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 上古人物 / 夏朝人物 / 商朝人物 / 周朝人物 / 秦朝人物 / 汉朝人物 / 三国人物 / 晋朝人物 / 隋朝人物 / 唐朝人物 / 宋朝人物 / 元朝人物 / 明朝人物 / 清朝人物 / 民国人物
历史知识网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那个发誓报复汉朝的老太监真的是战略大师?

那个发誓报复汉朝的老太监真的是战略大师?

来源:历史知识网

中行说">中行说

事情的起因只是一次强派的任务

在写史方面,司马迁">司马迁司马光">司马光更加客观,只是如实记载历史上发生的事,而不夹杂太多个人偏见。《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件奇事。匈奴

老上稽粥">稽粥单于

刚刚登上单于之位,汉文帝">汉文帝选了宗室

翁主

要和老上单于和亲。因为这个翁主的年纪比较小,需要有一个经验丰富的内官来辅佐翁主和亲。于是,汉文帝">汉文帝就挑选了

中行说">中行说(zhonghangyue)

,作为陪伴翁主去匈奴和亲的人选。中行说">中行说是燕人,有可能是燕地近匈奴,中行说">中行说打小学过匈奴话,此去可以做翻译,但是史书里面没有明说,我们只能是猜度。

因为匈奴生活的地区苦寒,那边的生活各方面都不如长安的优越,况且汉匈关系不稳,一旦关系破裂,汉朝派过去的人一定会成为匈奴泄愤的对象,和亲这个差事的危险系数太高。中行说">中行说这个人觉悟不够高,啥家国情怀、民族大义到他这里都不好使了,拿着“你看看以翁主之贵,都去和亲,你一个阉人还有什么好挑挑拣拣的!”这些话去挤兑他一点用处也没有。老子">老子就是不想去,遂摆出一副

“我不下地狱,你们爱谁下谁下”

的态度。汉文帝">汉文帝一看就来了气:“吆喝!你一个太监也敢也敢这么豪横!这是命令,你必须服从!你要清楚,不服从朝廷的安排,后果是什么!”

中行说">中行说一看皇帝的态度这么坚决,硬抗是抗不下去的。自己现在就是个太监,要是不服从,分分钟被装在麻袋里,当场被摔死在大殿上,只好同意。但是别看中行说">中行说是个太监,脾气还挺倔强,临走的时候跟皇帝叫板:

“必我行也,为汉患者。”

你真让我去,可别后悔,我此去一定会成为汉朝的祸患,你等着瞧吧。说着就踏上了前往匈奴的路程。

匈奴金神兽

初入匈奴,便看出大问题

此时的中行说">中行说心中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为汉患者”,所以他到了匈奴立刻和老上单于搭上了线。有些人说中行说">中行说是叛逃匈奴,这个好像有些不准确。在中行说">中行说之前,有韩王信居代而都马邑,匈奴人攻击马邑时,韩王信投降了匈奴,成为匈奴之将,这个可以说是叛逃。但是中行说">中行说是汉朝送过去的,而且翁主过去和老上单于结婚了,中行说">中行说是翁主的奴才,叫老上单于就是姑爷,跟姑爷关系亲近点,说是“叛逃”实在有些勉强了,说“投降”也不算太合适。虽然两家子关系比较复杂,但终是和亲了呀。

中行说">中行说这个人是有点能力,但是说他是战略大师,是有些过头了。从他辅佐老上单于采取的措施来看,是有些眼光,但是却非大才。只是他自己是有些文化的,现在他来到了匈奴这种文化相对落后的地区,他的潜力得以发挥罢了。

和亲

中行说">中行说到了匈奴之后,敏锐地发现了匈奴的隐患。汉朝人数多,经济体大,匈奴人数少,经济体小,之所以匈奴没有被汉朝吞并,就是因为匈奴能够保持自己经济文化的独立性,没有被汉朝同化,不用仰仗只有汉朝才能生产的丝织品和粮食。依仗着骑兵强悍的战斗力,苦寒气候,可以抵挡汉朝的攻击。但是现在匈奴的贵族们喜欢汉朝的丝织品和粮食,逐渐改变了自己的习俗,但是这些东西匈奴自己并不能生产,只能用牛羊和汉朝交易。但是匈奴的经济体太小了,GDP不够汉朝一个郡的产出的,长此以往,汉朝只要用这个郡的产出,就可以完全牵制匈奴。最后匈奴不可避免地被同化,融入汉朝。

