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 上古人物 / 夏朝人物 / 商朝人物 / 周朝人物 / 秦朝人物 / 汉朝人物 / 三国人物 / 晋朝人物 / 隋朝人物 / 唐朝人物 / 宋朝人物 / 元朝人物 / 明朝人物 / 清朝人物 / 民国人物
历史知识网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太子请大臣们喝酒,有三个重要人物没去,结果都城发生一场兵变

太子请大臣们喝酒,有三个重要人物没去,结果都城发生一场兵变

来源:历史知识网

前蜀

在五代十国的乱世之中,王建">王建堪称一方雄主,即便放在整个中国历史中看,他也算得上是有为帝王。然而,与很多雄霸人主一样,王建">王建在继承人问题上也遭遇了麻烦和危机,与其王国最后的覆灭也不无关系。

王建">王建称帝之时已经是晚年,他有十一个儿子,其中长子王宗仁“幼以疾废”,因为身体残疾而失去继承机会,后被父亲封为普王。王建">王建后来择立为太子的是次子王元膺。王元膺的生母是贵妃张氏">张氏,原名叫王宗懿,先是受封为遂王。按照史书记载,王元膺这个人是很有才能的,尤其是箭法精湛,“能射钱中孔,尝自抱画球掷马上,驰而射之,无不中”。王元膺深得父亲王建">王建赏识,年仅十七岁,即被册立为蜀国太子,不久更名为王元坦。

王元膺被册立为太子之">子之后,即被授予相对独立的军政权力,“判六军,创天武神机营,开永和府,置官属”。从王建">王建的角度考虑,这样的设计可能是为了太子有机会获得军政庶务能力的训练。但是,对于太子而言,这毕竟是“年少任重”,更何况太子开府并获得部分军事权力,这又极易构成对现有皇权的冲击。

王建">王建塑像

前蜀永平年间(911-915年),蜀人于什邡得到一枚铜牌,王建">王建以为这是天命象征,故而将太子之">子之名改为王元膺,以示承接天命之意。然而少年得志的王元膺多少有点轻狂,与朝中勋旧新贵皆有结怨,最终导致了自己身死人手的可悲结局。

《蜀梼杌》和《资治通鉴》都记载了王元膺所谓谋反的一件事情,具体事情经过梳理如下:永平三年(913年)一日,太子王元膺召诸王大臣宴饮,大部分王公大臣都去了,只有王建">王建的假子集王王宗翰、内枢密使潘峭和翰林学士承旨毛文锡">毛文锡没去。

王宗翰是王建">王建的假子,也就是义子,受封为集王,与太子元膺也算是兄弟。太子便认为集王的缺席是潘峭和毛文锡">毛文锡离间的结果,于是进宫向王建">王建告状,说“潘峭、毛文锡">毛文锡离间兄弟。”王建">王建对这个太子很重视,很是相信他的话,雷霆震怒一番,下旨贬逐潘峭和毛文锡">毛文锡

原本事情到此就可以结束了,但是一个人的介入改变了一切。王建">王建的近侍枢密使唐道袭也参加了太子的宴会,正当太子忿恨王宗翰未出席之时,太子的亲信大昌军使徐瑶、常谦,却一直看着唐道袭。唐道袭与太子原本就有嫌隙,看到这场面,自然害怕逃走。

乱世军权很重要

当太子进宫向王建">王建痛陈潘峭、毛文锡">毛文锡等人的罪过后,唐道袭却向王建">王建构陷太子,说:“太子谋作乱,欲召诸将、诸王,以兵锢之,然后举事耳。”王建">王建原本就是猜疑心很重的人,听了这番话,半信半疑,躲在深宫,闭门不出。

唐道袭借机请求召屯营兵入宿卫,得到王建">王建的同意,宫中遂内外戒严。事实上,太子并无造反计划,自然没有军事准备,得知宫中动作,于是才仓促应对。太子手中有天武神机营为基本武力,于是以天武甲士自卫,又抓捕潘峭、毛文锡">毛文锡,经过一番严刑拷打,然后囚禁于东宫。

既然已经动手,就绝无收手可能。太子又出兵抓捕了成都尹潘峤,囚于得贤门。连首都行政首长都抓了,太子这明显已经是造反了。太子手下的将领徐瑶、常谦等各帅所部军事力量进攻唐道袭所统屯营兵军,目标就是皇宫了。

