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 上古人物 / 夏朝人物 / 商朝人物 / 周朝人物 / 秦朝人物 / 汉朝人物 / 三国人物 / 晋朝人物 / 隋朝人物 / 唐朝人物 / 宋朝人物 / 元朝人物 / 明朝人物 / 清朝人物 / 民国人物
历史知识网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木门道一战,张郃明知是死路一条,为何还要去?

木门道一战,张郃明知是死路一条,为何还要去?

来源:历史知识网

河北名将张郃,原本为袁绍部将。在官渡之战后期,他因遭受河南士族排挤,遂带领本部人马投降曹操

张郃的倒戈,意味着袁绍的军事实力大打折扣,此消彼长之下,曹操趁势反击,终于大败袁绍,奠定了北方霸业。

此战过后,张郃得到曹操嘉奖,被拜为偏将军,封都亭侯。对于张郃曹操表示出了很大的信任。在进攻邺城时,曹操授兵予张郃,令后者成为曹营外姓武将之中为数不多可单独领兵的存在。

有了良好开局,张郃也屡立战功。到曹操去世后,魏国正式建立,张郃也成为了硕果仅存的五子良将之一。自诸葛亮北伐以来,张郃还一度成为仅次于宗室曹真的二号统帅。然而,这样一位名将,却死在了自己人的手中。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张郃之死

据《三国志·张郃传》记载:“诸葛亮复出祁山,诏郃督诸将西至略阳,亮还保祁山,郃追至木门,与亮军交战,飞矢中郃右膝,薨。”

木门所在,是一条狭窄的过道。曹魏以骑兵见长,张郃又是追击诸葛亮而去,可知他大概率是骑马追赶。而在山谷行道之中,人马最容易被埋伏,张郃便是因此而死。按《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曾改进过连弩,使它可以连续发射十支箭矢。

可以想象,张郃深处狭窄山道中,而急于逃命的诸葛亮此时却突然停下脚步,命人对张郃放箭。一时间,箭如雨下,名满天下的张郃躲避不及,被射中膝盖后伤重不治而亡。

这的确令人疑惑。张郃能混到今天,绝非是个庸碌无能之辈。无论是波涛汹涌的朝堂,亦或是生死难料的战场,张郃都能安稳度过。以他的年纪而言,在当时已算得上高寿了。

对此,就连陈寿也说:“郃识变数,善处营陈,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自诸葛亮皆惮之。”张郃久经沙场,熟悉各种地形,街亭便是被他夺走。人云“穷寇莫追”,尤其是张郃这样的名将,更加不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唯一的解释是,张郃是有苦衷的。

被逼无奈

裴松之注引《魏略》记载:“亮军退,司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宣王不听。郃不得已,遂进。蜀军乘高布伏,弓弩乱发,矢中郃髀。”

可以看到,在司马懿下达命令后,张郃曾明确表示反对。但身为主帅的司马懿并不理会,反而执意让张郃前去追击。那么,司马懿是不懂兵法吗?

显然不是。作为能与诸葛亮扳手腕而只是稍落下风的军事家,司马懿的从军生涯中,也曾有过亮眼表现。他曾闪击孟达,花费8天便平定东三郡;他还曾攻打辽东,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便征服了一方割据政权。而且,司马懿还是最了解诸葛亮的人。

他深知蜀军队列严整、有令必达,故而对诸葛亮发出“天下奇才”的称颂。这么一个人,又岂能不知道:诸葛亮极有可能是诈败而走?可见,司马懿张郃前去追击诸葛亮,就是在“借刀杀人”。

那么,司马懿为何要这么做呢?而张郃明知是死路,又为何不反抗一下呢?

庇佑子孙

司马懿的目的很简单。曹魏边军中,张郃资历最深、威望最高,是曹氏安插在军中的最高长官。反观司马懿,则代表士族集团,与曹氏有着各种明争暗斗。

说白了,对司马懿来说,张郃就是再厉害,也无法收为己用,这样的人,显然会成为司马氏掌控军权的一大障碍。

所以,司马懿要除掉张郃。而且他知道:张郃是没有办法反抗的。

虽说张郃也有本部兵马,但当时的最高统帅却是司马懿。边军远离中枢,情报无法及时传递到魏帝手中。因此,司马懿在军队中有很大的专擅权。正如钟会伐蜀之时,可以随意斩杀许褚之子许仪一样。

此外,司马懿以都督身份统帅全军,有资格便宜行事。倘若张郃反抗,那他便有理由找借口将其诛杀。非但如此,张郃全家也要遭受牵连。

因此,张郃只能舍弃自己,换取家人的安全。实际上,在张郃战死以后,魏明帝曹叡便已猜到了张郃的苦衷。

可惜名将已死,他能做的,也只有照拂其后人了。于是张郃战死后,明帝亲自下诏,追谥其为“壮候”,其麾下四子也被尽数封侯。

可以说,张郃是舍弃了自己的性命,换来了张氏后人的荣华。

参考资料:《三国志》《后汉书》

24小时热文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