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 上古人物 / 夏朝人物 / 商朝人物 / 周朝人物 / 秦朝人物 / 汉朝人物 / 三国人物 / 晋朝人物 / 隋朝人物 / 唐朝人物 / 宋朝人物 / 元朝人物 / 明朝人物 / 清朝人物 / 民国人物
历史知识网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风起陇西》剧情:究竟谁是“赤帝”?谁是“烛龙”?

《风起陇西》剧情:究竟谁是“赤帝”?谁是“烛龙”?

来源:历史知识网

一场三国风云再起,战火重燃,人人自危,妄论远离危局?在三国鼎立的棋盘之上,究竟谁为棋子?何人执棋?何谓棋局?在布局与破局之间,谁人秉持中正?谁又搅动风云?

接下来,茹馨将与大家共同走进电视剧版《风起陇西》,从重要人物的情节中抽丝剥茧,寻找真正的“赤帝”与“烛龙”。

陈恭

但是郭刚千防万防,唯独没有把坐在对面的兄弟列为嫌疑对象,这中间的原委,不仅因为他感念陈恭的救命之恩,更是因为陈恭能投其所好,让郭刚真心实意地拿他当兄弟。

荀诩

荀诩,在蜀国靖安司担任副司尉。当年陈恭被他举荐进入司闻曹时,两人不仅志趣相投,陈恭还机缘巧合地娶了他的妹妹翟悦,成为他名副其实的亲人。荀家世代密探,追随琅琊诸葛氏已逾百余年,荀诩不仅继承了祖上遗志,还在幼时受过诸葛亮的教导。进入司闻曹以来,他深知这里是只认证据不认人的地方,但是他相信陈恭不会叛变,因为他相信自己的心。

当荀诩确认挚友陈恭没有变节叛国之时,他就已经下定决心,要与陈恭一起瞒天过海,以弃子的身份重新入局,最终成为揪出魏谍“烛龙”和自证清白的执棋之人。

谷正

柳莹

如此推算,柳莹的出现刚好符合“赤帝”迁徙的时间节点,而她以孤女乐师的身份被荀诩所救,只是一个美丽的错误,因为在家国大义面前,任何儿女私情都只是浪花里的浮萍。

值得注意的是,在电视剧第七集里有一处细节,柳莹跟一名常驻蜀地的魏国间谍接触时,镜头故意只露出对方脸部的络腮胡须。

经过小编的细心对比,在目前已经出现的男性角色中,只有高堂秉的胡须与他最为相似。

我们不妨大胆猜测一下,如今《风起陇西》的角色已经全部出场,能够与“赤帝”直接见面的魏国间谍,除了“烛龙”,还会是谁呢?

杨仪

与前面的人物相比,杨仪的身份则高出许多。他不仅是蜀国司闻曹的创始人之一,也是诸葛亮身旁的近臣。第一次北伐失败,诸葛亮自请贬降,本也无可厚非,但是李严作为托孤重臣,他不甘心自己没有军权,又长期居于诸葛亮之下。于是,他借机夺取了司闻曹的控制权,并且安插进了自己的党羽。

一番朝堂上的明争暗斗,杨仪再三劝谏诸葛亮提防李严,却被诸葛亮以“相忍为国,调查内奸”的大局观统统驳回。如此看来,杨仪虽然善于权术,却对诸葛亮绝对忠心,这样的杨仪,不具备成为“烛龙”的政治立场。

而且,根据史书记载,诸葛亮在五丈原归西后,是杨仪部署安全退军,如果他是导致街亭失守的魏谍“烛龙”,那他根本不可能活过诸葛孔明啊。

狐忠和李邈

但是在电视剧中,杨仪治下的司闻曹一直是一个水泼不进的保密衙门,辅国将军李严都不能掺和进去的地方,更何况他下属的小小参军,除非编剧在后期给他更复杂的背景经历,否则,单从已经播放的八集剧情里,我们可以排除狐忠是“烛龙”的嫌疑。

至于狐忠推荐给李严的李邈,则是一个被诸葛亮贬黜的庶人,他一出场就是曲意逢迎,结党营私,一心想要揪出“烛龙”讨好上司,全然不是大谍枭“烛龙”的材料。

冯膺与孙令

为什么要把冯膺与孙令放在一起讨论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俩不仅有姻亲关系,还是司闻曹里“隔墙有耳”的上下级。

但是,冯膺真的是这种人么?答案自然是否定的。从他安排荀诩前往天水郡锄奸开始,他就在布置一场属于家国大义的棋局。冯膺善于驭人,他知晓陈恭绝不会叛变,也知道荀诩不会真正锄奸,但是司闻曹里确实出了叛徒,虽然他暂时不能确定叛徒的身份,但是保住了“白帝”,也就意味着还有找到叛徒的转机。

所以,当李邈利用密语雕版失窃案陷害冯膺时,他没有急于辩解,而是静观其变。一方面是等待荀诩找到事件的关键证据,另一方面则是计划着将自己和证据一并献给辅国将军李严,以此达到打入敌人内部的目的。

至于孙令,冯膺最了解他。孙令顶多是一个冒冒失失的小主记,他绝没有扮猪吃老虎的大智若愚,也不会在家国大义面前轻易屈服。所以,当冯膺被李邈陷害入狱时,他始终不肯屈打成招,做出诬陷冯膺的伪证。

诸葛亮

但是在电视剧里,诸葛亮是拥有大格局的执棋者,他在躬耕陇亩时最重视的就是百姓。所以,诸葛亮不会为了扳倒一群政敌就让间谍“烛龙”破坏自己一手筹谋的北伐战争,他秉持的是“相忍为国”的家国大义,是有真正为国为民的大格局的人。

高堂秉

小说里的高堂秉原本憨厚老实,还因为柳莹之死而早早退场,电视剧里的高堂秉脱胎换骨,他不仅是八面玲珑的军谋司司尉,还成了荀诩的好兄弟。

荀诩在第十集里这样评价他:为人谨慎,从不轻易表态,无论什么情况下,他这个人最终都会站在胜利者那一方。

往小格局里说,密语雕版失窃案的胜利者是冯膺,所以高堂秉理所当然地站在冯膺一边;而往大格局里说,三国鼎立时魏国最强,高堂秉甘愿为强者的“烛龙”,自然就在情理之中。

24小时热文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