唐道袭率军抵抗太子部队,中流矢而伤,太子率军逐至城西,将其擒获斩杀,而且屠戮众多屯营兵。事发突然,举国惊扰,躲在宫中的王建">王建一筹莫展,不知如何解决这场危机。那位被太子囚禁的潘峭之兄潘炕对王建">王建说:“太子与唐道袭争权耳,无他志也。陛下宜面谕大臣以安社稷。”

前蜀

潘炕的意思是既然唐道袭已经死了,就不必再和太子决裂了,毕竟是亲父子。不过,这场兵变也必须有个责任人。于是,王建">王建下旨发兵讨伐所谓的作乱者徐瑶、常谦等人。徐瑶战败身死,常谦与太子逃奔皇宫外面的龙跃">龙跃池,藏于船中。第二天早晨,太子出来向舟人乞食,这龙跃">龙跃池是皇家池苑,舟人也是宫中人,于是向王建">王建报告此事。王建">王建想息事宁人,于是派了那位没有出席太子宴会的集王王宗翰前往抚慰太子。没想到,等到王宗翰到的时候,太子已经被卫士杀死。王宗翰与太子原本就有矛盾,这场风波与他多少有关,因此王建">王建便怀疑太子是王宗翰所害,而王宗翰本人确实“竟无以自辩”。

在这场父子相残的权斗悲剧中,太子元膺确实负有很大责任。太子王元膺“年少任重”,性格狂放,与王建">王建的很多重臣关系不洽。《资治通鉴》上说王元膺“骄暴,好陵暴旧臣”,与入蜀文臣关系尤其不好,潘峭、毛文锡">毛文锡皆是此类。为了教化太子,王建">王建曾经命唐末入蜀的高道光">道光庭选挑选品德高洁的学者“使侍东宫”,杜光庭推荐了名儒许寂、徐简夫。这些天下闻名的鸿儒颇受王建">王建重视,但是太子王元膺放浪,“未尝与之交言”,且没有礼数。

拼了

王建">王建意识到太子的狂狼性格不适合做接班人,如果不收敛,肯定会危害国家。鉴于此,王建">王建特地额写了一篇《诫子元膺文》以示警鉴,希望太子能“惟谦惟和,内睦九族,外安百姓,赤心待群臣,恩信爱士卒。刑罚人之命也,无殉爱憎;奸邪国之贼也,无信谗构。绝畋游之娱,察声色之祸”。然而,父亲的劝告并未奏效,冲突最终没有避免。

除了太子本人之外,枢密使唐道袭也是事件关键人物。唐道袭与蜀国皇帝王建">王建的关系很亲密,就像韩嫣">韩嫣之于汉武帝">汉武帝董贤">董贤之于汉哀帝那种亲密,就是皇帝的嬖宠。《鉴诫录》记载唐道袭“美眉目,足机智,自童年即亲事太祖”,乃“建之嬖也”。王建">王建平定蜀中之后,唐道袭更是得到信任重用,前蜀建国之后,唐道袭成为执掌军政大权的枢密使。

对于父亲的“男朋友”,太子王元膺并不以为然,而且还“屡谑于朝”。在儿子与男宠之间的矛盾中,王建">王建还是偏向亲情的,“高祖惧其不相能”,曾经在武成三年(910年)“乃出道袭为兴元节度使”。王元膺与唐道袭之间不甚和睦,唐道袭于宴会上的惊走即为佐证。王建">王建在元膺和唐道袭之间,已倾向元膺,令唐道袭做出了让步,但是永平二年(912年)“道袭罢归,复典机要”,太子对此甚为不满,屡屡向王建">王建“廷疏其过失”,这也就得罪了父亲,“高祖殊不悦”。

王建">王建的陵墓

太子王元膺拥有“判六军诸卫事”的权力,然而枢密使的存在又是皇帝对于军权约束控制的体现,唐道袭固然是嬖宠,然而其角色却是皇权对于储君的控制阀。太子王元膺这场仓猝而发的兵变,表面看是太子与唐道袭之间矛盾的爆发,其实仍然还是皇权内部的争夺,倘若太子的军事冒险成功,皇帝王建">王建的下场肯定不会好!

24小时热文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