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 上古人物 / 夏朝人物 / 商朝人物 / 周朝人物 / 秦朝人物 / 汉朝人物 / 三国人物 / 晋朝人物 / 隋朝人物 / 唐朝人物 / 宋朝人物 / 元朝人物 / 明朝人物 / 清朝人物 / 民国人物
历史知识网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关羽到底应不应该发动襄樊之战

关羽到底应不应该发动襄樊之战

来源:历史知识网

公元219年,关羽">关羽率军三万进攻襄阳,揭开了曹刘襄">刘襄樊之战,也埋下了蜀国覆灭的伏笔。此次战役,历时四个多月,最终以关羽">关羽的失败而告终。当时,刘备">刘备刚刚取得益州和汉中,兵力三分,关羽">关羽为何急急进攻襄樊呢?此次战役又给吴蜀魏三国带来了怎样的后果呢?在此文中,我简略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关羽">关羽

(一)襄樊之战爆发的背景

襄樊之战爆发于公元219年八月,此前公元214年刘备">刘备取得益州,公元215年与孙权">孙权争荆南三郡,公元219年正月刘备">刘备攻取汉中。在这一系列的攻伐战中,蜀国兵力基本分成了荆州(兵力约五六万)、益州(兵力待考察)和汉中(兵力待考察)三处。荆州兵力由关羽">关羽统领,益州由诸葛亮">诸葛亮赵云">赵云张飞">张飞李严">李严等人防守,汉中由黄忠">黄忠魏延">魏延防守,上庸则交给了刘封">刘封孟达">孟达等人。上庸原本为申耽申仪兄弟占领,刘备">刘备攻取汉中后,命令宜都太守孟达">孟达从秭归北攻房龄,刘封">刘封自汉中乘沔水下攻上庸,二人会师上庸,上庸遂平。但刘备">刘备为了牵制孟达">孟达,又令刘封">刘封统领孟达">孟达军,结果造成二人不和,兵力调动不利。

孙权">孙权自赤壁大捷后,实力大增,领土扩张欲望也愈加强烈。周瑜">周瑜的病逝和吴蜀联盟的建立使得东吴“竟长江之极而御曹操">曹操”的计划破产,孙权">孙权不得以将战略重点转移到合肥。公元215年,孙权">孙权率十万大军围攻合肥,结果被张辽">张辽七千守军打败,219年八月,孙权">孙权再围合肥,无功而返。两次失利使孙权">孙权认识到曹操">曹操东线防卫牢固,图之不易,最佳的突破口还应当选在荆州。再加上公元217年亲刘备">刘备鲁肃">鲁肃病逝,主张疏刘的吕蒙">吕蒙鲁肃">鲁肃镇守陆口,吴蜀关系进一步恶化。因而吕蒙">吕蒙一上任,便向孙权">孙权提出擒关羽">关羽全据长江的方略,获得孙权">孙权的认可,并不断暗自调兵陈列于荆州附近。

赤壁之战后瓜分荆州

曹操">曹操赤壁之战失利后,暂时停止了在荆州势力的发展,只派曹仁">曹仁领数千兵镇守樊城防卫关羽">关羽,而将主力集中于东西两线。东线曹操">曹操于公元213、214和217年三攻孙权">孙权,均无功而返,西线曹操">曹操先后破马超">马超、破张鲁">张鲁、取汉中,对内曹操">曹操则进爵魏王,权倾朝野。总之,自公元211年到219年,曹操">曹操于内关注于自身的权势和荣华,于外则倾心于征西和讨孙权">孙权,从而忽视了对刘备">刘备的防备和进攻。

在此情况下,关羽">关羽毅然发动了襄樊之战,从中线撕开了曹操">曹操的防御体系,直插魏国的心脏之地——许昌">许昌。同时,魏国国内一些地方也爆发了农民的反抗,响应关羽">关羽的行动。但是由于孙权">孙权的背盟,此次战役最终以关羽">关羽的惨败被杀而告终。那么,关羽">关羽是否应当发起这起战役呢?对刘备">刘备而言,这场战役爆发的时机是否成熟呢?

(二)关羽">关羽动机及时机的分析

关羽">关羽被称为蜀国第一名将,是刘备">刘备麾下最为得意的将领,而襄樊之战从八月爆发到十二月关羽">关羽兵败,共经历四个月。其间,刘备">刘备既未派出谋臣前往荆州协助,也未派出援军接应。我们可以推测得知,刘备">刘备对这场战役是绝对支持的,且相信关羽">关羽能够取胜,这可能正是隆中对策的具体实践。因而,分析关羽">关羽的动机就必须从整个刘备">刘备集团出发来分析。

