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 上古人物 / 夏朝人物 / 商朝人物 / 周朝人物 / 秦朝人物 / 汉朝人物 / 三国人物 / 晋朝人物 / 隋朝人物 / 唐朝人物 / 宋朝人物 / 元朝人物 / 明朝人物 / 清朝人物 / 民国人物
历史知识网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从刘邦的危机意识观其雄韬伟略,毛主席这样评价汉高祖

从刘邦的危机意识观其雄韬伟略,毛主席这样评价汉高祖

来源:历史知识网

汉高祖">汉高祖刘邦">刘邦历史画像

汉高祖">汉高祖刘邦">刘邦年轻时绝非通常人们所说的、一般意义上的“街头混混地痞”,本文要为刘邦">刘邦“平反”。当时人们看到的刘老四(刘邦">刘邦原名刘季,家中排行老四)不爱干活、放荡不羁,实际上只是表面现象,然而刘邦">刘邦内在本质上“胸怀大志、不拘小节”。

通过“公务员“考试当上泗水亭长的刘季相当于今天的”乡长、镇长“,是政府行政级别中最低一级公务员。

秦始皇">秦始皇历史画像

2000多年前,秦始皇">秦始皇统一天下,该封建制为郡县制,当时,秦朝的行政编制级别是”政府-郡-县-乡-亭“,可见,当时的郡相当于今天的省,县相当于今天的地级市,乡相当于今天的县,亭相当于今天的乡或镇(一般管辖十几个自然村)。

刘邦">刘邦是“街头混混说”多是因为有人曲解了司马迁">司马迁说过的一句话……

司马迁">司马迁著《史记》

司马迁">司马迁著《史记·高祖本纪》记载:……高祖为人,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

最“要命的”就是这最后一句“好酒及色”误导了许多人两千多年来对青年人刘季的评价,实际上汉代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包容”,男人饮酒好色是一个中性词,太史公并无贬义之说(身处汉家王朝,也不敢有贬义之说)。

刘邦">刘邦高唱《大风歌》

刘邦">刘邦御驾征讨英布">英布,得胜收兵途中路过老家沛县,这也是自刘邦">刘邦芒砀山起兵十年后,第一次荣回故乡,当年的刘老四何止是“衣锦还乡”啊!在大宴家乡父老之际,把酒临风,聊起童年旧事,再看今日“黄袍加身”,何等威武豪迈、意气风发,高声欢唱《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短短二十三个汉字(大汉朝命名的文字),语言都是大白话,却比不知多少文人骚客的华丽辞藻都壮丽奇伟,以至于被后人称为“千秋气概之祖”。

润泽塾院认为,只有三句话的《大风歌》中隐含着高祖功成名就后深刻冷静的辩证思维,前两句话“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体现着高祖无比得意自豪的内心感觉,君临天下、四海臣服、居高临下、俯视天下,那感觉何止一个“爽“字了得,然而,刘邦">刘邦”得意并不忘形“,高祖此时并没有被胜利和功绩冲昏了头脑,而是无比冷静的唱出第三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一下子从”热血填胸“的极乐状态回到现实中,得了天下更要”居安思危、提高警惕“,虽然自己已经”威加海内“,但是,这大好万里河山守得住吗?思贤若渴,广纳天下勇士之心油然而生(刘邦">刘邦爱才天下皆知)。此时的刘邦">刘邦虽然已经贵为天子,但其内心深处仍存敬畏之心、忧虑之情。

刘邦">刘邦的豪迈和冷静正体现着一代帝王巨人的辩证思维,焉能不胜哉!

刘季最大的特点是善于结交各路朋友、为人豪爽仗义、胸怀天下之志、待人宽厚大气,特别能够服众。

话说刘邦">刘邦起兵不久,遭遇秦朝正规部队重兵围剿,处在风雨飘摇之中、非常弱小的刘邦">刘邦只好率部投奔上将军秦嘉">秦嘉麾下。

在奔袭路上,老天相助,刘邦">刘邦遇到了助力他开创千秋帝王大业的第一位神仙般的大贤——张良">张良张子房(后来的智者诸葛亮">诸葛亮常常把自己比作姜尚">姜尚、子房)。身为贵族后裔的张良">张良因策划“大力士用重达120斤的大铁锤击杀秦始皇">秦始皇”事件失败,逃难隐居乡间十年后,在打算投奔秦嘉">秦嘉的大路上,偶遇自身生命中的“伯乐”刘季。

