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 上古人物 / 夏朝人物 / 商朝人物 / 周朝人物 / 秦朝人物 / 汉朝人物 / 三国人物 / 晋朝人物 / 隋朝人物 / 唐朝人物 / 宋朝人物 / 元朝人物 / 明朝人物 / 清朝人物 / 民国人物
历史知识网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关羽被杀后刘备先称帝再东征,背后其实是无奈的“交易”

关羽被杀后刘备先称帝再东征,背后其实是无奈的“交易”

来源:历史知识网

作者:我方专栏作家南门太守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先与曹操争锋汉中,结果打败了老对手,夺取了汉中及上庸等三郡,又趁热打铁,在汉中称王。但是,命运马上又坐了过山车:

这一年下半年关羽失利,荆州被孙权夺去,关羽被杀,上庸等三郡得而复失。

刘备来说这真是大喜复大悲的一年,忙活半天,等于用荆州换个了汉中,显然亏了。更悲伤的是,追随自己近30年的兄弟关羽就这样没了,刘备此时的心境估计到了最低点,悲从中来,恨从中来,忧从中来……

刘备心中,此时唯有一个坚定念头:

不惜一切代价、倾注全部力量为关羽报仇,重新夺回荆州。

按照刘备的想法,这件事必须马上办、立即办,不能有片刻迟疑和犹豫,唯有此才能对得起关羽以及在荆州死去的几万名部下,也唯有此才能抓住战机,趁蜀汉上下同仇敌忾、孙吴势力在荆州立足未稳之际打一场“防守反击”。

然而,

刘备后来东征的出发时间已经是章武元年(221年)7月了,耽误了1年零7个月时间。

难道只是为了更好地做战争准备吗?显然用不了这么久。是刘备东征的意志还不坚决、需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吗?显然不符合刘备此时的心情。那么,究竟为什么呢?

看一下蜀汉集团的“大事记”,会发现在这近20个月时间里有另一件大事发生:刘备称帝。组建一个新政权,筹备登基大典,人事方面也需要酝酿和安排,确实得花很长时间。可是,现在是火烧眉毛的时候,

既然东征非打不可,显然早打比晚打好,战机稍纵即逝,为什么非得先去称帝呢?

难道不能等到东征结束之后吗?

有人推测,或许刘备对东征并无绝对把握,而称帝是他少年时代起就在心中树立起的远大抱负,眼看只差一步了,所以抢先把这件事办了,以免打了败仗留下无法称帝的遗憾。从后面事情进展看,这样的看法倒也符合实情,

如果刘备东征之前没能当上皇帝,大败于夷陵后显然再也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了,

刘备的人生最终只能定格于汉中王,确实挺遗憾。

还有人推测,这大概与曹丕率先称帝有关。关羽被杀后不久曹操也病逝了,紧接着曹丕通过禅让方式建立曹魏政权,取代汉室,孙权随即向曹魏效忠,被曹丕封为吴王。对刘备来说,现在面临着一个尴尬局面:他自称的这个汉中王,是建立在汉室存在基础之上的,是汉献帝“驾下”的汉中王,汉献帝已成山阳公,汉中王自然也就不存在了。孙权可以向曹魏称臣,而刘备不愿意,

这样就得重新定位自己,建立一个新权,与曹魏并驾齐驱,无疑是一个不错的政治选择。

这样的分析显得更有些道理,这大概是刘备先称帝、后东征的重要考虑。

然而,还有一个“隐秘”的原因往往被忽视了。

刘备要东征,就得有得足够的兵马,此时的刘备手中有一定力量,可以凑出一支队伍来,但让谁充当东征的主力却需要斟酌斟酌。汉中之战后刘备军事集团的力量构成是:关羽的荆州军,这是最重要的嫡系力量;魏延的汉中军,主力也都是嫡系;张飞的阆中军,嫡系力量占大部分;李严、吴壹等人的益州军,以新招降人马为主;赵云的机动部队,新招降的人马占大多数。

所谓嫡系,指是的追随刘备进入益州的人马。

基于荆州、汉中、阆中等地的重要性,刘备将他们主要布防在上述地方。荆州军已覆灭,汉中军不能动,阆中军能抽出来的十分有限,现在的形势是,要组建一支东征军,必须依靠那些非嫡系的力量,说得再直白些,就是必须益州本土派们出力了。可是,三国时代的所有本土派都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家乡去外面打仗,张邈陈宫之所以背叛曹操田丰沮授之所以在官渡之战中与袁绍唱反调,蒯越韩嵩等人之所以主张投降曹操,出发点都是一样的:

不愿意牺牲家乡父老的利益去为别人卖命争地盘。

这一次,刘备依然遇到了同样的问题,益州本土派秦宓首先出来反对东征,秦宓代表的不是他一个人,他说出了大多数本土派们的心声,就连刘备十分器重的本土派将领黄权也反对东征。为了不掀起一股反对声浪,刘备秦宓“下狱幽闭”,但这解决不了大家的“思想问题”。

本土派一方面明里暗里反对东征,另一方面却掀起了“劝进”的浪潮。

据《三国志》记载,首先上“劝进表”的是议郎刘豹、偏将军张裔、偏将军黄权、大司马属殷纯、益州别驾从事赵莋、治中从事杨洪、从事祭酒何宗、议曹从事杜琼以及劝学从事张爽、尹默谯周等人,他们的身份几乎相同:益州本土派。

一开始,刘备大概没有称帝的念头,他的心里只有复仇这一件事,所以当张裔等人的“劝进表”递上后,“先主未许”。诸葛亮及时洞察到其中的问题,认识到当前面临的利害关系,认为应当接受本土派的政治诉求,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他们的真正支持,于是诸葛亮刘备进行了劝说。诸葛亮引用了东汉初年的故事,当时吴汉耿弇等人也劝刘秀即帝位,刘秀辞让,前后多达4次,耿纯最后进言“天下英雄喁喁,冀有所望”,如果不答应,则“士大夫各归求主,无为从公也”,大家就各自寻找新主人,不跟您玩了。

诸葛亮刘备说:“士大夫随大王久勤苦者,亦欲望尺寸之功如纯言耳。”

诸葛亮耿纯之口向刘备说出一个道理:称不称帝现在已经不是您个人的事了,而是大家的事,如果执意不肯,就伤了大家的心。这个“大家”,不是已死去的关羽,也未必是镇守在汉中的魏延和镇守在阆中的张飞,而主要指的是积极劝进的那些本土派们。只让人家出力,让人家冒险去拼命,没有什么回报怎么可能?刘备听完诸葛亮的话,跟刘秀一样也幡然醒悟,同意称帝。

刘备称帝后本土派果然大量被重用,诸葛亮虽然担任丞相,但下面的九卿几乎全是本土派:

太常卿赖恭、光禄勋卿黄柱、少府卿王谋、大鸿胪卿何宗等。加上尚书令刘巴、太中大夫宗玮以及议郎许慈孟光、刘豹、向举等人,本土派至少在人数上占据了多数,而非本土派的杨仪此时只能担任刘巴下面的一名尚书,蒋琬更惨,只是一名尚书郎,相当于尚书台的一名“科长”。在军事方面,本土派将领吴壹升任护军兼讨逆将军、关中都督,另一位本土派将领李严升任辅汉将军,本土派出身的邓方任安远将军。刘备称帝后,至少从表面上看益州本土派势力实现了“集体崛起”,这是在特殊情况下的特殊安排。

做完这些,下面就该本土派出力了。

刘备的东征军构成如下:刘备亲自率四万人马由成都出发东进,任命吴班、冯习为左右领军,相当于前敌正副总指挥,任命张南为前锋,偏将军黄权以及赵融、廖淳、傅肜、杜路、刘宁、陈式等分别统领各部。从以上名单可以看出,本土派是东征军的主力。

刘备觉得还不够,东征时特意将尚书令刘巴、太常卿赖恭、光禄勋卿黄柱、少府卿王谋、大鸿胪卿何宗、太中大夫宗玮、从事祭酒程畿、从事王甫等人都带上,这样的安排略显反常,上述这些文臣理应在后方干些“督办粮草”的事,打仗并不是他们这些文人的强项,

刘备一定要把他们也都带上,让前方和后方更紧密地联成一体,

刚刚被加官晋爵的本土派们,到了打硬仗、出死力的时候了。

参考资料:《三国志》

三十八年导致六十万同胞丧生,恐怖的民国鼠疫是如何“消失”的?

汉朝一位江湖大佬之死,折射脑残粉把偶像坑了的戏剧人生

24小时热文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