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 上古人物 / 夏朝人物 / 商朝人物 / 周朝人物 / 秦朝人物 / 汉朝人物 / 三国人物 / 晋朝人物 / 隋朝人物 / 唐朝人物 / 宋朝人物 / 元朝人物 / 明朝人物 / 清朝人物 / 民国人物
历史知识网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罗贯中笔下的三国英雄人物之死,和正史有何不同

罗贯中笔下的三国英雄人物之死,和正史有何不同

来源:历史知识网

蜀国主要人物之死

1、刘备之死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是根正苗红的英雄人物,他的死自然要符合明主的身份。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中记载,“先主病笃,托孤于丞相亮”;《诸葛亮传》中写刘备在托孤时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由此可见,刘备对夷陵之战的失败有所反思,也认识到蜀国离开诸葛亮不行。但并看不出他有什么深刻的反省和自责。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却安排刘备诸葛亮作了恳切的自我批评:“朕自得丞相,成其帝业,何期智术浅陋,不纳丞相之言,羞回成都与丞相相见。今日病已危笃,不得不请丞相托以大事也。”

罗贯中笔下,刘备在夷陵之战后,痛自悔愧,因而死去,正是“明主”临终时的应有表现。

2、诸葛亮之死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写诸葛亮之死极为简单,“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

但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死前“上达先帝之恩德,下救生民之倒悬”。他强支病体,令左右扶上小车,出寨遍视各营,自觉秋风吹面,彻骨生凉,乃长叹道:“吾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曷我其极!

即使诸葛亮死了,也有一个“死诸葛吓走活仲达”的神奇故事。

诸葛亮的死,死于他的鞠躬尽瘁,赤胆忠心,极其悲壮!千百年来,被人视为忠臣的楷模。

3、关羽之死

在《三国志》里,关羽是在突围中,被东吴无名小将马忠所擒,和长子关平在临沮被害。

《三国演义》里,罗贯中关羽在突围中被捕,解送到孙权那里。孙权问他:“将军今日还服孙权否?”

关羽厉声骂道:“碧眼小儿,紫髯鼠辈,听吾一言:吾与刘皇叔义同山海,今日误中奸计,但有死而已,何能服耶!”最终英勇不屈遇害。

关羽是“义”的化身,他的死高如泰山,可歌可泣,他的形象也因此更显高大。

4、魏延之死

魏延诸葛亮不忠,不服从诸葛亮死后的安排。

《三国志·蜀书·魏延传》写魏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杨)仪遣马岱追斩之”。写得很简略。

但在《三国演义》里,罗贯中诸葛亮死前已预知到魏延在他死后必反,授锦囊妙计给杨仪马岱依计而行,在魏延大叫“谁敢杀我!”言未毕,便被马岱手起刀落斩于马下。

魏延这种死法,一是表明他确实造反,且是自高自大,目中无人的结果;二是反趁诸葛亮料事三分,实在是智谋过人。

5、叛蜀将领之死

那些叛蜀将领,糜芳、傅士仁在吕蒙袭取荆州时,投降了东吴;范疆、张达在刺死张飞后也叛蜀投吴。

他们后来怎么死的,史书均无记载。

《三国演义》中,糜芳、傅士仁因蜀军得胜,杀死了曾经擒获关羽的吴将马忠,向刘备自首。但刘备并没饶恕他们,令关兴糜芳、傅士仁剥去衣服,“跪于(关羽)灵前,亲自用刀剐之,以祭关公”。

孙权在吴军初战失败后,为了向刘备求和,擒下范疆、张达,送给刘备刘备说:“此天之所赐,亦由三弟之灵也!”乃由张飞之子张苞“自仗利刀,将范疆、张达万剐凌迟,祭父之灵。”

罗贯中笔下,蜀国的叛将遭受了千刀万剐而死,都没有好下场。这也符合人们的快意恩仇。

曹魏主要人物之死

1、曹操之死

《三国志·魏书·武帝记》记载,曹操死于建安二十五年,终年六十六岁。在当时那个朝代和战争环境下,曹操也算是寿终正寝了。

但在《三国演义中》,写曹操见到关羽首级后受到惊吓,在杀害华佗后,病情愈重。又梦见伏皇后、董贵人、二皇子并董承等二十余人,前来索命。“次日,觉气冲上焦,目不见物”,终于不治身死。

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是尊蜀贬魏的,因此曹操要死的不得善终才行。且曹操多疑,在年老重病时,出现鬼魂向他索命的幻觉,也并不奇怪。

