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 上古人物 / 夏朝人物 / 商朝人物 / 周朝人物 / 秦朝人物 / 汉朝人物 / 三国人物 / 晋朝人物 / 隋朝人物 / 唐朝人物 / 宋朝人物 / 元朝人物 / 明朝人物 / 清朝人物 / 民国人物
历史知识网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何以解义,唯有关羽

何以解义,唯有关羽

来源:历史知识网

桃园结义——义勇无敌震诸侯

建宁四年,“三张”自立将军,宣扬“天命”,裹黄巾招百姓企图造反。幽州太守刘焉听说贼兵将至,出榜招募义士抵抗贼兵。榜到涿县,刘备张飞看后志向相同,又看到对方相貌不凡,都好结交天下豪杰。张飞问其姓名,了解身世。得知刘备是汉室宗亲后,决定捐出资财,招募乡勇,与刘备同举大事。

两人甚喜,入店饮酒。正饮间,见一大汉入店坐下,招唤酒保:“快斟酒来吃,我待赶入城去投军。”刘备看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就邀他同坐,叩其姓名。其人曰:“吾姓关,名羽,字长生,后改云长,河东解良人也。因本处势豪倚势凌人,被吾杀了,逃难江湖,五六年矣。今闻此处招军破贼,特来应募。”玄德遂以己志告之,云长大喜。同到张飞庄上,共议大事。飞曰:“吾庄后有一桃园,花开正盛;明日当于园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结为兄弟,协力同心,然后可图大事。”玄德、云长齐声应曰:“如此甚好。”

次日,于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三人焚香再拜而说誓曰:“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国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

刘关张兄弟结义后斩黄巾,伐董卓,战吕布,斩车胄,兄弟三人同心同德,威震诸侯。关羽英勇善战,拎刀上马吓破贼胆,手起刀落惊动风雷,万军丛中斩敌首,千里之外传英明,温酒斩华雄后关外鼓声大振,众人喊声大举,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义勇之概无人能敌,冲锋陷阵战无不胜,忠义慨然冲宇宙,英雄从此震江山。

挂印封金——忠义报国昭日月

刘备在徐州被曹操打败以后,跟关羽张飞失散了。关羽张辽的说服下,被迫投降曹操,提出“土山三约”:降汉不降曹;奉养二位嫂嫂;一旦得知刘皇叔去向,千里径寻。曹操爱惜将才,全都答应了。降曹后,曹操待之甚厚,三日小宴,五日大宴。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及美女十人以侍之。既赠战袍,又赠锦囊贮髯,见其马瘦,立即以赤兔马相赠。关羽为报答曹操之恩,为之斩杀袁绍的大将颜良文丑,为曹操解围,立了大功。先封为偏将军,诛颜良解白马之围后,立即封为汉寿亭侯。

正是这次战斗,刘备知道了关羽曹操手下;不久,关羽也得知兄长刘备袁绍那里,并且收到袁绍部下送来的刘备亲笔信,当时就写了回信,由来人带回。关羽刘备兄长的消息告知嫂夫人以后,就到丞相府向曹操告辞。曹操猜想到他的来意,在大门上悬挂了回避的牌子,关羽一连去了好几次,都见不到曹操。此时张辽也推托有病不接见。关羽知道他们的用意,就写了一封信,派人送到相府。然后把历次所收受的金银都封存起来,把汉寿亭侯的大印悬挂在大堂上,带着以前的部将,护送着两位嫂夫人,向着官道进发,去投奔刘备了。关羽心念曹操之情,但更重兄弟之义,毅然离开曹操,不远千里过关斩将找寻兄长刘备

曹操曾这样评价关羽:“财富不能动其心,爵禄不能改其志,生死不能阻其行,对于这样的人,别说我曹操了,天奈其何。”对关羽挂印封金之事也是非常佩服。关羽虽身在曹营心在汉,但始终坚持只投汉不降操,不为金钱名利所动,心存国家大义,忠义之心从未动摇。

义释曹操——浩然大义传千秋

赤壁一战,曹军大败。曹操领残兵败将狼狈逃命,一路上连遭伏兵劫杀,最后只剩三百余骑往华容道逃去。此时人皆饥倒,马尽困乏,正值隆冬严寒之时,其苦不可胜言。忽然一声炮响,两边五百校刀手摆开,为首大将关云长,提青龙刀,跨赤兔马,截住去路。曹军见了,亡魂丧胆,面面相觑。

操曰:“既到此处,只得决一死战!”

曹众将曰:“人纵然不怯,马力已乏,安能复战?”

云长曰:“关某奉军师将令,等候丞相多时了。”

操曰:“曹操兵败势危,到此无路,望将军以昔日之情为重。”

云长曰:“昔日关某虽蒙丞相厚恩,然已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以奉报矣。今日之事,岂敢以私废公?”

操曰:“五关斩将之时,还能记否?大丈夫以信义为重。将军深明《春秋》,岂不知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之事乎?”

云长想起当日曹操敬重自己,赐金封官守诺,不忍心动;又见曹军惶惶,狼狈不堪,皆欲垂泪;想到昔日恩情,触动仁义之心,我乃真英雄,岂能趁人之危矣!于是把马头勒回,谓众军曰:“四散摆开。”操见云长回马,明白这是有意放走自己的意思,便和众将一并冲将过去。操边逃边曰:“云长大恩,孟德没齿难忘。”

如果说桃源结义体现了关羽患难与共的兄弟情义,挂印封金体现了关羽碧血丹心的报国忠义,那么义释曹操则体现了关羽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参天大义!清初文学批评家毛宗岗称关羽为“三绝”中的“义绝”,关羽也用他一生诠释了什么叫忠义的力量、信仰的力量。“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改其节”,是《三国演义》中关羽的名句。关羽用玉、竹精神自比,足可见其义薄云天的英雄气节。经过一代代人的心口相传,关公义薄云天的“武圣”形象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关公崇拜,是一种传承延续的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现象,是人们对“真、善、美”崇高人格境界的一种心态反映,是对“仁、义、礼、智、信”优秀品德的一种精神追求。

三国时期,关羽生前被曹操封为“汉寿亭侯”,死后被刘禅谥为“壮缪侯”。隋文帝时期,关羽被奉为佛教的护法“伽蓝菩萨”。到了宋朝,宋徽宗先后封其为“忠惠公”、“武安王”、“义勇武安王”。明朝明神宗封其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清朝顺治乾隆嘉庆道光也对关羽层层加封,封号加到了26字,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关公作为儒、释、道三教一致崇奉的神圣偶像,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上,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绝无仅有。

不仅仅在中国,海外华人聚居的地方,都能找到关公文化的踪迹。美国纽约、旧金山,日本神户、横滨等地,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缅甸等国,都建有富丽堂皇的关帝庙。在马来西亚某关帝庙就有于右任题联:“忠义二字团结了中华儿女,春秋一书代表了民族精神”。关公精神作为崇高的信仰,是中华儿女渗入骨髓的文化基因,是海外侨胞凝聚团结的精神力量。

关公文化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共同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关公形象是中华民族不断追求人格的自我完善、完美、崇高所树立起来的一座精神丰碑。弘扬关公文化,对于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扬民族精神、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提高民族凝聚力,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同时对于团结全世界华人华侨,增强海内外中华同胞文化认同感,维护祖国和平统一也有重要的意义。

单字解释:

24小时热文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