当时,有人劝张良">张良,刘季是个粗人、地痞混混,你们不是一路人。

然而,在和刘邦">刘邦的交谈中,张良">张良惊奇地发现,这个长相彪悍而深沉、五大三粗、举止行为粗野的“草头王”刘季,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他竟然能够听懂自己所说的晦涩难懂、精深玄妙的专业政治和军事术语(从黄石公">黄石公老人所赠的天书《素书》中学来的),而这些话,其他人基本上都是不屑一顾、嗤之以鼻的,而“大老粗“刘季却听懂了,而且听得津津有味,这足以说明,刘季绝非凡人(遍观今日之”草莽“企业家,大凡能听懂专业人士讲艰深术语者,大多”能够成事“,然而此类草莽企业家少之又少)。

诸葛亮">诸葛亮崇拜的智者张子房眼光绝对非常独到,他知道,自己眼前的这个“粗人“刘季,大有前途,一定能够成事!于是,决然放弃投奔上将军秦嘉">秦嘉,转而追随”小人物“刘季。

自此开始,刘邦">刘邦张良">张良明主贤臣披肝沥胆、肝胆相照,披荆斩棘开创了中华历史上第一个强盛统一的大汉王朝。

古语说:“英雄不问出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广东有句俗语“不是猛龙不过江“。意思说的都是看人看本事不要总看出身。

纵观刘邦">刘邦麾下,大多身份卑微,汉初三杰的张良">张良是个失魂落魄的逃犯,大将韩信">韩信曾经是个讨饭的叫花子,萧何">萧何是沛县小吏;重臣周勃">周勃是编席子织篓子的吹鼓手,大将樊哙">樊哙是个卖狗肉的屠夫,剿灭项羽">项羽的功臣灌婴">灌婴是走街串巷的小商贩,谋士陈平">陈平夏侯婴">夏侯婴也是白丁。可以说,刘邦">刘邦的团队是真正的来自“五湖四海、三山五岳、七行八业、五花八门“。你说是”杂牌军“也行,说是”各路英豪“也可以,反正是干成了一个掀天揭地、开创伟业的大事。

刘邦">刘邦取得天下后,大殿之上,君臣把酒言欢,威风得意的汉高祖">汉高祖刘邦">刘邦问群臣自己何以能够打败项羽">项羽,取得天下登上九五至尊。

《史记·高祖本纪》:帝置酒雒阳南宫。上曰:“列侯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项羽仁而敬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由此看出刘邦">刘邦务实,不拘小节、真心实意对下属好、有福同享;项羽">项羽务虚,假仁假义、虚情假意对待下属)。

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张良,字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供给军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项羽有一范增">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群臣说服。

上文是太史公记载的刘邦">刘邦原话,2000千多年过去了,仍旧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可见,刘邦">刘邦是驾驭语言的高手,用精炼通俗的话准确表达深刻的道理,这才是真正“大人物“的格局境界啊。

接下来,我们共同分析刘邦">刘邦的用人智慧。

第一,刘邦">刘邦豁达大度,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刘邦">刘邦本人的性格豁达,善于交友,乐于听取别人的不同意见,敢于公开认错,收回成命。例如,他在西行入秦征途中,郦食其">郦食其(读音liyiji)求见,刘邦">刘邦当时的态度很为傲慢,“方踞床,使两女子洗足”。郦食其">郦食其说:“您既然要讨伐没有道义的暴秦,就不该用这种态度对待比您年长的人!”刘邦">刘邦理屈,当即认错,听取了他的建议,袭取了秦廷仓储所在地陈留,获得了大量积粟,从而使军威大振。此外还有,他听张良">张良劝说,封举足轻重的韩信">韩信为齐王;楚汉划界鸿沟后,听张良">张良陈平">陈平之劝,乘胜追击引兵东向的项羽">项羽;称帝后,欲建都洛阳,听齐人娄敬">娄敬建议,入都关中长安。这些正确举措,使得刘邦">刘邦一步步走向胜利。同时加上自己的进步,他成了天下无敌的杰出政治家。就这样,时势把一个泗水亭长铸就成了叱咤风云的英雄,创建了布衣将相之局的汉家天下。