2、张辽徐晃郭淮之死

《三国志·魏书·张辽传》载,“辽病笃,遂薨于江都。”张辽是生病而死的。

但《三国演义》中,张辽却是在魏吴之战中,被丁奉用箭射死。

《三国志·魏书·徐晃传》载:徐晃病死于太和元年(227年):“太和元年薨”。

但《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徐晃司马懿一起进攻重新归蜀的孟达,“被孟达射中头额,众军救到寨中。取了箭头,令医调治,当晚死亡。”

《三国志·魏书·郭淮传》,说他于“太和六年(232年)薨,谥曰恭侯。”也是善终。但罗贯中却写被姜维射中“面门”,“血流不止而死”。

张辽徐晃,勇冠三军,他们在战场上射中要害而死,与他们刚勇的性格有关;

郭淮多智,见姜维有弓无箭,觉得是天赐良机,想放箭射死姜维,不料却被姜维顺手接箭,反射面门而死,聪明反被聪明误。

总之,这三个与蜀国为敌的人,都不得好死。

3、王朗之死

《三国志·魏书·王朗传》对王朗颇有好评:“朗著《易》、《春秋》、《孝经》、《周官》传,奏议论记,咸传于世。”他病死于太和二年(228年):“太和二年薨,谥曰成侯。”

但在《三国演义》罗贯中的笔下,王朗就死的就很好笑了。

王朗在阵前夸下海口:“老夫自出,只用一席话,敢教诸葛亮拱手而降之,彼不战自退也。”结果被诸葛亮活活的骂死了。

王朗以舌辩为能,自作聪明。他死于口舌之辩,也算是死得其所。

东吴主要人物之死

东吴虽然是蜀国的同盟,但他们因为和刘备发生过激烈摩擦,对一些前台人物之死,也不能死的太正常了。

得罪了刘备,就是得罪了罗贯中

1、孙权之死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记载,太元二年(252年),孙权病死,终年七十一岁。

在《三国演义》中,写孙权因“忽起大风,江海涌涛,平地水深八尺”,“吴主先陵所种松柏,尽皆拔起,直飞来建业城南门外,倒卓于道上”。

孙权因此受惊得了大病,在交代完遗嘱后就死了。

因为孙权在夷陵之战后,没有再同蜀国发生过战争,在罗贯中眼里,他不不算大恶。所以罗贯中孙权的死,笔下还是留了情的。

孙权青年时期是个英雄,但晚年行事比较残暴,“受惊成病”而死,也很自然。

2、周瑜之死

据《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记载,周瑜“道于巴丘病卒,时年三十六。”周瑜是病死的。也算是令人扼腕早逝的英杰了。

但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写了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故事,智谋低诸葛亮一筹,因心胸狭窄,长叹“既生瑜,而何生亮”,被诸葛亮三气而亡。

周瑜诸葛亮的死对头,又气量偏狭,为了塑造诸葛亮的智慧形象,如此写周瑜之死,也算是死得有名堂了。

3、吕蒙之死

《三国志·吴书·吕蒙传》记载:吕蒙“年四十二,卒于内殿”。

但因为吕蒙袭取了荆州,是导致关羽死亡的罪魁祸首。所以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安排吕蒙关羽追魂而死,“只见吕蒙七窍鲜血迸流”,死于非命。

这种死法虽然有迷信色彩,但是他取荆州害关羽,深得人恨,让他这样死,也算是报应。

4、甘宁潘璋朱然之死

《三国志·吴书·甘宁传》记载,“宁卒,权痛惜之。”罗贯中在小说中安排他被胡王沙摩柯的箭射中,坐大树之下悲凉而死。

《三国志·吴书·潘璋传》说潘璋于“嘉禾三年卒”,即死于234年。罗贯中安排他,在章武二年(221年)的夷陵之战中,被关羽之子关兴杀死。

《三国志·吴书·朱然传》写朱然卒于赤乌十二年(249年),年六十八。罗贯中在小说中安排他在夷陵之战中,被救驾的赵云一枪刺死,死于四十一岁。这一下提前死了27年。

总之,在罗贯中看来,这几个人,对关羽的死也都是负有责任的,不能让他们好死。这也符合人民大众朴素的正义感。

结语

罗贯中写蜀、魏、吴三个阵营的主要人物之死,有自己“帝蜀寇魏”的思想倾向。但这些英雄人物的死法又各不相同,大都符合这些人物的特性,想象力极为丰富。

罗贯中在一些主要人物之死的处理上,把他的艺术独创性,与其作品的思想倾向性,密切结合在一起,因此能够调动读者的思想感情,产生了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24小时热文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