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 上古人物 / 夏朝人物 / 商朝人物 / 周朝人物 / 秦朝人物 / 汉朝人物 / 三国人物 / 晋朝人物 / 隋朝人物 / 唐朝人物 / 宋朝人物 / 元朝人物 / 明朝人物 / 清朝人物 / 民国人物
历史知识网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刘邦为何要潜入“韩信军营”,夺取将印和兵符?其实原因并不简单

刘邦为何要潜入“韩信军营”,夺取将印和兵符?其实原因并不简单

来源:历史知识网

古人常言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遇到像赵匡胤那样的君王或许还可以落得一个“杯酒释兵权”的安详结果,但如果遇到像刘邦那样的君王,估计只能落个

“斩于钟室,夷其三族”

的凄惨结局。

刘邦韩信是历史的必然,当韩信点兵说出“多多益善”时,就隐晦预示了他后来的命运。毕竟谁能容许下属的军事能力远远高过自己。于是在二人微妙的合作中,

出现了“窃取兵符之事”。

刘邦身为韩信的直系领导,为何在戒备森严的情况下可以偷偷潜入韩信的营帐中夺得韩信的兵符和将印?难道刘备是深藏不露的绝世高手?

一、拥兵符拥天下真的符合历史么

针对刘邦偷取韩信帅印的这个记载,有人曾说刘邦是单纯为了调兵遣将、孤立韩信。此说法以偏概全,首先要先了解兵符对将领的意义,

兵符是一个将领在外调遣士兵的重要凭证,类似于现在的军官证。但在历史的长河中,兵符仅仅是身份的象征,影视剧中那些“凭兵符在外调兵”的帅气场景几乎是有悖于历史。

岳家军的士兵之所以对岳飞至死不渝,不是因为岳飞有多么华丽的帅印,而是他具有权威和能力。不是说手握帅印就能指挥千军万马行军打仗,这需要“真人认证”。

《周礼·地官》曾这样记载:若国有大故,则致万民于王门,令无节者不行于天下。

尽管兵符有如此作用,但在乱世社会中依然会有失灵时候,比如刘邦偷取韩信的兵符,刘邦身为“终极boss”,想要拿取韩信的兵符也就是一句话的事,

但他为何会以汉王使者的身份作出“偷窃”之事,难道真的是因为忌惮韩信的实力吗。

事实并非如此,他完全可以当着众人之面收回韩信的帅印,

之所以“长多此一举”就在于他的“别有用心”。

通过参考相关史料,我们可以得知刘邦此等行为的三大原因,每个原因都能看出刘邦的城府之深,也能看出他对韩信的忌惮猜疑。

二、落荒而逃的时代背景

我们先来梳理一下这件事的始末,公元前204年,当时的刘邦项羽在荥阳打仗,刘邦战败,不得已一路逃窜,被项羽追击到成皋后,项羽乘胜追击,刘邦不得不再次逃亡,就是在这次的逃亡路上,

刘邦心生一计:此时正是用兵之际,不如调用下韩信的兵符。

《史记·高祖本纪》中曾这样记载:汉王跳,独与滕公共车出成皋玉门,北渡河,驰宿脩武。自称使者,晨驰入张耳韩信壁,而夺之军,汉王得韩信军,则复振。

张耳韩信都是刘邦手下,在他们两人睡醒后,才知道刘邦已经来到了营帐中指挥工作,在他们三人相见时,刘邦为了掩饰自己的行为,就开始加封二人:

韩信被授予相国之职,集结赵国尚未征发的部队去进攻齐国;张耳被授予将领职责,负责巡行收集兵员守备赵地”。

韩信看似升官,但这个职位调换总觉得暗藏玄机,大战当前,众人顾不上这么多,在刘邦的一手操持下开始行动。

但这次的分工部署一言难尽,韩信想要进言,看到刘邦如此执着选择沉默,虽然这件事鲜被提及,但在正史中成为了备受争议的一幕,通过对刘邦的性格分析,他作出此等举动无非有以下原因。