刘备">刘备集团自始自终都在执行着诸葛亮">诸葛亮的隆中对策,即跨荆益两路出兵的战略。公元219年正月,刘备">刘备法正">法正的策划下斩夏侯渊">夏侯渊夺得汉中,曹操">曹操则率众从长安出斜谷与刘备">刘备对峙于阳平关,五月才退兵。同年八月,孙权">孙权围攻合肥,虽不克,但有效牵制了曹操">曹操的东部驻军。此时,曹操">曹操的军事部署就好比两个拳头同时出击,东部被牵制,西部溃败,中部兵力空虚且救援不及(从后来徐晃">徐晃调兵中可以看出)。如果关羽">关羽此时率荆州之兵围攻樊城襄阳,必能威胁宛洛,将曹操">曹操的势力割为东西两部。即便不能进兵宛洛,也能将汉中、上庸、襄阳连为一线,构筑一条防御体系。况且诸葛亮">诸葛亮在隆中对里所述的战略也是荆州益州两路出兵,所以我认为关羽">关羽发动襄樊之战的首要动机就是执行隆中路线,攻克襄阳建立牢固的防御体系。

其次,关羽">关羽发动襄樊之战也有扩充荆州领土的需要。荆州在刘表">刘表治下时共有襄阳、南郡、武陵、零陵、桂阳、长沙和江夏七郡,“地方数千里,带甲十余万”。但是,在关羽">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时只剩下了武陵、零陵和南郡三郡,北部襄阳郡由曹操">曹操占领,其他三郡由孙权">孙权占领。因而,关羽">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既能响应西线的战斗,又能扩充刘备">刘备治下荆州的领土,将襄阳作为刘备">刘备进攻中原的一块基地。

刘平">刘平分荆州后版图划分

第三、关羽">关羽发动襄樊之战也是想抓住时机、乘虚而入。当时曹操">曹操的兵力主要集中在长安和合肥二地,防守荆州的只有襄阳的吕常">吕常和樊城的曹仁">曹仁,总计一万人。而刘备">刘备此时已经先后占领了汉中和上庸,襄阳明显成为了下一个进攻的目标,不论曹操">曹操刘备">刘备都深知这个道理。所以如果行动迟缓,曹操">曹操必然会派重兵前来把守襄阳,白白地错失良机。因而,对关羽">关羽而言,最佳的计略就是立即行动,在曹操">曹操调来援军之前攻下襄阳城。

关羽">关羽的动机固然不错,但好的动机并不代表好的时机。关羽">关羽发动襄樊之战的时机是否成熟,我觉得应当从优劣两个方面来分析:

关羽">关羽此时发动襄樊之战最大的优势有两点:一是兵力对比,二是曹操">曹操的预期。公元219年,曹操">曹操相继经历了汉中失利和东线孙权">孙权的进攻。汉中失利迫使曹操">曹操放弃汉中,调重兵守长安,防止刘备">刘备趁势进攻长安,而东线孙权">孙权的进攻又使得曹操">曹操不敢轻动东线的守军,这势必会促使曹军形成东西强中间薄弱的军事部署。事实也确实如此。襄樊之战前,曹操">曹操驻守襄樊的部队只有一万多人,而关羽">关羽则屯兵六万,在兵力对比上明显处于优势。

曹操">曹操原先防蜀的重镇是汉中和襄阳,但自汉中和上庸失陷后,襄阳的侧翼就暴露了出来。虽然刘备">刘备进攻襄阳已成为早晚之事,但曹操">曹操也不会想到关羽">关羽会如此迅速地展开进攻,也来不及调兵增援。所以说,关羽">关羽在汉中之战刚结束就发起襄樊之战,可以有效地减少正面之敌,给曹操">曹操以最沉重的打击,曹操">曹操后来商议迁都就是最好的证明。

然而,在这些优势的背后,也潜伏着致命的危机,这些危机一部分是蜀国自身的,而更大的一部分则来自蜀国的盟友——吴国。

首先,上庸兵权的处置失当使关羽">关羽失去了最后的生还机会,且难以配合关羽">关羽展开有力的侧翼进攻。刘备">刘备为了防止孟达">孟达坐大,派自己的义子刘封">刘封统帅孟达">孟达军,结果造成了二人争夺兵权的斗争,在关羽">关羽被围麦城时,谁都无暇救援。襄樊之战自始自终都是关羽">关羽从正面展开进攻,上庸位于襄阳西面,如果能配合关羽">关羽展开侧翼进攻或阻止援军,将极大的缓解关羽">关羽正面的压力。然而可惜的是,在襄樊之战整个进行过程中,上庸都未曾出一兵一卒。

其次,关羽">关羽刘备">刘备集团都低估了孙权">孙权的野心和能力。孙权">孙权一直都想将荆州纳入自己的版图,尤其是在两次进攻合肥失败后。公元215年,孙刘两国签订协议,规定长沙、江夏、桂阳东属孙权">孙权;南郡、武陵、零陵西属刘备">刘备。但是这只是孙权">孙权的缓兵之计,是担心将刘备">刘备逼急了会使其投降曹操">曹操,然而刘备">刘备却未能给予足够的注视,在襄樊之战爆发后也未增派援军。

