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 上古人物 / 夏朝人物 / 商朝人物 / 周朝人物 / 秦朝人物 / 汉朝人物 / 三国人物 / 晋朝人物 / 隋朝人物 / 唐朝人物 / 宋朝人物 / 元朝人物 / 明朝人物 / 清朝人物 / 民国人物
历史知识网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匈奴的婚俗,“父妻子继,兄死娶嫂”的婚姻制度,究竟为何?

匈奴的婚俗,“父妻子继,兄死娶嫂”的婚姻制度,究竟为何?

来源:历史知识网

在我国古典的四大美女之中,王昭君">王昭君或许是最值得称颂的人,西施">西施一笑,吴王夫差">夫差灭国;貂蝉">貂蝉一笑,吕布">吕布董卓">董卓为此反目;杨贵妃一笑,唐明皇从此不早朝,最终引发了安史之乱。而王昭君">王昭君却为了大汉朝的和平,愿意委身下嫁匈奴,从此在那异国他乡唯有对着明月寄托哀思。

然而某种程度上来说,王昭君">王昭君也是命运最悲惨的一个,在嫁入匈奴之后,她也可谓是命运多舛,一开始他和匈奴的呼韩邪">呼韩邪单于">呼韩邪">呼韩邪单于通婚,然而两人在一起只生活了三年,呼韩邪">呼韩邪单于">呼韩邪">呼韩邪单于便去世了,按照当时匈奴的婚姻制度,王昭君">王昭君在此之后不得不嫁给呼韩邪">呼韩邪单于">呼韩邪">呼韩邪单于的长子株累单于。

无论是以现代人的角度或者是古代人的角度来说,这样子的婚配方式无疑都是有伤风化,有伤德行的,然而在当时的草原部落上这种“父妻子继,兄死娶嫂”的婚配制度是很常见的,不单单是匈奴,比如魏晋南北朝历史上的鲜卑族也是如此。

比如北魏拓跋焘">拓跋焘年间的“国史之狱”,崔浩">崔浩之死的原因就在于他一股脑地揭露了北魏皇室的丑事,这其中就有可能包括当时鲜卑的这一习俗。对于生长在游牧民族草原上的鲜卑族来说他们可以如此,可是一旦入主中原了,那么这种婚姻习俗自然是不利于教化臣民的,所以在盛怒之下,拓跋焘">拓跋焘杀死了崔浩">崔浩,而这个“北朝第一奇才”就此陨落。

那么当时的草原为什么会有类似如此落后的婚姻习俗呢?

从现在意义角度来说,这种婚姻习俗确实落后,然而我们看问题首先就要具有时代性,在当时那个时代匈奴内部有这个婚姻习俗本身就是由时代所决定的。

首先一个是草原的人口因素所决定的,古时候的匈奴居住在今天的新疆、内蒙古以及西伯利亚的一部分地区,光从地图上看,这块土地占地很大和汉朝相比都是不遑多让。

然而真实情况却是比汉朝要恶劣,汉朝当时居住在物产丰富的河南一带,这里有肥沃的土地和宜人的气候,在古代那个农耕社会来说,是最适合居住的土地。

而游牧民族生存的地方,很多地方是冰天雪地的塞北或者是寸草不生的大沙漠,这种极端环境在今时今日的现代都很难生存,更不用说在古代了,而这就导致古代匈奴的出生率极为低下。

所以为了增加出生率,当时匈奴的贵族则将这套制度保留了下来,一个是为了增加人口的出生率,毕竟对于当时的匈奴来说,多一个人就等于多一个士兵,对于擅长骑射的游牧民族来说,每一个人都是天生的战士。

其次就是草原部族比之当时的中原王朝来说还是要相对落后,自从中国进入战国时代开始,原来的奴隶制社会的一些陋习就已经开始逐渐被摈弃了,而当秦始皇">秦始皇建立了秦朝统一了六国之后,中国已经算是进入了封建社会,从文明程度上来说已经超越了当时的世界。

然而此时的游牧民族乃至在秦朝以外的世界各国,他们的文化习俗还是很接近于奴隶制社会,野蛮、杂乱,毫无规矩可言。

比如最常见的一点就是他们的妇女很多都并非如同中原王朝一般明媒正娶来的,而是通过非正当手段抢夺来的,对于他们来说这些妇女已经是属于他们的物品了,而一旦父亲死了,那么作为儿子自己也是有权分配的。

所以这中婚配制度也是当时匈奴的社会因素所导致的,因为当时整个匈奴还处于奴隶制社会,还没有统一的规章秩序,而且这种陋习直到后来也还是被继承着,直到后来元朝统治了中原之后,这种风俗才逐步被废除。

第三点在于匈奴看来也是对妇女一种保护,那就是当时丈夫要是死了的话,古时候的女子只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改嫁,一种是守寡。可是要知道古时候守寡哪有那么容易,古时候妇女一般很少抛头露面,更别说出去工作了。

所以一旦死了丈夫对于她们来说其实跟慢性自杀也没有两样了,假设和丈夫还有孩子的话,那么谁会愿意带着个“拖油瓶”呢?所以与其这样便宜了别人,倒不如说自己去笑纳,一来解决了生育问题,二来免得这些小孩跟了别人之后面临改性的命运。

虽然古时候匈奴和汉朝文化习俗不同,可是传宗接代的思想是差不多的,一旦嫁给他们他们的孩子就不再跟随夫姓了,对于他们来说这一脉就断了,所以与其这样倒不如由没有血缘关系的儿子或者兄弟来传承这一脉的姓。

以今时今日的角度来看,这种思想和这种制度实在是很落后,所以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制度终究会退出历史的舞台。

24小时热文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