三、窃取兵符的极不自信

一是对韩信军队实力的摸底。

刘邦战败,急需军队重振士气,古人曾这样记载韩信的军队:“

韩信渡西河、掳魏王、擒夏说、血洗阏与。现又有张耳加盟,乘胜欲下赵国,军队锐不可当。”

韩信原本就强,加上联盟张耳,乃是强强联合的实力派军队,外界传闻韩家军势不可挡,刘邦为了验证他们的训练实力,便想以使者的身份做个实地考察,更想趁机摸清状况。

二是对韩信忠心的试探。

在落败时为了对抗项羽、稳固军权,刘邦以汉王使者的身份潜入到韩信的军营,在拿到韩信的兵符后自然底气十足,

他在暗示韩信:“即使你能力强大,也无法摆脱我的控制,在你戒备森严的军营中,即使你韩家军牢不可破,但对我来说,进出自由,拿出你的兵符更是易如反掌。”

刘邦自知韩信军营把守森严,为了震慑人心,用这么釜底抽薪的一招确实具有威力。

刘邦身为高高在上的帝王,为了不被韩信看出自己是因为落败才“到此一游”,故而上演了这么一幕“诛心”场景。

韩信用兵的能力有目共睹,但在人心算计上,韩信远不如刘备,当韩信得知汉王使者就是汉王,且自己的兵符在汉王手中时,他极为诧异,就是这么一个表情就能看出刘邦的计策得逞了。

刘邦要的就是这种震慑效果:“孙悟空再厉害,也逃我不出如来佛祖的手掌心”。为了试探韩信的忠诚度,刘邦可谓煞费苦心,当时的刘邦还没有稳固政权,即使他礼贤下士,但身为帝王,

他和众人有着一样的多疑通病。

窃取兵符不失为一种好的测验方式:如果韩信别有二心,在看到刘邦收回他的兵符后必定会惊慌失措,极易露出叛乱马脚,刘邦如果此时发现异常,便会当机立断以韩信造反为由除掉韩信

并且还可以收揽一行骁勇善战的韩家军,从而在军中立下威严;如果发现韩信没有二心,通过此次试探还能警醒韩信:“我永远是你的王,可随意出入你的营帐,安分守己才能活得长久。”

三是对落败后自尊的“挽救”。

刘邦身为君主,皇家颜面极为重要,为笼络人心经常会做出一副礼贤下士、任人为用的明君形象,但他的军事能力和韩信相比实在是相差甚远。韩信作为兵仙,其实力毋庸置疑,像他创造的

“暗度陈仓、井径之战、垓下之战”

等战役均展示着他的过人才华,刘邦韩信的军事才能毫不吝啬夸奖: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反观刘邦的“军事能力”,其战况实在是惨不忍睹,要么是抛妻弃子、要么是丢盔弃甲,几乎没有过扬眉吐气的大捷之战。刘邦也想在战场上像项羽韩信那般所向披靡地杀敌以正帝王之气,然而每次都是被项羽打得落荒而逃。

“彭城大战、荥阳之围、成皋之战”就能看出刘邦在军事方面的能力。

反观韩信的用兵之道,无论是战术还是布局都是神乎其神,刘邦几乎是自惭形秽到谷底,这种实力对比极易给人造成巨大落差,刘邦自然想从其他方面博回一局,

所以就想到了这么一出戏,以至于许多人说:刘邦输不起。

小结:

自古帝王多薄情,尽管有宽厚仁慈的君主,但身为帝王,他们为了稳固自己的皇权,在必要的时候依然会大开杀戒。

尤其是“创业初期”的君臣权力相争,更是伴随着腥风血雨,手握重拳的功臣想要在太平盛世全身而退实为不易,急流勇退就成为了许多明智之人的选择。

南宋文学家陈亮则说:“信之用兵,古今一人而已。”韩信作为一代兵仙,他的下场较为凄惨,其实通过刘邦深入潜入军营偷取他的兵符就能看出他在刘邦心中的地位:不可或缺但必须在合适的机会除之,否则就会危及社稷。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24小时热文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