第三、襄樊之战前刘备">刘备所属的荆州只有南郡、武陵和零陵三郡,且呈南北一线分布,缺少应有的纵深。刘表">刘表主荆州时,虽然缺乏名将把守,但拥有荆州全境,四面纵深都较强,所以几十年也平安">平安无事。但到了刘备">刘备这里却只剩下了窄窄的三郡,以至于吕蒙">吕蒙偷袭成功后连关羽">关羽的退路都被切断了。

吕蒙">吕蒙偷袭荆州

第四、荆州缺乏必要的谋臣来辅佐关羽">关羽和镇守江陵且关羽">关羽骄傲轻敌。关羽">关羽虽然智勇双全,堪称蜀国第一名将,但论权谋兵法也难以和吕蒙">吕蒙陆逊">陆逊匹及,况且关羽">关羽出征后,后方江陵空虚,又无良臣镇守,使吕蒙">吕蒙有机可乘。

那么,综合而言,关羽">关羽此时发动襄樊之战的时机是否成熟呢?我觉得应该从两方面来考虑。如果单从曹操">曹操的战略布局来看此时发动如此大规模的战役无疑是最好的时机,但是如果将孙权">孙权的动机考虑在内,显然这是下下之策。然而,在当时魏强吴蜀弱的情况下,又有多少人能预料到昔日的盟友这么快就成了今日的敌人呢?又有多少人能料到吴蜀刚瓜分完荆州孙吴就觊觎荆州全境呢?

(三)襄樊之战的影响

襄樊之战表面上看来是吴胜蜀败,但实质上是吴蜀皆败。因为它打破了赤壁之战后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使得胜利的秤砣重重地压在了魏国那边。此次战役,刘备">刘备共损失了六万荆州兵,一员虎将,三郡的领土(还不包括上庸的损失),实力受到极大的削弱。自此,蜀国的势力一直蜷缩在益州一州,伐魏的路径也只剩下了北川一条。

吴国在此次战役中一举拿下了荆州三郡,势力扩展到长江上游,基本实现了其“竟长江之极而御曹操">曹操”的方针,其势力也达到了鼎盛时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襄樊之战最大的赢家是吴国。因为此战也给吴国留下了致命的隐患,或者称之为覆灭的导火索:

首先,它直接引发了后来的夷陵之战。夷陵之战使蜀国遭受到了灭顶之灾,彻底丧失了逐鹿中原的能力。赤壁之战后形成的三国鼎立,事实上就只剩下了吴魏两国,这使得吴国不仅失去了共同伐魏的同盟,还得独自面对魏国强大的攻势。

其次,它造成了吴蜀间的隔阂。夷陵之战后吴蜀虽然都在竭力修复破裂的同盟,但隔阂已经难以弥补。在此后的岁月里,吴蜀虽然数次相约出兵,但都因种种原因作罢。这其中虽然有地理、军情和通讯等原因,但二者的隔阂所导致的相互不信任和相互利用心理才是失败的根源。

再次,它在相当程度上牵制了吴国的兵力,减少了吴国伐魏的胜算。孙权">孙权之所以要夺取荆州,一是为了加强长江上游的防御,二是为了开辟一条由江陵进攻襄阳的新的战线,扭转他数攻合肥而不下的尴尬局面。但是,在襄樊之战胜利后,孙权">孙权的战略意图并未完全实现。因为襄樊之战后,吴蜀交恶,吴国担心蜀国会效仿吕蒙">吕蒙夺江陵,所以并不敢在江陵大量用兵。即使在后期吴蜀重新结盟后,荆州也只有诸葛瑾">诸葛瑾发动过一场小型的战役,吴国的战略重心仍旧放在东线合肥上。

最后,它加大了吴蜀两国共同伐魏的难度。襄樊之战后,东线和西线成为了吴蜀两国最佳的伐魏路线,但是,东线合肥城远离河道,不利于吴国水军优势的发挥;西线山路崎岖,运粮困难,不利于弱小的蜀国长期作战。况且,建业和汉中相距千里之遥,通讯困难,根本无法实施有效地配合。

所以说,襄樊之战的发生实际上是削弱了吴蜀两国共同的实力,它破坏了三国鼎立的均衡局面,使得弱者更弱,强者更强,最终也导致了吴蜀两国共同的灭亡。想当初襄樊之战时,孙权">孙权无论是良将谋臣还是战备经济,都优于蜀国。即使关羽">关羽伐魏成功,蜀国的实力也弱于东吴,对东吴也造不成多大的威胁,况且襄樊之战后蜀国必然需要时间修整,魏国必然惊恐,且势力被分割为东西两部,许都直接面临来自荆州的威胁。若魏国不迁都,则必然要抽调兵力防守许都,若迁都,则极可能导致全线动摇。如果孙权">孙权此时出兵合肥,抢占郡县,扩大战果,分魏国而逐鹿中原,那么天下之归宿或许还是个未知数。

单字解释:

24小时热文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