匈奴人很喜欢绸缎

于是中行说">中行说建议老上单于,为了避免丧失民族独立性,该跟汉朝要的东西一粒粮食也不能少,因为这样可以削弱汉朝,增加汉朝财政负担,激化汉朝内部矛盾。但是收过来的汉朝丝织品,就要让人穿上,骑马在荆棘丛中飞驰,把裤子都">子都挂烂,以显示汉朝服饰质量好差,不如匈奴本地的羊皮袄抗造,还是要穿自己本土衣物。收来的粮食,都要丢掉,以显示粮食不如匈奴所产的奶豆腐、奶皮子养人。如此就可以避免在经济上受制于人,免去亡种之虞。

但是实际上,匈奴并没有采纳中行说">中行说的建议,他们怎么可能把辛辛苦苦得来的财物就这样糟蹋了呢?汉武帝">汉武帝继位之后,汉匈双方还在马邑开了关市,进行贸易,双方关系陷入低谷时,才行关闭,一个体量小的经济体,很难在体量大的经济体面前保持独立性,这是客观的经济规律,不以主观愿望为改变的。除非匈奴人能在与汉朝的交往过程中,逐步转化力量对比,进化出更高级的经济形态。

羊群

匈奴人对于数字没有精确的概念,这样不利于国家管理,于是中行说">中行说从老上单于的臣子中挑选出一些人,叫他们使用数字,有了数字就能点清人口和牲口数量,方便课税,如此就建立起来了匈奴的财政制度,这对于匈奴的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老上单于在位14年,军事力量空前强大,不知是否与此有关。

汉朝衣冠

从另外一个视角审视汉文化

实际中还记载了中行说">中行说怼汉朝派来的使者的事件,这是史书中,第一次用匈奴文化的视角去看待汉文化,这在汉文化主导的史书中是极为罕见的,听起来都有点大逆不道了。若是司马光">司马光写,一定会删去,或者换一个符合主旋律的说法,但是司马迁">司马迁如实记录了下来。

匈奴文化的发展程度之于汉文化,总体上无疑是落后一些的,若是一个人形成了这样的观念,并且一直在汉文化圈中生活,就会认为匈奴一切的一切都是野蛮落后的。但如果是这样,为什么先进的汉朝对于人口不足其一郡之民的匈奴没有辙呢?不在实践中去调查研究,只凭想象,怕是解释不了这个问题的。去调查研究之后,就会发现匈奴人在实际生活中,总结出了一套很实用的方法,来保证自己能够在环境恶劣的塞外生存。

匈奴人

汉朝来的使者显然是犯了主观主义的错误,他以汉朝的尺子来度量匈奴文化。若是眼前是匈奴人,许他们搞不清汉使哪里来的优越感,也懒得去驳斥他,但是他面对的是对汉文化和匈奴文化同样熟悉的中行说">中行说,他就是撞到枪口上了,结果被中行说">中行说拿微冲好一顿突突。

先是汉使做傲娇状,攻击匈奴人:“匈奴人轻贱老年人,太野蛮,一点也不文明,哼。”

中行说">中行说问汉使:“汉朝习俗,若是有年轻人要出征从军,家中的老父亲是不是要把家中暖和的衣服和美味的食物省下来,给自己孩子带上吧?”

汉使很不屑地说:“嗯哼,怎么地?这不很正常吗?”

中行说">中行说接着说:“嗯嗯,说的好,匈奴人也都知道打仗事大,但是老弱之人不能打仗,所以也会省下肥美饮食给年轻人吃,他们吃饱了才能打胜仗,自己的安全才会有保障。若是老人吃饱了,年轻人饿着肚子,怎么能打仗呢?这跟汉朝不是一个道理么?怎么能说匈奴人轻贱老人呢?“

中行说">中行说

汉使:“……。”好没面子,只好换个话题接着攻击:“匈奴人父子竟然住在一个毡房里睡觉;父亲死后,儿子要把小妈收房;哥哥死了,弟弟要娶嫂子,真是不要脸啊;他们还不戴冠、不扎衣带,这还叫人么?简直就跟畜生没有区别!“

“呵呵”,中行说">中行说不急不慢地说:“匈奴人是游牧民族,他们的习俗是吃牲口的肉,喝乳汁,穿牛羊皮做的衣服。因为牛羊吃草要经常转换牧场,他们也就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有战事的时候,人人练习骑马射箭;太平岁月,就欢乐无事。他们受到的约束很少,没有繁文缛节,生活简单易行。君臣关系简单,一个国家的政事就像一个人的身体一样运转轻松。