第二,知人善任,唯才适用,量才而用。

高祖刘邦">刘邦弥留之际,吕后问他:“陛下百岁后,萧相国即死,令谁代替?“,刘邦">刘邦说:“曹参">曹参可”。吕后又问曹参">曹参之后的人选,刘邦">刘邦说:“王陵">王陵可,然陵少慧,陈平">陈平可助之,陈平">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周勃">周勃厚重少文,然安刘氏天下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吕后再问他们之后的人事安排,刘邦">刘邦说:”此后亦非而所知也。”

由上述对话可见,刘邦">刘邦察人入骨三分,这样的功夫,岂是平常人可比。难怪乎,张良">张良在刚刚接触刘邦">刘邦后后兴叹:“沛公似是天授英主,大成其聪颖!”

刘邦">刘邦死后,形势的发展果然如他临终前所预料的。由于吕后重用了刘邦">刘邦推荐的人,西汉王朝顺利渡过了一次次的危机。从这里可以看出。刘邦">刘邦是一个知人善任的皇帝。

刘邦">刘邦麾下,贩夫走卒、市井之人聚集,但他们各有其长,才为刘邦">刘邦大胆任用,都成了刘邦">刘邦手下的谋臣战将,忠心耿耿为刘邦">刘邦效劳,形成了以刘邦">刘邦为首领的中坚力量,对刘邦">刘邦统一天下起到了极其决定的作用。

第三,刘邦">刘邦用人,不计前嫌,大胆">用。

刘邦">刘邦从不偏听偏信,更不轻易怀疑所用之人。陈平">陈平弃楚投义,刘邦">刘邦观其有才,便大胆使用,封为都尉,兼掌拥军,出入和自己同坐一辆车子,于是引起部下诸将的不满,便在刘邦">刘邦面前说陈平">陈平的坏话。“陈平">陈平初至,心迹未明,如何引以为亲?”还说陈平">陈平“虽美如冠玉,未必有真才实学”,还有的说陈平">陈平作风“不正派”等。刘邦">刘邦却没有轻信这些话,而是来自做了一番调查后,更加信任和重用了。把陈平">陈平又升为护军中尉。监督全军将领。别人再不敢说三道四了。陈平">陈平十分感动,全力匡扶汉室。矢志不渝,曾六出奇计,为汉朝立了大功。

萧何">萧何月下追韩信">韩信”这一传奇故事,千古佳话,萧何">萧何举荐有功,然而最终用人决策权在刘邦">刘邦手中,刘邦">刘邦采纳萧何">萧何建议,不计前嫌,委以重任。破格提拔韩信">韩信为“大将军”,统帅全军。并下令,若有不服者“杀头”,使韩信">韩信感动不已,决意效忠汉王。

项羽">项羽的部将季布">季布英勇善战,是刘邦">刘邦的死敌,曾被悬赏通缉,后经夏侯要等人推荐,刘邦">刘邦任用其为郎中,成为一名有口皆碑的郡守。

由于刘邦">刘邦用人有方,故四方贤士武将前来投靠,甘愿为刘邦">刘邦效劳,形成了一个以刘邦">刘邦为首的中坚集体。故而使刘邦">刘邦能由小及大,由弱变强,五年一统天下,创建雄汉之伟业。

古语说: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为水、君为舟,水可浮舟,亦可覆舟。刘邦">刘邦尤其关注百姓的内心需求。

秦王子婴">秦王子婴刘邦">刘邦

刘邦">刘邦大军入主关中,秦王子婴">秦王子婴来降,有人建议把子婴杀掉,以免留后患,刘邦">刘邦拒绝杀子婴,并说:“怀王派遣我进攻咸阳,是因为看中了我这个人宽厚包容,不喜欢杀人,人家都已经投降了,杀人家干什么?再者说,杀降不祥啊!这样的事以后不要再提了啊”。

对比项羽">项羽坑杀20万秦军降兵,刘邦">刘邦“优待俘虏”之举更得人心。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权臣崔杼">崔杼弑杀齐庄公">齐庄公,事后有人建议把大名鼎鼎的晏婴">晏婴也一起杀了更干净,崔杼">崔杼拒绝,并说了一句意味深远得四个字:“舍之得民”。安抚民众是一切权力来源的基础,自古皆然,刘邦">刘邦不杀子婴,同样起到非常大的宣传效果:秦王我都不杀,秦朝的普通民众,我就更不会杀了,在安抚民心方面,刘邦">刘邦项羽">项羽确实高明许多。

