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 上古人物 / 夏朝人物 / 商朝人物 / 周朝人物 / 秦朝人物 / 汉朝人物 / 三国人物 / 晋朝人物 / 隋朝人物 / 唐朝人物 / 宋朝人物 / 元朝人物 / 明朝人物 / 清朝人物 / 民国人物
历史知识网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诸葛亮北伐时,为何拒绝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是因为懦弱吗?

诸葛亮北伐时,为何拒绝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是因为懦弱吗?

来源:历史知识网

诸葛亮首次北伐,魏延就提出了子午谷奇谋,大约意思是由魏延率五千精兵走子午谷,轻装急进,长途奔袭,拿下长安。之后魏延把守潼关,阻碍曹魏的增援。而诸葛亮率主力部队扫清关中的曹魏军团,然后立马增援魏延,一举拿下关中之地。

这个计划看起来很美好,可操作性也很高,但为什么诸葛亮偏偏拒绝了呢?有人以此指责诸葛亮用兵太过谨慎,若是采用了子午谷奇谋,也不至于后面屡次北伐却均无功而返。子午谷奇谋参照了韩信的用兵,当年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一举拿下三秦,夺取了富庶的关中之地,同时刘邦率主力出益州,展开了楚汉争霸的序幕,并最终夺取了天下,建立帝业。诸葛亮不可能不知道这,那么他为什么不效法先人呢?

第一、魏延虽然有本事,但毕竟还难以和韩信相提并论。而且韩信的背后有萧何为他提供军粮,补充军需。而他们的背后益州内部暗流涌动,一旦发动大规模战争,难以维持稳定。

第二、曹魏比当时韩信面对的敌人强的多。韩信兵出三秦,面对的是章邯司马欣董翳,这三个人各守一地,不能团结一致。而且当年因为项羽坑杀二十万降卒,他们三人就是帮凶,百姓很恨他们。而刘邦素有仁义之名,当年约法三章,赢得了关中的民心。

第三、时势及制度不同。当年项羽采取的是分封制,项羽后院起火,忙于平乱。韩信得以各个击破,抄了项羽的后路。而曹魏采取的是郡县制,内部可以说是铁板一块。

按照魏延的计划拿下长安之后,曹魏必然不会甘休。大规模会战必然爆发,双方坚持不下,就像当年的官渡之战。曹魏可以从青幽并冀豫兖徐七州征兵征粮,而蜀国方面只有益州和汉中两地,论运输,曹魏只需要用黄河的漕运就可以轻松把粮草运过来,而蜀汉则要翻山越岭运送粮草。这样一场仗打下来很大的可能是蜀国被拖死。

诸葛亮不只是一军统帅,还是丞相,他要考虑的不只是一时的胜败,还有整个国家的走向。赢不能大赢,要让曹魏把主要军事压力放在东吴那边。输不能大输,不能伤到蜀国的元气,夷陵一战,蜀国再也经不起大的折腾。司马懿诸葛亮用兵太过谨慎,不知用奇,纯粹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用奇就是用险,他输一阵后方补给立即就能跟上,而蜀汉军力就这么一点,打完了就要亡国了。克劳塞维茨在其著作《战争论》中说:”军事是政治的延续。”毛主席做出诠释:“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孙武也在兵法中写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不可不察也。”由此看见,军事与政治是从来不是可以轻易割裂的。

诸葛亮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他治理的蜀国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也是一个优秀的军事家,他治军有方,令行禁止,所率的部队是当时战斗力最强的大规模兵团。他一生无数次处于危机之中,却从未有过一次溃败。翻看史书,每次都是诸葛亮主动撤军(可看我的文章《诸葛亮军事不行吗?追击过他的人都死了》),从来被用某某破之,击溃之来形容。这不仅在三国,在几千年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诸葛亮之所以不采用子午谷奇谋,不是因为怯懦,而是因为看到了巨大的胜利后面对的极大的政治军事压力,不可因一城一地之得失而处于大势的弱方。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便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概,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不屈抗争。

24小时热文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