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 上古人物 / 夏朝人物 / 商朝人物 / 周朝人物 / 秦朝人物 / 汉朝人物 / 三国人物 / 晋朝人物 / 隋朝人物 / 唐朝人物 / 宋朝人物 / 元朝人物 / 明朝人物 / 清朝人物 / 民国人物
历史知识网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国时代的投掷类兵器,除了飞刀,更有手戟

三国时代的投掷类兵器,除了飞刀,更有手戟

来源:历史知识网

“锬锬雄戟,清金练钢。名配越棘,用过干将。严锋劲技,摛锷摧芒。”

——晋张协《手戟铭》

在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司徒王允曾以府中绝色歌伎貂蝉使出一招连环计,意在离间董卓吕布父子,“令布杀卓,以绝大恶”。

“抢了画戟,挺着赶来。吕布走得快,卓肥胖赶不上,掷戟刺布。”这整段故事虽然都是罗贯中基于正史所进行的艺术创作,但董卓发怒时拿兵器扔吕布确是实情。

掷之。”是说吕布有一次因为小错误惹了董卓董卓就拔出手戟投掷吕布。这里出现的兵器名叫手戟。什么是手戟呢?——“手所持擿之戟也”,这是一种既可以手持近战又可以投掷杀伤的戟,在东汉魏晋时期曾经十分流行,与不少英雄豪杰的名字一起被写进了史书。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看看那些跟手戟有关的故事。

细数起来,与手戟结过缘的三国施主们还真是不少,除了开篇提到的董卓吕布外,还有以下这些:

太祖尝私入中常侍张让室。让觉之。乃舞手戟于庭,逾垣而出。”(《异同杂语》录于裴注《三国志》)曹操敢一人闯入人家家里,还凭借手戟的武艺全身而退,有点类似武侠小说了。不过,这段毕竟不是《三国志》的正文,其真实性也被一些学者所质疑。

余少晓持复,自谓无对;俗名双戟为坐铁室,镶楯为蔽木户;后从陈国袁敏学,以单攻复,每为若神,对家不知所出,先日若逢敏于狭路,直决耳。”(《三国志·魏志·文帝纪》)能够舞动的双戟,显然不会是长柄大戟,而应该是手戟。

(典)韦手持十馀戟,大呼起,所抵无不应手倒者。(吕)布众退。”(《三国志·典韦传》)

策知其无能也,乃以手戟投之,立死。(严)舆有勇力,虎众以其死也,甚惧。”(《吴录》)

时(太史慈)独与一骑卒遇(孙)策。策从骑十三,皆韩当宋谦黄盖辈也。慈便前斗,正与策对。策刺慈马,而揽得慈项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吴书》)

初,先主之败。有人言:(赵)云已北去者。先主以手戟擿之,曰:“子龙不弃我走也。”(《云别传》录于裴注三国志)

……

结合以上我们可以发现,手戟应如《释名·释兵》中记载,是一种尺寸小,重量轻,能持能掷的兵器,可单可双。此外,光是史书中明确记载的使用手戟的名人名将就已经数量众多,那么当时手戟的风靡可能远超我们的想象。

史书中虽然多见手戟的身影,但却没有留下手戟的图样,只知道大概是“卜”字型,和长戟的头部类似。想要搞清楚这东西具体长什么样,还得靠考古学家在文物当中去探寻了。

山东嘉祥县武氏祠前石室里有着手戟的确切图像和士兵使用手戟作战的场面,一位武士伸直手臂举着手戟,正准备投入战斗。从画面中可以发现,手戟与同时代卜字形长戟的戟头几乎完全一致,也有垂直的“刺”和旁出的“枝”。不过手戟的下半部分应该没有开刃,所以士兵能直接用手握着。

山东省沂南县北寨村有着一个庞大的汉墓群,现已在原址上建成沂南汉墓博物馆。这里的一号墓规模宏大,墓室结构复杂,更有着保存完好、内容丰富的画像石。其中,有着两个有趣的形象:一个是神话人物蚩尤,他左手握着手戟,而且是尖部冲着自己,可能是正要投掷前的动作;

另一个是汉代武器架——兵兰(也称“兵栏”或“兵阑”),在右上角的那一架子兵器里,底层的那一件显然就是手戟。

无论是画像石还是实物,可以肯定的是,手戟在南北朝时期已经消失,后世之人渐渐也就不知道手戟的使用方法。想想罗贯中老爷子舍弃史书中董卓扔手戟的情节,改写为扔方天画戟(《三国志平话》中这戟足有一丈二),让董卓变成标枪运动员,可能正是因为身为明朝人的罗贯中已经无法想象一千多年前的流行兵器是什么样子了。

24小时热文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