公元前206年,刘邦">刘邦率领大军攻入关中,为了取得民心,刘邦">刘邦把关中各县父老、豪杰召集起来,郑重地向他们宣布道,秦朝原来的制度对百姓太残酷无情了,秦朝的严刑苛法,把众位害苦了,应该全部废除,制定新的律法,最著名的就是广为流传的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者抵罪,偷盗者抵罪。刘邦">刘邦爱民的美誉得到了百姓的信任、拥护和支持。

在此后漫长的征战岁月中,刘邦">刘邦率军每到一处,都要首先进行一番大规模的政治宣传工作,安抚当地百姓,稳定政治局面,处处都留下了“汉王爱民”的美誉,最后取得天下,建立了西汉王朝。

毛主席熟读史书,运用自如,古今典故,信手拈来,以古喻今,教育民众。

一次,毛主席和《人民日报》几位负责同志开会,毛主席谈起一个领导者的职责时,一是决策,二是用人。并称赞汉高祖">汉高祖刘邦">刘邦“会用人”,汉高祖">汉高祖刘邦">刘邦比西楚霸王项羽">项羽会用人,他得天下:一是因为决策对头,二是因为用人得当。

“决策对头、用人得当”这八个字是毛主席对汉高祖">汉高祖最精辟准确的评价。

接着毛主席一字不差地背出了《史记·高祖本纪》所记载刘邦">刘邦的一段话: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项羽有一范增">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我们不得不为毛主席的用心和记忆力所折服。

1959年,毛主席要求各级领导干部都必须认真学习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时特别指出,刘邦">刘邦能打败项羽">项羽,是因为刘邦">刘邦和贵族出身的项羽">项羽不同,他比较熟悉社会生活,了解人民心理。

毛主席评价刘邦">刘邦项羽">项羽时说道,项羽">项羽非政治家,汉王是一位高明的政治家。

在讲民主集中制时,毛主席也说起了刘邦">刘邦项羽">项羽:从前有个项羽">项羽,叫西楚霸王,不爱听别人的不同意见。他那里有个范增">范增,给他出过些主意,可是项羽">项羽不听范增">范增的话。另一个人叫刘邦">刘邦,就是汉高祖">汉高祖,他比较能够采纳各种不同意见。有个知识分子叫郦食其">郦食其去见刘邦">刘邦,初一报,刘邦">刘邦听说是个读书人,孔夫子一派的,回答说,现在军事时期,不见儒生。郦食其">郦食其发火了,他向管门房的人说,你给我滚进去报告,老子">老子是高阳酒徒,不是儒生,门房进去照样报告一番,好,请进去。刘邦">刘邦正在洗脚,连忙起来欢迎,郦食其">郦食其因其不见儒生而正在生气,就批评了刘邦">刘邦一顿。他说,你究竟还要不要取天下,你为什么轻视长者,当时,郦食其">郦食其已经60多岁了,比刘邦">刘邦年长,所以自称长者,刘邦">刘邦一听,立即向他道歉,并采纳了郦食其">郦食其建议夺取陈留县的意见方案。刘邦">刘邦项羽">项羽打了好几年仗,结果刘邦">刘邦胜了,项羽">项羽败了,不是偶然的。

毛主席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能够向汉高祖">汉高祖刘邦">刘邦一样那样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尤其是与自己不相同意见……

毛主席说,刘邦">刘邦当了皇帝以后,开始时想把都城建在洛阳,后来听了齐人刘敬的建议,改在观众的长安城。有这么多人为刘邦">刘邦出主意,刘邦">刘邦又善于采纳意见,所以刘邦">刘邦这位没有多少文化的“老粗”自然胜过刚愎自用的项羽">项羽了。

毛主席认为,“老粗”出人物,但“老粗”要想办成几件大事,还需要有几个“知识分子”出谋划策来帮助。“老粗”刘邦">刘邦就是依靠张良">张良萧何">萧何等一大帮“知识分子”取得了天下。

24小时热文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