子,此时的上官氏也只有6岁。等到上官氏入宫之后,就被封为了婕妤,在此之后不久上官...
曹营救主斩杀曹军忠贞猛将总结赵子龙可能不是三国里最耀眼的,但他是最朴实的。朴实者,可以活得更久,这样的人无论在哪里都是令人敬佩信任的,因为他是贴近我们的,可以是我们行事的标杆。参考文献:《三国演义》《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