因为匈奴人口少,生育是关系种族延续的大事,父亲兄弟去世之后,活着的人收了他们的妻子,就可以让育龄女性继续生育后代,这是防止人口减少的必要措施。虽然没有汉家所谓的伦理,但是匈奴却没有妇女守寡,这无疑是很有人性化的制度。况且不管是谁生下的孩子,都是本族子孙。而汉朝人假惺惺地不娶父兄的妻子做老婆,但是亲戚之间却越来越疏远,为了争夺利益而相互残杀,甚至改朝换代,变换姓氏,又有什么好称道的?

况且汉朝制造了那么多繁文缛节,也制造出同样多的弊端。说什么“礼别尊卑,乐殊贵贱”,到底也不可能避免君臣嫌隙,说什么“宫殿盘郁,楼观飞惊”,必然造成民力耗费、百姓生怨。平常让老百姓整天耕田种桑,稍微有农闲时节,又要发民工修建城郭保卫自己。老百姓既没有时间去练习攻占本领,又被劳作弄的精疲力竭。老百姓都折腾成这样了,还提什么强大文明!跑到我眼前来瞎哔哔,你觉得你住在土木建成的房屋里就比住在毡房里的人强么?

至于冠带,我都不想骂你,你觉得你戴个帽子就了不起了?就成了世界强国了?你现在来,是天儿暖和罢了,你要是冬天来,还带着你这个所谓的冠,不把你小子冻尿了,我就不姓中行!”

这次可好好报仇了

汉使还想继续辩驳。中行说">中行说厉声打断他:“闭嘴吧你!你只要想着每年汉朝进贡给匈奴的缯絮米蘖就好了,量一定要足,质一定要优,以后少扯这些没有用的!懒得搭理你。你给我记着,上贡的东西量足质优还倒罢了,若短了一尺缯,少了一升粟,有一匹布的颜色不匀和,掺了一粒陈粮,秋收的时候,你就等着匈奴铁骑踏平汉朝的庄稼吧!“说罢中行说">中行说便拂袖而去,留下气的打哆嗦的汉使独自站在大帐中。

中行说">中行说深知汉使的性情,此次受辱于己,必然不肯罢休,回朝之后,一定要添油加醋报告,挑唆汉朝前来报复,要将自己除去而后快。可是中行说">中行说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他是个太监,没有老婆孩子,不怕要挟;匈奴又不是自己的祖国,万一汉朝发兵过来击溃了匈奴,自己也大不了一死了之,也没啥,至于匈奴灭种了,也跟自己没有关系,至于汉朝也一定会付出惨烈的代价,自己复仇的愿望也就达成了。一个人一旦失去了一切立场,全身心地要复仇,真的会变得可怕。

竹简

国书之较

《史记》中记载中行说">中行说的事迹还有一处,就是国书之较。汉朝写给匈奴的国书尺寸是一尺一寸,用的称呼是“皇帝敬问匈奴大单于无恙“。中行说">中行说,让老上单于使用一尺二寸的牍,封印做的也比汉朝的大,在国书中的用词为: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单于敬问汉皇帝无恙”。现在我们看来,这种做法对于汉朝和匈奴两家来说都不是好事,匈奴人少,汉朝人多,你没事去激怒汉朝有啥意思?最后的结果不过是双方互殴,两败俱伤罢了。这件事看起来还真像个太监的所作所为。

草原河流

中行说">中行说有没有成功报仇?他果然实行过细菌战?

《史记》和《汉书》中记载中行说">中行说的事迹只有这三处,无非就是一个内侍挑唆汉匈关系,再就是对汉使无礼,再没有其他行为。

中行说">中行说呵斥了汉使之后,司马迁">司马迁又加了一句话:

日夜教单于候利害处。

也就是他利用对汉朝的了解,教老上单于攻击汉朝的时机和地点。但这一点汉朝人是很难知道的,因为他们并不在眼前。

中行说">中行说入匈奴几年之后,匈奴的确取得了空前的发展。汉文帝">汉文帝十四年,匈奴十四万铁骑入朝、萧关,杀北地都尉卬,掳掠大量人口牲畜,发骑兵奔袭少了回中宫,甚至打到了长安西面的甘泉宫。汉文帝">汉文帝发兵十万、车千乘千万追击,但是匈奴使用的是游击战术,敌进我退,敌退我进,等汉朝的战车推过去,匈奴早就没有影了。就在汉文帝">汉文帝发兵后一个月,才将匈奴赶出塞外。十万大兵也不能见天在边塞等着啊,一撤兵,匈奴又打回来了。以后就养成习惯了,每年秋收之后都会入边,劫掠人口牲畜,尤其以山西北部、河北北部和辽东地区最为严重,一次损失人口可达上万人。

若这次攻击是中行说">中行说策划的,他个人的恩仇确实是够本儿了。可司马迁">司马迁没有证据,我们也没有证据,直接把此次劫掠当成中行说">中行说策划的,怕是不是很妥当。对于中行说">中行说是否参与过策划,司马迁">司马迁没有明说,只是记录在匈奴列传中,并非单独列出一个中行说">中行说列传,我们很难得出一个确定的结论。

在《史记》中,中行说">中行说的名字最后一次出现是汉匈和亲之后四年,老上单于死了,其子军臣单于">军臣单于继位,

中行说">中行说复事之”

。再往后的事,就是“从前有个太监--下面没有了”。

可是现在你到网上去搜“中行说">中行说”去吧,一准儿会连带跳出一个词---“细菌战”。这些文章中说是中行说">中行说一直活到了汉武帝">汉武帝14年,骠骑将军霍去病">霍去病出代北击匈奴,大败之。中行说">中行说此时也已老病,临死之前献了鱼死网破之计,把病死的牲畜丢在河流源头,以向汉军传播瘟疫。更扯的是,说霍去病">霍去病就是因为这个而死的。霍去病">霍去病死后,汉退兵,很长一段时间不再北上击胡。

中行说">中行说出塞时是要

“傅翁主”

的,起码要三十多岁,有充足的人生经验才行。等到霍去病">霍去病来的时候,六十多年已经过去,中行说">中行说还活着的话,已经将近百岁了,按照汉朝的平均寿命来看,是非常罕见的了,不符合常理。即便是中行说">中行说还活着,也应该过着退休生活了,匈奴这样一个轻老的民族,怎么再会去听他的的建议呢。况且《史记》中提到此时匈奴的谋士是翕侯赵信。

中行说">中行说是细菌战鼻祖的说法实在不可采信,史书中也并没有汉军爆发瘟疫的记录。霍去病">霍去病作为将领,他的生活条件一定是比士兵更好的,怎么可能独独他染上瘟疫,而其他人没有事呢?霍去病">霍去病死于瘟疫更不可信。

把制造瘟疫的故事按在中行说">中行说头上,不过是为了讨伐这个有汉奸之名的老太监罢了。中行说">中行说为个人恩怨,而挑拨两国关系,是不符合大义的,但是《史记》中记载他的罪行又不够劲爆,需要给他加一个更加伤天害理、人神共愤的罪名。制造瘟疫、毒害忠臣是最合适不过的了。给一个“汉奸”再增添几项罪名,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妥,而且批判起来更叫人咬牙切齿、过足嘴瘾,于是这种说法就传开了。

汉文帝">汉文帝

中行说">中行说实在配不上什么大师的称号

汉朝初期国力还没有恢复,汉文帝">汉文帝是在平定了诸吕之乱后登的基,汉文帝">汉文帝三年又发生了诸侯叛乱,是在没有精力去解决匈奴的事,只好实行和亲。这是大的利益,中行说">中行说这个人的思想觉悟不高,不愿意为国家牺牲,这是狭隘的个人主义,大家都这样,家不像家,国不成国,这是要批评的。但是个人不愿意为集体牺牲时,应该咋办?这应该做思想工作,思想上通顺了,工作才能顺利进行。

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无数的个人利益组成了集体利益,不能完全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对立起来。对于中行说">中行说,汉朝可以做一些物质、待遇补偿,并且采用轮换制度,你去个工作个三五年,我们再派其他的同志替换你,这段时间就辛苦你了,这样不就解决了吗?再说他要是死活不去,那就派别人好了,何苦来的把外交这样重要的工作硬交给这样的人呢?

至于中行说">中行说,他不过是为了一己恩怨,极力挑唆两国关系罢了,而老上单于之所以能够袭击汉朝取得成功,是中行说">中行说利用了自己所熟悉的汉朝的情报罢了,实在称不上是什么大师。

24小时热文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